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多到森林、山野走走確可增免疫力


多去森林、山野間走走,有助增強免疫力。芬蘭森林研究所愛娃‧卡爾亞萊寧(EevaKar-jalainen)博士指出,當人接觸森林時,會感覺心情很好、很放鬆,不過許多人並不知道,科學證據顯示,大自然對身體確有療育效果。
愛娃‧卡爾亞萊寧解釋,森林、大自然、綠色植物有助減輕壓力,讓人變得更快樂,多接觸大自然可以改變心情,減少憤怒情緒,並降低侵略性。此外,到森林散步也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身體裡的殺手細胞數量會增多,細胞活性也會增強,更有力量摧毀癌細胞。
許多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承受極大壓力,或耗盡心力,此時若能到大自然環境走走,散散心,身心復原較快,復原狀況也會比較好。血壓、心跳速率、肌肉緊繃程度和壓力荷爾蒙濃度都會下降,身心逐漸趨於平衡。
在綠意盎然的環境中,憂鬱、憤怒和侵略情緒也都能得到紓解,過動症、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如果能到大自然遊玩,過動症狀可能獲得改善。
愛娃‧卡爾亞萊寧指出,城市裡保留一些綠地、樹木非常重要,因為綠色植物可以幫助民眾紓解壓力,維持身心健康,對治療疾病也有益處,可減輕醫療費用支出。
http://goo.gl/mPtC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李遠哲:汰耗能業 保農業

李遠哲:汰耗能業 保農業-Yahoo!奇摩新聞
李遠哲:汰耗能業 保農業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7/25 13:59"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5日電)參與連署學者護農環保反國光石化案的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表示,必須要淘汰高耗能產業,發展農業及再生能源等永續產業,民眾才有工作、糧食。
全台學者教授所發起的環保護農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已有758位教授連署,並有18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提案反對國光石化案。
前述連署案也獲中研院院士響應,繼周昌弘、陳建仁、林明璋,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也已加入連署,並可能參與 8月間學界將召開的記者會。李遠哲接受中央社專訪,闡述他參與連署的核心價值。
李遠哲指出,「有些人以為經濟開發,我們才有實力把 CO2排放減少;但時間有限,若2050年還不能做到大轉變,很多人還不相信,全世界就要說By-By了。」
他說,做為科學家,他不想用危言聳聽的話恐嚇人,但地球負荷超量、快達極限;只要人慢慢走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風調雨順」的生活方式,CO2排放量自然會大量減少。
何以一再重申國際科學界認為走先進國家的路行不通,必須全體人類全面性改變生活方式,地球才有救?他說,目前台灣毫無改變作為的跡象,但像德、日都在環保產業上做過很大努力,也還沒達到目標,「台灣是根本沒有負起我們僅有的責任。」
對於國際興起推動少肉、素食生活方式,素食人口增加中。他表示支持。他舉例,以3、4及5公斤穀物依序產出1公斤雞肉、豬肉及牛肉而論,飲食方式對生態的影響,確實存在效率差異;但政府不能要民眾節能,卻開發國光石化,如此的話,大方向上根本是錯的!
他說,人比動物還可怕,需要改變很多面向上的生活方式,從無限度變成有限的。
身為國際科學理事會下任理事長,李遠哲說,該會一直推動與災害有關的工作,明年起則要推動永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包含對環境變遷的預測、觀察及因應。
但他也感慨的說,每次出國開會,他總對台灣人均每年CO2排放量達12到13公噸,為全球均值 4.7到4.8公噸的數倍感到不自在;雖然他對政府提供過意見,政府也一直說好,但總是沒有降下來。
他質疑,「如果全球都在努力,台灣卻不努力,這些(石化等 CO2高排放量)產業發展之後,真的會帶來效益嗎?以為這些排放量可以賣得出去嗎?」他預測,「賣不出去的!」
他也長年質疑,能源局隸屬經濟部,經費來自中油跟台電,而後 2者對節省能源使用效率都沒有什麼概念;還有報導指出,今夏很熱,電需求量增 20%,因此還要擴充發電量;顯示這些單位對整個人民的福趾、社會的發展,跟他們自身所想的,落差太大。
他們試問上述企業,若只考慮企業利益,其利益又不是人民要的利益,能永遠存在嗎?
他也提醒政府,如果讓把錢從海外帶回來的人發展房地產,也只會讓房產變貴,對將來不會有用;反之,若投注在再生能源或使生活更有效能的產業上,國人反而都會有工作,而且對將來的發展是會有幫助的。
他認為,政府 4年改選,易短視;學術界反而看得遠,需與政治人物進行更多溝通與說服。
他強調,「國家的發展重點是要怎麼發展風調雨順的好生活。要對發展什麼是好發展,做討論!」若台灣真要減碳,應致力於工業升級,把高耗能產業淘汰掉;並發展各種與將來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延續發展永續產業的觀點。他提醒政府,全球人口今年已68億人,2050年將達90億人口;氣溫又慢慢上升中,洪水發生頻率也在增加,溫度上升 1度,極端氣候會增加10倍左右。
他預警,50年內,全球人口將增30%、糧食減10%,屆時「我們吃什麼呢?」而且目前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0%,糧食70%都是進口的,以後買也買不到!現在卻有很多休耕地,並要「把很多農地慢慢要變工業用地,這是不對的!這完全是走錯路的!」
他強調,「為發展工業使用農業地的思想是不對的!」因為50年後,全世界農產品都不夠,以為參加世貿組織(WTO)可以從國際市場買到糧食是錯的,到時候想買也買不到的。
他重申,台灣整個社會的發展必須要重新檢討,不要短視,CO2要減量,農業生產不能一直轉變為工業用地;農村一定要養活很多人,不能讓農業產值很低,把人趕到大都會裡,不然到時候要買也買不到食物了。990725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醫療品質

自由電子報 - 呼應黃達夫 批判衛生署
呼應黃達夫 批判衛生署
◎ 郭明裕、郭明實
監察院針對醫師看診超量影響醫療品質糾正衛生署,衛生署回應是「應容許此自然現象」;還大力要推動「高掛號費將納入醫院評鑑」,引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在自由廣場重批。
二○一○年,開錯腳與乳癌末期仍誤診為正常,重創醫界形象。衛生署不從政策面如轉診制度思考,或行政面如病歷審核謀求改進,卻拿無關醫療品質的高掛號費開刀,真的有夠離譜。
台灣醫學中心,病人門診等到不耐煩,醫生問診卻只有短短幾分鐘,急診室病人像菜市場,等住院等到發慌,住院病人看不到主治醫師身影,夜間門診更是世界奇蹟,加護病房主治醫師也加入看診行列。令我們新生兒科醫學的啟蒙導師孫獻祝教授,二○○九年自美回國客座演講時,大嘆台灣醫學中心的醫療品質太不可思議了。
一九九七年,英國李德大學發表一篇醫師醫療疏失研究,發現有五十七%是因醫師太勞累造成的。這些科學研究證據,衛生署可以漠視嗎?
在美國有一種病歷審核制度(Peer Review),即基層醫師將病人轉診到大醫院後,仍參與查房與教學,更參與審查每位醫師所寫的病歷,對問題診療投票,以委員會名義行文醫師「下次改進」,醫療品質與基本的醫德才有保障。
美國知名的梅約診所、田納西聖猶大兒童治癌中心,不以業績衝量,只以醫療品質為傲,對研究與教學不遺餘力,留給病人的是高水準醫術與令人懷念的醫德。掛號費與醫療費很高,但並不影響醫療品質被評為「世界第一」,不正好反證了「高掛號費將納入醫院評鑑」的荒謬。(作者分別為台、美小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