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達人的時代

超感人的一定要看 感動全場.mp4 - YouTube - http://youtu.be/vLNsUXfM914

土耳其才艺大赛12岁小孩模仿MJ Dangerous震撼全场 - YouTube - http://youtu.be/e3hM7OdMSwg

▶ 双语字幕 美国达人 第四季10 8岁女孩Ciana天籁之音爆全场 - YouTube -http://youtu.be/cTzQ1p1AP8Y

▶ 英国达人 -----惊人黑客帝国舞【有字幕】 - YouTube - http://youtu.be/xn5XXhZy2jg

▶ 天才盲人模仿达人,能模仿60多人的声音! - YouTube - http://youtu.be/kfwLF1Nhcig

▶ 101127 starking 林育群 missA 利特 少女時代_02 - YouTube - http://youtu.be/0SiGs8ZJFJY

教改廿年╱台大教授轟︰連猴子都能上大學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goo.gl/Lzj0FW
面對十二年國教,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新北高工老師黃耀南呼籲,應從國小開始做好性向探索,國中則要落實適性輔導,不要一窩蜂去擠一般高中。
台師大校長張國恩批評,現在師資培育是把老師當成工程師在培育,好像會了一些技能就可以當老師,卻沒有給當老師應該具有的專業。

長照

王識賢 控看護冷血踹岳父 | 蘋果日報 http://goo.gl/T7nNl2

植物人滿身傷 家屬控看護施暴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b3ZXwo

長照是目前這個國家所急需要的,也是政府正要推動的政策,但目前長照員的專業認證種種卻沒有明確的規範,著實令人擔心。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過敏或是發炎

 

image

老人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家裡」

老人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家裡」

可是,一般而言,住處是很難選擇的,家有幼兒的父母會設法做各種保護措施,如把桌腳圍起來、在插座上栓上保護套等等,但幾乎很少家庭會為了家中的老人做任何改變,因為,老人在這個家中住的時間往往最長,哪有為他們修正的必要?

但有幾個事實卻不得不讓人重新檢視這個想法。首先,跌倒是老人最常見的意外,而因跌倒而引發的一連串問題,常是老人身體健康惡化的導火線。其次,老人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家裡。浴室、廚房等他們也許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可能因年紀大了,動作遲緩了,會讓他們一下子重心不穩就跌坐地上。所以,隨著家中老人的年紀增加,應有一些防止滑倒的措施,如止滑、扶手等,若是有高低或是樓梯,更要事先設法。

這些都只是針對一般健康老人的做法,失智老人則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如他們尚能自己大小便,那麼從臥室到廁所的動線非常重要,他們半夜起床上廁所時,夠亮嗎?會不會走錯走失?失智者就算在自己家中,不同的房間也可能迷路,所以除非照顧者可以隨時跟在他們身邊,這也是要考慮的因素。
摘自網址網頁: 失智長者的住家規畫 - 健康世界 - 健康樂活 - udn聯合書報攤 http://goo.gl/x7mpn0
Ref:
老人髖部骨折 亞洲第一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iNwuGi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老人髖部骨折發生率亞洲第一,經過十年努力防治,骨鬆骨折住院率下降,醫界認為預防骨鬆還有努力空間。

髖關節骨折患 2成於1年內過世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xvXob7
續發型骨鬆症大都有其特殊病因,係由其他疾病引致骨流失所致,如服用類固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疾病、性腺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糖尿病、吸菸、酗酒、臟器移植、骨折、腸道吸收不良等狀況所引起。
骨質疏鬆性骨折通常會發生在手腕(遠端橈骨)、肩膀(近端肱骨)、髖關節附近、以及脊椎骨,長輩們會因骨折後,因疼痛或接受手術而相當程度的影響生活品質。此外,有追蹤研究指出,罹患骨質疏鬆型髖關節骨折的長者,約有二成的長者會在一年內過世。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尿失禁忍20年 就醫7天痊癒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60歲張姓婦人,飽受尿失禁困擾20年,因害怕開刀遲遲不就醫,最近鼓起勇氣看診,診療後才發現她是屬「膀胱過動症」,不用開刀就能改善,讓她直懊悔,「早就該來看醫生了。」
張姓婦人說,多年來她都有頻尿、尿失禁、夜尿狀況,因害怕開刀不敢就醫,生活飽受困擾,晚上睡也睡不好,直到看到有微創手術的消息,才鼓起勇氣就診,透過醫師問診、尿液檢查、膀胱功能檢查及解尿日記後,發現她是屬「膀胱過動症」,透過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膀胱訓練及簡單的骨盆運動,不到一週,尿失禁的困擾幾乎痊癒了,「我真後悔怎麼不早一點來看醫生。」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婦產科醫師張崑敏表示,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膀胱過動症」及「混合型尿失禁」,這兩類尿失禁使用保守療法、藥物治療就能明顯改善,不需動手術;另外約3成病人屬於「壓力型尿失禁」,才得經由手術治療。
張崑敏指出,「膀胱過動症」常會有急尿感,有時會合併急迫性尿失禁,也常有頻尿及夜尿症狀,造成原因很多,如神經肌肉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膀胱的逼尿肌過度活動,年紀越大越易發生。
他表示,婦女泌尿手術多以微創手術即可完成,甚至有離島民眾會來台灣接受手術,「隔天就可以回家」,新一代的「尿道網膜懸吊」方式,在皮膚上沒有傷口,也大大減少術後的疼痛不適,復原時間也快。
他說,許多中、高齡婦女為尿失禁問題而困擾,其實不用害怕就醫,只要由專科醫師檢查、治療,問題多可輕鬆解決。

全文網址: 尿失禁忍20年 就醫7天痊癒 - 泌尿系統疾病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2438#ixzz2cllPLsgvower By udn.com--------------------------------------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存骨本!快走、跳繩、爬山最有效

50歲以上民眾,超過七成已有骨質流失問題,醫師也建議,儲存骨本、減緩骨質流失,要從年輕時做起,40歲以下多運動,簡單的跳躍、快走、跳繩都可以改善骨密度,年老時跌倒的風險較低。

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表示,除了從飲食中補充鈣質,也不要怕曬太陽,以攝取維他命D,幫助鈣質吸收。更重要的是,從孩童開始,最好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強化肌肉力量。因為只要筋骨不活動,例如長期臥床休息、石膏固定等患者,很容易導致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幾周之內就會增加骨折風險。

黃兆山說,要增加骨密度也要選對運動,騎腳踏車、游泳無法改善骨密度,必須是荷重的有氧運才能幫助預防骨鬆,對於年輕人,跳繩、慢跑是不錯的選擇,或是每周3到6天,每天跳躍約50次,離地約8公分,以及每周3天,每天45到60分鐘的快走。

但是對於評估已有骨折風險或是老年人,則應避免跳躍、以及脊椎前彎、搬運重物,降低脊椎發生壓迫性骨折的風險。建議維持適當體重、並且選擇爬山、快走,以改善肌力和平衡感。

由於骨鬆引起的骨折,會導致患者臥床、提高死亡的機率,因此黃兆山也說,老年人最容易跌倒的地點是在家中的臥室、浴室,最好要加裝適當的扶手、磁磚要止滑,減少意外發生。

全文網址: 存骨本!快走、跳繩、爬山最有效 - 骨質疏鬆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9124#ixzz2cbTlmwII
---------------------------------------------------
從這篇報導可知:
運動是有其限制的(需要在指導下從事),如40歲未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可多作跳躍的運動,是有幫助的,相反的,若是已患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則應避免跳躍,是有害的。
在健康的人,蹲踞的動作,是有益的,而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InterVetebral Disc)的病患,則可能因增加腹壓而惡化症狀。
有些疾病必須要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如骨質疏鬆症和失智症,發病後,就很難治癒了。

養成看食品成分的習慣

驚人!蔬菜杯湯鈉含量竟破千!

外食族飲食講求方便快速,經常將即食湯品加熱水沖泡當作主要食物來源,不過董氏基金會調查市售即食湯品,發現近1/4 產品的鈉含量達720毫克以上,約占每日攝取量上限的3成。另外也抽查到單人份的杯湯或沖泡湯包樣品中,鈉含量最高1266毫克,是一款義大利蔬菜湯。長期攝取「鈉」過量,可能導致高血壓、腎衰竭或增加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董氏基金會日前針對各通路和網路販售的23品牌、147支即食湯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樣品的平均鈉含量為566毫克,近1/4超過720毫克,是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攝取量上限2400毫克的3成。
其中,單人份的杯湯或沖泡湯包樣品中,鈉含量最高1266毫克,是一款義大利蔬菜湯,鈉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一半。但是,深受家庭主婦喜愛的湯品調理包,含「鈉」量更高,且以某大賣場自有品牌港式酸辣濃湯、1人份含納1125毫克為最多,若烹煮時再加入其他食材或半成品,吃下肚的鈉會更驚人。

迷思:不鹹≠低鈉、清湯≠少鈉

湯喝起來不鹹就代表鈉含量比較低、比較健康?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呂蕙如表示,鹹味不等於鈉含量。此次調查請民眾試喝三種口味的湯品各3至4品項,結果多數受試者無法正確辨識鹽度高低。
此外,清湯也未必比較低鈉。調查發現,清湯和濃湯的平均鈉含量分別為584和558毫克,相差不大,就算是鈉含量較低的玉米濃湯、南瓜濃湯、味增湯等杯湯或沖泡湯品,每杯的鈉含量超過479毫克,約占每人每日攝取量上限的20%。

不鼓勵多吃鹽 食藥署:可從海菜攝取碘

本報昨天獨家報導國人碘攝取量走下坡,國人甲狀腺體積日益增大,大脖子症恐再捲土重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回應,碘營養不一定得從鹽分攝取,可從海菜類食品中取得,不應鼓勵民眾多吃鹽。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食藥署一直在關心國人碘營養議題,目前國人的碘攝取還不到不足,也不見得要從鹽品中攝取。她說,為了要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的盛行率,近年來多鼓勵低鹽飲食,因此不該鼓勵民眾從鹽中攝取碘。
不過,對此,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表示,食鹽加碘是國際通認最有效的做法。政府眼看國人碘攝取量已在充足低標,非但無所作為,還要求國人自己吃海菜補充碘,海菜不像鹽是生活必需品,且又不是每個地方的民眾都吃得到海菜。這和在飢荒時,人民沒米吃,晉惠帝反問「何不食肉靡」,不知民間疾苦有什麼差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則說,在少鹽政策下,攝取的碘營養也就會更少,反而更應鼓勵食鹽中加碘,或是鼓勵民眾選擇加碘鹽。
金惠民說,近來進口鹽盛行,大部分民眾都不知道攝取的鹽中並未加碘,甚至連許多營養師都是到近幾年才知情;且過去台鹽主要販售給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的低鈉鹽,並未加碘,而心血管疾病又多好發於中老年人,這也是為何中老年族群碘攝取較不足的原因。
陽明大學內科副教授鄧錦泉說,缺碘疾病的表現就像一座浮在水上的冰山,呆小症、甲狀腺腫都僅是看得見的問題,而像胎兒期因缺碘造成的輕度腦傷害,下一代的智力受損,影響國家生產力、經濟力,才是目前國際上更重視的問題。

全文網址: 不鼓勵多吃鹽 食藥署:可從海菜攝取碘 - 甲狀腺問題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2619#ixzz2cbKqMP3j

碘過多過少 小心甲狀腺腫 - 甲狀腺問題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goo.gl/aIEzla
碘攝取過多會造成甲狀腺亢進,日本北海道地區居民因每天攝取含碘量豐富的海藻類食物,因而出現甲狀腺腫情形。

適量吃海帶海鮮 不怕「大脖子」上門 - 甲狀腺問題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goo.gl/0eDwfQ
值得注意的是,海帶、紫菜、昆布、海苔等高碘食物,王治元說,民眾只要吃一點點,就會超過每日攝取量,例如1公克的乾燥海帶,其碘含量高達1000至1500微毫克,是成人每日建議量的10倍,民眾最好別將高碘食物當作主食,他建議作為食物調味,少量添加即可。 
除了昆布、海藻、香菇、髮菜等含碘量豐富的黑色食物,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助理教授、營養師汪曉琪表示,堅果也含有碘營養素,雖然碘含量不如黑色食物豐富,亦可作為另一種補充選擇。  汪曉琪說,身體缺碘情況需長期累積,通常一兩天沒吃碘,並不會產生症狀,建議國人應均衡飲食,食物種類需豐富及多樣化,避免太單一食物來源,減少健康危害風險。
---------------------------------------------------------
臨床上,血鈉有問題和甲狀腺的問題,比自己想像中的多,不知道何原因?

Cervical Myelopathy 頸椎脊髓病變

頸椎有問題的病患,愈來愈常見。提早從生活上預防才是重要。
Cervical myelopathy refers to compression o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from either a disc herniation or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Generally, it is more common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is a slow process. Symptoms include incoordination in the hands, a heavy feeling in the legs, or numbness and tingling in the legs. It is generally a slowly progressive condition. It is usually not painful as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does not cause pain.

A clinical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手腳都受影響,但不是以痛為主要表現)
  • clumsiness in hands
  • gait imbalance
  • caused by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寫得很好的英文資料: Cervical Myelopathy - Spine - Orthobullets.com http://goo.gl/2cVj9h
簡單中文摘要: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的症狀和體徵 | Medisato 繁体中文 http://goo.gl/USCVyz
下肢痙攣性無力(spastic weakness of lower limbs)
治療方面:

  • Nonoperative
    • observation, NSAIDs, therapy, and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 indications
        • may be indicated in patient with no function impairment (but some physical exam finding consistent of myelopathy) 
        • patients who are not candidates for surgery
      • modalities
        • medications (NSAIDS, gabapentin)
        • immobilization (hard collar in slight flexion)
        • physical therapy for neck strengthening, balance, and gait training
        • traction and chiropractic modalities are not likely to benefit and do have some risks
        • be sure to watch patients carefully for progression
      • outcomes
        • improved nonoperativ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s with larger transverse area of the spinal cord (>70mm2) 
        •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improvement with immobi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very mild symptoms
  • Operative
    •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nd stabilization
      • indications
        • functional impairment due to myelopathy
        •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cord signal changes and radiographic compression is controversial
      • outcomes
        • prospective studies show improvement in overall pain, function, and neurologic symptoms with operative treatment
        • early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prior to spinal cord damage is critical for good clinical outcomes

1/3英國人 退房前先清房間

一項最新調查指出,體貼有禮的英國人,住飯店時竟有1/3會在退房前清理房間、鋪床或洗杯子,以免增加清潔人員的負擔。另有1/10英人為了怕給人添麻煩,連飯店準備的浴袍或茶具等都避免使用。許多人甚至連碰到問題也不想麻煩工作人員,年輕的英國房客更有73%在碰到問題時,寧願自己設法解決。
----------------------------------------------
在日本也曾看過類似的情況,能體諒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值得學習。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 鍾老師幫我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
這兩個要領應當是一個動作中的兩個要求。只有虛領頂勁沒有氣沉丹田容易造成氣機上浮,只有氣沉丹田沒有虛領頂勁容易出現“丟”的現象出現如泄氣汽球無法膨脹飽滿。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保持身體脊柱自然曲線不變的狀態下讓百會穴與會陰穴處在同一直線上。 百會穴虛虛上領與往下松沉會陰穴形成一個對拔拉開,利於脊柱的節節松開。
這樣是否正確?
還有虛領頂勁 人往下松沉時是否要保持百會穴高度不變的情況下讓脊柱一節節往下松沉,還是高度可改變? 怎樣才是正確的虛領頂勁。

鍾老師回覆:
你好:
「氣沉丹田」有放鬆下墜之意。「虛領頂勁」有頂懸上提之意。這二者本有衝突的存在,卻是太極球體同時存在的基本狀態。
一般的理解就是感覺上頭部上提,而身體卻是放鬆下墜,所以形成對拉狀態,讓脊柱因身體重量而對拉開來,也就是你現在的體會。這樣的理解並不能算錯,初學之時是可以這樣去解釋的,至少能讓身體保持中正,也不會有搖頭擺尾之狀態。
但隨功夫日深,就會有不同的體會。真正的虛領頂勁是因為放鬆後,氣沉丹田,重量往湧泉下墜日重,而到一定程度之時,會有一股從地下透出的勁從底部沿脊椎而衝上頭頂,此時頭自然虛虛然撐往上頂,所以虛領頂勁也有說成虛靈頂勁之故,而此時脊椎不是向下拉開,反而是向上鬆開。當勁直衝頭頂後,會向四周撐開,此時掤勁自成
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體會,當你對鬆沉有更深入的體會後,相信對「氣沉丹田」及「虛領頂勁」會有更深的的理解。
[問答] 氣沉丹田‧虛領頂勁‧問題 @ 武術學習雜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goo.gl/h072Dm
-------------------------------------------------
看了鐘老師的解說,感到中國很多技藝,多是”無法言傳的”,並非表面的字義,沒有老師的觀念指導與實際教學,是很難一窺其奧秘的。

藥駕危險!開車注意藥物副作用

服用感冒藥物,有時讓人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支氣管擴張劑會造成手發抖,有些肌肉鬆弛劑也會使人昏沉。部分糖尿病、降血糖的藥物,會使患者疲倦頭暈
全文網址: 藥駕危險!開車注意藥物副作用 - 用藥停看聽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0659#ixzz2cUn4aoPc

關於五十肩的迷思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李文吉醫師 骨科專欄: (續前) 關於五十肩的迷思 http://goo.gl/dRfA6o
Q1. 醫師你說五十肩是因為 肩峰下空間不夠,旋轉肌袖受到擠壓,而導致病變所致。那 肩峰下的空間 要多寬才夠ㄚ?

A1. 照得好、標準的X光棘上肌出口投射照* (Supraspinatus Outlet View圖1.)可以看出肩峰下的乾坤。
統計上,就棘上肌出口投射照測量,正常肩峰下的寬幅 約7~11mm,平均10mm。 開刀實際目測到 肩峰拱門下,包括:肩峰下端及軟骨層 + 旋轉肌袖層 + 肱骨頭軟骨層 加總厚度 也在10mm之幅。 旋轉肌袖,尤其是肩棘上肌就僅能在10mm寬幅的肩峰-喙突拱門(Acromiocoracoid Arch圖2.)      
下活動;估計,只要拱門標高低 (“矮”)了2mm,就會五十肩,肩峰減壓成形術就是以這數據來作指引。
Q2. 你說我空間不夠;我這肩膀從年輕到現在都是一個樣;那 為甚麼我以前從不曾五十肩?
A2. 日常生活起居,肩關節不免會因使用、磨損、受傷…而產生變化。軟組織(指肌肉、肌腱)的退化通常是以肥厚來表現,軟骨則以磨損呈現,而硬骨則是長出贅骨(骨刺),這三者 都會 一天天把肩峰下的空間變窄。旋轉肌袖 好比是人在屋簷下,委曲小心的與狹隘的空間周旋,保持著恐怖平衡;但,只要一個 ”導火線” 打破了平衡,整個肩峰下的生態,就掉進了「惡性循環」-- 愈擠愈腫、愈腫再愈擠,-- 終於引爆了各式各樣的五十肩!
Q3. 我的朋友也有五十肩;為甚麼他(她) 痛一痛就好了,不須要開刀?
A3. 有肩痛的中年人,約有46%的人會掉入上述惡性循環,得了「真正」的五十肩。這 與個人肩峰結構是否有瑕疵?又與個人之體質 (即局部肩關節的自體免疫強弱)、是否有糖尿病、甲狀腺機能異常、肥胖、抽煙、中過風、…有關。有些自以為是五十肩的人,可能只是過度使用造成的 肩旋轉肌袖肌腱炎,只要休息、冰敷、吃吃藥、避免再過勞…,就會好起來。真正的五十肩,只有改善空間才能治本。
Q4. 不開刀 會怎樣?
A4. 肩峰下空間一天沒有改善,旋轉肌袖就一天解除不了擠壓!為了怕痛,肩膀會不敢動 (肩關節的自我防禦機制),久了, 最可能的結果,就是變成廢用性凍肩症,連肩關節周圍的關節囊、肌肉 (三角肌、二頭肌…)、肌腱…,都會萎縮殆盡,治療就更困難了。
* 關於棘上肌出口投射照,歡迎網訪 http://docwglee.blogspot.tw/2011/09/x.html or http://classic-blog.udn.com/wglee/5639719
透視五十肩 病程分三階段 - 筋骨毛病多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goo.gl/X9JcMR
---------------------------------------------------
這一篇提到關於五十肩的根本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比如說:真正的五十肩,只有改善肩峰下空間,才能治本 --> 什麼運動能夠增加肩峰下的空間呢? 推拿按摩針炙效果如何呢?
痛的時候,什麼情況下可以動,什麼情況下,不適合呢?
會落入惡性循環嗎? (其實臨床上落入惡性循環的人還不少呢!)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紅麴產品易受污染 民眾食用需謹慎

紅麴產品易受污染 民眾食用需謹慎 - 健康新聞 - PChome 新聞 http://goo.gl/yArrp6

為求養生,國內近幾年來,興起一股紅色食品風潮,包括紅麴、紅薏仁、紅麴米等食品大受歡迎。不過,食品藥物管理署抽驗發現,3件市售紅麴米、紅麴酵素錠、紅薏仁等產品被驗出過量橘黴素、黃麴毒素等致癌物質,民眾食用時,應提高警覺。
食藥署公布102年度最新市售食品真菌毒素含量監測計畫,稽查人員在4至6月份共抽驗食品163件,結果有3件不符合規定,轄區衛生局都下令回收、銷毀。
違規品項包括,彰化縣田尾鄉羅姓廠商自製「紅麴米(散裝)」檢出橘黴素10.6ppm,超出法規標準的5ppm以下,目前已無貯存、製造或販售。
宜蘭甲好生物科技公司「紅麴酵素錠」則檢出橘黴素4.9ppm,超過標準的2ppm以下,該產品屬於試產樣品,尚未對外販售,衛生局已銷毀違規3瓶共180錠。
另外,台北市華順貿易公司從泰國進口的「紅薏仁」被檢出總黃麴毒素15.2ppb,超過標準10ppb以下,該批進口3000公斤全數依法回收、銷毀。
毒物學學會發言人、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姜至剛表示,橘黴素和總黃麴毒素都具肝腎毒性,長期食用累積,恐影響肝功能異常、腎臟衰竭。肝炎患者如長期食用總黃麴毒素,還可能導致肝腫瘤、肝硬化。
姜至剛建議,民眾在挑選類似產品時,最好挑選包裝完整的小份量的製品,只要開封,就應趕快吃完。如果吃不完,務必儲存在冰箱,以延長保存期限。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潘志寬表示,紅麴類食品製造過程中容易被雜菌、致癌菌污染,所幸這次不合格產品所含毒素相當微量,且都已下架回收,民眾不用擔心。

泰國紅薏仁黃麴毒素超標 3千公斤已下肚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jahLRx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姿勢的重要性 Xray 討論

這是一位脊椎滑脫症的病人。
病患應曾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士,注重自己的儀態。

主述為: 若是挺胸走路一段時間,就會腰腳痛。

病患身體往後仰(過度挺胸)的X光片↓。可以看到腰椎4-5節之間的相對位置,明顯的滑脫,且病患主訴覺得背後面會突一個出來。

zrtn_014p1ba86529_tn

腰前彎的Xray ↓

zrtn_012n6fd8043a_tn

怎樣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幫忙(或治療)呢 ?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馬兜鈴酸是超級致癌物

馬兜鈴酸傷身 大陸印度未禁用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goo.gl/plRZsG

基因解碼 馬兜鈴酸是超級致癌物!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ysTrSE

大解謎!「馬兜鈴酸」最強致癌物 - 用藥停看聽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goo.gl/kLLo3X

致癌馬兜鈴酸/吳明玲:受害者眾 不能不說 - 用藥停看聽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goo.gl/MGoG5A

害人不淺 連中醫師都洗腎
林口長庚醫院今天以「馬兜鈴酸不但致癌而且造成基因突變」研究榮獲全球醫界肯定,證明馬兜鈴酸是現今已知最強的致癌物質,研究發表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揚名國際。但此一光榮背後卻是不少國人以血淚、生命所堆積而成的殘酷數據,許多國人因服用馬兜鈴酸而洗腎、死亡,甚至連中醫師也因服用大陸「龍膽瀉肝湯」,誤用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關木通,而終身洗腎。
早在1993年比利時發表馬兜鈴酸恐至腎病變,2003年台北榮總研究發現,國人常用的中藥材馬兜鈴酸確實造成腎傷害,當時北榮醫師登高一呼,盼衛生單位禁用,不料,引發中西醫大戰,近百位中醫師前往台北榮總抗議,場面激憤。
2003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吳明玲在「中草藥中毒研討會」發表相關研究,分析54名腎臟癌、輸尿管或膀胱癌病患,其中近三成病患長期使用中草藥,其中多項中藥材被檢出馬兜鈴酸,三人因此腎衰竭及膀胱尿路上皮癌。當時台北榮總就呼籲禁用。新光醫院等也陸續接獲數十例類似病例。
當年禁用 引發中西醫大戰
但對此中藥商強烈不滿,正當禁用、限用爭論尚未平息,吳明玲再度發表中草藥肝傷害報告,一名一歲多幼兒因罹患神經性纖維瘤服用中藥偏方後,引起猛爆性肝炎死亡,再度引發中醫界強烈批判。
據統計,國人洗腎患者中,約有兩成有習慣亂用中草藥,不過,過去卻無法得知到底是哪一種中草藥造成那麼嚴重傷害,直到1993年比利時發現使用含馬兜鈴酸的減肥中藥可能導致腎病變。後經當時的衛生署成立含專案小組討論,終於在2003年11月正式禁用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等五種含馬兜鈴酸中藥材。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千萬不能吃!根據長庚醫院與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所做的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會導致基因突變,而且是超級致癌物,致癌性比香菸和紫外線還有嚴重,不但會造成泌尿道上皮癌,還會造成肝癌。
台灣在2003年已禁止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但是馬兜鈴酸所引起的腎病變仍持續在發生!長庚醫院與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合作進行基因定序檢測研究,結果發現,馬兜鈴酸會導致基因突變,引起泌尿道上皮癌和肝癌,而且馬兜鈴酸是超級致癌物質,所造成的泌尿道上皮癌基因突變比香菸和紫外線更嚴重;此研究已於今天同步發表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馮思中指出,經由基因定序檢測發現,馬兜鈴酸所造成的基因突變能力,是目前最強的致癌物質,所引起的泌尿道上皮癌基因突變率為百萬分之150,抽菸引起的肺癌是百萬分之8,紫外線引起的皮膚黑色瘤為百萬分之111;研究並發現,馬兜鈴酸不但會造成腎毒性,也會造成肝毒性,會增加肝癌的發生機率。

會引發泌尿道上皮細胞癌、肝癌
過去已知含馬兜鈴酸中藥除會造成腎炎、腎衰竭,還可能引起腎泌尿道上皮癌。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馮思中指出,曾有一名六十歲男子因無痛性血尿求診,經詢問男子曾因咳嗽、持續使用不明成分草藥。經檢查左腎盂有腫瘤,切除左腎輸尿管與腫瘤,確診為腎泌尿道上皮癌。
馮思中指出,從輸尿管到腎盂、膀胱都可能發生腎泌尿道上皮癌,其中,腎輸尿管的上皮癌在西方國家少見,卻是台灣洗腎病患最常見癌症。台灣每年約七百名新個案,且以女性居多。「膀胱癌、腎泌尿道上皮癌與抽菸相關,多半發生在男生」,但台灣腎泌尿道上皮癌性別、發生部位均與西方有很大差異,原因可能就在馬兜鈴酸。

台灣名醫變假日飛刀手

陸挖角 台灣名醫變假日飛刀手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kaGQQr

這是個你不能不知道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醫生。2340萬台灣人,其中包括你和我,都是不能沒有主角的演員。故事的主題:白色巨塔,悄悄西進。
對於醫師荒,大家已知:台灣368個鄉鎮,66%沒有急診醫師;47%沒有外科醫師;43%沒有婦產科醫師;36%沒有兒科醫師。
還有,每四個醫師中,就有一個做醫美。監委黃煌雄等人在《全民健保總體檢》中調查,更發現每年內、外、婦、兒四大專科醫師都缺額,外科平均每年短少37%、婦科每年短少31%。
但是,大家未知:超過上百位各大醫院外科、婦科好手,長期或幾乎每週西進,在中國大陸默默行醫。這會不會成為壓垮台灣醫療的最後一根稻草?
《天下》記者跟著台灣醫師的腳步,飛往北京、上海多家醫院診所,實地調查採訪,揭開這波攸關台灣民眾生命健康的醫師遷徙潮。

台灣病人 找不到權威醫師

北部一家區域醫院的耳鼻喉科醫師,想把一位有嚴重斜視的病人,轉診給退休後到診所兼職、師輩級的眼科權威看,卻一直找不到這位老師。
他後來才知道,老師大半時間在大陸行醫,他只能利用老師短暫回台的時段,幫病人卡時間。
「台灣病人好可憐,都不知道醫生已經跑到大陸去了,」他在驚訝之餘,還有些許感傷。
從台灣飛往北京、上海、廈門,甚至蘭州、烏魯木齊的直航班機上,白袍醫師加入台商、台幹、會計師、律師行列,成為最新一波西進浪潮的弄潮兒。
六月下旬,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全面開放台灣與大陸合資或獨資在大陸設立醫院。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看到新聞,有點焦急。他告訴《天下》,政府要提防中資醫院以高薪挖角,造成醫師荒的台灣,醫療人力又外流。

外科高手 變身「假日飛刀手」

事實上,台灣醫師早已開始流向大陸。尤其是兩岸都嚴重不足的外科高手,有許多人是每個週末飛到對岸開刀。
他們被稱為「假日飛刀手」。
40多歲、在區域醫院外科任職,不願具名的A醫師,就是位假日飛刀手。三、四年前,國際獵人頭公司「終於」找他到大陸醫院開刀時,他一點都不驚訝。外科界早就知道,獵人頭公司瘋狂找台灣醫師。
他固定週五一早飛到大陸看診,六、日密集開刀,週日晚上或週一一早,再飛回台灣,進醫院上班。
「我們醫界的行話,叫『飛刀』,」A醫師說,光是他知道的台灣假日飛刀手,至少有上百位。
台灣有6400多位外科醫師,出走100多個,表面上影響不大,但實際上正蠶食著醫療根基。因為,他們是戰力堅強的中生代。
這群假日飛刀手,大約40歲上下,來自骨科、一般外科、心臟外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他們不見得有名氣,「但業界知道,那個人是開刀的真正好手,」A醫師指出。
「大江南北,你想像不到的地方,都有人去,愈偏遠的地方,愈喜歡找台灣醫師,」A醫師說。最近華航直飛烏魯木齊,一開航就有台灣醫師飛去新疆開刀。
除了假日到大陸兼差,還有一些外科醫師,甚至離開台灣工作,在大陸展開第二人生。

醫師西進 攸關台灣民眾生命健康

醫療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個有經驗的醫師,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淬煉與投資。這樣的人力出走,已傷害全民福祉。
一旦愈來愈多醫師到大陸行醫,留在台灣的醫師,工作負荷勢必雪上加霜,開啟醫療環境與品質進一步惡化的負循環。
為了確保2340萬人的福祉,為了不讓「找不到醫生」的故事真的在台灣上演,醫療環境、健保制度一定要改。(完整系列報導,請見最新出刊528期天下雜誌)

延伸閱讀:
自由經濟示範區上路 民團憂產業大崩壞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heZxrI
〈獨家〉兒醫荒!逐年遞減 101年僅91人領照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Dfays5
孩子開刀得出國? 兒科鬧醫師荒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goo.gl/cR3JOO
急重症醫療網 已搖搖欲墜(簡立建) | 蘋果日報 http://goo.gl/Zl467M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從阿茲海默的世界回來 (劉教授的二篇文章)

光看書名《謝謝你,從阿茲海默的世界回來》就很吸引人, 但可以回得來嗎?

這是日本一位執業52年的荒井保經醫師其妻子荒井和子女士所寫的第一手資料,敘述荒井醫師的記性和執行能力逐漸發生問題的6年之後,在87歲那年被精神科齊藤正彥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病情很快變壞,甚至大小便失禁,讓全心全力照顧他的78歲的荒井太太身心俱疲。但在一年多後,荒井醫師卻逐漸進步,開始對事情有興趣,會與人互動,生活小節可以自理,認知功能雖然還是比以前差,但有明顯進步,回復到輕度的阿茲海默症。

一路讀下去,充滿了好奇和疑問,最後一章齊藤正彥醫師對荒井醫師病情好轉的看法,適時的替大家解惑。對於如此戲劇性的好轉,作為最初下診斷的醫師難免會擔心是否誤診,但經過分析,認為是憂鬱症讓其病情急轉直下,當憂鬱症消失後,則回到原來的輕度阿茲海默症。

的確,阿茲海默症雖然是大腦退化導致認知功能 逐漸減退 ,但病情因人而異,除了記憶衰退外,其他認知障礙出現的早晚、嚴重度以及減退速度不一,例如有人以執行能力不佳、有人以語言表達障礙為主、有人出現妄想等行為問題,有的則沒有,所以不能一以概之。

在疾病的過程中,有些狀況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急速惡化,當這些狀況消失後,病患通常可以回復到原來的病情。可能影響病情變化的狀況很多,例如:
一、其他慢性病變嚴重:阿茲海默症患者多為老年人,本來可能就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及慢性肺氣腫等。
二、出現新的其他疾病:如發生腦中風、膽囊炎或譫妄等。
三、併發症:如肺炎、髖骨骨折等。
四、產生憂鬱、躁動等行為問題或原本的行為問題加重。
五、藥物副作用:尤其是抗精神藥物的副作用。
六、環境的變化:如親人去世、換了新的照顧者或新環境等。
本書中的荒井醫師歷經了搬新家、膽囊炎和憂鬱症等,和其失智症狀加速變壞不無關係。

作者細心地描述其夫妻相識經過、結婚、養育子女、奉養失智的母親、先生從執業以及發病和治療過程,娓娓道來,鉅細靡遺,雖然身心勞累,卻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充滿感恩。不過,讓我聯想到兩個問題,一是認知功能出現問題的人,是否能繼續工作?尤其醫師看診涉及病患的健康,更應謹慎,怪不得荒井太太提心吊膽,惟恐先生出錯。另一個問題是老人照顧老人。荒井太太的三個兒女都非常孝順,並且安排長子一家與兩老同住,但卻在荒井醫師被診斷有阿茲海默症時,兩老搬到靠近女兒家附近居住,以便長子一家可以與他自己的孫子同住,真的是天下父母心!雖然每次荒井醫師有緊急狀況時,兒女媳婦都會即時幫忙,度過難關,後來也申請了到府和日間照顧等,但作為主要照顧者的荒井太太,壓力何其大!而且,現在荒井太太照顧先生,將來誰來照顧她?這恐怕是很多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這本書最大的啟發是堅持下去,永不放棄。荒井太太雖然一開始震驚難過,但接受荒井醫師的診斷後,積極安排後續的治療和生活規畫,終於等到了憂鬱症消失、失智症狀改善的一天,雖然未來的路也許還很艱辛,但有經驗、有希望、有家人支持就不怕。

此書為《謝謝你,從阿茲海默的世界回來》一書的推薦序

從阿茲海默的世界回來?! - 投圓筆記─我欣賞、我擁有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goo.gl/KYkdIJ
-----------------------------------------------------
50歲的陳女士(化名)半年前記性開始變差,工作常出錯而被老闆責罵。漸漸地情緒不穩,易哭泣,常與家人起爭執,家人都覺得她是得了憂鬱症,但服用抗憂鬱藥物後,病情不見改善。因變得不會使用電腦,不得不從職場上退下來,最近還在住家附近迷路,此時家人驚覺陳女士可能得了失智症。

陳女士並沒有失智症的家族史。其認知功能測驗顯示有失智症,因而進一步接受各種檢驗以找出造成失智症的疾病。各項血液檢查、腦波和腦部磁振造影掃描都正常,但血中的兩種甲狀腺抗體,即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aTPO)和抗甲狀腺球蛋白(aTG)抗體的濃度都非常高,因此診斷為橋本氏腦病變(Hashimoto encephalopathy)。陳女士接受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後,失智症狀顯著進步,持續在門診追蹤。

橋本氏腦病變非常少見,估計約一百萬人有兩位。第一個病例於1966年被發現,患者出現神經症狀且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因此稱為橋本氏腦病變,但後來的病人大都沒有橋本氏甲狀腺炎,且甲狀腺功能也大都正常,只是出現高濃度的甲狀腺抗體。最大特點是對類固醇或其他免疫藥物的治療效果甚佳,是屬於可治癒或可緩解失智症的一種,因此有學者認為用「與自體免疫甲狀腺炎有關且對類固醇有反應的腦病變」(steroid-responsive encephalopathy associated with autoimmune thyroiditis)的名詞比較恰當。

然而,此疾病雖然與免疫抗體有關,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清楚,而且症狀多元、複雜,包括各種神經和精神症狀,如快速出現的癲癇、精神錯亂、類似中風的神經症狀,或較緩慢出現但反覆變化的認知功能減退、顫抖、憂鬱症狀等,而且除了女性比較容易罹患此症外,沒有種族和年齡上的差別,小孩、成人和老人都有病例報告。因為少見,又沒有特定的症狀和罹病族群,再加上約10%的正常民眾也具有此甲狀腺抗體,因此很不容易診斷。常常是病患的症狀不太典型且變化較快,做了各種檢查都無法下診斷時,才會靈光一現的想到要測甲狀腺抗體。

這個案例讓我有兩個感想。第一是陳女士雖然沒有家族史,年紀也小於65歲,若不是因為在6個月內快速出現失智,有可能被診斷為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因此 失智症狀出現的快慢和時間長短就很重要 ,如果是快速失智,就不是朝神經退化性疾病,而是往其他腦部病變方面探尋,如庫賈氏症、腦瘤以及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腦病變等。因此,有記憶或認知方面的問題時,不要以為就是大腦退化了而不就醫,其實有機會是可以治癒或緩解的。

第二個感想是雖然科技發達,如磁振造影可以顯示很多病變,但有時也幫不了忙,還是得靠醫師的臨床經驗和精密思路才能選擇正確的檢查,做出正確的診斷而對症治療

(此文刊登於 2012.10.7 聯合報元氣周報 劉秀枝專欄)
--------------------------------------------------------------

失智是全世界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劉教授關於失智的專欄,非常值得每個人去拜讀。

阿茲海默症非家族性疾病,卻是全家疾病 - http://goo.gl/bVGp11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不再過度期許 人到85歲最快樂

美國蓋洛普公司日前公布對34萬人的電訪民調,發現人愈老愈快樂,一旦過了50歲會變得更快樂,在85歲時到達巔峰。
心理學家分析,人隨著年紀漸長,愈能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更有成就感,更了解生命的無常,對自己不再有過度的期許,不必一味討好別人,都是變快樂的原因。

《蘋果數》不再過度期許 人到85歲最快樂 | 蘋果日報 http://goo.gl/Sjo129

骨刺開刀與否就是要看功能影響多久與多大

資料來源:2012-08-01 01:07 中國時報【高克培】

  日前媒體報導,和信醫院副院長謝炎堯在「守護臺灣醫療高峰會議」時痛批「醫師亂動刀(申請健保、簡直是詐欺)該坐牢」。筆者對於是否有醫師「詐欺」不敢苟同,但是非常確定,是有很多不必要的手術,而且極端厭惡,因為受害患者多是社、學、經弱勢者。

 筆者抱著拉近城鄉醫療差距的雄心,從醫學中心投身在偏遠地區三年半,常常遇到見到許多年齡較大的患者,扶著四腳助行器一步拖著一步、蹣跚地找我設法改善他們的行動不便。他們往往下背部一個刀疤、雙側臀部也各一個刀疤,都很長、很大,問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每次開刀前各有什麼功能障礙、每次開刀到底有沒有效,有什麼功能變化?他們普遍答不出來,只告訴我醫師說有骨刺、要開刀。好不容易託人得到他們的病歷,內容除了X光片或電腦斷層報告發現有骨刺之外,其他開刀前後有關功能的紀錄往往一字也無。

 要知道,「骨刺開刀與否就是要看功能影響多久與多大,而不是「X光片或電腦斷層看到的骨刺」。感嘆醫療浪費之餘,也愛莫能助!另外一方面,鄉間很多民眾無知, 迷信X光片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對真正有意義的問診、理學檢查、診斷和治療準則等反而不予理會 ,讓人覺得有理說不清,雄心變成灰心。

 其實同樣的情況都會區也有,只是較少。筆者有位患者是個學歷很低、靠勞力養家活口的中年人,在台北某個甚為有名的醫院開刀切除第三、第四節腰椎之間,第四、第五節腰椎之間和第五節腰椎與薦椎第一節之間,共三段的椎間盤突出。一般而言,有三節塊椎間盤突出須要開刀的情況太少見了,少見到可以投稿到最好的骨科或神經外科雜誌上。

 按照該院的紀錄,該患者主訴僅僅只是「間歇性腰痛,牽連到臀部幾天之久」而已,開刀的根據僅是磁振攝影看到一些正常人也會有、不具臨床意義的椎間盤突出,這個案例如果拿到先進國家,絕對貽笑大方。可憐的是,幾年後這位患者都還無法工作。

 筆者不願意認為這些醫師是惡意的,上述的醫院有的還是以宗教情懷創立的老牌醫院。但是筆者認為要免於醫療浪費、免於弱勢者受害,把這種輕易動刀的醫師關到牢裡也無濟於事,不如由制度上解決,讓醫師不能胡亂動刀。

 筆者在此再次公開建議:除腦部、心臟血管、肺部、癌症、急診等以外,類似骨刺、椎間盤突出症這種常見、可以不開刀的病痛,相關專科醫學會比照先進國家訂定開刀適應症之準則,手術醫師事先傳真給健保局(反正非攸關性命、無須倉卒),不能僅依X光或電腦斷層所示輕易決定開刀,未依規定的手術,健保不予給付(美國部分地區就是如此管理)。如果真能如此,筆者敢保證胡亂動刀的醫師絕對會收斂,不但健保可獲有效節流,大家也儘可放心做個沒有資源、背景、無知的醫療弱勢者。(作者為醫師)

台北榮總圖書館電子報-第51期 - http://goo.gl/2gi8Ur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抗生素的愛恨情仇

抗生素的愛恨情仇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感染科主任 邱南昌醫師

什麼是抗生素?
一般所謂的抗生素是指使用於人體,用來殺除微生物的藥物。感染人體的微生物包括細菌、濾過性病毒、黴菌、立克次體、寄生蟲等,而大部份的抗生素是用來對抗細菌感染。目前用來消除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種類不多,還好大部份的病毒感染也不必靠抗病毒藥物治療,而是依賴我們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就足以應付了。
抗生素可能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偉大藥品之一。抗生素的發明和使用,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歷史,使人類壽命明顯地延長許多。但抗生素也曾使人類過於自我膨脹,一度以為從此可以將感染性疾病徹底消除;現在人們開始瞭解我們濫用抗生素的結果,不但不能滅絕感染性微生物,反而會訓練微生物更加具有抗藥性,感染人類後更難治療。

抗藥性微生物的產生
只要有生物存在,就有個生態平衡現象。這不但在肉眼看的到的世界是如此,微生物界也是一樣。在抗生素剛發明時,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當時使用盤尼西林就能殺死絕大部份的這類細菌。隨著盤尼西林的廣泛使用,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減少了,另一類的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就反而增加,達一個新的生態平衡狀況。人類不死心,繼續研發能殺死一些革蘭氏陰性菌的新抗生素;但是細菌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生存,它們藉由基因突變產生了對抗新抗生素的變種細菌,繼續感染人類讓人生病。聰明的人類再研發出更新、抗菌範圍更廣的抗生素,但好景不常,細菌又演化出對新藥具抗藥性的變種。就這樣你來我往,大戰數十年,目前已經發明上百種的抗生素,但始終沒有可應用於人體又能殺死所有細菌的真正終極抗生素。甚至一些過去曾因抗生素使用而大為減少的細菌,近年來又捲土重來,感染病例數再度增加,而且從前有效的抗生素也不再能夠殺死它們。
認清了細菌永遠有辦法產生對抗抗生素的機制,讓抗生素失去作用;我們的應付辦法除了繼續研發新的藥物外,另一方面就是要延緩抗藥性變種的產生速度。減少細菌接觸新的抗生素,沒碰過就較不認識此藥,也較不會有抗藥性產生。所以醫藥界將抗生素大略分為幾個等級。在第一線抗生素就有效時,儘量就使用它們而不要用後線的抗生素,讓第二線、第三線的抗生素保留用來治療對第一線抗生素已有抗藥性的細菌。如果能確實執行這樣的抗生素使用管制,抗藥性細菌的產生速度應能減緩。可是現實層面上,經常病人的病情進展快速,醫師沒辦法等耗時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出來才投予藥物,所以有時不得不先用上後線藥物,再依據實驗室結果來調整藥物的使用。也因此事實上抗生素的使用或多或少會有些超過絕對必要的情形發生。

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能殺死危害人體的細菌,但也可能影響有益於人體的細菌。當體內的益菌減少時,一些伺機性感染的微生物,如黴菌可能就反而大量繁殖導致疾病。所以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一些平時少見的伺機性感染反而增加。
抗生素還有一些其他的副作用,像是胃腸不適、噁心、拉肚子、皮膚出疹子、肝功能受損、腎功能受損、聽力受損等等。但是每種抗生素只有其中少數的不好反應,而且副作用的發生與病人的體質也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使用的抗生素是經過試驗,副作用不至於太強才能上市。使用得宜的話,大部份抗生素是很安全的。我們不能因少見的副作用而抹殺了藥物的優點。

抗生素的功效
說了一堆抗生素使用上讓人擔憂的事,但其實抗生素絕對有它的價值存在,要不然也不會成為最常使用的藥品種類之一。感染疾病在過去幾世紀都是造成人類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歸功於抗生素的發明和環境衛生的改善才使情況完全改觀。許多過去威脅生命至鉅的傳染性疾病,現在只要使用抗生素就能輕輕鬆鬆的治癒。很多人可能無法想像如果沒抗生素,可能一個小小的外傷就可能會因傷口的細菌感染無法控制,而演變為敗血症而致命。所以抗生素事實上真是有相當偉大的功效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抗生素能救命但也能造成問題,最重要的是怎麼合理的應用,取其利而避其害。首先是在需要時才使用;其次是選用合適的抗生素種類;再來則是時間和劑量要適當,過與不及都不好。
有人誤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抗生素是作用於殺死微生物;造成感染的微生物數量減少,發炎現象自然趨緩。但是若發炎非源於感染或是抗生素對感染的病原體無法加以消滅,則當然沒有消炎的作用。譬如說撞傷沒合併感染,抗生素對消腫沒幫忙,就不應使用。病毒或黴菌感染,用來殺細菌的抗生素沒作用,也不應濫用。醫師會根據病情判斷是否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懷疑有細菌感染,常需加上抗生素治療。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應不必抗生素治療。如何區分是否需抗生素,就得憑醫師的知識和經驗。
抗生素的種類繁多,每種抗生素有其特殊的有效抗菌範圍。醫師根據感染部位、感染情況、病人年齡、培養結果等判斷致病的病原體應是何種微生物,再選擇對此病原體有效的抗生素。同時有多種抗生素有效時,依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濃度、副作用的多寡、經濟上的考量,選擇較前線的藥物使用。
抗生素如要徹底殺死致病的微生物,就需要有足夠的組織濃度而且治療的時間要夠久。每種抗生素依照人體試驗訂有建議的治療劑量和療程,有時尚需根據感染的嚴重度、感染部位、病人的肝功能、腎功能等做些調整。劑量過高、治療時間太久會增加副作用發生的機會;劑量過低、治療時間太短則病情可能無法有效控制且增加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

對家長的建議
當孩子得了感染性疾病時,醫師根據檢查孩子的結果,推測較可能的致病病原體是什麼;如果覺得有必要使用藥物來殺死這些病原體,才會開抗生素給病童。開藥時,還得根據孩子的體重、年齡、病情,計算一下需給多少量的抗生素以及給多少天。有些抗生素一天一次給予就能維持有效的治療濃度,有些則需一天分成三、四次給予。

當帶孩子看醫師時,如對醫師處方的抗生素有疑問時,最好馬上和該醫師討論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同意其必要性時,就應遵照指示使用,不要自行七扣八扣減少劑量或是縮短療程。有些口服的抗生素膠囊打開服用是相當苦,孩子可能會拒吃。不應因此自行減少服用次數,可加糖水便於服用。有些抗生素的懸浮液是自行加水後搖晃均勻再服用。雖孩子的接受度較高,但加水後應置冰箱冷藏,不能放置過久,沒用完的就該丟棄。不要自行未經處方就隨便使用抗生素,但也不要畏懼抗生素而在需要時沒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