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從「喇嘛性醜聞」談起 宗薩欽哲仁波切

對於宗薩欽哲仁波切,個人一直很喜歡他,因為他的言論犀利,分析事情極為入理。
從他的文章中,讓我慢慢地更加了解,什麼是佛教。
光是佛教二字,要弄清楚就很難。至少到目前為止,自己還不能算是清楚佛教的。
=================================================
台灣最近發生一件關於某位藏傳佛教住持的事,這封信是要寫給那些對此事表
達關切和疑問的朋友及個別人士。首先必須說明,我自己本身的道德不夠健全,所
以是最沒有資格評論他人不當言行的人,這我已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過。這篇聲明
稿不是為了表示謙遜,而是承認錯誤。但為了維護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更特別
是為了藏傳佛教,我想作一些評論。以下的觀察也是為了想要保護一些人從藏傳佛
教所獲得的純淨、甚至是天真的啟發,特別是一些台灣的人。請不要把這篇聲明稿
當作一個手則或誤解為一個指導方針,我希望它能釐清某些因此一事件而引發的疑
惑。至少,希望我的意見能幫助大家不只從一兩個觀點,而是從多個角度來看事
情。
首先我必須說,堪布貝瑪千貝仁波切所涉及的事件是非常不幸的,也應該受到
譴責。眾所週知,佛教相當民主,負面行為的結果是由個人以業果的形式來承擔。
沒有佛教法庭來討論這些事
,也沒有所謂聽取證詞,讓有罪者受罰、無罪者獲償,
或將被告送入監獄;這點是相當幸運。因為如果真有佛教法庭,它很容易墮落,我
們就會面對一些最貪贓枉法、最不道德的佛教徒。當有錢的、關係良好的人躍上檯
面,最純潔虔誠的修行者可能會被犧牲,就如同發生在每一個民主系統裡的情況,
這反而會在佛教徒當中產生不和諧。
這個事件鮮明地暴露在媒體上,讓某一群人,特別是藏傳佛教的追隨者,感到
萬分尷尬,但它其實是一種正面發展。在許多民主國家,新聞業就像是隻看門狗,
它緩和一個自治社會當中可能會發生的狂亂,協助這個系統保持清醒、不墮落。因
此,這位住持失檢的行為公然地被揭露,最終會帶來很大的益處。希望多數人能學
習到這個教訓,當我們談到「教訓」,那可有很多要學習的。
最基本的教訓就是二千五百年前佛陀給予我們的教誨,他明白告訴我們,「
法不依人」。我們都習慣被某人吸引或依賴某一個人。這個教誨不容易做到
,因為
「人」終究是個實體,看得見而且時常很具吸引力;然而教誨或佛法卻不可見,有
時還枯燥難解。所以我們容易被老師這個可覺知到的實體吸引是有其原因的。當
然,西藏的錦緞、佛龕、音樂的繁複性,以及尊貴的頭銜和虔誠教徒提升上師的地
位,這些也就都說得通。我們往往喜歡、尊崇、甚至愛上一個言之有理並且教導我
們真理的人,這是人類很難除掉的習慣。
我從自身的經驗了解到,當人們評論佛教或佛教徒的時候,常都存在含混不清
之處。一個也許行為不端的新近出家僧或甚至在家修行人,常被人如此指責:「他
怎麼會做出那種事?他不是佛教徒嗎?」這類的言論使我困惑,它顯示問這問題的
人似乎不知道人心如何運作,不懂人的習慣如何發揮功用。不只佛教徒,身為人都
有許多事情是我們該做或不該做的。然而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做該做的,反倒做
了不應該做的。這類的道德價值──「應該」或「不應該」做的事──會升高希望
和恐懼,並且產生期盼
。舉例來說,我們假設並希望法官是公平正直的,但情況常
常不是如此,於是我們的失望與高度期待成正比。相對地,如果一個犯人做了不公
不義的事,我們不會感到不對勁。我們對於娼妓的期望和評價往往也很低,但他們
常常極為慷慨又充滿愛心。重點是,不要認為某人應該如何而被這種期盼所誤導
俗話說,「外表矇騙人」,這是真的。一個人的言行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並不意謂這
個系統不健全。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們任何一個人,包括筆者自己和各位讀者,我們都對自己
的個性有某種程度的了解。想像我們今天披上袈裟,成為出家人,我們並不會立即
作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也不表示明天我們就會成為完美的人。如果那麼簡單,世界
和平就不會是問題,只要穿上袈裟,一切就都和諧平靜;但並不是那麼容易
。袈
裟、剃髮、等等這類的事,並非任意胡為或只為了外表。它的目的不在於提供制服
來辨認誰是佛教徒,它的意義並不那麼世俗。當佛陀建議穿著袈裟以及這類的修
行,目的是要人們保持專注與自覺。比方說,如果警察穿上制服,就提醒他行為要
檢點,不得放任一些可能有的欲求,譬如直接對著酒瓶口喝酒。袈裟的主要功能是
提醒穿它的人要修持專注、簡樸、與出離心。
我完全了解,涉及此事件的人並非剛出家的新手, 相反的,他還正巧是個受
人尊敬的住持。當然,這就更讓人難以接受,因為身分、地位、名聲愈高,我們的
期望愈大。
也許這可以讓大家了解到,這類事件並非頭一遭,類似的過錯發生在社會中許
多不同的領域,包括政治圈,不同宗教歷史年鑑上也有記載。這個問題一直都存
在,只是時代改變了,尤其是在像西藏、中國這些亞洲的社會。我們開始比較意識
到這種事,因為現代人比較大膽,傳統的偽善可能還存在,但更加隱微。過去在儒
家社會裡,我們往往掩飾長輩或領袖的惡行,我們要仔細思考這種事,因為當偽善
被掩飾起來,那就更危險了
。或許這也能幫助我們了解,在社會的每一個領域,那
些看來端莊,或者就佛教而言,那些穿著袈裟,表現出像是沒有任何惡行的人,常
常是最偽善的人。
作為佛教徒的目的是要修習慈悲與智慧,大家要了解,那些道德及形象完美的
人常常是最自我、最偏執派別、最高傲的人,因為他們似乎有正當的理由去如此
做。相對的,那些到處行為失檢且不莊重的人,常常卻是真正的出離者,也是最虔
誠地投入靈修之道的人。
另一個重要議題是,我們往往避而不談某些事,尤其是在亞洲地區。我們過度
關注性醜聞,金錢議題雖然更具潛在危險性,但似乎並不太受到重視。社會全然接
受供養捐獻的習俗,然而此習慣卻在宗教人士和宗教團體中產生物質主義的心態。
內鬥、忌妒,還有推銷自我的人,儘管不是那麼明目張膽,卻仍造成傷害。假如有
人被逮著跟別人的老婆在一起,對錯是黑白分明;但假如有人被發現把應該用在佛
法上的十萬美金拿去買名貴轎車跟勞力士錶,並且辯稱這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是
模糊的灰色地帶。
台灣人尤其要好好思量這個問題。我本身擁有寺廟和佛學院,因此可以了解,
二十多年來,因為贊助者的慷慨捐獻,寺廟外觀改善甚多,但確實地說,靈性修持
與研習的品質卻大幅降低
。僧侶到台灣或其他國家,據稱是代表寺廟來募款,卻未
將善款交給寺廟,這已不再是罕見的事。縱使捐款真的交給廟方,也因為沒有透明
的機制,永遠不知道究竟多少款項送達寺廟。但同時,我們注意到這位僧侶的房子
突然改善了,門前也出現一輛新車。這種情況燃起其他沒有同樣機會僧眾的慾望和
忌妒,而出現了傳統寺廟規條無法管的情況。這個僧侶從台灣回來之後,似乎很慷
慨地供養了寺廟,於是被尊為贊助者,沒多久,他不再參加法會,也不再遵守寺廟
的規條。他被當成施主,所以不必參與寺院裡像是掃地這樣不甚有趣的工作。其他
僧眾是人,而且也不笨,他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個僧侶其實不太道德,雖然他
的行為經不起檢驗,卻被描繪成一個大施主,並從中獲利,這種情況使得真正要執
行寺廟規定變得較為困難。這些是寺廟的領導人和施主雙方必須了解的情況。
社會也應當承受一些責難,因為我經常看到──尤其是在西藏社會,我想華人
社會也類似,那些公開表露自己個性的修行者、靈性人士或精神領袖,不受尊重,
例如那些在公共場合喝酒或賭博的人。我家附近有個修行人叫勾弟喇嘛,因為他賭
博,大部分人鄙視他,但在我心目當中,他是偉大的修行者之一
。西藏人一般都比
較喜歡在寺廟裡讀書的和尚,或穿著漂亮的紅色、黃色、金色法袍的出家人。由於
這類社會習慣,人們常選擇隱藏他們可能有的疑慮不安。
總之,如果你要評斷,首先,我認為很難正確地評論這些事。但如果你堅持要
評斷,就應該盡可能徹底地考量所有狀況。許多時候,那些似乎非常純潔、看起來
像是阿羅漢的人,其實可能最不光明正大。我也想指出,這些事件絕非經常發生在
佛教的某些派別裡。我知道,有些教派聲稱他們持戒比較純淨,但情況絕非如此。
不見得年輕僧侶就比較不道德,因為我不幸地就曾見到年紀最長的,甚至高達九十
之齡的人,顯現不道德的行為。那更讓人灰心,因為他們的言行理應作為年輕一輩
的榜樣。
儘管說了這些,重要的是這位住持一定做過許多好事,也曾帶給許多人快樂,
所有那些不能因為此一事件而盡毀;那樣是不公平的。如果你習慣只因一件壞事而
抹煞一個人所有的善行,世界和平就永遠不可能實現。相反的,一個人終其一生所
作的惡行,應該因為他的一件善行而被遺忘、被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