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小國的大學之道

新加坡1965年獨立,GDP才512美元,人均3美元起家,以客觀環境而言,新加坡當時沒有可以獨立建國之條件,全國僅276平方英里,是全球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也沒有天然資源及腹地,到今年預估GDP將高達4,672億美元,人均(PPP)將創下85,427美元,新加坡是亞洲最富有之國家,當之無愧。李顯龍曾說:「政府不能創造財富,但是政府能夠創造財富的條件,這是我們的責任。」

自李光耀過世之後,台灣很多人在探討新加坡奇蹟的原因,培育及吸納世界一流人才,應是奠下新加坡成功發展之基石。新加坡在過去十餘年來,每年的教育經費平均佔政府總預算之20%以上,去年教育經費是114.9億新幣 (約2,645億台幣),新加坡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

三月,初次造訪新加坡,適逢李光耀病危。李光耀生前自稱是建國總理,不以國父自居。李光耀三十六歲出任總理時,宣布不入住總理官邸,堅持住自宅,他過世後的遺囑,要將他的故居拆掉,要興建社會住宅,這是何等的胸襟與風範。新加坡的奇蹟,當然與領導人李光耀的遠見、能力、魄力與清廉息息相關。近二十年來,台灣的政經濟停滯不前,弊端叢生,領導人難辭其咎。

一天的下午四點,拜訪私立新加坡管理學院(SIM),讓我驚訝的不是校舍建築物多宏偉,校園有多美麗,而是在每個大樓裡面的走廊與大廳,在各式各樣的桌椅與沙發上,竟都是學生們在埋首讀書或小組討論,圖書館裡面更是人滿為患,這是我在台灣南部幾所大學任教多年,甚至我到台大的圖書館,從未見過的景象。年輕學子們勤奮的浪潮,遍及新加坡公私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以商學院為例,與北大合作的亞太EMBA,與UCLA合作的EMBA,耶魯大學已在NUS設立了分校,最近又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學生們有很多的機會,到世界先進國家一流的學府去交流與學習,增進國際視野。NUS去年亞洲大學排名第一,其MBA是全球排名第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全校學生平均有三分之二,有被派往國外姐妹校去當交換學生、或修讀雙學位、或在外國的國際企業有實習的經驗。新加坡的大學不是只有全英語授課而已,他們大學的教授與學生國際化及與世界接軌的程度,讓台灣的教育部及大學教育工作者,所無法想像。同時,台灣的大學生普遍英文低落的程度,不忍卒睹。

新加坡友人告訴我,中國大陸各級的黨政官員,甚至大陸的企業家,每年到新加坡上課與取經,絡繹不絕。反觀台灣,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各級的政府公務人員,來新加坡學習的非常罕見,而台灣的企業家有計畫的到新加坡上課與進修,更從未聽聞。新加坡政府有計畫的提供優渥的獎學金給大陸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在新加玻的大學畢業後,需在新加坡的企業工作至少要滿六年以上,藉此留住卓越的人才。看看大陸強烈的學習進取之心,新加坡的優質環境與吸引國際人才的各種措施,我們的政府如果再沒有感覺與反思的話,那真是患了坐井觀天的症候群。

最近,我提出一個國際合作與交流計畫,與新加坡一家企業合作,提供兩個名額給本校大學生去實習,在德國賓士汽車總公司願意給本校學生參訪並上課,並願與本校討論將來提供學生的實習機會,還將去新加坡及捷克的大學上課,可以讓資源較少的私立科大的學生,也有一些機會可以去國外參訪學習與體驗,結果被教育部審查後予以否決。國立大學享有政府很大的教育經費,私立大學也獲得教育部的部分獎補助款,同樣是來自人民納稅人的錢,國立與私立兩種大學培養國家發展各樣的人才,是同等重要,但是私大卻遭遇很多無形的差別待遇。私大的資源、規模與水準可能永遠無法與國立大學相比較,但是國際人才的培育,全球視野的機會,也應考慮較為弱勢的私大年輕學子的渴望,不應只獨厚國立大學。

當台灣的大學正忙於少子化,拼命的搶學生之際,當教育部要求各大專院校,要努力協助大學生畢業後,找到一份22K工作的同時,新加坡的作法則是,鼓勵與協助學生,在念書的時期,就勇於創業,並培養學生們的創意與創造力,走出舒適圈,走出新加坡,成為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小國的大學之道 | 即時新聞 | 20150421 | 蘋果日報 http://j.mp/1Ecn1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