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RA)為自體免疫造成的多發性及慢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為全身多處小關節腫痛或晨間僵硬,若不治療,可能造成關節的破壞及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占人口的0.4至1%,好發於中老年女性,其次為年輕女性;女性發生率為男性9倍。
大部分自體免疫疾病無特定病理或影像學特徵,診斷主要靠病人症狀描述及醫師臨床經驗判斷。過去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是1978年由美國風濕病學會所制定,即所謂「1978年ACR準則」。
ACR準則已31年未修改,近年來血清免疫學診斷有很大進步,從3年前開始,歐洲風濕病聯盟及美風濕病學會指派22個專家,組成任務小組,重新研訂診斷準則。
經過專家密集研商、會議,終於2010年9月發表最新版「2010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新診斷準則」,稱為「2010EULAR/ACR新準則」。並同步發表於美國風濕病學雜誌(A&R)以及歐盟風濕病學雜誌(ARD)。
最新診斷標準有四項準則:
1.強調臨床為主,特別是病人侵犯關節的位置與數目,如病人同時有多個周邊小關節的侵犯,分數最高為5分。
2.強調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CCP)抗體,這兩項檢查各有其臨床意義,建議至少選擇一項檢查檢驗,但CCP抗體為自費項目,健保目前暫不給付(自費約700至1200元)。
3.抽血檢驗發炎指數,包含CRP(C反應蛋白)、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可判斷目前的發炎程度及免疫狀況。
4.症狀持續時間,不一定要發病超過6周。
此診斷標準可早期診斷類風濕關節炎,舊標準須依賴X光,但通常X光若已顯示已有明顯破壞,已錯過早期治療時間。新診斷標準將X光刪除,同時即使症狀租現少於6周,只要總分大於等於6分,仍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新診斷標準希望早期診斷並篩選出高風險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及早治療。
診斷新標準 揪出類風溼關節炎 - 筋骨毛病多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 http://goo.gl/9yNx1
-----------------------------------------------
全台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病友約10萬人,專家提醒,即使 局部疼痛減輕或不痛,但關節仍可能持續發炎而被破壞 ,建議每3個月回診,由醫師以超音波追蹤,並調整用藥。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自體免疫疾病之一,好發中年女性,往往因關節紅、腫、熱、痛,嚴重者甚至變形,終致喪失功能。
目前故宮展出,由聯合報系主辦的「幸福大師─雷諾瓦與二十世紀繪畫特展」,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怡行表示,雷諾瓦本人就是類風關患者,他47歲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晚年作畫時,把變形的手用繃帶纏住插入畫筆,忍著痛一筆一筆畫,其畫風卻帶給世人溫暖、幸福感。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協會秘書長張玲媛表示,RA就像是「不會死的癌症」,最近針對全台457名病患調查發現,67%認為影響日常體力活動,有33%必須常請假,12%表示影響性生活。她說,許多罹患RA的中年婦女,發病時連扣釦子、開門、拿鍋鏟都做不到,非常辛苦。
病友簡秋美說,她4年前被診斷出RA,發病時兩腳好像被鐵釘釘住,起床時關節就像鎖螺絲,連刷牙都張不開口,所幸近年生物製劑上市,症狀緩解,重拾生態導覽員的生活。
北醫附醫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表示,很多RA患者不覺得關節痛,以為已控制,殊不知發炎可能持續,造成關節破壞,病患應每3個月定期回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痛仍要回診 - 筋骨毛病多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 http://goo.gl/LoHWq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簡小姐在四年前因雙腿膝蓋發炎疼痛無力,就醫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之前,她可以拉二胡、做卡片,甚至擔任自然生態解說員。但隨著症狀惡化,行動不便,連刷牙、開門、扣釦子、動滑鼠等簡單動作,都做不了。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風濕病醫學會共同發佈一份針對全球一萬多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所進行大調查。結果顯示,部分病友存有錯誤認知,例如,不曉得「此疾病引起的關節破壞,會導致殘障」。
不少病友不清楚「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甚至以為「只要不痛,就代表疾病獲得控制」,於是自行中斷治療,讓疾病更加惡化。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無奈地說,部分病患錯誤以為不痛就是病情控制,而擅自停藥、減藥,也少回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即使關節沒有腫痛,但如果持續發炎,關節仍舊遭受破壞。
蔡嘉哲理事長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屬於全民健保的重大傷病之一。發病年齡多落在25至50歲之間,以女性居多。
大部份患者病情為漸進式發展,一開始覺得身體的關節活動逐漸不靈活,隨著疾病嚴重程度增加,產生對稱性的關節侵犯或慢性發炎,導致關節逐漸變形。
簡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因為關節疼痛,連走路都成問題。所幸,隨著疾病妥善控制,她繼續工作,並重拾書本,在職進修餐飲與旅遊管理,為自己人生圓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提醒,很多患者病人不覺得痛,外觀也不紅腫,以為病情已經妥善控制,但在超音波影像檢查下,就可發現發炎跡象。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的關鍵時機。
不痛不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迷思多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dm0I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