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狂點人工淚液 眼竟更乾澀

過去乾眼症多好發於淚腺退化的老年族群。亞東醫院眼科部醫師何威廷表示,近年臨床觀察,乾眼症有年輕化的趨勢。過去10年間,20~40歲族群就發生乾眼症的比例,近3年約增加2成。主要與常用3C產品,用眼過度,加上錯誤的保養方式有關,尤其長時間戴隱形眼鏡、放大片,久待冷氣房的上班族,淚水更容易蒸發,誘發乾眼症。
有不少人自行買人工淚液狂點,卻發現症狀沒有緩解,甚至愈點症狀愈嚴重。眼科醫師何威廷表示,如果眼睛伴隨有發炎的狀況,沒有治療好,一味錯誤的補水,往往反而會讓眼角膜神經反射功能下降,讓淚水分泌變更少,形成惡性循環,應配合治療改善發炎,再搭配補水才有效。
何威廷醫師表示,一般正常情況下1分鐘約眨眼15下,若專注看螢幕時,眨眼次數降低,會讓淚水蒸發速度變快。使用3C產品最好每半小時就休息5分鐘,配合適當的眨眼。並建議1天熱敷眼周1次,每次10分鐘,幫助增加眼睛淚水表面脂質層的厚度,也能減少淚水的過度蒸發。

【解惑片】狂點人工淚液 眼竟更乾澀 | 即時新聞 | 20170428 | 蘋果日報 http://j.mp/2oCAGFB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正常腦壓性水腦症

台中一名65歲王老闆原本熱愛出國旅遊,近年來卻因走路像企鵝般左右搖晃,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彎腰撿東西手抖個不停等症狀,而變得鬱鬱寡歡,家人陪同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正常腦壓性水腦症」,立即施行腦室腹腔式引流手術後,王老闆拾回健康,也重展笑顏,直說下個月要繼續環遊世界!
王老闆表示,處於半退休狀態,常常外出旅遊,但近兩三年來開始步態不穩,沒走幾步路就會喘,在辦公室連走個3公尺應門都嫌累,有時候彎腰撿東西,不僅臉部脹紅,手更不停顫抖,又因經常小便來不及,造成家人清理上的麻煩,讓他有苦難言,逐漸足不出戶。
亞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表示,王老闆的症狀為典型「正常腦壓性水腦症」,常伴隨失智、失禁、步態不穩等問題,發病原因為人體腦內正常腦脊髓液維持在80至150CC,而每天人體會製造出450至600CC,在正常狀況下,腦脊髓液會從「脈絡叢」分泌出,而從「靜脈叢」回流被人體吸收,一旦吸收不完全,就會逐漸形成腦室積水,即所謂的水腦症。
此症狀好發於65歲以上患者,或有三高及發生腦梗塞、腦外傷、腦出血、感染及接受過腦手術的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因王老闆患有三高,且過去曾有腦外傷及中風的病史,更容易罹患此症,若不及時治療,恐造成嚴重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的現象,此疾病臨床上也常與帕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混淆,容易造成延遲性治療。
林志隆強調,經由「可調式」腦室腹腔式引流手術,把多餘不能吸收掉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腔去吸收,不但可從體外控制腦壓,調控腦脊髓液引流量,減少患者接受更多的置換手術,更可以減少患者因姿勢的改變而造成腦壓的變化,影響腦脊髓液的引流。(田兆緯/台中報導)

三高者注意!走路像企鵝 原來罹患水腦症 | 即時新聞 | 20170425 | 蘋果日報 http://j.mp/2p0Eb7g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苦不在工時 是對未來沒盼望

醫療奉獻獎得主、馬偕兒童醫院資深醫師黃富源近來非常憂慮,對於醫師納入《勞基法》後,又要以開大招收醫學生因應,認為是「飲鴆止渴」,只會將台灣醫界推向更深的困境,讓這個老醫者十分不安

黃富源指出,年輕醫師高喊過勞、爭取加入《勞基法》,根本原因在於「對這個行業的未來沒有盼望」。他依自己醫療臨床工作40多年的經驗,剖析現下年輕醫師真正面臨的困境,希望衛福部真正由根本改善醫療環境,給年輕醫師更有希望的未來。

困境一:年輕醫師操勞  但前途沒有以前的「光明」

黃富源說,他當住院醫師時的工作量,比現在的年輕醫師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在台大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經常是急診工作24小時,做一整天、休息一天、再做一整天,持續一整個月;但病房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5點,每3天值一班。急診值班隔天不給休息,白天仍然照常上班,常常是連上36小時,遠遠比現在住院醫師每周88工時高出太多」。
「我們那一輩的醫師也是人啊,難道沒有過勞問題?難道身體是鐵打的?當然不是,我們也會累、也是過勞,但我們的未來有希望,所以不怕累、只怕學不夠,等到學會了、『出師了』、懂得夠多,不論是開業或在醫院服務,都可以獲得很好的回饋。」。而現在的年輕醫師學成後,很難獨當一面自己開業,即使受僱於醫院或診所,也不容易獲得適當的回饋。
「拚命再拚命!」黃富源說,那個時候大家都搶著出頭、希望獲得老師的欣賞,學習動機強。曾有一位皮膚科教授看診時,後面站著7、8年輕醫師跟著學習,連身為小兒科的他也去,就為了多學一點。
現在,他和年輕醫師說,星期六有一位病人的病情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75歲的他都願意假日到醫院教學,將經驗分享給年輕醫師,「結果4個醫師只來2個,沒來的理由是說因為88工時,排休假所以不來。」讓他很驚訝!
黃富源認為,過勞只是年輕醫師心中不安的抒發,真正困境是看不到未來

困境二:財團掌控開業難 年輕醫師看不到未來

不過,黄富源強調,他並不是批評年輕醫師比較「草莓」,他認為,「他們只是把過勞當成一個議題在抒發,實際上,怕辛苦是因為看不到未來。」
黃富源指出,放眼望去,財團醫院雖名為「財團法人」,具有其社會性與公益性,但實質上仍是以營利為目的。許多財團醫院的醫師沒有底薪,醫師的待遇論件計酬,按門診、住院或檢查等各項服務數量,以定額或定率方式抽成計薪。造成有些醫師為了收入拚命衝量,喪失了當初行醫的使命。醫療資源大部分被財團醫院把持,導致部分年輕醫師選擇去診所服務;卻還是有聽到醫師提及服務的診所,為了利潤要求他們更改處方,該醫師不從,因而離職的例子。

困境三:病人過度就醫  導致醫師壓力劇增

為什麼醫師會忙得要死?因為「健保太便宜,便宜到病人不珍惜醫療資源啦!」黃富源說。
別說歐美國家,就連越南、緬甸、中國的醫療費用都比台灣昂貴,台灣健保給付醫生的診察費只有兩、三百元,很難找到比台灣更廉價的地方。
他自己遇過看診時,電腦系統跳出「該病人今年度已看診超過百次,請規勸看診、節省醫療資源…」之類的「跑馬燈」,他非常無奈,醫師多半不敢開這個口。
黃富源指出,看看國外,像是新加坡的做法是每個人都有看病額度、未超過的部分可以借給家族親友,家族成員之間可互借額度,或是超過看病次數則加重部分負擔,以此節制浪費。這些方法應都可行,重點是政府要不要做?

難題:醫師工時難計算  工作與學習難界定

住院醫師縮減工時,執行上也有盲點。黃富源指出,醫界傳統,住院醫師像學徒,主治醫師可比擬師傅,學徒在「還沒出師」以前,在醫院內的時間大半是學習。學習與工作之間,工時如何界定?他舉例,內兒科每天朝會(morning meeting)一小時,會介紹醫療新知,或提出值得討論的病例由主治醫師加以指導;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做超音波、教他們如何看X光片、心電圖和腦波,教導住院醫師做胸管引流、脊髓穿刺、導尿,這些工作對住院醫師來說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外科朝會討論病例,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進開刀房,住院醫師在旁當助手;開完刀後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巡房,指導如何照顧術後病人,這也是學習,不單純只是工作。
早期醫療師徒制,徒弟若有刀可以跟,就算剛值完班還沒得睡覺,也要站得老高多學一點。
「住院醫師與一般勞工的工時計算方式是完全無法一概而論的,住院醫師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難以切割。要求減少工時,將會同步壓縮學習時間。」黃富源表示,醫學博大精深,如此一來,住院醫師的訓練年限勢必要拉長,否則沒有多看多聽、學得不夠精深,形同「半路出師」,絕非病人之福。
危機:增收醫學生 十年後將湧現流浪醫師潮

財團醫院不斷增加、不斷擴床,病床太多,有時會收治一些不需要住院的病人,導致醫師過勞。黃富源提出他的看法:「如果取消健保制度,大醫院的門診人數會減少很多,病床也會空出很多。我不是反對健保,而是建議健保應同時控管供、需兩端,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目前台灣醫療問題不是醫師不夠,而是健保制度使就診與住院人數增加,而財團也藉此增蓋醫院。解決之道應該是從需求端著手,如何減少就診及住院人數、如何限制病床擴充,而不是去增加醫師的人力。目前醫師大都集中在都會區,偏鄉卻招不到人。若增收醫學生,可以預期醫師人數會過多,醫師人力的投資會浪費。
「依衛福部計畫,為了要把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每年至少需增加千名醫師。台灣不需要那麼多醫師,德國有前車之鑑,醫學院一堆人去讀,畢業後開計程車、或兒科醫師去當保母者比比皆是。」黃富源指出,加收醫學生,十年後,台灣勢必會有許多流浪醫生。
黃富源呼籲,衞福部下決策時,「可否參考一下資深醫師的忠言,切勿匆忙上路呢?」
醫師納勞基法/黃富源憂:他們的苦不在工時 是對未來沒盼望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j.mp/2oOHKxG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抗生素給藥一個療程大約為幾天?

抗生素給藥方式應以一個療程為原則,在美國,病人因為感冒發燒而到醫院看病。醫師仔細的檢查後,若診斷已為中耳炎,醫師開給病人十天的抗生素。醫師會向病人解釋,抗生素的一個療程為十天,十天的抗生素一定要服用完畢,不可隨意停藥,以免身體產生抗藥性而在台灣,病人因為感冒發燒到醫院看病,若經診斷需要服用抗生素,醫師通常給予病人三天的抗生素。但抗生素吃三天足夠嗎?一般醫師會告訴患者,藥吃完後,再回來門診。
在醫院如果醫師提供了正確的診斷,當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病程已經從病毒感染轉變為細菌性感染,而需要抗生素的治療,給藥三天是不夠的。事實上,服用過三天的抗生素,較弱的細菌已被消滅,較強的細菌尚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屈服於抗生素的藥效之下。此時若不繼續服用,倖存的細菌會改造強度繼續繁殖生存,導致了嚴重的抗藥性
臨床上實際經驗顯示對於大部分的上呼吸道細菌性感染病人,服用過三天的抗生素後,病情開始好轉,許多病人往往覺得自己已經好了許多,不想再奔波去門診,便自然的沒有完成療程,停止服用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又產生了。抗生素過量與不及的不當使用,都是濫用
三天並不是一個療程的抗生素給藥方式,是否為台灣普遍的上呼吸道細菌性感染的給藥原則?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明文規定,門診使用抗生素以不超過三日為原則。如有必要,每次以七日為限。全民健保這項給付規定,無意中造成門診和醫院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況,無形的影響了台灣的醫療行為。即使在確診的情況下,礙於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制度,醫師也不會給全一個療程的抗生素,只好夾在專業素養和藥品給付制度間,技巧的告訴民眾帶著健保卡再來回診。到底要看診幾次,使用幾次健保卡,才能完成一個抗生素療程還是令人擔憂的。其次,重點是病人會不會回來看診,完成抗生素療程?能不能按時服用?若未能按時完成抗生素療程,病是否會痊癒?這些考量使得抗藥性的產生,增添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以公共衛生的角度看來,如果沒有把握病人按時回診,以病人心理的考量,抗生素給藥方式應以一個療程為原則。
過與不及的服用抗生素,導致國人驚人的抗藥性成長速度,實在可怕。抗生素目前只有在醫院被管制,但在診所則無控管機制,在衛政單位宣導教育民眾,切勿未經醫師診斷自行購買或服用抗生素之外,深切的影響著國人的醫療行為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對於降低國人抗藥性,是責無旁貸的。以目前抗生素的濫用,包含了過量與不及的不當使用抗生素。
從政策與制度上,全民健保制度應該發揮特有的影響力,認真思考現行的對策與未來的方式,確實做到監測抗生素用藥處方的責任。從醫學與病人心理來考量,抗生素的給藥原則應以一個療程為準則。無論三天或七天,對不同的病因,都有可能是過與不及的處方。醫師掌握著抗生素用藥處方的權力與義務,無疑是導正抗生素濫用情況的重要因素。全民健保制度應該尊重醫師的診斷和處方,不應以給藥三天或七天的原則為限制。讓醫師能給予病人一個療程的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服用療程不全,或是服藥間隔不定所導致的抗藥性。
本文參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生物統計組長封安珍"抗生素給藥方式應以一個療程為原則"
抗生素給藥一個療程大約為幾天?__免費醫藥諮詢_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j.mp/2p4mzsl

當醫師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 http://j.mp/2p4n5qq
站在醫生的立場,汐止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羅巧微很坦白地說,「醫師會主動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這個醫生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碰過反彈強烈的父母,甚至當場大發雷霆的都有,有些醫師甚至選擇不主動告知。羅巧微醫師說明,一般門診使用的抗生素屬於輕量級,通常吃完一陣子後,就不具任何影響。當然,我們仍不希望常常使用抗生素,不過在有需要使用的時候,也不需過度擔心,遵照醫師的指示,使用完整療程,才是抗生素正確的使用方式。
抗生素的治療及副作用
抗生素的作用在於治療「細菌」性的感染。可分為局部用藥和全身用藥。局部用藥如:藥膏類、耳藥、眼藥,全身性用藥如:口服、靜脈注射。
哪些病症會使用到抗生素作為治療呢?輕症(門診用藥)如:輕微肺炎、中耳炎、鼻竇炎、輕微且沒有發燒的泌尿道感染、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等。其它比較嚴重的病症,像是嚴重的肺炎、敗血症、腦膜炎、腎臟炎、腹膜炎、闌尾炎…等,任何一個系統的細菌性感染都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副作用,在小兒門診微量的用藥上,最常見的是腸胃不適,可能會有肚子痛、拉肚子的情況,再來則因小朋友的狀況而有不同,有些會出現過敏現象,輕如一點點皮膚癢、皮膚紅,重則臉腫起來、呼吸會喘也可能發生。其他副作用則需要長時間的使用才可能發生。
副作用不一定在孩子第一次使用時就會發生,因為抗生素有很多不同的家族,若出現過敏等不適的副作用現象,就要把藥名記下來(或藥單留下來備用),下次帶孩子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以避免同一類的抗生素再使用。
只能殺細菌,不能殺病毒
一般常見的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多數都由病毒引起,通常約一個星期就會自行康復。抗生素無法殺死病毒,也無法減緩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發炎、或疼痛等症狀,因此感冒通常不需要抗生素。但是如果症狀超過一星期,則應再尋求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Q1、孩子明明是感冒,為什麼醫師卻開抗生素?
羅巧微醫師說明,一般我們說的感冒通常指的是病毒感染的感冒,單純的病毒感染,的確是不用吃抗生素的。可是在病毒感染的後期,有一部分的小朋友(大部分的小朋友自己會好)會出現病毒感染後的細菌性併發症,即肺炎、中耳炎、鼻竇炎…等,這些細菌性併發症的前身都是感冒,也就是說,通常是感冒了一段時間後發生的細菌性併發症,這個時候要需要吃抗生素來治療。
瞭解感冒的症狀
當孩子感冒,沒有發燒而只有流鼻涕或咳嗽時,代表感冒病毒感染了孩子的鼻子與氣管,此時鼻子會產生清澈的鼻涕,以幫助清洗出鼻子與鼻竇中的病毒。2~3天後,身體的免疫細胞開始反擊,此時鼻涕會變成白色或黃色。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也無法消除或減緩這些症狀。
Q2、前幾天就診,醫生說是感冒,今天卻又診斷為肺炎,是不是誤診?
羅巧微醫師解釋,肺炎通常是感冒的後遺症,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是先有感冒,後來才會逐漸演變成肺炎併發症。至於感冒併發成肺炎的原因,羅巧微醫師指出,以肺炎鏈球菌為例(肺炎也可能是其他細菌引起),有打疫苗跟沒打疫苗的小朋友併發肺炎的機率就不一樣,此外,小朋友的營養狀態、感冒後休息的狀態、週遭環境有沒有肺炎細菌,甚至有些小朋友鼻腔裡面就有共生肺炎細菌,跟身體健康、所處環境、過敏體質都有關係。
總言之,如果只是病毒感染的一般感冒,是不需要吃抗生素的,即使吃了抗生素也不會好得比較快。除非是在後期有併發細菌性感染,才會使用到抗生素治療。
Q3、細菌性感染就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嗎?
某些特定的細菌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有一些細菌是自己就會好的,羅巧微醫師表示,比方說黴漿菌,它是一種引起輕微肺炎的常見細菌,有吃抗生素會好得比較快,但就算沒有吃抗生素,也會自己慢慢好,這個時候是否使用抗生素作為治療,就視病況而定。
Q4、使用抗生素有一定療程時間,不可自行停藥?
理論上,細菌性感染一定要把整個療程的藥物吃完,以扁桃腺為例,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A型鏈球菌,病患可能吃了3〜4天就感覺喉嚨不痛了,但這型細菌的完整療程是10天,就一定要吃完10天的藥物,才能殺光體內所有的A型鏈球菌。
每個病症的療程長短則要視醫師的診斷而定,羅巧微醫師解釋,並非中耳炎就一定是吃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要看病患的反應,治療過程中要追蹤,於回診中確認藥物是否發揮效用,也許第一次用的藥沒效,就要換第二種藥,一直到病症完全解除為止。所以每一種病症的完整療程沒有一定的天數,要視病情而論。
那麼,抗生素的使用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停藥呢?除了服用完整個療程後,在醫師的確認下停藥之外,還有另一種情況,醫師也可能指示停藥。同樣以扁桃腺發炎為例,羅巧微醫師說明,醫師在診療時發現病患有化膿等類似細菌性感染的症狀時,可能就會先開立抗生素的藥物作為治療,待檢查報告出爐後,結果並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時,醫師就會指示停藥。
Q5、服用抗生素不能自行停藥的原因?
細菌會培養出抗藥性!也就是說,如果病患只吃了幾天,感覺症狀解除了,就自行停藥,細菌可能只被殺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通常是比較強壯的一群細菌,它們就會在體內繼續繁殖,變成更多厲害的細菌。到時候患者就要吃更強效的抗生素或打針,才能再把這些已經有抗藥性的細菌殺乾淨。
抗生素的濫用,也會造成孩子體內的細菌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具抗藥性若是每次才一點小感冒就使用抗生素,有一天孩子身上的細菌就會無藥可醫。
保護你的孩子
當醫生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羅巧微醫師提醒,父母要先確認以下的事項。

  1. 孩子有沒有蠶豆症,或對哪些藥物過敏,若醫師忽略,請主動告知醫師。

  2. 若藥物為水藥劑型的抗生素,即一個瓶子裡面裝有藥粉,要自行加水混合的藥物,在領藥時就要跟藥師確認清楚,要加水到幾cc.後混合使用。之後每一次餵藥時,都要搖晃均勻。以前曾經有父母加太多或太少水量的情形,還有阿公阿嬤直接將藥粉倒出來給孩子吃的狀況。

  3. 請教醫師這個藥物預計要吃多久,中間需不需要回來看診。羅巧微醫師說明,例如,若是患有鼻竇炎的孩子,醫師預計這個小朋友可能要用兩個禮拜的藥,但不會第一次就開這麼多的藥給他,通常會先開個3〜5天,再請父母帶孩子回來複診,確認藥物對他來說是否有效,或是否有拉肚子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以協助患者快速地恢復健康。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non-contact ACL injury (前十字靭帶) 常見的膝問題

image
The Beautiful Game: Mechanisms of non-contact ACL injuries http://j.mp/2osxGZ8
* 太常見的問題了。即使是沒有撞傷,膝蓋也是有可能受損的。
image

鶴頂穴 按摩 (四頭肌)

image
imageimage
按摩鶴頂穴對一般膝痛(或”正常”人)多少都有助益。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生活型態醫學

我從很多資深醫學院教授,得到我當初認為不可思議的資訊。例如至少有一百多年之久,每一位醫師的辦公桌上都有一本Merck Manual(默克手冊)。Merck是一間全球著名的大藥廠,他們出的醫師桌上的「聖經」就叫做Manual;簡言之,什麼疾病用什麼藥…等等。但最早的Manual,事實上充滿了太多以毒(像砒霜)攻毒(疾病)的處方,或者是假病根本無藥醫,Manual也有;或者假藥醫真病(期待真藥效果Placebo Effect)、真藥醫錯真病(美國每年有20萬人因給錯藥死亡)等等。即使今日我有個學生30初頭,因為體重超過100公斤,呼吸系統有問題,他吃的藥也是很毒的。但無此毒藥,他呼吸會很困難!

很多年前,一位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對大一新生演講:「我歡迎你們來此,將享受到最豐富的求知經驗。未來四年,你們將學到種種有關人體錯綜複雜與奧妙無比的知識,還有身體奇奇怪怪的毛病和疾病。不幸得很,10年後,有一半我們教你們的,將不再是對的,而且我們無法告訴你們是哪一半。」只有頂尖的醫學院院長才能如此坦率的招認醫學院的短缺與限制。這跟Merck Manual似乎互相呼應。

最近,美國友邦人壽發佈亞太健康生活指數調查,台灣在亞太15個市場排名倒數第3。這項調查每3年1次,台灣這次得分為59分,排亞太第13名,名次與上次相同。但台灣人各種健康指標,在亞洲國家幾乎都排倒數;且多數人認為自己睡不好,無法保持心情開朗,也不知如何減壓。

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台灣人每年看診的次數是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但日本是最高齡化的社會)。台灣人不僅喜歡看病、逛醫院、更是超級信仰吃藥。在台灣,看病不拿藥是違反傳統習俗與社會期待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學生和上班族的飲食習慣不但精煉、快速、加工多而且要重口味。加上夜市的生活方式,又缺乏運動、睡眠嚴重不足,導致慢性病的發生率有增無減,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各種癌症、心臟病、中風、呼吸系統疾病、肥胖症、敏感症、憂鬱症等。而這些問題的主要成因,都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極力倡導健康促進醫院),世界各地的醫學院和醫療組織積極推動生活型態醫學,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改變生活型態的方式,去改善慢性病(生活型態病)的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3.2秒就有一位新的失智症病人。失智症已經是美國第六大死因,而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疾病。看來這疾病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黑死病。但預防失智症的最新概念竟是生活型態醫學,也就是多運動與均衡飲食(請參考我的《民報》專欄有關運動和健康的文章)。

我們也來看看台灣的國病吧:肝病令人害怕,主要是肝臟不會疼痛、沒有症狀,容易被忽視;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然而,台灣醫界竟然現在才預期,病毒性肝炎包括B和C型肝炎導致肝癌的影響會逐漸淡出。我們長跑界還有全國的「返老還童」練功的朋友很多年來都已累積許多病毒性肝炎完全消失的案例。

反之,非病毒性肝炎所導致的肝癌將成為主要課題,例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藥物性肝炎等。除了肥胖,過度飲酒、糖尿病、高血脂、還有運動量不夠(即使很瘦)也會造成脂肪肝。顯然最佳預防肝病之道,就是生活型態醫學。

再來看看美國公認的「生活型態」醫學的祖師Dean Ornish的具體成就。他是預防醫學研究所的創辦人,也是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臨床醫學教授。差不多有40年了,他和他的團隊只用這麼簡單的處方:以植物為基礎的全食物,壓力管理包括瑜珈和冥想,運動和社群支援(social support)。只用這處方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將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翻轉過來;也可以開始翻轉第二型糖尿病和減緩、停止、或翻轉早期的攝護腺癌。

數以千萬計的美國人靠吃藥來降低膽固醇、血壓和血糖,而這些藥是要終身服用的。但病人一改變生活型態,病人經常就可減低藥量或停止服藥。這些具體成就說服了Dr. Kim Williams,新任美國心臟學院校長,也採用以上的處方並宣稱改變生活型態就足以關閉他的學院!

服藥和開刀的成本在美國是高不可攀的。研究顯示,心臟支架和氣球擴張術不能延長壽命,也不能預防心臟病再發作。只有少數早期攝護腺癌患者用開刀或放療可能受益。第二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兆(pre-diabetes)幾乎佔了美國20歲以上成人的一半,但是藥物治療在降血糖以預防糖尿病方面,遠不及生活型態醫學有效。還有,他們還發現生活型態改變延長了細胞內的粒腺體,也因此在細胞層級翻轉了老化的過程。

目前,美國每年花費在健康維護上的三兆美金,有86%是用在慢性病上,而這些長期病可以用成本很低的生活型態改變來達成。在以服務收費(fee-for-service)的醫療環境,越多開刀和住院創造越多收入。美國的新法案就是要給醫療提供者在(1)較佳療效、(2)減低不必要的服務、(3)實踐健康的生活型態醫學上給予重大獎勵。

生活型態醫學不只攸關我們可以活多久,更攸關我們如何活得更好。因為健康的機制是多麼強有力的,人們將很快就感覺到既超好又超快。這種感覺使你深深了解這改變是從「害怕死亡」(fear of dying)進展到「生存快樂」(joy of living)的境界。

「生活型態醫學」是什麼碗粿?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j.mp/2oOfe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