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覺知和內省有何不同?

什麼是覺知?_若耶_新浪博客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節選自《最初的和最終的自由·論覺知》

問:覺知和內省有何不同?並且是誰在覺知中覺知呢?
克: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我們說的內省是什麼意思?我們所說的內省是看自己的內在、檢查自己。為什麼要檢查自己呢?為了改進、改變、改良。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麼,否則你不會全身心投入內省。如果沒有要改善、改變、稱為不是現在的你的慾望,你就不會檢查自己。這是內省再明顯不過的理由。我生氣,所以我內省檢查自己,為的是擺脫憤怒或緩和或改變憤怒。凡是有內省的地方,也就是有改善或改變自我的回應、反應的慾望的地方,總是有一個期望中的目標;如果目的沒有達到,那麼就會憂鬱、沮喪。因此,內省總是伴隨著沮喪。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當你內省的時候,當你為改變自己而查看內心的時候,總是有一陣沮喪。總是有著憂鬱情緒的起伏顛簸你不得不與之搏鬥;你不得不再次檢查自己,以克服那種情緒等等。內省是一個沒有釋放的過程,因為它是一個將真實存在轉變成某種它不是的東西的過程。顯然,當我們內省的時候,當我們沉浸於這個特定行為中的時候,確切發生的情況就是如此。在這個行動中總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我」總是在檢查某事物,為的是要改變它,因此總是存在著二元衝突,也因此有了受挫的過程。永遠不會有釋放;並且,認識到那種挫折後,憂鬱便隨之而來。
覺知是完全不同的。覺知是不帶譴責的觀察。覺知帶來瞭解,因為此時不存在譴責或識別,只有靜靜的觀察。如果我想瞭解某事物,我就必須觀察,我不應該批評,我不應該譴責,我不應該將它作為快樂來追求,或將它作為不快樂來躲避。必須僅僅是對事實靜靜的觀察。沒有期望中的目標,有的只是當每件事發生的時候,對它們的舉止。當有譴責、識別或開脫的時候,這種觀察以及對它的瞭解就停止了。內省是自我完善,所以內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覺知不是自我完善。相反,它是自我的、「我」的終結,帶著它特有的個性、記憶、要求和追求,統統結束。在內省裡,有著識別和譴責。在覺知裡,不存在譴責和識別;所以也不存在自我完善。它們兩者之間有巨大的差別。
如果一個人想改善自己,他是永遠不會覺知的,因為改善的含義就是譴責和取得某一結果。而在覺知裡,有著沒有譴責、沒有否定、沒有接受的觀察。覺知著,和事物接觸著,和自然接觸著,覺知由外在事物開始。首先,有著對自己週遭事物的覺知,對事物、對自然以及對人的敏感,所有這一切意味著聯繫;然後有對觀念的覺知。這種覺知,對事物、對自然、對人、對觀念的敏感,不是由分裂的過程組成的,而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它是對內心生成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思想、每一種感覺、每一個行動的持續不斷的觀察。因為覺知不是譴責的,所以不存在積累。只有當你有標準的時候,你才會譴責,也就是說,這時存在著積累,因此存在自我的完善。覺知是對自我、「我」在和人、觀念以及事物的關係中的領悟。這個覺知是一刻接一刻的,所以是不可能被練習的。如果你練習某件事,它就成了習慣,而覺知不是習慣。習慣性的頭腦是不敏感的,在某一特定行為的成規裡發揮功能的頭腦是遲鈍的、不靈活的,而覺知則要求有恆常的靈活性、警覺性。這一點不難做到。這就是當你對某事感興趣時,當你感興趣地看著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莊稼、樹、鳥兒的時候所做的事。你不帶譴責、不帶識別地觀察;所以在這個觀察裡有完整的交流;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處在完全的交流中。這種情況在你對某事物深深地、完全感興趣的時候才會發生。
因此,在覺知和內省的自我擴張式改善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內省導致挫折,導致更多、更大的衝突;而覺知是一個從自我的行動中釋放出來的過程;它是要覺知到你每天的活動、覺知到你的思想、你的行為,以及覺知到他人、觀察他。只有當你深愛某人,當你對某事深感興趣的時候,你才能做到這一點;當我想瞭解自己、我的整個存在、關於我自己的全部內容,不只是一兩個層面的時候,此時,顯然必須沒有責難。然後,我必須對每一種思想、每一個感覺、所有的情緒、所有的壓抑敞開自己;並且,因為有越來越廣闊的覺知,就有了從所有隱藏的思想活動、動機,追求解脫越來越大的自由。覺知是自由,它帶來自由,它產生自由,而內省產生衝突,是自我封閉的過程;所以總是有挫折和恐懼。
提問者也想知道誰能覺知。當你有某種深切體驗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當有這樣的體驗時,你會意識到你正在經歷嗎?當你生氣時,在你氣憤或嫉妒或快樂的一剎那,你會意識到你在快樂或你在生氣嗎?只有當體驗過去後,才會有體驗者和被體驗的東西。然後體驗者觀察被體驗的東西、體驗的對象。在體驗的時候,不存在觀察者與被觀察的對象:只存在體驗。我們大部分人沒有在體驗。我們總是在體驗的狀態之外,所以我們總是問類似「誰在觀察?誰在覺知?」的問題。無疑,這樣的問題是錯誤的問題,不是嗎?在有體驗的時候,不存在覺知的人和被他覺知的對象。不存在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有的只是一種體驗的狀態。我們大部分人發現生活在體驗的狀態裡是極其困難的,因為這要求具有異乎尋常的靈活性、機敏、高度的敏感;這一切在下列情況中都不會存在:如果我們追求結果,如果我們想成功,如果我們有期望中的目標,如果我們在算計——所有這些做法會帶來挫折。一個不要求任何東西的人,一個沒在追求某個目標的人,一個不管結果的含義是什麼、也沒有在苦苦尋求它的人,這樣的人是處在不斷體驗的狀態裡的。那時,每件事物都有了一種活動、一種意義;沒有什麼是舊的、沒有什麼是燒焦的、沒有什麼是重複的,因為真實存在是永遠不會舊的。挑戰總是新的。只有對挑戰的回應才是舊的;舊的東西製造出更多的殘餘,那就是記憶和觀察者;觀察者將他自己與被觀察的對象、與挑戰、與體驗分離開來。
對於這一點,你們自己可以很簡單、很容易地試驗一下。下一次,當你生氣、嫉妒、貪婪、暴怒或無論什麼的時候,注視一下你自己。在那種狀態裡,「你」是不存在的。只有那個存在的狀態。過一會兒,一秒鐘後,你給它個稱呼,你給它起個名字,你稱它為嫉妒、憤怒、貪婪;所以你立刻製造出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體驗者和被體驗的對象,然後體驗者試圖改善這個體驗,改變它,記住有關它的事,等等;因此,他保持了他自己和被體驗的對象之間的分離。如果不給那種感覺起名字——也就是說,你沒在追求一個結果,你沒在譴責,你只是靜靜地覺知到這種感覺——那麼你會發現在這個感覺、體驗的狀態裡,沒有觀察者,也沒有被觀察的對象,因為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是一個共同的現象,所以,存在的只是體驗。
所以說,內省和覺知是完全不同的。內省導致挫折,導致更多衝突,因為蘊含其中的是想改變的慾望,而改變只是一種改善過的延續。覺知是一種沒有譴責、沒有開脫或識別的狀態,因此就有了領悟;在這種被動而警覺的覺知狀態裡,既不存在體驗者,也不存在被體驗的對象。
內省是一種自我完善,自我擴張的形式,它永遠不會把我們領到真實那裡,因為它始終是自我封閉的過程;而覺知是一種可以產生真實的狀態——那真實存在的真實,我們日常生活的簡單真實。只有當我們瞭解了日常生存的真實時,我們才可能走得更遠。你必須從近的地方開始,才能走得遠。但是我們大部分想跳躍,在不瞭解近的東西的情況下,就從遠的地方開始。當我們瞭解近的時候,我們將發現近的和遠的之間的距離是不存在的。沒有距離存在——開始和結束是同一的。
=============================
摘自好友的網友,他真的很了不起。
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