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記憶力超強 自閉兒成壽司達人-Yahoo!奇摩新聞

記憶力超強 自閉兒成壽司達人-Yahoo!奇摩新聞

中國時報【盧金足/台中報導】

小琪雖是自閉症,視覺記憶超強,看過的事物,像照像機留影,能精準記得三、四十種壽司,做出美美的握壽司,連老師傅都誇讚她「出師了!」有潛力當個壽司達人。
一個家庭出現兩名自閉兒,讓隻身扛起養育責任的母親陷入生活困境,台中市府勞工處伸出援手,委託自閉症教育協進會協助,輔導訓練找到在迴轉壽司店工作,希望有更多業界看到身心障礙者的單純和努力,給他們工作的機會。
廿七歲的小琪,順利找到迴轉壽司店的內場工作,輔導小琪的就業服務員魏子雄說,帶著小琪面試時,店長蕭敏惠知道小琪是自閉兒,並未排斥,當場給她現學現做壽司的機會。
蕭敏惠說,看著小琪全神專注做壽司的神情,彷彿她手中的壽司,是多麼不得了的藝品,百分百的投入,令人感動,當場要她第二天就來上班。
壽司店員工為教好小琪,還特別去請教自閉症社工,學習溝通技巧,每天一上工,她已會先打飯進機器做出白飯壽司,再依需要口味,在一個個白飯壽司上,添加鮮蝦、蛋皮、魚蛋等配料,動作俐落,不再需要有人在旁提點。
小琪雖是自閉症,視覺記憶力很強,她負責的壽司數十種,只要學過就能過目不忘,馬上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握壽司,老師傅都誇讚她「出師了!」
小琪打破一般人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認清她們不是弱者,就像假日要加班,她也能站著做壽司、洗碗一站數小時,站累了,左右腳交換站,一腳站,另一腳離地休息,金雞獨立的站姿,不見她抱怨喊累
===========================

單腳站立是減少腰痛的方法。
用心去體會,就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自由電子報 - 我國能自製新流感疫苗嗎?

自由電子報 - 我國能自製新流感疫苗嗎?
我國能自製新流感疫苗嗎?
◎ 謝炎堯

當民眾質疑國光新流感疫苗品質時,惱怒疾病管制局的基層工作人員,要求依「傳染病防治法」的散佈謠言、妨礙國家疫苗注射政策論罪,也有人責怪是民進黨毀謗國民黨的伎倆。國光新流感疫苗類似經國號戰機,都有效能,可是經國號戰機犧牲數位優秀飛官生命後停產,國光新流感疫苗可能造成的傷害,目前尚難預料。
美國管理疫苗的權責單位是食物藥品管理局的生物製劑審查暨研究中心,二○○七年食物藥品管理局有七千八百五十六位工作人員,經費預算十五億七千萬美元,供應雞胚胎的養殖場和疫苗製造廠都要經食物藥品管理局派員勘查評鑑合格後,才能生產疫苗,我國有此能力嗎?即使答案是肯定的,能被美國和歐盟採信嗎?
疫苗是生物製劑(biological product),每一個新品牌的疫苗都是「新藥」,所以國光新流感疫苗是國際新藥,必須按照國際協調會議生物製劑繁瑣的「新藥」研發程序,自行作動物毒理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證明其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可以引用其他廠牌疫苗的研究成果。因此,不能因為沒有文獻報告或是依據經驗法則,排除通報疫苗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即使製造流感疫苗已有七十年歷史的老店,新流感疫苗的製造,單是美國國衛院資助的人體試驗就收納三千六百人。今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國賓州的Sanofi Pasteur疫苗廠發現有四個批號的新流感疫苗的病毒抗原量不足,立即主動通報食物藥品管理局和回收產品,國光生技公司會這樣做嗎?
處理注射流感疫苗不良反應事件,美國有一套「疫苗不良反應事件通報系統」(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http://vaers.hhs.gov/index),告訴民眾:「您或您的子女注射疫苗後有無反應?如果有,請一、和您的健康照顧專業人士聯絡;二、通報;三、瀏覽國家疫苗傷害補償網站」。衛生署有這樣做嗎?

我國的「疫苗傷害救濟委員會」是救濟單位,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審查國光疫苗的安全性。綜合以上問題,請讀者自行回答:「我國能自製安全有效的新流感疫苗嗎?」(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自由電子報 - 為什麼要簽同意書?

◎ 馬朱楊

七歲男童在施打國光H1N1疫苗後因敗血症死亡,母親在記者會上哭訴,提到兒子生前的最後一句話:媽媽,我不想打疫苗,你為什麼要簽同意書?做母親的錐心之痛,揪結了多少父母的心。在此就一個小兒科醫師的立場,探討一下同意書。

手術、麻醉、輸血等醫療過程有一定的風險,因此通常會要求病人簽同意書;而一般抽血、靜脈注射給藥等「例行公事」,從未要求家屬簽同意書。除非是在做人體試驗,風險不明,要徵求受試者的同意。

在台灣,小孩一出生,要打的疫苗包括卡介苗、B型肝炎、三合一、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等等,從未要求家屬簽署同意書,而且如果沒有接種完全的話,還不能去上小學!現在在學校全面接種H1N1疫苗時卻刻意要家長簽同意書,是否衛生署知道國光疫苗有潛在的危險,所以才特別要簽同意書?還是說國光人體試驗還在進行中?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發給學生家長的接種同意書,寫著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多發性神經病變與疫苗無關。GBS原本就是流感疫苗有名的副作用,製造疫苗的國光藥廠也把GBS列為接種新流感疫苗的副作用之一,接種同意書竟然說「無關」,楊志良說是同意書「印錯了!」這麼重要的事情竟然會「印錯」,而且在媒體沒有舉發之前,衛生署上上下下沒有人發現,那其他還有什麼弄錯的?審核疫苗的過程有沒有什麼弄錯的? 臨床試驗數據有沒有弄錯?(作者為公立教學醫院小兒科醫師)
Source: 自由電子報 - 為什麼要簽同意書?
Address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8/today-o4.htm>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名人專欄/陳豐偉:長照時代,先看「看護工向前衝」 - 照顧老人家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有一位60幾歲的初診病人因為失眠快一年來看診,一直說不出任何可能導致失眠的原因。我發現疑似老人失智症的前驅症狀,找他兒子單獨進來,告訴他如果症狀沒改善,就帶到大醫院檢查。兒子專心聽,但沒有太大反應,只說:「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喔?」這時我才想到,許多人對父母或自己年老後的變化並沒有太多瞭解,只是隱約知道有「失智症」這回事。
新任衛生署長力推的長照體系,是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社會福利制度,但民間並沒有廣大的呼聲,反而是政府與學者由上而下推動。一來服務對象缺乏政策遊說、串連造勢的能力,二來台灣社會還有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就是不孝的觀念。
不過,缺乏專業技能的媳婦長年照顧脾氣不穩定的老邁公婆,是常見的憂鬱症原因。隱藏的子女「虐老」黑數恐怕也不少。而媒體上慘不忍睹、虐待老人也虐待外勞的劣質養老院報導,也提醒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
若要讓台灣社會快速進補老人安養的知識,日本漫畫「看護工向前衝」值得先看。經濟停滯、人口老化的日本在推行長照制度時遭遇的問題,未來肯定也會在台灣發生。而台灣也需要開始培養一批有耐心、願意照顧老人的專業「福祉看護師」,同時為年輕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看護工向前衝」以漫畫的手法描寫一位菜鳥看護師的成長過程,例如看到安養院約束老人,就正義感凜然地抗議違反人權,結果被安排與失智老人獨處一晚後才知道看護的辛苦;例如熱血地鼓勵安養院裡老人發展情欲,結果造成院方管理上的困擾、引發家屬嚴重抗議。>
最近剛出版的第11、12集則以兩本書的篇幅,詳細介紹一位企業主管退休後失智症症狀出現、到確定診斷的過程——老人還是保有過去的生命記憶,但對現時的感受已經混淆,許多事情彷彿已經變得完全不同,所以會不安、恐懼、或對子女的不能理解與失態的困窘勃然大怒。要從頭理解這個人,理解失智症這疾病,才能讓他安然度過晚年。
最近的研究顯示,在失智症病發前十年,人們已開始經歷認知、思考功能的退化,但只有很詳細的心理測驗能發現。這是無法挽回的臨終疾病,病發後平均存活八年。不過,多數老人確認自己得到失智症後,並不會激發嚴重的憂鬱、焦慮症狀,反而會有坦然迎接生命結束的豁達。只要我們活得夠久,這是難以避免的命運。但要如何活得久又有品質?關心台灣未來的長照制度,就是為自己打算。
【2009/12/13 元氣周報】
名人專欄/陳豐偉:長照時代,先看「看護工向前衝」 - 照顧老人家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 - 拿摩咕汝悲 - Yahoo!奇摩部落格

 

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

◎ 林燦城 醫師

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我(林燦城 醫師)一直從事西醫基層醫療,依健保局統計,民眾就醫以看感冒最多(約70%),而對西醫治療感冒的模式,我一直很懷疑。

在歐美所有被診斷為感冒的疾病,醫師幾乎是不開藥的,只會叫你回去休息。衛生署在感冒流行時期也只會呼籲:「請多喝水,多休息,少去公共場所」。從來沒說過要民眾吃藥這一回事。但是,民眾到西醫的診所(或醫院)看病,雖然是感冒,醫師幾乎都會開出一堆的「感冒藥」,吃了之後,病情卻也減輕了。

衛生署告訴我們:感冒要多喝水、多休息,從沒叫我們吃藥。奇怪的是,我們吃了醫師開的感冒藥可以讓感冒病情減輕,二者有沒有矛盾?

衛生署的「說法」與臨床醫師的「作法」顯然存在著差異,如果醫師開藥是對的(有效),那麼衛生署就是在愚弄老百姓囉!但是,感冒的對策,衛生署從來沒改口過,顯然醫師習慣開的感冒藥是有問題的,應該說大多數的民眾吃感冒藥,其實是在毒害自己還不自知。

在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地區,醫師對感冒的病患通常不會開藥的,民眾與醫師都清楚的知道:感冒沒有特效藥,吃藥只是把症狀掩蓋,實質上會更糟糕。

但是西醫傳到台灣卻變了質,開感冒藥成了 醫師最容易賺錢的方式,開得越重,賺得越多。醫師很樂於用很強的感冒藥去掩蓋感冒症狀,民眾以為是「藥到病除」,實際上卻是在削弱自己的免疫力。

通常大人會忍耐,感冒了忍幾天不吃藥(這種作法還算對),而對小孩的感冒就會急著找醫生,(大部份反而在害小孩),因為台灣大部分的醫生為了拉攏病人,對不該開藥的感冒,習慣都會開藥來讓症狀減輕,而且藥開得越重,症狀減輕的越多,病人會越信賴,排隊來診的病人就越多。嚴格來講,這樣醫生所賺到的錢都是「黑心錢」。

感冒,大多數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西醫對病毒仍然沒有特效藥。幸好人體本身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這些自我防衛就是利用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甚至發燒等機轉來達成。

西醫所發明的感冒藥,不但不能對抗感冒病毒,反而都在打擊這些自我防衛:「抗組織氨、假麻黃素」讓鼻塞打開,鼻涕減少、不打噴嚏;「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讓氣管門戶大開,讓痰的分泌減少,表面上症狀改善了,事實上,卻是「門戶洞開,引狼入室」。

在台灣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的發生率隨著診所的越普及反而越來越高,原因何在?很少人去想到:基本原因是感冒藥吃太多了,將免疫力給破壞,身體的防線由第一道的鼻腔,退到最後一道的肺泡所致。原來一直吃感冒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製病」。

小孩第一次罹患感冒,通常約5-7天抗體產生後,就會自然痊癒(而且也沒有任何西藥可治感冒)。但是父母不放心,媒體又推波助瀾,急著帶去給醫師看,大部分的醫師會開出症狀治療藥(其實是消滅免疫力、傷害小孩的藥),父母遵從醫囑,規規矩矩照三餐給小孩灌藥,果然小孩症狀很快消失,但從此也走上不歸路,以後小孩抵抗力越來越差,感冒次數越來越多,感冒症狀越來越嚴重,感冒藥越用越重,惡性循環結果,終致演變成過敏性鼻炎、氣喘。

在美國,這種醫師會被列入黑心醫師,醫學界會介入調查,但在台灣,這種醫師反而因門庭若市,很容易變成名醫。很多醫師常感慨:「開業所用到的,和學校所學、醫院訓練的都不一樣」很多人的健康被這樣的醫師開藥給傷害了,卻還很感謝醫生,真是可憐。真不知道台灣的醫學界與衛生單位在監督什麼?  

美國FDA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美國FDA(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的一個委員會於10月19日作出決議,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國內各大媒体在10月21日都以相當的篇幅報導,以下這一段是摘自10月21日TVBS電視台的文字旁白:小朋友生病,一定要吃感冒藥嗎?美國研究發現,小朋友吃感冒藥,根本沒效,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還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原因是已經有1500個小朋友吃類似的感冒藥產生副作用,123個人死亡。國內小兒科醫師把話說得更白,感冒藥本來效果就不大,還要小心幼童心臟不舒服,本來就有致死危機。

小朋友感冒生病,該怎麼辦?家長:「先來看醫師啊,主要是吃藥為主。」如果告訴你,小朋友吃的感冒藥根本沒用,甚至會傷身,這才讓人頭皮發麻。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更呼籲,直接禁止6歲以下小朋友服用咳嗽藥和感冒藥,講白了,就是這些藥根本無效。台安醫院副院長卓瑩祥:「兩個人都感冒,一樣的症狀一個人有吃,一個人沒有吃(藥),最後你會發現好的時間就一樣,有的小朋友可能吃了,可能發生一些心臟的問題,心律不整,或有的人引起神經方面的副作用。」

小兒科醫師看法與美國一致,以往開藥,就已經減少非常多的劑量,主要是感冒藥裡,治療鼻塞和過敏的藥物,有抗充血和抗組織胺的成分,有可能衝擊小朋友心臟。美國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千5百個小朋友,吃藥引發併發症,有123個人死亡。卓瑩祥:「死亡案例一定會發生啦,因為他有(可能)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是可能發生,但比例不是很高,但總是有可能發生(死亡)。」

醫師說,感冒即使不吃藥,3到5天,身體自己也會康復,吃感冒藥沒有效,但還是建議要看醫師做診斷,因為怕就怕會有併發症,或根本不是感冒,都有奪命的危機。

吃感冒藥不但無效而且傷身,我早在 8月16日 發行的第一期通訊就報告過。醫學院所受的教育裡,病毒性的感冒是:「沒有藥物可治療的」,要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感冒藥會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不但對六歲以下的小孩有傷害,對大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衛生署只建議:「多休息,多喝水」)。只是大人因為要工作,只好吃藥來減輕不舒服感。所以,感冒藥的正確用法應該是:「有症狀、不舒服時才用」。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要吃感冒藥,感冒才會快好,這是醫界沒有盡到衛教的責任。

當記者拿這件新聞去問衛生署時,衛生署似乎並沒有要做任何因應,看來民眾的健康還得自求多福。禁止感冒藥的販售,當然會衝擊到許多藥廠的利益與利潤,但到底是藥廠的利潤重要呢?還是民眾的生命重要?

美國與台灣國情不同的是:在美國,醫師不會隨便開感冒藥,在台灣則是:找醫師看感冒,大多數都會開感冒藥(而且,某些醫師開的感冒藥還特別有效)。在台灣的開業醫師如果規規矩矩教病患「多休息、多喝水」的幾乎都不容易生存。問題的癥結在於:如果第一個醫師按照教科書教民眾「多休息、多喝水」,病患很快會再找第二個醫師,第二個醫師察顏觀色,立刻開出「特效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這時候病患不但不會去懷疑第二個醫師,還會臭罵第一個醫師「醫術不好」。

就我所知,台東某大醫院的小兒科就有位醫師一直堅持感冒不隨便開藥,發燒也不必急著退,他還常常演講說明感冒隨便退燒的壞處,但是相信他的民眾終究還是少數,多數的家長寧願選擇「開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的醫師。

感冒藥吃多了,小孩子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差,看病的頻數也越來越多。其中的道理,我在第一、二期的通訊裡都分別論述過了。感冒藥把第一道防線破壞,讓病邪很容易入侵,久而久之,就演變成鼻過敏,再繼續用氣管擴張劑,就演變成氣喘。依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的資料,台灣的氣喘盛行率由民國63年的1.3%,到民國91成長到19%。30年來增加了15倍,診所越普及,就醫越方便,氣喘盛行率反而越高,這是甚麼道理?難道大家都沒有懷疑:『你吃了太多不該吃、也不必吃的藥!』?

ps : 鼻子過敏與感冒一樣,都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的反應,其實這些反應都是人體保命所必要的。

感冒時,入侵的病毒毒力較強,所以反應比較激烈,會有酸痛、倦怠、頭痛、發燒等症狀。鼻過敏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則是對一些並無傷害的刺激起過度反應。感冒與鼻過敏的本質都是身體「虛」,因為「虛」才容易被感冒病毒侵犯;因為「虛」,所以連無傷害的刺激也需要用激烈的動作來回應,這就是過敏。

感冒時,虛弱的肺部怕被病毒入侵,所以祭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的方式來防衛,但是所謂的感冒藥卻都在破壞這些防線,讓病毒得以深入,氣管擴張劑讓病毒更易深入到達肺泡,這時終末細支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就演變成氣喘。長期吃感冒藥,演變成氣喘絕對是指日可待。

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 - 拿摩咕汝悲 - Yahoo!奇摩部落格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太極拳是微小運動/祝大彤

 


太極拳是什麼?說到底,是微小運動.
拳論曰:“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開展到何處,緊湊至哪裡,不好理解。有人在練拳過程中將手伸展到極限以示開展,上肢屈回表示緊湊,此練法未能體現拳論的關要。
清末民初,陳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引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展緊”之理論,融會貫通,理解了開展與緊湊的辯証關系。他在《太極推原解》中說:“卷之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詳解開展與緊湊之秘。“大”為無限大,肢體難以達到之“大”,惟有神意可達;小到退藏於密,用顯微鏡也難以窺視,也隻能用心神意念去表示。
太極拳是藝術,是陰陽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動靜相兼、大小雙修的藝術。而陰陽、內外、動靜又以大小展示,大到無邊無際,小到退藏於密,無形無象,觸之而空,即是太極拳的微小運動。其實,修煉太極拳實質是太極點的修煉,點越小,功夫越顯,層次越高深.
筆者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一書中,將太極拳的微小運動稱為“太微拳學”,文中寫道:“任何科學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太微拳學也不例外。太微拳學研究微小運動在身體內部的變化。太極拳的點是太極拳的細胞,在拳中起著運化陰陽的積極作用,對太極拳愛好者的健康有很大幫助。”
我們要認識和研究太微拳學,就要修練和運用它。為了將太微拳學說得清楚,講得明白,試以太微點解析在技擊中的運用,以說明“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而便於把握和運用。二人較技,若對方有“點”的功夫,則推而不動,按之不入,似乎飄浮於對方臂上、 身上,自己腳下有上浮之感。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像往荷葉上倒水,水在荷葉上不滲不透,不流不散,渾圓似珠。太極高手同樣不怕外來之力,將外來之力飄浮於臂上,原理同荷葉上的水珠一樣。
太微拳學脫胎於太極拳,從太極拳的陰陽相濟中修煉,身上漸漸褪掉本力,體悟到鬆柔功夫,才有可能在身上出現“點”。
那麼是不是所有習練太極拳的人身體中都有“點”呢?不是。一般打太極拳似太極操的人,周身僵緊,體內不會形成太微點,也無從研究太微拳學。立志修煉太極拳,自強不息、鍥而不舍者,多練、苦練也不一定成。要循規蹈矩,按太極拳拳理規范的動作盤拳修煉,認識和理解太極拳是高雅的鬆柔藝術。一舉動似行雲流水,周身輕靈,行功盤拳用意不用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方有可能體驗太微點。
身上有太微點的存在,周身極為輕靈圓活,血液循環順暢,對身體健康有益。在技擊運用中,身體若不受外力進攻,奇妙的太微點是不會顯現的。隻要開發出來並運用自如,太微點是長於他人的秘密武器,接手便施,遇敵揚威,敵人躲不開,化也化不掉。
有了太極拳學,便顯現出太微拳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大我小,你小我大,你來我隱,你走我顯,陰陽變化,其妙無窮。太微拳學稱得上是習拳者必須研究的養生、技擊之“大工程”。
對太極拳高層次功夫的“點”有所了解後,對太極拳“胎生”出的太微拳學的功能作進一步的研究,再結合實踐練拳,就不會強伸妄曲,閃腰挪胯,搖頭擺尾,而是以動點和止點進行修煉,從而改變盤拳習慣,提高拳藝質量,有益於功夫上身。拳友同道可以在練拳、打拳、盤拳中去體驗拳之真諦。
深研太極拳學,即涉足太極拳技藝的微小運動的研究,也是太極功夫上身的過程。如果練家隻注重推手、技擊,那麼修煉的就不是太極拳學,也並不是修大道,而僅僅注意拳術本身而已。
太極功夫從拳裡出來。楊式太極拳家楊振基先生說:“功夫是拳上出來的。”京城太極拳大師楊禹廷說:“太極拳就是一陰一陽兩個勢子,一通百通。”他們都說的是拳學。隻是紮紮實實地練拳,才是進入身心的修煉。

太極拳是微小運動/祝大彤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快樂經濟學/話語的力量



【經濟日報╱盧希鵬】

2009.12.02 03:41 am
服務業應重視客戶快樂的感覺,而許多快樂感覺,用說的就可以達到,相當省成本。所以服務人員都應該學習如何說話,以便讓客戶聽起來開心或激勵消費者的行為。

第一種說話的方式是善用參考點。人的價值是比較出來的,像是ZARA主張平價奢華的服飾,就是比平價的衣服更奢華,比奢華的衣服更平價,顧客就有賺到的快樂感覺。

便利商店賣咖啡,如果使用社區早餐店的杯子,就會覺得有些貴,如果杯子的品質如星巴克,價格又比星巴克便宜,也會讓人覺得很便宜。咖啡沒變,但是容器成了一個參考點,決定咖啡的質感與價值

其次,要避免說出令顧客不悅的詞句。我與李秀媛小姐主持過幾場大型晚會,她就常提醒我,記得長官在講台上致辭結束後,千萬不可說請長官下台,而要說請回座。下台與回座的意思一樣,聽在長官耳裡可就大大不同了。

以前也有兩家牛排館,一家說我的牛排保證99%以上都是瘦肉,另一家則說保證只有1%以下是肥肉,客人已經不想聽到「肥」這個字,當然第一家牛排館的保證,聽起來比較快樂。此外,對胖子要說減重或瘦身,而不說減肥,重與肥一字之差,意思一樣,感受卻截然不同。你的存款才100萬元,與我的存款已經100萬元,一字之差,「才」與「已經」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第三,選擇使用「獲得」與「損失」詞句的時機。說正面積極的話,會產生安全感,但正面的話講多了,就會有安逸感而不想進步。負面恐嚇的話說多了,會產生恐懼感,但是說得恰當,也有激勵的作用。快樂企業應該多講正面的話,不過有時候要適時用恐懼來激勵人或改變別人的行為。

研究(前景理論)顯示,人們對負面恐懼所產生的衝擊,通常會大於正面話語。有一次我在政大口試楊亨利教授的博士班學生,這位學生的研究議題正好在前景理論的framing effect(就是在討論問題要如何描述)。

我當時問,如果我對你說正面的話,「如果你再努力一點,就可以畢業」,或說負面損失的話:「如果你再不努力,就無法畢業」,你覺得哪種話的內容對學生比較有安全感?哪種語言較有激勵作用?哪種語言聽起來又比較快樂?一句話,說成正面或負面,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還是一門學問。

不過許多時候,顧客並不喜歡服務人員或老闆(兒女也不喜歡父母)在旁邊嘰嘰喳喳,也許不說話的寧靜感,才是讓客戶快樂的原因。所以一句話說得合時與合宜,更是每個服務人員都應該學習的課題。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2009/12/02 經濟日報】


如果可以擁有一種超能力,你會選擇哪一種?

如果可以擁有一種超能力,你會選擇哪一種?
讀心術?預知能力?還是瞬間移動?
但親愛的,其實你早已擁有一種超能力──愛的能力。
一如讀心術,愛可以讓人敞開心扉。
一如預知能力,愛永遠有正面的結果。
一如瞬間移動,愛總是帶著你到任何地方去。
愛就是最神奇的超能力,而且最美妙的是,這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

使用它,就像擁有一支隱形的仙女棒,將你的人生點到之處都閃閃發光。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http://www.lama.com.tw/content/meet/act.aspx?id=2549




知識爆炸的年代 - Dr. Joyce 黃如玉的脊骨神經健康生活館 - Yahoo!奇摩部落格

知識爆炸的年代 - Dr. Joyce 黃如玉的脊骨神經健康生活館 - Yahoo!奇摩部落格

摘自上列網址網頁

我們身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昨天才被研究出來的結果,今天就有可能被另一個研究推翻。

在醫學的領域,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其實真的只是人體的一小部份,很多機制很多身體的變化,不是我們能夠用現在醫學上的知識所解釋的。而因為每天有不同的媒體資訊、出版刊物、醫學數據等,會讓很多人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誰說的才是對的,連看不同的醫生,每個醫生跟你說的"診斷"可能都不一樣,讓很多人反而醫生看多了覺得更無助。

這幾年來,在更深刻的去思考和學習"醫學"這件事的時候,我不得不被"能量"這件事說服。我相信,當食物在你面前出現時,你就是要心懷感激的感謝在你面前的那盤食物,然後用這個感恩的心情,讓食物裡的營養能夠提供你身體的所需。如果你充滿罪惡的吃了面前的冰淇淋或是炸雞,他在能量上所帶來的傷害,就會比充滿幸福的人多很多。

大家應該有聽過那個故事,說有人放了兩杯水在桌上,一杯水你每天讚美他,另一杯水你每天罵他,被罵的那杯水很快的就發臭變質了,而被讚美的水就還是一杯水。對我來說,所有的食物在我的面前出現,他代表的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熱量和卡路里,他更是代表著能量的轉換,所以我深深的感謝所有讓這盤食物出現在我面前,有貢獻的人。

這種方式不是要你從此開始肆無忌憚的大吃大喝,只是要你不要那麼在乎資訊爆炸所帶來的影響,反而要多相信自己的信念,而且要充滿感恩。 平常我會用一些營養補充品和運動的方式,讓自己的自癒力 (西醫學的抵抗力)變好,家人都笑稱我是家裡的"藥頭",因為我總會買很多的補充品,壓力大拉肚子的時候吃的、睡不著的時候吃的、快感冒的時候吃的、牙痛的時候吃的... 當問題不那麼嚴重的時候,仰賴一些補充品,然後做一些固定的運動,有一定的社交圈,我會覺得生活就可以很平衡。當然,如果你會相信某一些信念,就繼續相信他,因為那樣的信任感,就是屬於你平衡的方式。

=============================================================================

很多人重視吃的營養,卻很少人重視怎麼吃,抱著什麼心情吃。
同樣的道理,做事情時,我們是抱著什麼心、什麼動機。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動念中觀照自心的檢驗方法



1, 心一出生,觀察它的本質是什麼?有沒有顏色或形狀?我們說念頭「生起了」,從何處生起?在何處駐留?消失到哪裡去?要不斷觀察體會、感受這一念心。



如早上提到觀察鳥的種種活動,觀察鳥吃什麼,住在哪裡,怎麼飛翔等等,如此不斷地直接觀察我們的心之後,就會瞭解,雖然有念頭生起,但是念頭生起的動念之心和沒有念頭生起的安住之心,兩者的本質同樣都是明空不二,可能會有這樣的感知。



2, 這個步驟與上一個相同,繼續直接觀照,但不同的是,你不僅僅看著自然生起的念頭,而且刻意生起強烈的念頭、情緒、煩惱,如貪瞋癡等等各式各樣的念頭,然後觀照它。也就是知道有念頭情緒生起之後,進行觀照。



3, 知道自己有念頭生起,感覺好像有這個東西存在、似乎這個境就存在那兒,但這時你要觀察,還沒練習禪修的念頭,和練習後的念頭是否不同?



4, 各種起念的本質為何?是不是看不到的?是不是無法找到的?是不是沒有生滅的?



5, 念頭生起時,觀看它,能夠找到念頭還是沒有辦法找到?



6, 念一出生時,是否就是清晰、明晰、是否是空性的?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電腦科技 - 醫療給付制度大變革──DRG來襲:成本與醫德的兩難 - PChome 新聞

 

醫療給付制度大變革──DRG來襲:成本與醫德的兩難 明年1月1日,醫療健保給付制度,將會有一波大變革,DRG制度將正式上路。醫療健保給付將由總額給付與論量計酬的方式,轉為論病計酬。這一巨大的轉變,對於醫療業來說,會添加莫大的成本壓力。多數的醫學中心,在試算了DRG上路後的營運狀況,發現DRG上路後3年,醫院都會呈現虧損的狀況。
明年1月1日,醫療業的健保給付制度將會有一波大變革,除了現有的總額支付制度外,健保局還將實施DRG制度(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診斷關聯群),新的給付制度如果真的如期上路,預計將對現有的醫療業產生很大的衝擊。其背後最大的原因,就在於DRG制度將會迫使醫院必須以更嚴格控管成本的方式去經營,否則很有可能會看越多病人,卻反而越虧錢。
DRG實行3年後,全國醫學中心都將虧錢
為什麼有可能會看越多病人反而越虧錢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簡單解釋一下DRG制度是什麼。簡單來說,以DRG為基礎的健保給付制度,就是希望未來醫療院所看病,不再透過現在論量計酬的方式,用了多少資源,健保就給付多少錢。取而代之的,是將醫師診斷為同一類疾病、要採取類似治療的疾病分在同一組,再依病人的年齡、性別、有無合併症或併發症、出院狀況等,再細分組,並將同分組的疾病組合依過去醫界提供服務之數據為基礎,計算未來健保局應給付醫院之費用。
目前健保局所提出的DRG制度計畫是一個5年期的計畫,預計未來要將所有的住院疾病分為967個DRG群組,第一年則只實施原來健保給付就是住院論病例計酬為主的111項DRG,其他群組則仍採現在論量計酬的制度。之後再逐年增加DRG實施的範圍,等到2014年時,才正式讓所有的住院疾病都納入DRG支付制度中。這個制度的衝擊會有多大?或許我們該這麼看,幾乎全國的醫學中心都已經計算過,如果依照健保局的計畫,DRG正式上路後3年,醫院的營運就將呈現虧損的狀況。
住院日縮短的配套措施,以及成本與醫德的兩難
理論上,DRG給付制度應該能夠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讓「小病就做全套檢查或住院」的狀況杜絕,讓醫院轉而以更好的方式去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但事實上,許多可能的問題也隱藏在背後。舉例來說,根據國外的經驗來看,DRG制度實行後,醫療院所都將會大幅縮短病人住院的日期,以求得最高的DRG給付,以臺灣人習慣住院住到好的狀況來看,未來住院日如果縮短,在臺灣後續病人離開病院之後照護,以及IT科技能夠協助的遠距醫療措施都還不夠完善的狀況下,很有可能會造成病人照護上的大問題。
除此之外,DRG制度也必須迫使醫院要更能掌握自己的成本開支狀況。這意味著醫院必須規畫更好的臨床路徑(也就是看病的標準流程),讓同類型的病,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也必須在現有的系統上,做一些成本控管的提醒,例如醫令系統要提醒醫生某個病人的狀況,如果有併發症,記得要寫上病歷,因為DRG給付的額度會較高。

電腦科技 - 醫療給付制度大變革──DRG來襲:成本與醫德的兩難 - PChome 新聞

走路功之七~ 開始練功,建立新習慣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很少人會自問:

我為什麼這樣走路?

為什麼這樣講話?

為什麼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

為什麼都是這種穿著?

為什麼從事這個行業?

為什麼生氣又為什麼高興?

為什麼我會成為今天的我?

很多人會發現答案是「習慣」,甚至有些人會很滿意的說:「這是我的習慣!」,好像小說戲劇裡聽到某句口頭禪就知道某人到了,那個「習慣」代表了那個人。

有位媳婦燒魚,無論大小都一定要去頭去尾,她夫家看著奇怪就問她「為什麼?」,這媳婦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媽媽都這樣」,回去問媽媽,也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媽媽都這樣」,又去問外婆(幸好外婆高壽),外婆說:「我那個時候家裡鍋子小,放不下一條魚,所以只好去頭去尾」。

「習慣」不代表「正確」,「習慣」只會讓我們「不知不覺」。

「不知不覺」的結果可能是「傻人有傻福」,也可能「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在今天這個超速變化的時代,我想後者的可能性會大一點。

我們無論學什麼都要「練習」,「知而不習」不如不學。

「練習」的目地就是「改變舊習慣,建立新習慣」。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所以他會成為「聖人」,對有些人而言,「改變習慣」並不是快樂的經驗,起碼很多人都不習慣去改變習慣。

無論您今年貴庚,一定都走了幾十年的路,不知不覺建立了一套「走路的習慣」,這種不知不覺建立起來的習慣最是堅強頑固,需要莫大的「毅力」和「覺察力」才能逐漸「汰舊換新」。

我大膽推測一下,您這種「不知不覺的習慣」可能不只「走路」這麼一件,有些對您可能「不知不覺」的有幫助,有些可能「不知不覺」的有害處,但這麼「不知不覺」下去,總不像「活著」的態度

有關「走路」的道理已闡述如前,這是筆者能做的部份,接下來的練習部份,完全要靠您自己走過。

有膽挑戰自己數十年的「習慣」!筆者先在此致敬!

您會發現,隨著一天天的自我突破,您改變的不只是「走路」!

走路功之七~ 開始練功,建立新習慣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骨質疏鬆症的另類思考 (康健雜誌) - 疼痛書房 Pain Studio - Yahoo!奇摩部落格

 

迷思2:太相信坊間檢測儀預測的骨頭年齡。

目前,坊間有許多免費幫民眾檢測骨質密度的儀器,宣稱可預測骨頭年紀,但專家們提醒,那些數字只能當參考,不要過度相信。

坊間的小型檢測骨密儀,屬於周邊型的超音波檢測,僅適合篩檢用。主要測量手臂、腳跟骨、膝蓋骨、小腿骨或手腕,但是跟骨是很小的骨頭,除非超音波打到跟骨正中央,數值才準確。

「這很困難,腳有大有小,稍微打歪一點,旁邊是軟組織,骨密值就變低了,」台北榮總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資深主治醫師、骨質疏鬆症與更年期協會理事長楊再興解釋。

目前醫界公認的黃金標準檢查只有一種,亦即「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將能量X光打入、穿透骨頭,可檢查身體中央的部位,包括最常發生骨折的髖骨與腰椎,準確度相當高。篩檢用的超音波測量儀與DEXA這兩種檢測結果,差距可大到約10~20%,楊榮森醫師粗估。

「民眾把骨密檢測看得太重要了,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楊再興搖頭表示,一半以上骨折的人,骨密並沒有特別糟,畢竟影響骨鬆的原因除了量(鈣質流失),還有質的問題,也就是肌力。

有些人骨密低,摔跤也不會骨折,因為旁邊的肌肉群很有力量,結構很結實。反之,即使骨密數值還不錯,但肌力差,跌跤時也容易骨頭斷裂。

楊榮森指出,與其檢測骨密,憂心檢測結果,還不如將心力放回基本盤,加強運動、飲食。「就像有些病人整天量血壓、血糖,不控制飲食,也沒有用,」楊榮森說,這是他多年來的臨床感受。

骨質疏鬆症的另類思考 (康健雜誌) - 疼痛書房 Pain Studio - Yahoo!奇摩部落格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走路功之四~幾乎失傳的小秘密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走路功之四~幾乎失傳的小秘密

「生長能量」也可以視為「生命能量」,因為許多傳統文明,都認為生命的長短、健康的良窳、人生境界的高低甚至死後靈魂的歸宿都與這股能量的強弱有關。

當人們費盡心思而不計代價的尋找青春泉源、長壽秘方、生命意義和心靈導師的時候,如果我說:「秘密就在山腳下,秘密就在你的腳下」,有誰會相信?有誰會當真?

有誰會同意「複雜高深的問題其實有個簡單的答案」?

但是,想想看,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登高山而遠眺」的感覺?

為什麼我們都羨慕翱翔高空的老鷹?

為什麼人類不約而同的都想「嫦娥奔月」?

為什麼所有的民族都認為「天堂在上方而地獄在下面」?

那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躍動就是那個未死的能量,也是所有問題的根源。

道家有些觀念很有趣,例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順則人,逆則仙,只在其中顛倒顛」、「陰陽相推而變化生矣」。

印度的瑜珈行者認為人的生命能量是由下往上流動,因此發展出許多方法試圖由下往上打開一層層脈輪的障礙。

「地心引力」籠罩在所有地球生物的身上,「生命能量」必需反其道而行,否則就沒有「生長」這回事,所以我們身上都有兩個力量在拔河,一個是來自於身體之外向下拉的「先天自然力」,一個是來自於身體之內向上拔的「後天生命力」,能弄懂這兩種力量並且妥為處理,人生的很多問題就不會發生了。

比方孩子在成長的時候,所有的「養育」行為都要幫助生命力向上發展,而不要有所壓抑,但是我們看到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因為老師和家長們不瞭解「生命力」。

又比方成年之後,生命力日衰一日,我們要有所警覺而建立正確的「保養」習慣,在思想和行為上都要持續引導生命力向上發展。

許多人不瞭解「生命力」的存在和需求,因而無意中撲滅了火種,削弱了生命向上的能量,使自己生理和心理都沉淪於悲苦之中。

另有一些人按耐不住火山熔岩般的「生命力」,便追求刺激或鋌而走險,以紓解那個內心莫名的蠢動,終致做出悔恨終生的行為。

「地心引力」並非來自地獄,專門引人向惡,也不是硬要和人做對,把人往土裡拉,「地心引力」只是一種大自然的力量,如同風力和水力,如果我們可以感覺其存在而善加利用,很多時候「地心引力」反而可以「惠我良多」,讓我們活得輕鬆一點。

人類不能離開這兩種力量而存活。

「如何處理這兩種力量?」在任何領域都是祕密。

包括「走路」。

走路功之四~幾乎失傳的小秘密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謝謝你,對不起,我愛你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一個朋友告訴我,有一次看見她八十多歲的父親,向一位老朋友感謝在他女兒需要協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只見老父在離開朋友家之際,用力的朝朋友一拱手,鄭重的說一聲:「謝了!」,那朋友也一拱手,點頭收下。
我朋友說:「我第一次看到老一輩的人怎麼表達情感!」
我說:「妳父親一定很少跟人道謝。」
她想想說:「好像是耶。」
當一個一生很少說謝謝的人一旦道謝,那可是重逾千斤呀!接受的人也真的知道那是終生不忘的感謝,不是輕飄飄的客套。
馬英九總統被媒體批評老愛說「對不起」,有錯也對不起,沒錯也對不起,情況不明也先說對不起,他的「對不起」就成了笑話,不值一文錢。
西方的夫妻、男女、親子關係常把「我愛你」掛在嘴邊,三餐睡前或每一小時服用一次,

見面一句我愛你,
分手也是我愛你,
耳朵聽著我愛你,
心裡還是犯猜疑。
「我愛你」變成口頭禪,說者無心,聽者無意。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謝謝你、對不起、我愛你」的發展真讓老子說中了,
那麼我們就不說了嗎?
既然說慣了,就說下去吧,
不過先要練習心裡那真實的感動。

謝謝你,對不起,我愛你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走路功之一~序言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我年逾半百,學習兩種中國最難的武術~「八卦拳」和「太極拳」近四十年,教學近二十年,出版過兩本中文版、兩本英譯版武術專書,將近十支教學錄影帶、、、,現在,卻花很多時間教人們「走路」、「蹲坐」、「站立」這些平常事,如果老人家在,恐怕會笑我愈玩愈回去了,我也只好拉出孟子說:「予豈願意哉?予不得已也!」
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凡是學習一項技藝,無論是靜的、動的、文的、武的,都喜歡往高深處追求,眼睛總是仰望著那些大成就者,希望「有為者亦若是」。
我們習武之人更是如此,那個門派出過「天下無敵」的高手,就學那個門派,那種功法成就過高人,就練那種功法,成天想著飛天遁地、隔山打牛,心裡老是記掛著前輩中的奇人異士以及他們的非凡境界。
「高山仰止」當然是對的,「Think Big」也很值得鼓勵,有一段時期我也這麼帶領學生,但是後來發現,成天要練「輕功」的人卻連「走路」都不會,而「輕功」的很多竅門,就隱藏在正確的「走路」方法裡。
當我開始注意「走路」這件小事之後,居然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成年人的走路方式是正確的,或者說是不傷害身體的,然後又注意到他們日常的站姿、坐姿,以及使用肢體的方法,是如何日積月累的在傷害他們自己的健康。
比方許多人因為長期姿式錯誤而日積月累的損害了膝關節,又因膝關節疼痛而減少運動,又因運動不足而戕害了整體健康,這種例子比比皆是,而且有快速增加的趨勢。
於是我開始教這些最基本的「小事」,很多學生在獲益之後不禁欷歔~「這麼簡單卻重要的事,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教呢?」
是呀!買一把吹風機都有「使用說明」,為什麼與我們同生共死的這個「身體」卻沒有「使用說明」?
道理很簡單,當我們幼小的時候,都「自然而然」的與身體親密相處,合而為一,每個孩子都不會錯用他的身體,直到長大成人。
每一本「產品保證書」都會警告「若因使用不當導致故障,本公司恕不負責」。
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基本上都設計精良,足堪勝任生活所需,正常運作,可保百年,是我們自己「使用不當,導致故障」,只好自己承擔後果。
你現在或許仍然「健步如飛」,也或許已經「寸步難行」,「健步如飛」的朋友難保明天不會「寸步難行」,「寸步難行」的朋友或許還有機會「健步如飛」。
總之,學習如何有效使用我們自己的身體應該是責無旁貸,也真的沒有旁人可以代勞,而且一來自己或許可以少受些罪,二來對得起這個無怨無悔的終生伴侶。
你認同這個覺悟嗎?
讓我們從「走路」開始吧。

走路功之一~序言 - 八卦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人才是策略的第一個步驟(商周專訪Jack Welch) - 疼痛書房 Pain Studio - Yahoo!奇摩部落格

 

建立團隊 只靠己身能力去發光的主管,絕對比不上讓數名屬下同心打拚出的成績閃亮。


問:你識人的成功率從50%提升到75%是因為經驗,真的只有經驗嗎?還是有其他獨特的因素?因為有很多台灣的企業領導人也都很有經驗,但他們覺得找人仍然很困難。
答:你必須設法找出正確的模式,如果你反覆檢視,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有效的發掘人才模式。而這些應該要變成你的自然反應。想要將人才培養深入組織文化,的確是個困難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有些人會認為我的方法太超乎想像了,或者說「我不喜歡這樣」或是「我是老闆,我知道該怎麼做……。」他們可以有他們的做 法,我並沒有不同意他們,我只是陳述我自己想要怎麼做。

我相信管理方式沒有唯一一套聖經(Bible),有的只是方法(method),你可以採取我的方法,但還是要變通、還是要加入你自己的方法,沒有人有絕對的答案。

問:你有這麼多熱情去發掘人才,這是天性與天賦,但並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像你一樣?
答:但這就是你的任務啊!(加重語氣)就是你的任務!你就是要為公司各階層找到好的領導者,如果你知道找到對的人才就能夠改變公司,你幹嘛還要把時間浪費到別的地方去?
我認為這已經變成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想要看到最好的球員組成最好的隊伍,並且贏得勝利。這在商業上也一樣。你必須要想每天上班都是和最好的團隊工作。當你相信這些,你就會覺得整天這樣做是好的。
我常見到年輕管理者的錯誤,你可能也會在台灣看到同樣的情形,就是他們從學生時代就一直爭取自己的表現,等到他們進入職場,也不斷爭出頭,然後因為表現好被晉升為管理階級,但他們卻沒有了解中間的轉變。

因為當你變成管理者,你必須能認知:一個好的領導者,不再是要爭出頭,而是因為屬下的好,才讓我變好。因此做為一個管理者,要樂於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好,要樂於看到屬下被晉升;「看到你鴻圖大展,我感覺很好。」這就對了。


問:但是當找到一群好的人,結果公司環境卻是次一等的,如何留住人才?是否應該要先建好一個組織系統,再找好的人進來?
答:人才是最優先重要的,人對了,組織就會對。只跟著書本中的策略、組織走,終究是無用的。人才是策略的第一個重要步驟。


問:問題是要如何塑造一個夢,讓好的人願意追隨?
答:你給他們最好的工作、好的薪資、告訴他們做什麼,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擁有全世界。你的工作就像撒下種子,你要給他們好的養分、水分,就能長出好的花朵,給不好就長出不好的花了。人才就像種子。

問:但許多中小型公司並沒有這麼多資源,他們應該放多少比例在人力資源這上面?
答:他們或許沒有好的訓練中心,但是他們可以有一個關心他們的領導者,他們會感覺到。他們會知道他們的領導者不只希望生意(business)成長,也希望他們成長。
別感覺我說的好像是好好先生的樣子(微皺眉頭、用手摸耳朵)。我講的是一個希望建立一個最棒團隊的領導者。他會把資源放在他們身上。別以為這是一個關心、溫暖、像兄弟般的領導者,不!這不是我談的。我講的是想要人們成長、成功的領導者。我們希望的是公司與人能變成功!


問:除了培養人才之外,管理者還有什麼重要的工作?
答:客 戶!他們得出去,接觸、感覺、聞聞看內部與外部客戶。他必須要出去跟基層員工談話,瞭解「對我說的話,你感覺如何?」他必須確保在他漂亮辦公室裡講的每一句話,基層員工都能感受到。如果總裁講的話,在報紙上刊出來,但當他去上班的時候,沒有人感受到他所說的,這是個災難。一個執行長必須確保他建立了清楚的 使命(mission),公司要往哪裡走。所以每個員工都能瞭解「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鼓勵改變 過去當人們失敗的時候,我們甚至舉辦慶祝會,因為他們嘗試了。

人才是策略的第一個步驟(商周專訪Jack Welch) - 疼痛書房 Pain Studio - Yahoo!奇摩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