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下列網頁:
影像報告是致病的診斷嗎?普遍迷思
在骨骼肌肉超音波室裡,許多心急的民眾往往在結束檢查後,詢問超音波的結果;儘管在臺中醫院復健科排的檢查項目,都是醫師親自執行的,不是不會解釋,也不是吝於給予解釋的時間,還是只能請病患回門診,聽原來看診的醫師如何說明。
普遍台灣的民眾都相對依賴檢驗檢查,尤其是在健保制度下,檢驗檢查的排程相對其他先進醫療國家,都非常快速便捷,加上網路資訊發達,病患往往內心都有個自認的診斷,結果對醫生在門診時的問診和理學檢查不屑一顧,一心只希望醫生能安排他想做的檢查。
其實檢驗檢查都是客觀的觀察結果,每個醫師都可以開立,但真正醫術高明的醫生應該是在安排檢查之前,藉由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大體便可將診斷濃縮範疇,再輔以檢查來幫忙確認和治療。
這也是為什麼在超音波室裡,我們沒有綜觀的病史和理學檢查,便很難跟病患解釋結果.骨頭有沒有骨折相對單純,照了x光便可知曉,除了少數沒有位移又很小的骨裂,在x光上可能很難看得清楚,當然也可以使用超音波再做檢查.但其他軟組織的疾患,就不是這麼簡單了。人體的組織隨著年紀的增長和使用的頻次習慣不同,自然也會有相對應的退化,在超音波顯影上就不若年輕組織的樣貌,但這種退化的呈現和病態的組織樣貌又很相像,所以沒有問診和理學檢查,是無從分辨的。
一個部位的問題往往都有兩種或以上的鑑別診斷,例如肩膀疼痛,可以是頸椎的神經痛也可以是肩旋轉肌的問題,倘若沒有醫師在診間做出鑑別,便以報告上退化的影像作為診斷,就有可能產生治療無效的結果。
所以請尊重醫師為您安排的檢查,並請耐心的回診聽醫師的說明和後續的治療,才能最快的解決您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