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天旋地轉之耳石症--淺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張女士現年63歲,平時並無特殊疾病,但是自從意外跌倒撞到頭部後每天晚上要躺下去睡覺時,都會覺得天旋地轉,雖然持續幾秒鐘就好了,但是會噁心想吐,還是讓她每晚要睡覺時就困擾不已。經由友人的介紹,來耳鼻喉科門診就醫,經過醫師的詳細檢查診斷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經過治療後這困擾已久的眩暈就不再發生了。

內耳的構造包含了掌管聽覺的耳蝸和平衡感覺的前庭,前庭又分為橢圓囊、球囊和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分別負責水平及垂直的加速度,半規管則負責角加速度,半規管又分為上或前半規管,水平或側半規管,下或後半規管,彼此互成直角。內耳的平衡器官中有可以幫助感受姿勢改變的碳酸鈣結晶,又稱為「耳石(Otolith)」,這也就是為什麼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又稱為「耳石症」的原因了,耳石正常位於內耳的黃班部(Macula)上。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大多是由於耳石脫落而沉積在半規管的管腔之中,其中約80%發生於後半規管,少部分發生在水平半規管,極少的狀況是在上半規管。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中大部分發生的原因不明,部分原因為發炎、退化或頭部外傷後導致內耳前庭橢圓囊內之耳石脫落,而進到半規管之中。當頭部姿勢變換時就會造成耳石在半規管管腔中的移動,造成內耳的神經電位變化而引起昡暈。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昡暈的病患以女性較多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症狀特徵為持續幾秒鐘的暈眩和頭部姿勢的改變有關,像是彎腰、後仰、躺下,起床、翻身及突然轉頭等動作皆有可能會引起昡暈,另外會伴隨著噁心、嘔吐、心悸、冒冷汗、步態不穩及無力感等症狀。昡暈以解剖構造來區分,可分為中樞型昡暈和周邊型的昡暈,要先排除是中樞型的昡暈,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則是屬於周邊型昡暈的一種。

診斷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時可使用「Dix-Hallpike test」姿勢變換檢查,做檢查時會引起迴旋向地性的眼振及昡暈,右耳後半規管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為逆時鐘眼振,而左耳後半規管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為順時鐘眼振。

治療的方法可以使用「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CPR)」,藉著身體頭部姿勢之改變和重力的作用,而使脫落之耳石從半規管重新歸位到內耳前庭之橢圓囊內,耳石復位術的成功率很高,且施行一次耳石復位術的成功率約為80%,若第一次失敗,可重複施行耳石復位術,另外耳石復位術操作簡單方便,可於門診施行藉以改善病人之眩暈症狀,但是耳石復位的過程可能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此外耳石復位後頭部動作不可以太大,避免過度抬頭或低頭的動作,晚上睡覺時枕頭可以墊高一點睡,且避免躺向患側。此外病患在家中也可以做Brandt-Daroff運動來幫助前庭復健。

天旋地轉之耳石症--淺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耳鼻喉科   簡禎佑 主治醫師(99年6月)http://j.mp/2K8MCZp

--------------------------------------------------------------------------------
讓「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不藥而癒的「耳石復位術」

耳鼻喉科的神經耳科眩暈特別門診初診病患群裡,「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約佔了3成左右。此症顧名思義是一良性的、突發性的、和頭部位置改變有關的疾病,英文是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簡稱BPPV。
它的特徵為頭部轉到某一個角度時眩暈發作,但是改變頭位則消失。眩暈常以秒計,不會超過三十秒。頭部轉到某一角度會有約五到十秒的潛伏期然後發生眩暈及眼振,若持續此頭位約五到四十五秒後會慢慢衰減,連續作幾次轉頭動作可使眩暈消失。眩暈發作時常有噁心、嘔吐和冒冷汗等自律神經症狀,但是不會有聽力神經受損的症狀如耳鳴、重聽。
診斷此症毋須任何高科技儀器(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均為正常),只須正確操作「頭位變換眼檢查」(Dix-Hallpike maneuver)。即是讓患者呈坐姿且頭轉向患則耳,接著令其快速躺下呈懸垂頭,若是出現向患側之迴旋眼掁(右側患耳呈逆時鐘迴旋眼掁,左側耳患則呈順時鐘迴旋眼掁),即可診斷此症。此乃因患耳之後半規管內之耳石因動力之故帶動內淋巴流動,致壺腹內之頂帽偏移於是誘發出前庭眼反射。
談起 BPPV 的致病機轉, Dix 和 Hallpike 於 1952 年指出其病變不在腦內而是在內耳的橢圓囊; 哈佛的Schuknecht更由解剖體例的發現而認為是病患的耳石脫落,飄流到三半規管的內淋巴液中,剌激到三半規管神經接受器「頂帽」而誘發眩暈。那些原因會讓耳石脫落呢?綜歸可能原因有1)頭部外傷,為最常見原因。2)噪音傷害如打靶。3)藥物中毒如鏈徽素、康徽素等。4)慢性中耳炎侵入耳石器。5)耳科手術傷及球囊。6)供應橢圓囊的前庭動脈阻塞。7)老化。
1992年Epley醫師提出「耳石復位術」治療此症,藉由姿勢改變讓耳石順利移出後半規管返回原始所在之橢圓囊處。耳石復位術治癒率極高,本科經驗有九成以上病患僅須由醫師正確操作乙次即可不藥而癒。
至於較為罕見之水平半規管型(約佔所有「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病患之二、三成)
耳管石症和頂帽沉石症,本科依中華民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所介紹之持續姿勢法(forced prolonged position, FPP)、快速轉頭法(rapid head rotation)亦成功治療多位他院或他科因藥物治療無效轉介而來之病患。

葉大偉醫師的部落格(Dr. David Yeh's Blog): 讓「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不藥而癒的「耳石復位術」 http://j.mp/2K7wS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