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
幾十年以前,要學「靜坐」的人,沒有明師(不是名師)指導,便不敢學「靜坐」,實在找不到明師的時候,便靠道書中的丹經(修煉內丹做神仙的書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煉。1924年以後,如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因是子靜坐法,以及由日本倒傳回來的岡田靜坐法、氣功秘訣等書,隨著時代的開明,教育的普及,印刷的發達,到處可以看到。抗戰勝利以後,佛家天台宗修煉止觀的書籍,如小止觀六妙門、摩訶(大)止觀,袁了凡靜坐法正續編等也應運流行,普遍傳開。同時,由藏文翻譯成漢文的密宗修法經典,或由英、法轉譯回來的密宗書籍,也陸續公開。其中以密宗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著的 《菩提道次第論》中,《修止與修觀》的抽印本,與天台宗大小止觀的方法相同,較為穩當妥實 。但有關佛家修習靜坐(禪定)的書籍,又必須與全部佛學的教理相融會,才能相應。
因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因是子靜坐法》所說氣機發動和氣脈流行的境界,這只是著者蔣維喬先生有病之身學習靜坐後的現象和經驗,不可以偏概全,認為人人必會如此,視為千篇一律的定則。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依照《因是子靜坐法》去實驗「靜坐」,而且就把它視為師法之當然,必定會弊多益少,適得其反。
求「靜」,那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的方法。在養生(包括要求健康長壽--長生不老)方面來說: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
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
愈讀書就愈覺得讀書不是容易的事。一個觀念的誤解,學習上就會走很多冤枉路。
古人的東西,絕非是現代醫學可以完全解釋理解的,所以觀念的建立,一定要謹慎。門診上常聽到病人提到中西醫方面的見解,有時覺得一知半解(自己學中醫理論的心得,真的是愈學愈不懂),甚至比完全不了解更危險。所以讀書,不是努力認真就好。太極拳常說:學拳容易改拳難。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比如說止觀的道理: (看了下文,很令人警惕)
智敏上師:
我們漢地的修禪定呢,一般是重於止,不重於觀。很多人就是說:「不思惡嘍,不思善嘍。」一心把它安住,不動就完了,就得定了。這樣子在《廣論》裡是批判得很多的,前後都批判了很多次。這就是 單止不觀的話,一個當下的缺陷,我們的智慧會衰退 。因為只用心止下去了,不觀了,而我們要出生死,一定要生起觀的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般若生起來之後,無分別智生了,《攝論》說的,斷一切煩惱、習氣,然後才能夠成佛。你這個慧不生的話,單是止,哪怕你定再深,像佛在世的時候,那些外道得到非想非非想定,是最深的定了,但是他八萬四千劫的享受以後,墮落還是惡道去的可能性還是有,所以說不解決問題的。
還有一個,就是說如果你心修的是止,止得太厲害了,像無想定之類的。那麼你這個智慧萎縮了,不發達,將來就是畜生道,可能性極大。因為畜生愚痴,愚痴就是墮畜生的,那你智慧沒有了就愚痴嘛,愚痴你就墮畜生道去啦。我們這裡有幾位,他止修的很好,甚至於可以不吃飯。這樣的人我們是讚歎,但是要鼓勵他要修觀。單是修止是不行的,不夠的,哪怕你修了再高的定,甚至得到很多的禪觸,甚至於可以得神通,也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修觀啊,因為你修止修多了,觀的能力很弱,學法很困難,這個已經多了一個毛病了,已經出現了偏差,如果再不努力學觀的話,將來下去還要糟糕!如果你把觀這方面再加緊的提高起來呢,將來止觀雙運的可能性就會生起來。所以說偏於止的呢,一定要把觀補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