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痠痛復健 治標不治本

 

痠痛復健 治標不治本

久坐不動,低頭緊盯螢幕,這使得台灣已成痠痛王國,平均每廿人就有一人背痛、頸痛。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因肩頸背痠痛就醫人數高達一百○三點六萬人,一年就醫五百五十七點四萬人次,其中八成五接受傳統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為此,健保就支付四十六點九億元。

不過,國外相關醫學文獻證實,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治療效果等於零、無效,或是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看診一次,可做六次復健,等於只是「做心酸的」,這也讓許多復健場所成中老年人社交場所。

林先生就是典型「復健做心酸」個案,他在一年半前某次重訓後,下背不適,至地區醫院求診,X光檢查正常,又做了核磁共振,結果疑似椎間盤突出。

為此,他每周回診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後,又至復健專科診所接著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治療半年期間,暫停所有運動,但背痛依舊。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去年九月在《物理治療》期刊發表兩篇研究,分析二○一一年健保資料,當時頸痛或背痛病人大都只接受簡單熱敷、電擊等物理治療,明顯與各國實證指引建議相抵觸。

王劼表示,各國醫學會與政府單位歸納實證研究,制定頸痛和背痛物理治療臨床指引,大多建議,運用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至於牽引、熱療、電療等國內常見復健治療,則被認為證據不足、不建議做,僅有少數指引建議,可在急性期暫時緩解症狀,例如自行在家熱敷。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電熱療及牽引具有舒緩緊繃、減少疼痛、減少神經壓迫程度等效果,但舒緩之餘,無法治本和預防。

「別以為復健儀器治療無害,有健保就不做白不做。」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王子娟說,愈來愈多實證顯示,電療熱敷等被動儀器治療對病人可能有潛在危害,「保持適當活動」更重要。

痠痛患者以為痛就是發炎,所以應該少動,透過儀器就能消炎,以致出現「恐懼迴避(fear avoidance)」惡性循環,愈不敢動,愈來愈沒力氣、功能愈來愈差,恢復進程延緩,醫療支出增加,許多患者因復健無效而被建議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