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安眠藥物治標不治本,追加使用恐成依賴

對於失眠患者而言,「安眠藥物」的效果如同水能「載舟」
與「覆舟」的道理般,一定要遵醫囑使用,切勿一昧追加用量,
一旦長時間服用,反而可能產生依賴性。目前已有臨床醫學報導
指出,不當地、長期使用安眠藥品,將會出現失憶、失智的併發
。在國內外,安眠藥品都面臨可以緩解失眠問題,但是也會被許多人濫用、甚
至依賴的情況,形成令人擔憂的新醫療問題。
我國目前依照「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將安眠藥物主要定為第四級管制藥
品,少數甚至訂為第三級,就是考量到國人的身心健康,一旦當面臨失眠的困擾
時,就要由合格的醫師加以評估之後,再依照患者的情況開立適合的安眠藥品。
對於安眠藥品的使用,大家應該建立下列正確觀念:
1.  每天要睡好,以 6~8 小時為原則。
2.  想要睡好覺,應該:
(1)養成平日運動的好習慣:例如 1 週至少 3 天、1 次至少 30 分鐘、心跳至
少 1 分鐘 130 次、以「出汗」做指標的 333 原則。
(2)規律的上床及起床時間:目前建議的時間是晚上 11 點到早上 6 點。
(3)上床後要訓練「腦袋關機、自我催眠」:例如:默數一個最簡單的數字(例
如:777---),並且配合深呼吸吐氣,讓自己在 30 分鐘內能入睡。
3.  如果目前不吃藥物睡不著覺,不要排斥吃安眠藥,但是要配合醫師的指導。
4.  服用安眠藥品的同時,務必儘快查明及改善造成失眠的常見原因(生理性、
心理性、環境性都必須考慮)

想要好好睡上一覺,就要懂得健康地、正確地找到方法。雖然服用安眠藥物
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但若真的不靠藥物就睡不著覺的話,也不要排斥服用安眠
藥,在醫師的協助下,好好查出病因,再配合藥物治療,才能夠徹底擺脫失眠。
摘自:
刊        名: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Food & Drug Consumer Newsletter)
出版機關: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台北市 11561 南港區昆陽街 161-2 號 電話:02-2787-8000
編輯委員:吳秀英、陳惠芳、蔡佳芬、李明鑫、簡希文、陳可欣、翁銘雄、
陳志宏、齊萱、陳伯翊

創新高!國人安眠藥一年吃掉3.3億顆 | 即時新聞 | 20160224 | 蘋果日報 http://j.mp/1Ou5HvF

護眼基本功

護眼基本功1:鍛鍊眼周肌肉
護眼基本功2:改善眼睛血流循環
護眼基本功3:活化腦就能提高腦內視力

簡單眨眨眼、按摩眼周,立即對抗乾眼症
轉動眼珠、保持正確姿勢,預防視網膜剝離

博客來-神奇眼球操:視力、腦力一起變年輕的祕訣 http://j.mp/1PiW47X
博客來-視力,當然可以回復!重建眼睛健康、激發大腦活力的「中川式視力回復訓練」 http://j.mp/1PiWcEs

image

一天當中,您意識到自己的姿勢多少遍?

image
時時活動肩胛骨,可以減少頸椎的問題。
坐姿時,注意骨盆是否立起,必要時可用靠墊
重質不重量地運動
一天當中,關心自己的動作姿態多少次?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閻曉華說脊椎側彎 大腦學習訓練側彎矯正法

大腦學習訓練側彎矯正法是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大腦感受到身體的正確動作,然後再經由不斷的練習,去產生出正確的動作模式。利用這種訓練方式,可以短期快速的矯正側彎度數,矯正後的效果也能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不需依賴背架也能達到矯正的效果。

閻曉華說脊椎側彎第八章 大腦學習訓練側彎矯正法
https://youtu.be/DoyFp2LU2X8

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機器人崛起,白領也會受害

機器人的崛起,已經對社會與經濟帶來革命性的衝擊。過去兩年,我不斷與研發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專家接觸,他們的共識是,未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早在200年前開始,就有人不斷提出這樣的預警。
但我認為,這一波浪潮很不一樣。
第一、近幾十年科技革新的速度,比以前快很多
第二、人工智慧愈來愈成熟。過去,機器人與人類最大的差別是思考能力。但現在機器已經擁有學習、做決定、甚至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我們的生活模式,已經和資通訊科技結合。因此機器人科技很容易整合進我們的生活。
有人會說,我們不需太過擔心機器人崛起,因為新職種會出現。但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服務生、醫生、護士、司機、店員等,90%的工作都和100年前差不多。雖然大數據人才、社群軟體編輯等工作,都是以前沒有的新職種,但這些新工作畢竟是少數。
因此,如果你的工作重複性、可預測性高,就很容易被機器人取代。在美國,已經發明出可以判斷貨物大小與形狀,直接把貨物搬上卡車的機器手臂。這種手臂每秒可以搬運一個貨物,人類則需6秒。更重要的是,機器人不會受傷也不會累。
或許有人認為,只有藍領的工作會被取代。但是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教育程度高的白領工作,例如律師、會計師、記者等工作,也受到機器人浪潮的挑戰。
此外,理論上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連帶會增加工作者的薪水。但我們發現,1970年後,企業的生產力逐漸提高,但受薪階級的工資卻未能隨之提高。這是因為,以前的科技與人力是互補性,能幫助人類提高生產力。但是現在的科技,有些能直接取代工作者。而多餘的產能,都被高階主管或資本家賺走了,造成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
這對整體的經濟效率也是不利的。受薪階級賺取工資,然後去消費,才能帶動經濟成長。但如果人們沒錢消費,即便生產效率提高,也沒辦法對經濟發展有正面助益,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機器人世界的來臨,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現象。樂觀的人會認為,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而且討人厭的工作會由機器人代勞。但是,如果連工作本身都消失了,這樣的想法很難成立。
或許我們該討論,是不是該訂出最低生活標準,讓每一個人都能領到最基本的生活津貼,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消費。但這只是個粗淺的想法,我希望更多人一起辯論,才能有更實際的解決方法。
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機器人崛起,白領也會受害|財經時事|即時|天下雜誌 http://j.mp/1OViusu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疼痛是相對的感受

image
達賴喇嘛尊者 的書中提到自己腸壁穿孔的治病經驗。

揮棒動作

image
觀察頸椎及腹腰的動作

腰酸背痛-脊椎側彎患者的最終宿命?

大部份容易出現腰椎不適的側彎患者,他們的典型姿勢都是胸椎側彎不太明顯或較輕微,但腰椎側彎較大,並伴隨骨盆明顯偏移,他們的側彎度數不一定很嚴重,因為不太嚴重,而側彎又伴隨著他們一輩子,所以從年輕開始,下背部陸陸續續出現一些小酸痛,但他們通常不太在意,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脊椎側彎正以看不見的方式,一步步地蠶食他們的脊椎健康,大部份這些患者,最常見的主訴是無法久站或走路,只要站了一段時間,不是腰背酸痛,就是會出現下肢麻痛的問題,而且這種痛會愈來愈難以忍受。

不論是否有脊椎側彎的背痛患者,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身體所能承受壓力的能力愈來愈差,而因為脊椎側彎患者的脊椎是歪斜不正的,所以所能承受的力,會較沒有側彎的人來得差。那這些壓力是怎麼來得呢?

跌倒、車禍、外傷等外力會對身體產生壓力外,另外最常見、也看不見的力就是重力對身體的影響,這點最常被大家所忽略,也最常聽到人家說,為什麼以前都可以這樣工作、做相同的事都不會酸痛,為何現在就不行?因為我們的組織本來就會隨著時間而老化,可能出現一些退化問題、而每天重覆不斷使用,產生細微累積性傷害,造成原本的組織被弱化,最後便會出現疼痛不適的症狀。

這些疼痛不適一開始可能都非常輕微,可能偶而出現,活動一下便會消失,但隨著時間,患者會發現身上的酸痛時間愈來愈長,無法像以前一樣,稍微活動或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復,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感到酸痛的問題愈來愈糟糕,不管接受什麼治療,好像能舒緩症狀的時間愈來愈少,酸痛的症狀無法再靠一些被動治療來改善,沒有疼痛不適的時間愈來愈短。

當有上述的情況出現時,就要開始思考我們的身體組織,是否無法再承受自己在某些姿勢下的身體重量,若出現這種情況時,治療就不該單單只是被動治療,必需開始去調整自己的工作空間、時間、工作時的姿勢、或利用外加的輔助去協助支撐身體(如穿護腰、護具等),若無法同時改變這些部份,身體的狀況一定會愈來愈差,最後就只能透過手術來協助解決問題,但在這種情況下,手術能解決多少問題也是個未知數,所以千萬不要等到這種情況,才開始擔心尋求協助,這樣所能得到的幫助也相當有限。

側彎患者該如何避免掉中年過後的腰酸背痛的問題呢?是否這就是側彎患者的宿命,無可避免的最終結局呢?筆者並不這麼悲觀,根據筆者在臨床上的觀察,沒有脊椎側彎的老年人,也一樣有很多人有腰酸背痛的問題,而絕大部份的脊椎側彎孩子,不論側彎多麼嚴重,幾乎都沒有任何疼痛等問題,所以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只要脊椎是健康的,不論脊椎是否有曲線存在,幾乎不會產生任何疼痛不適,但有側彎曲線的脊椎,發生問題的機率,可能較沒有側彎的人來得大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腰酸背痛-脊椎側彎患者的最終宿命? http://j.mp/1FXVA3p
-------------------------------------------------------------
因酸痛而常在整脊治療的病患,是不是該重新思考一下呢?

為台灣而教

這是一所偏鄉的學校。其實偏鄉這個詞,我覺得很弔詭。台灣這麼小,能偏到哪裡去呢?比方說這一間學校,離最繁榮的台南市區只要半小時。但這裡的環境、資源,和大都市完全有如平行時空。後來我走了全台灣數百間學校才發現,在台灣,真的有很多距離你我近在咫尺的「偏鄉」。
以前,我們的三級貧戶可以當總統,但是現在的教育概況是什麼呢?新聞通常不會報導,但PISA國際統計的事實是,低成就的比例,台灣是上海3倍,新加坡、香港的1.5倍。更令我們擔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成就,跟他的社經地位高度相關教育不均等的狀況,台灣在亞洲許多國家中,其實名列後段班。輸給很多我們印象中更不均等的鄰國,如香港、新加坡、日本,甚至馬來西亞。
台灣即使經濟發展了,換句話說可以捐的錢多了,可是這些學校卻得不到她們最需要的資源:人。錢好捐、書本好捐,圖書館、電腦教室都好捐,把自己捐出去,最難。
但是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我們看過許多學校有企業捐了非常漂亮的電腦教室,可是卻沒有人能教學童使用這樣的電腦,只能放著生蜘蛛網。
人,才是事情能成的關鍵。尤其在這些更需要教育資源的地方,我們需要願意為台灣教育扎根的人,真正走進去。
我們推出2年的全職老師計劃,透過服務,讓參加計畫的老師變得更有能力跟視野。我很高興看到,和我同一輩的年輕世代不再抱怨,開始出來扛責任,我們有機會創造新的時代。
教育,是一世代的使命;改變,是一輩子的承諾。希望這一條路,有你們一起同行。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年輕人出來扛責任,為教育扎根|財經時事|即時|天下雜誌 http://j.mp/23lPpA8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和舌根肌群

imageimage
image
image
舌根肌力(群)常作忽略且重要的肌肉。不僅和呼吸中止症候群有關,和頸椎病也大有相關。
最下圖中提到,頸椎間盤問題容易受到下頷骨活動的影響,是必須注意的,尤其有吃口香糖習慣的和顳顎關節 (temporomandibular joint)症候群的病患,要特別思考。
說話和點頭的動作也會造成頸椎的問題,是該重視的問題,是否有益不傷害(或減少傷害)的動作方式呢?

牙線對牙齒的清潔是被建議的

image
15. 每天都要用牙線:美國20 ~ 59歲上千個個案的研究發現,牙齦炎、牙周病和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所以,聽從牙醫的建議,每天都要用牙線,每次刷牙的時間至少超過2分鐘。

失智症權威醫師失智了,她費心寫了一封信建議大家養成15項防止失智的生活習慣 http://j.mp/1PiWrzB

防止老化和維持健康就必須增加肌肉量

image
增加肌肉量就必須從運動作起。
增加的肌肉量可先從下肢鍛鍊起。與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防止老化和老人行動不便,任何時間都可以開始準備。
放鬆和呼吸也是重要的。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頸椎症候群

image_thumb

image
image

現代人很容易造成頸椎病,而頸椎病的症狀又超乎一般人理解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