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機器人崛起,白領也會受害

機器人的崛起,已經對社會與經濟帶來革命性的衝擊。過去兩年,我不斷與研發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專家接觸,他們的共識是,未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早在200年前開始,就有人不斷提出這樣的預警。
但我認為,這一波浪潮很不一樣。
第一、近幾十年科技革新的速度,比以前快很多
第二、人工智慧愈來愈成熟。過去,機器人與人類最大的差別是思考能力。但現在機器已經擁有學習、做決定、甚至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我們的生活模式,已經和資通訊科技結合。因此機器人科技很容易整合進我們的生活。
有人會說,我們不需太過擔心機器人崛起,因為新職種會出現。但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服務生、醫生、護士、司機、店員等,90%的工作都和100年前差不多。雖然大數據人才、社群軟體編輯等工作,都是以前沒有的新職種,但這些新工作畢竟是少數。
因此,如果你的工作重複性、可預測性高,就很容易被機器人取代。在美國,已經發明出可以判斷貨物大小與形狀,直接把貨物搬上卡車的機器手臂。這種手臂每秒可以搬運一個貨物,人類則需6秒。更重要的是,機器人不會受傷也不會累。
或許有人認為,只有藍領的工作會被取代。但是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教育程度高的白領工作,例如律師、會計師、記者等工作,也受到機器人浪潮的挑戰。
此外,理論上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連帶會增加工作者的薪水。但我們發現,1970年後,企業的生產力逐漸提高,但受薪階級的工資卻未能隨之提高。這是因為,以前的科技與人力是互補性,能幫助人類提高生產力。但是現在的科技,有些能直接取代工作者。而多餘的產能,都被高階主管或資本家賺走了,造成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
這對整體的經濟效率也是不利的。受薪階級賺取工資,然後去消費,才能帶動經濟成長。但如果人們沒錢消費,即便生產效率提高,也沒辦法對經濟發展有正面助益,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機器人世界的來臨,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現象。樂觀的人會認為,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而且討人厭的工作會由機器人代勞。但是,如果連工作本身都消失了,這樣的想法很難成立。
或許我們該討論,是不是該訂出最低生活標準,讓每一個人都能領到最基本的生活津貼,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消費。但這只是個粗淺的想法,我希望更多人一起辯論,才能有更實際的解決方法。
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機器人崛起,白領也會受害|財經時事|即時|天下雜誌 http://j.mp/1OViu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