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腰痛就是腰子有問題嗎?

在門診經常遇到一些病人因腰痛而擔心腎臟出問題,腰痛是常見的症狀,但腰痛是否就代表腎臟有問題呢?

事實上,腎臟的位置比一般人想像的位置還高,大概在肋骨下緣,脊椎兩側,許多民眾腰痛的位置都比較低,因此腰痛和腎臟大部分是無關的。況且,許多腎臟病如急/慢性腎絲球腎炎、腎病症候群、甚至腎衰竭接近尿毒症者,很少以腰痛作為表現;即使其他腎臟疾病會出現明顯腰痛,但這類疾病經常伴隨其他症狀,如急性腎盂腎炎、通常伴隨發燒或解尿異常;腎結石則常以絞痛的形式出現,伴隨血尿存在,且通常無法明確指出疼痛部位,而且疼痛會往下傳到腹股溝。因此,若腰痛的位置主要在肋骨下緣、脊椎兩側,伴隨著上述特定症狀一起出現,才比較可能與腎臟有關,需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相反地,若腰痛和腎臟無關,則必須要考慮其他可能原因。到底有什麼其他原因會造成腰痛呢?接下來,我們再為大家介紹腰痛其他可能的原因。

腰痛的鑑別診斷
造成腰痛的原因非常多,大致上可以從五個方向思考

泌尿系統
源自泌尿道系統的腰痛可能是感染發炎、結石或腫瘤;若是腎臟發炎造成的急性腰痛,其位置在肋骨下緣脊椎兩側,其性質多為持續性,常伴隨發燒或解尿異常感覺,如頻尿、血尿、解尿疼痛或灼熱感;若是結石造成的急性阻塞,疼痛的位置隨阻塞部位不同,可能出現在肋骨角、側腹部、或轉移至腹股溝,其性質多為間歇性的絞痛不會隨姿勢改變,常伴隨噁心、嘔吐的症狀。早期的腎臟腫瘤通常沒有症狀,直到腫瘤變大產生壓迫或接近晚期時才會出現疼痛。病人的基本資料、生活習慣、職業及家族史也可以幫忙鑑別診斷腰痛的原因,如:急性腎盂腎炎較常發生在年輕人及女性,腎臟腫瘤以老人家居多,染劑使用與移行性上皮細胞癌有關,結石則以男性居多,家族史有痛風或結石的也較容易有尿路結石的問題。泌尿系統引起的腰痛,以單側較為常見

生殖系統
除了泌尿道系統會造成腰痛外,女性的子宮肌瘤、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男性的精索靜脈曲張、睪丸扭轉、睪丸或副睪丸發炎,也都可能會有腰痛的表現,但女性病患通常會伴隨下腹疼痛,男性病患則會伴隨睪丸或腹股溝部位的疼痛。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
最常見造成腰痛的原因並非緣於泌尿道系統,而是因為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拉傷,或是腰/薦椎出現問題,如: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等。此類的疼痛通常為單側的鈍痛或悶痛,有時會有明顯的痛點出現,而脊椎壓迫神經所導致的腰痛,甚至會延伸至臀部及大腿。改變姿勢、休息或按摩可以使症狀獲得緩解。

消化系統
膽結石併膽囊炎的疼痛可能會從右上腹牽扯至右後腰,性質為絞痛,類似腎結石,但通常會合併發燒及右上腹壓痛(尤其在吸氣時),且疼痛多為持續性,不會造成血尿;胰臟炎也可能造成左腰痛,但通常會合併持續的上腹部劇痛,且身體向前傾或彎腰時疼痛會改善,此類疼痛也不會出現血尿。

其他
皮膚的帶狀皰疹,若其影響神經剛好是胸腰椎脊神經,因分布於肋骨後下方,一開始也常被誤以為是腰痛,但接下來幾天皮膚上會出現紅疹及小水泡,可以分辨。

腹部的主動脈剝離也可能以腰痛來表現,但其疼痛十分劇烈,常伴隨冒冷汗,有高血壓的患者要特別小心。

下腹腔手術後(如:剖腹產、子宮切除術…等)立即出現的腰痛,可能是輸尿管受到傷害,此時超音波可以發現有水腎,可用來幫助診斷。

結語
腰痛的原因很多,但僅有少數是和腎臟疾病有關,大部分的腎臟病,如:腎絲球炎、腎病症候群及大家最擔心的腎衰竭,很少以腰痛來表現,而會產生腰痛的腎臟病,如:發炎、結石、腫瘤,往往會伴隨其他症狀。臨床經驗指出,多數因腰痛而就醫的患者經常是肌肉筋膜炎或腰椎退化性骨刺所造成,真正因腎臟相關疾病而產生腰痛者反而是少數,因此大家不需因腰痛而過度憂慮本身罹患腎臟病;大部分的腎臟病都會伴隨其他症狀,即使嚴重至腎衰竭的患者本身雖不會有腰痛,仍然會伴隨其他臨床症狀,如: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症狀。下次若發生腰痛,可以先仔細觀察疼痛的位置及是否出現其他症狀,再請教醫師根據情況安排適當的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腰痛就是腰子有問題嗎? 作者: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腎臟科黃瓊瑩主治醫師、內科部腎臟科黃政文主治醫師  專題報導 2017年07月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https://goo.gl/BpJBww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骨盆歪斜=長短腳 造成腰椎側彎,這種因果邏輯的概念,應該要被打破

所以骨盆歪斜=長短腳 造成腰椎側彎,這種因果邏輯的概念,應該要被打破。

幾乎大部份人的脊椎側彎都是不明原因,而非骨盆歪斜或長短腳造成,但是有很多側彎患者到處去看醫師尋求治療,都會被建議要穿著矯正鞋墊、然後試圖將脊椎側彎與骨盆歪斜去產生聯結,實際上大部份的側彎患者就算穿上矯正鞋墊,對側彎度數的改善很小或幾乎沒有改變,要如何得知呢?就是穿上矯正鞋墊的當下,再去拍攝一張脊椎的X光片,就能確定了。

但絕對不能只照著家長的要求想改善腰椎度數,就不去考量到身體的平衡對稱問題,而去對脊椎進行過度的治療,若這樣持續下去,極有可能會對這個個案的脊椎造成更多的問題。
所以矯正脊椎側彎都必需要透過正向、反向思考,而非單一方向的想法,但是有很多沒有醫學背景或有一部份有醫學背景的人,只因為去學習了某一套治療長短腳或骨盆腰椎的矯正手法,就被授課的老師吹噓引導,那些療法可以治療脊椎側彎,但實際上那些授課的老師,可能也沒有太多治療脊椎側彎患者的經驗。
所以幫患者治療脊椎側彎,尤其是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就不能夠以老師說的話當做不變的真理,而必需要去思考,視患者的實際狀況去做變通及修正
如果先預設立場”只要矯正骨盆,脊椎側彎就會自然回正”,那麼就會讓很多人失望了,不但花了大錢,側彎度數不但不會變好,甚至變更差,亦或是骨盆真的變得比較平衡,而腰椎側彎度數反而沒有改變,這樣反而徒增未來側彎矯正上的難度。
當然在這裡並不是要強調矯正脊椎側彎,不需要理會骨盆的平衡,而是骨盆是否平衡,並非決定側彎度數能否被矯正的關鍵。其實骨盆不正很有可能只是脊椎側彎的結果,絕對不是造成側彎的原因,所以矯正脊椎側彎時,有時可以一起矯正骨盆的歪斜,有時則無法。只有極少數且特例的側彎患者,才有辦法透過墊高鞋墊或骨盆,能改變側彎度數。其他絕大多數的側彎患者,不應該花費太多時間及金錢專注在平衡骨盆這件事情上

解決骨盆歪斜可否連帶矯正腰椎側彎? -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https://goo.gl/7Rdiji

為什麼健保局要加強管制 Stilnox (化學名Zolpidem)

安眠藥Stilnox濫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健保局最近頻發文提醒醫師加強管制。我常遇到吃Stilnox吃到一天十幾顆,到處看診拿藥的病人。有些病人很無辜,只是因為忍不住想吃藥好好睡一覺就越吃越重。所以我決定保留這篇文章,持續改寫,提醒社會大眾。
專業人員談論藥物時,應該要寫成分名而不是商品名。但Stilnox這顆藥太有名了,媒體也常直接報導Stilnox或中文名「史蒂諾斯」,所以在文章開頭我還是寫上Stilnox方便大眾辨識。以下將以成分名Zolpidem來稱呼。
Zolpidem 屬於所謂 Z 字頭藥物,包括 Zolpidem、Zolpiclone、Zaleplon三種台灣常用藥物,都有類似的化學結構。傳統常用的安眠藥則屬於 benzodiazepine (BZD)類。這兩種藥都作用在 GABA-A受器,但 BZD 作用在alpha-1,2,3,5四種亞型的受器,Z 字頭藥物只作用在 alpha-1受器。Alpha-1受器跟睡眠、抗癲癇與失憶有關。Alpha-2與alpha-3受器跟抗焦慮、肌肉鬆弛有關。Alpha-5受器影響 認知功能。Z字頭藥物的選擇性作用(只作用在alpha-1)會讓藥物副作用較少。但也因此,Z字頭藥只能當安眠藥,不能當抗焦慮藥。
Z 字頭藥物剛上市時,得到許多醫師讚賞,因為入睡快,作用時間適中,白天殘餘副作用少。曾有一位病人傳神地說:「我吃完藥想說先敷個面膜,結果就這樣躺在床 上睡著了,天亮時臉上還敷著面膜」。許多病人剛吃Zolpidem時,常覺得睡前只要服用半顆或一顆,隔天起來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但,好睡、吃了舒服的藥,也就容易造成生理、心理的依賴,進而濫用。Zolpidem強烈的感受與滿足感(欣快感?)常讓病人覺得「吃其他藥物沒有感覺」,一旦出現藥物耐受性(tolerance)導致藥效變差,常會讓病人渴望增加藥物劑量
當 病人服藥的劑量逐漸增加,副作用可能會漸漸出現,如白天的精神變差、短期記憶力受損。Zolpidem另一個惱人的副作用是夢遊(sleep- walking),例如有病人半夜到朋友家打麻將然後又回來睡覺,然後睡醒時渾然不覺。有些病人會在睡前一直打電話給朋友講些平常不敢講的事情,隔天早上 全都忘掉。Zolpidem可能會阻斷短期記憶成形,導致病人無法記得服藥後所做的一些事情。有些病人連白天的記憶也會受到影響,只好隨時筆記重要事情。 有些病人會在早起時發現一堆餅乾屑(sleep-eating),這就知道有人半夜起來吃東西了。正常服藥的人有時會有這些副作用,當然,藥物濫用、一天 吃上五六顆的病人更加嚴重。
不過,即使Zolpidem可能有以上副作用,因為失眠嚴重干擾日常生活的人,並不必畏懼服用這藥物。重點在 於:醫師必須跟病人講解藥物的作用,並在每次看診時都仔細詢問病人服藥後的感覺與效益,如果發現病人不適合使用Zolpidem,如出現副作用或耐受性太 快出現,就要考慮換藥。而病人也要一五一十地跟醫師描述服藥後的各種副作用。如果病人之前沒服用過安眠藥,或只需服用低劑量、效果較輕的藥物就能入睡,最好避免一開始就服用Zolpidem。病人出現睡眠障礙往往是因為長期壓力造成,壓力會讓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內分泌物質旺盛,過度焦慮會造成入睡 困難,過於警戒、儆醒會造成淺眠、容易驚醒,這時需針對問題處理,才不會造成「病人說睡不著醫師就加藥」,最後變成藥物濫用。所以,即使只是想拿安眠藥的病人,也必須對醫師詳細說出自己的生活壓力。
(我猜測Zolpidem濫用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些病人不敢踏進精神科,就到一般診所拿 藥。而許多診所生意興隆,自然也沒辦法詳細詢問病人心理上的問題,就很直覺開立Zolpidem。而處於憂鬱、焦慮狀態的病人,生活規律可能已經打亂,就更容易藥物成癮。最近健保局開始對其他科別使用Zolpidem設限,不過多數病人轉到精神科來時,因為已經依賴Zolpidem,還是會要求醫師繼續開藥)

為什麼健保局要加強管制 Stilnox (化學名Zolpidem) | 快樂、喜洋洋:高雄精神科診所
https://goo.gl/H1ONd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壹週刊 日男疑來台染超級細菌 國內加護病房常見

日本媒體報導,一名78歲日籍男子5月來台旅遊染肺炎住院,返日後竟驗出超級細菌「鮑氏不動桿菌」,還傳染給3人,治療後雖呈陰性,仍因引發敗血症身亡。我國衛福部表示,鮑氏不動桿菌是國內加護病房常見細菌,可用抗生素治療,現未接獲日方通報;醫師則說,此菌在醫院易養成抗藥性,一旦感染較難治,籲民眾少逛醫院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鮑氏不動桿菌是國內加護病房最常見分離出來的細菌,感染途徑通常是透過潮濕有水的物品,如呼吸道插管的潮濕瓶或導尿管有尿袋,在更換管路或清潔過程未確實消毒或防護措施不周,會讓年長者、慢性病患、長期住院者最易受感染,並可能引起心肺方面併發症。
羅一鈞說,鮑氏不動桿菌雖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超級細菌「候選人」之一,但臨床上要稱為超級細菌,幾乎是無藥可治療,而鮑氏不動桿菌感染多可透過抗生素治療。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指,鮑氏不動桿菌可在環境中存活很久,一般環境下抗藥性不是很高,但若在醫院感染,多半具有抗藥性,只剩最後幾種抗生素可用,較難治療。
黃立民說,鮑氏不動桿菌在院內感染每隔一段時間會增加,因具抗藥性的細菌很難根絕,只能稍微壓制,特別是高齡、慢性病、插管多或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更容易染上具抗藥性的細菌。
羅一鈞表示,鮑氏不動桿菌在國內非法定傳染病,故不需逐案通報,且國內對於治療鮑氏不動桿菌經驗不少,可依照細菌抗藥性鑑定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並落實院內感控措施,避免交叉感染,近年國內也未發生大規模院內群聚感染。
針對日籍男子疑在台感染鮑氏不動桿菌,最後不幸往生,羅一鈞說,目前尚未接獲日方通報,若未來日方有通報我方,將會協同各地衛生局同步調查。
要減少染菌機會,黃立民建議,民眾沒事少逛醫院,若必須看病或住院,也別到處亂摸,同事要記得少跟隔壁床病人串門子;醫院方面,則需落實環境消毒,減少抗生素使用並拔除不需要的管線,以降低感染機率。(江慧珺/台北報導)
日男疑來台染超級細菌 國內加護病房常見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8QWRpc

台長照94%插鼻胃管 全球最高

「我好久沒有從嘴巴吃東西了。」89歲俞爺爺插著鼻胃管超過1年,在醫院護理人員的照護下,從復健、語言治療,讓食道慢慢恢復彈性,經過1個月練習,終於拿掉鼻胃管,由嘴巴慢慢吞下蒸蛋、蛋糕,再用針筒一口口啜飲咖啡。對一般人來說,從口吞嚥食物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許多長輩、病患來說,卻是奢侈的夢想。
 台灣使用鼻胃管人數高達45至50萬人,台北市聯合醫院指出,長照機構中,台灣使用鼻胃管人數高達94.05%,日本這項比率僅11.6 %,德國6.6 %,當世界各國政策致力於降低插管人數,台灣管餵比率領先全球。
 提升病人自主進食
 為提高患者尊嚴,讓病人舒適進食,厚生基金會今年號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部秀傳醫療體系,高雄高醫體系等3個醫療體系共同推動「無管人生」專案,盼提升病人自主進食權。北市聯醫協助96人成功拔除,其中以中風、失智症等為大宗,彰濱秀傳醫院也有34名。
 身為軍人的俞爺爺,晚年因病臉上始終掛著鼻胃管,讓他覺得尊嚴盡失。北市聯醫吞嚥小組經過1個月協助復健,讓他終於如願品嘗到食物的美味;爺爺雖近日離世,但臨走前的笑容綻開在臉上,連家屬在一旁都覺得好欣慰。
 堅強復健成功拔除
 另一名今年37歲,博士學歷在科技業任職的張正武,今年6月在工作崗位上突然中風,沒想到送進醫院後一周又再度中風,造成身體兩側都動彈不得、也無法言語,為防無法進食營養不良,醫護人員立即插上鼻胃管灌食。
 張正武的父親說,兒子因明顯異物感,兩度扯掉管子,結果反被「五花大綁」約束餵食,看了實在不捨。
 吞嚥訓練最怕嗆水
 昏迷數天,張正武甦醒後才知,女兒已出世一周,看著自己只能躺在病床上,無法抱抱孩子,便急著想快點恢復健康,並拔掉鼻胃管,像個正常人一樣進食。因為年輕,加上堅強的毅力,他每天都到北市聯醫復健室報到,透過密集的電刺激、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花不到2個月,張正武本周一就成功拔除鼻胃管。
 「我想吃剉冰!」張正武一字一句說得雖慢,卻很清晰,他的爸爸還在一旁吐槽,「他一能吃,就不想吃醫院的伙食,急著打發妹妹買焗烤馬鈴薯讓他當午餐!」張正武說,吞嚥訓練最難的是喝水,因流質液體容易嗆到,但他希望能進步到吃冰也不嗆到。

台長照94%插鼻胃管 全球最高 https://goo.gl/fGXhja
-------------------------------------------------------------------------------
不妨趁健康的時候,展開積極的自我鍛鍊。 參考書如下:

博客來-練喉嚨:不想死,就不能讓喉嚨老化!日本耳鼻喉名醫獨家傳授讓喉嚨返老還童的「喉嚨體操」,每天5分鐘,延命10年! https://goo.gl/i1o1oR
博客來-吞嚥力:讓你遠離體力衰退、免疫力下降、意外窒息與吸入性肺炎 https://goo.gl/cfR6Et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訓練動作真的越慢越好嗎?動作的快慢代表什麼?-Ruffini nerve ending

在做矯正性運動或是重訓時
為了動作的品質我們總是慢慢做
感覺身體的動作與建立品質
然而這樣的方式
真的有辦法確保在日常生活或是比賽時
這樣的動作品質可以轉換到快速的動作中嗎?

或者換句話說
我們為什麼不能反而反其道而行
加快動作的速度呢?

中間的關鍵在- 對自己的身體的感受

不管在慢速或是一般日常生活中
動作過程中是否可以辨別出自己的動作已經發生了歪斜或錯誤
進而在快速動作,像是比賽或是要準備扭到或跌倒時
也可以辨別出來

訓練動作真的越慢越好嗎?動作的快慢代表什麼?-Ruffini nerve ending – 動作矯正與疼痛處理-阿舟的物理治療小教室 https://goo.gl/LsAr6t
---------------------------------------
打太極拳的人一定要仔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