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有許多人有骨鬆問題,卻又不愛出門活動曬太陽,結果無法補充到維生素D。同時,維生素D不足,也會影響鈣質吸收,於是骨鬆問題日益惡化,甚至容易造成骨折。長期缺乏維生素D,除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研究發現,日常也有許多容易使醫師混淆的症狀,元凶可能就是維生素D缺乏的關係。
隨著年齡漸長,許多人開始出現骨質流失,容易引發骨質疏鬆、骨折,但是,光補充鈣質並不夠,還要補充維生素 D才行。傳統認為,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使骨骼強健、避免骨質疏鬆。但是,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症狀。
常待室內、少曬陽光 容易缺乏维生素D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的報導,在所有的維生素當中,只有维生素D不是由食物提供,而是經由皮膚透過曬太陽的過程產生,其他的維生素則必須從外界獲得。由於,英國天氣陰沉,英國人對這種關鍵的維生素有缺乏的危險。營養學家金•皮爾森(Pearson)表示,不僅因為英國天氣,越來越多的室內生活,孩子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在外面玩,卻在室內使用iPad或玩線上遊戲,以及許多人一整天都待在室內工作,所以維生素D缺乏症的問題越來越多。處於危險中的人,還包括皮膚類型更深的人,皮膚越黑就越難找到合成維生素D,其他有風險的人則包括懷孕和哺乳的婦女。
以下是維生素D缺乏,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
1.經常反覆感染:
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皮爾森表示,如果維生素D沒有足夠的量,免疫細胞就無法適當反應,於是使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簡單來說,維生素 D 對於活化免疫防禦機制很重要,若未充分攝取,免疫系統的殺手細胞T 細胞將無法對體內嚴重感染,做出反應並擊退。
2.心情鬱悶:
皮爾森(Pearson)表示,維生素D在保持大腦中的血清素的健康,發揮關鍵作用。這是大腦中對情緒和抑鬱有關的神經遞質。2014年發表在《醫學假說雜誌》(the journal Medical Hypotheses)上的研究有100篇關於維生素D的科學論文,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季節性情感障礙之間的特殊聯繫,在冬季由於缺乏陽光,人的心情會變鬱悶。
3.長期疲勞:
維生素D對於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很重要,如果經常厭倦,可能意味著你沒有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物質,因而缺乏維生素D,去年發表在《醫學雜誌》(the journal Medicine)上的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臨床試驗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顯著改善疲勞。
4.骨質疏鬆:
維生素D有助於調節體內鈣和磷酸鹽,使其在關節、肌肉和牙齒的功能中發生關鍵作用,足夠的水準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症,如果維生素D含量很低,骨骼就會削弱,有骨折的風險,這與維生素D在調節鈣吸收中的重要作用有關。
5.肌肉無力:
維生素D能支持肌肉功能,許多普通的肌肉疼痛,常常是缺乏維生素D的首要症狀。維生素D在代謝時進入肌肉細胞,增強肌肉收縮,這對於防止跌倒和通過運動建立肌肉力量和骨骼至關重要。
日曬、飲食可攝取豐富的維生素D
如何攝取到維生素D?大多數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日曬短短的20分鐘內,即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建議從3月底或4月初至9月底,尤其是上午11點到下午3點進行。
有一些食物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包括:鮭魚、鯖魚和金槍魚,以及蛋黃、乳酪、肝臟和乳製品、大豆奶和燕麥等。至於維生素D的每日攝取量建議,以普通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100IU(國際營養單位)的維他命D就足夠了。至於小朋友及年輕人,則需要多一點的攝取至400IU,而婦女在懷孕(2-3期)及在哺乳期,則要再增加200IU維他命D的吸收。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非常值得我們參考以及當借鏡,我在門診也經常建議有憂鬱症困擾的人最好抽血測一下維生素D濃度是否不足,而大部分的臨床結果發現鮮少人濃度是夠的。維生素D真的真的非常重要!這一陣子天氣變化較大,很多人因此染上感冒,如果發現自己不時會被感染或者感染頻率較高,維生素D最好能透過體檢了解是否應該要補充了。
食物、曬太陽以及營養補充都有助於提升,但透過規律的營養補充是維持維生素D濃度穩定幫助預防保健最簡單的方式。
季節性憂鬱與維生素D不足有關! @ 鄭醫師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yyJd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