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身教很重要 看步伐就知

 

image

女娃萌翻!身教很重要 看步伐就知「爸爸是軍人」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DoYZ7w

脊椎側彎的疼痛治療

卻發現大部份的人會搞不清楚脊椎側彎的矯正治療,和脊椎側彎的疼痛治療是不一樣的兩件事。

造成側彎的原因並不是疼痛,所以就算是有疼痛,若只是解決了疼痛的問題,側彎還是依舊存在。大部份的脊椎側彎都是此種型態居多,其中又以不明原因型側彎佔的人口比例最高。

只要是功能性側彎,而且側彎是來自於脊椎或脊椎周圍組織的疼痛,那麼經由適當的被動治療,如整復、整脊等只要能讓疼痛消失,脊椎自然就會變直了。然而若是佔人口比例最高的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患者的疼痛,就沒有這麼幸運及簡單,因為他們的側彎及疼痛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所以在疼痛治療及度數矯正的處置上,通常會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

另外大多數的人還是會把疼痛和身體的結構不正做連結,大家直覺上就認定歪斜愈嚴重,疼痛也會愈嚴重,只要歪斜愈少,疼痛也會愈輕微或消失。其實這種觀念並不適用於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雖然有研究顯示側彎的人會有較高的比例,產生背痛的問題,而背痛的程度並不會因為度數的嚴重程度而增加,所以不會因為側彎彎度愈大,疼痛的強度就愈強,但會和側彎曲線的位置比較有關係,若是側彎位於胸腰交界附近,疼痛通常會最明顯。

而造成背痛的原因有很多,當然有一部份來自於意外傷害,但大部份慢性的背痛都是來自於使用身體不當,像是脊椎長期處於不對的位置下,去使用身體,例如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的患者。

中老年人,幾乎也都會伴隨椎間盤退化、骨刺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他們的脊椎又十分的僵硬,而且脊椎功能又非常不好,像是無法久站或久坐,甚至有些人無法維持30分鐘的行走或站立,只要是身體直立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明顯的酸痛不舒服。這種因為長時間不當的壓力累積所造成的疼痛問題,雖然改變脊椎的結構位置,使其壓力減輕才是治療問題的根源,但是已經累積到這種程度才來接受側彎或體態的矯正治療,都已經為時已晚,任何保守型的疼痛療法或側彎的矯正治療,對他們的幫助其實相當有限。

若是真的有心要矯正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其目標設定應該都是在防止側彎更加惡化、並預防未來可能產生的疼痛問題,而非單純的利用矯正治療去解決現有的疼痛。

所以在心態上就必需要去改變舊有的習慣,一定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學習、並適應新的使用身體的方式及位置,而在這點上,若只想單純藉由被動治療,如整脊、針灸、推拿等等,是無法達成預防的目的。所以在選擇治療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優先順序,及治療目標,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及金錢,選擇了不是自己現階段最需要的治療。

脊椎側彎的疼痛治療 -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https://goo.gl/N9vpuj
到底脊椎側彎該怎樣治療-從脊椎還是大腦著手? -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https://goo.gl/wLqxAZ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減肥戒吃澱粉 哈佛研究顯示會早死

不少愛美一族,為減肥或保持身材而長期戒白飯或戒吃澱粉。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吃太多或太少碳水化合物,包括含澱粉的食物,會增加早死風險,其中吃最少碳水化合物的人,壽命比適量攝取的人短命4年。
該項研究在1987至1989年展開,跟進達25年,分析當地飲食習慣與健康及壽命的關係,參加者在45到64歲之間,按其攝取碳水化合物比例分成5組作分析,其間有6,283人死亡。
分析結果顯示,攝取最高或最低碳水化合物的組別,均比適量攝取的人早死。以50歲的人為例,攝取適量者,即佔整體熱量攝取50%至55%,預期壽命達83.1歲,是5組中最長壽;若只攝取最低量,即只佔熱量攝取少於30%,早死風險最高,預期壽命僅79.1歲,比適量攝取人士早死4年。
高量攝取碳水化合物的組別,即佔整體熱量攝取多於65%的人,都有早死風險,他們的預期壽命為82歲,比適量攝取人士早死1.1年。研究估計攝取太少碳水化合物的人,傾向較少吃穀物和蔬果,較多吃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肪,如肉類、奶類和奶製品。此飲食模式可誘發體內連串發炎反應、機能老化及提早衰老,或是患病早死的原因;至於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也早死,研究估計或許與吃太多精製碳水化合物有關,因多數屬高升糖指數食物,可增加身體升糖負荷,影響新陳代謝及健康。
香港營養師梁慧思表示,上述為近年較大型跟進飲食與壽命關係的研究,並發現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與早死有關聯。不少人為減肥而戒吃碳水化合物如戒吃飯,但其實白飯不含脂肪,適量進食不會導致肥胖,「戒飯減肥」其實是錯誤概念。碳水化合物可維持腦部、肌肉正常運作,攝取不足可令人出現容易疲倦、無力等症狀。
如何才是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梁慧思指出,應佔每日整體熱量約50%至55%,1名60公斤的女士,需從飲食攝取約1,500卡路里,也就是要從碳水化合物中攝取近800卡路里。舉例早餐吃兩片全麥麵包及1杯牛奶;午餐吃1碗紅米混白米飯、大半碗菜;下午茶吃1個中型水果;晚餐吃1碗蕎麥麵、大半碗菜及飯後1個中型水果便達標。簡單說,即每日三餐都吃適量碳水化合物,並攝取2份水果和3份蔬菜。

減肥戒吃澱粉 哈佛研究顯示會早死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PCQCX3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 –> 要從頸部才能解決問題。


Image result for 枕下神經
image
摘自網路圖片

痠痛亂穿護具 恐致肌肉萎縮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上班族久坐經常會腰痠背痛,不過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提醒,若只是姿勢不良導致的腰痠背痛,就自行買束腹、束腰穿戴,可能造成肌肉萎縮,腰痠背痛加劇;想減緩症狀,平日可多做瑜伽、核心運動等增加下背部肌肉的運動。

勿穿戴超過2小時

台大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陸哲駒說,下背部的脊椎骨、韌帶、椎間盤及肌肉若組成異常,壓迫到神經組織,就容易有下背痛毛病,若症狀持續很久或伴隨腳麻、尿失禁等狀況,就要盡快到醫院檢查,並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下,使用合宜的下背護具。
陸哲駒說,若只是姿勢不良導致的腰痠背痛,就穿戴束腹束腰,可能造成肌肉萎縮,腰痠背痛加劇;護具穿太緊,也會使血液循環變差。無論是何種護具,都建議不要穿戴超過2小時。此外,護具用久了會有彈性疲乏的問題,通常1到2年就得換。

痠痛亂穿護具 恐致肌肉萎縮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mbmEoq
-------------------------------------------------------------
護具的範圍很廣,並不限於腰椎(部),膝部也是同樣道理。

錯誤!父母急抱車禍童 醫警告:嚴重恐致癱瘓

中市2歲男童闖越馬路遭車子撞飛,家長情急查看時一把抱起孩子,讓網友大呼不妥,對此醫師也建議不要貿然移動傷者,避免讓傷勢更加惡化。
亞大醫院急診室主治醫師陳昱峰表示,當車禍撞擊到人體的瞬間,最常見的就是脊椎受傷,部位包括頸椎、腰椎等重要部位,造成顱內出血、胸腹內出血等狀況,此時最佳的作法就是維持現場不動,立即通知救護人員到場固定受損脊椎部位,才不會讓傷勢更加惡化,如果民眾貿然移動患者,恐怕會造成受傷部位脫位更加嚴重,連帶也增加心跳、呼吸停止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潘志祥說,發現路倒病人第一要務就是「打119求救」,接著就是要看路倒病人狀況,如果是在酷暑、下雨天、或寒流來襲,可協助撐傘或蓋毯子,但在專業救護人員到達前,「絕不能擅自移動傷者,也不宜拍打搖動傷者,避免二次傷害。」
潘志祥說,如果是清醒患者,可以在其身旁跟他說話保持傷者清醒,直到救護人員抵達;如果傷者已經昏迷,可先測量傷者是否有呼吸,如果已經失去呼吸,可幫傷者進行心肺復甦術,如不敢或未受過訓練者也可進行壓胸動作,直到救護人員抵達,避免延誤救護時機。
特別要提醒的是「嚴禁任意移動外傷患者!」潘志祥說,外傷患者經撞擊可能導致頸椎或四肢等處骨折,報警後只能陪伴等後急救人員抵達,急救人員到達後會協助將頸椎與骨折部位固定後再行移動,任意移動恐會讓頸椎受傷患者神經受損,嚴重者恐會造成下半身癱瘓,要特別注意!
也有消防人員表示,有遇過機車事故,患者倒地但安全帽已取下,一問才得知是旁人先協助取下帽子,但因傷者可能頸椎受創,旁人好心的幫忙可能造成患者二次傷害。(田兆緯、曾雪蒨/台中報導)

錯誤!父母急抱車禍童 醫警告:嚴重恐致癱瘓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m2GhDc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腰痛就是腰子有問題嗎?

在門診經常遇到一些病人因腰痛而擔心腎臟出問題,腰痛是常見的症狀,但腰痛是否就代表腎臟有問題呢?

事實上,腎臟的位置比一般人想像的位置還高,大概在肋骨下緣,脊椎兩側,許多民眾腰痛的位置都比較低,因此腰痛和腎臟大部分是無關的。況且,許多腎臟病如急/慢性腎絲球腎炎、腎病症候群、甚至腎衰竭接近尿毒症者,很少以腰痛作為表現;即使其他腎臟疾病會出現明顯腰痛,但這類疾病經常伴隨其他症狀,如急性腎盂腎炎、通常伴隨發燒或解尿異常;腎結石則常以絞痛的形式出現,伴隨血尿存在,且通常無法明確指出疼痛部位,而且疼痛會往下傳到腹股溝。因此,若腰痛的位置主要在肋骨下緣、脊椎兩側,伴隨著上述特定症狀一起出現,才比較可能與腎臟有關,需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相反地,若腰痛和腎臟無關,則必須要考慮其他可能原因。到底有什麼其他原因會造成腰痛呢?接下來,我們再為大家介紹腰痛其他可能的原因。

腰痛的鑑別診斷
造成腰痛的原因非常多,大致上可以從五個方向思考

泌尿系統
源自泌尿道系統的腰痛可能是感染發炎、結石或腫瘤;若是腎臟發炎造成的急性腰痛,其位置在肋骨下緣脊椎兩側,其性質多為持續性,常伴隨發燒或解尿異常感覺,如頻尿、血尿、解尿疼痛或灼熱感;若是結石造成的急性阻塞,疼痛的位置隨阻塞部位不同,可能出現在肋骨角、側腹部、或轉移至腹股溝,其性質多為間歇性的絞痛不會隨姿勢改變,常伴隨噁心、嘔吐的症狀。早期的腎臟腫瘤通常沒有症狀,直到腫瘤變大產生壓迫或接近晚期時才會出現疼痛。病人的基本資料、生活習慣、職業及家族史也可以幫忙鑑別診斷腰痛的原因,如:急性腎盂腎炎較常發生在年輕人及女性,腎臟腫瘤以老人家居多,染劑使用與移行性上皮細胞癌有關,結石則以男性居多,家族史有痛風或結石的也較容易有尿路結石的問題。泌尿系統引起的腰痛,以單側較為常見

生殖系統
除了泌尿道系統會造成腰痛外,女性的子宮肌瘤、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男性的精索靜脈曲張、睪丸扭轉、睪丸或副睪丸發炎,也都可能會有腰痛的表現,但女性病患通常會伴隨下腹疼痛,男性病患則會伴隨睪丸或腹股溝部位的疼痛。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
最常見造成腰痛的原因並非緣於泌尿道系統,而是因為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拉傷,或是腰/薦椎出現問題,如: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等。此類的疼痛通常為單側的鈍痛或悶痛,有時會有明顯的痛點出現,而脊椎壓迫神經所導致的腰痛,甚至會延伸至臀部及大腿。改變姿勢、休息或按摩可以使症狀獲得緩解。

消化系統
膽結石併膽囊炎的疼痛可能會從右上腹牽扯至右後腰,性質為絞痛,類似腎結石,但通常會合併發燒及右上腹壓痛(尤其在吸氣時),且疼痛多為持續性,不會造成血尿;胰臟炎也可能造成左腰痛,但通常會合併持續的上腹部劇痛,且身體向前傾或彎腰時疼痛會改善,此類疼痛也不會出現血尿。

其他
皮膚的帶狀皰疹,若其影響神經剛好是胸腰椎脊神經,因分布於肋骨後下方,一開始也常被誤以為是腰痛,但接下來幾天皮膚上會出現紅疹及小水泡,可以分辨。

腹部的主動脈剝離也可能以腰痛來表現,但其疼痛十分劇烈,常伴隨冒冷汗,有高血壓的患者要特別小心。

下腹腔手術後(如:剖腹產、子宮切除術…等)立即出現的腰痛,可能是輸尿管受到傷害,此時超音波可以發現有水腎,可用來幫助診斷。

結語
腰痛的原因很多,但僅有少數是和腎臟疾病有關,大部分的腎臟病,如:腎絲球炎、腎病症候群及大家最擔心的腎衰竭,很少以腰痛來表現,而會產生腰痛的腎臟病,如:發炎、結石、腫瘤,往往會伴隨其他症狀。臨床經驗指出,多數因腰痛而就醫的患者經常是肌肉筋膜炎或腰椎退化性骨刺所造成,真正因腎臟相關疾病而產生腰痛者反而是少數,因此大家不需因腰痛而過度憂慮本身罹患腎臟病;大部分的腎臟病都會伴隨其他症狀,即使嚴重至腎衰竭的患者本身雖不會有腰痛,仍然會伴隨其他臨床症狀,如: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症狀。下次若發生腰痛,可以先仔細觀察疼痛的位置及是否出現其他症狀,再請教醫師根據情況安排適當的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腰痛就是腰子有問題嗎? 作者: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腎臟科黃瓊瑩主治醫師、內科部腎臟科黃政文主治醫師  專題報導 2017年07月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https://goo.gl/BpJBww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骨盆歪斜=長短腳 造成腰椎側彎,這種因果邏輯的概念,應該要被打破

所以骨盆歪斜=長短腳 造成腰椎側彎,這種因果邏輯的概念,應該要被打破。

幾乎大部份人的脊椎側彎都是不明原因,而非骨盆歪斜或長短腳造成,但是有很多側彎患者到處去看醫師尋求治療,都會被建議要穿著矯正鞋墊、然後試圖將脊椎側彎與骨盆歪斜去產生聯結,實際上大部份的側彎患者就算穿上矯正鞋墊,對側彎度數的改善很小或幾乎沒有改變,要如何得知呢?就是穿上矯正鞋墊的當下,再去拍攝一張脊椎的X光片,就能確定了。

但絕對不能只照著家長的要求想改善腰椎度數,就不去考量到身體的平衡對稱問題,而去對脊椎進行過度的治療,若這樣持續下去,極有可能會對這個個案的脊椎造成更多的問題。
所以矯正脊椎側彎都必需要透過正向、反向思考,而非單一方向的想法,但是有很多沒有醫學背景或有一部份有醫學背景的人,只因為去學習了某一套治療長短腳或骨盆腰椎的矯正手法,就被授課的老師吹噓引導,那些療法可以治療脊椎側彎,但實際上那些授課的老師,可能也沒有太多治療脊椎側彎患者的經驗。
所以幫患者治療脊椎側彎,尤其是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就不能夠以老師說的話當做不變的真理,而必需要去思考,視患者的實際狀況去做變通及修正
如果先預設立場”只要矯正骨盆,脊椎側彎就會自然回正”,那麼就會讓很多人失望了,不但花了大錢,側彎度數不但不會變好,甚至變更差,亦或是骨盆真的變得比較平衡,而腰椎側彎度數反而沒有改變,這樣反而徒增未來側彎矯正上的難度。
當然在這裡並不是要強調矯正脊椎側彎,不需要理會骨盆的平衡,而是骨盆是否平衡,並非決定側彎度數能否被矯正的關鍵。其實骨盆不正很有可能只是脊椎側彎的結果,絕對不是造成側彎的原因,所以矯正脊椎側彎時,有時可以一起矯正骨盆的歪斜,有時則無法。只有極少數且特例的側彎患者,才有辦法透過墊高鞋墊或骨盆,能改變側彎度數。其他絕大多數的側彎患者,不應該花費太多時間及金錢專注在平衡骨盆這件事情上

解決骨盆歪斜可否連帶矯正腰椎側彎? -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https://goo.gl/7Rdiji

為什麼健保局要加強管制 Stilnox (化學名Zolpidem)

安眠藥Stilnox濫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健保局最近頻發文提醒醫師加強管制。我常遇到吃Stilnox吃到一天十幾顆,到處看診拿藥的病人。有些病人很無辜,只是因為忍不住想吃藥好好睡一覺就越吃越重。所以我決定保留這篇文章,持續改寫,提醒社會大眾。
專業人員談論藥物時,應該要寫成分名而不是商品名。但Stilnox這顆藥太有名了,媒體也常直接報導Stilnox或中文名「史蒂諾斯」,所以在文章開頭我還是寫上Stilnox方便大眾辨識。以下將以成分名Zolpidem來稱呼。
Zolpidem 屬於所謂 Z 字頭藥物,包括 Zolpidem、Zolpiclone、Zaleplon三種台灣常用藥物,都有類似的化學結構。傳統常用的安眠藥則屬於 benzodiazepine (BZD)類。這兩種藥都作用在 GABA-A受器,但 BZD 作用在alpha-1,2,3,5四種亞型的受器,Z 字頭藥物只作用在 alpha-1受器。Alpha-1受器跟睡眠、抗癲癇與失憶有關。Alpha-2與alpha-3受器跟抗焦慮、肌肉鬆弛有關。Alpha-5受器影響 認知功能。Z字頭藥物的選擇性作用(只作用在alpha-1)會讓藥物副作用較少。但也因此,Z字頭藥只能當安眠藥,不能當抗焦慮藥。
Z 字頭藥物剛上市時,得到許多醫師讚賞,因為入睡快,作用時間適中,白天殘餘副作用少。曾有一位病人傳神地說:「我吃完藥想說先敷個面膜,結果就這樣躺在床 上睡著了,天亮時臉上還敷著面膜」。許多病人剛吃Zolpidem時,常覺得睡前只要服用半顆或一顆,隔天起來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但,好睡、吃了舒服的藥,也就容易造成生理、心理的依賴,進而濫用。Zolpidem強烈的感受與滿足感(欣快感?)常讓病人覺得「吃其他藥物沒有感覺」,一旦出現藥物耐受性(tolerance)導致藥效變差,常會讓病人渴望增加藥物劑量
當 病人服藥的劑量逐漸增加,副作用可能會漸漸出現,如白天的精神變差、短期記憶力受損。Zolpidem另一個惱人的副作用是夢遊(sleep- walking),例如有病人半夜到朋友家打麻將然後又回來睡覺,然後睡醒時渾然不覺。有些病人會在睡前一直打電話給朋友講些平常不敢講的事情,隔天早上 全都忘掉。Zolpidem可能會阻斷短期記憶成形,導致病人無法記得服藥後所做的一些事情。有些病人連白天的記憶也會受到影響,只好隨時筆記重要事情。 有些病人會在早起時發現一堆餅乾屑(sleep-eating),這就知道有人半夜起來吃東西了。正常服藥的人有時會有這些副作用,當然,藥物濫用、一天 吃上五六顆的病人更加嚴重。
不過,即使Zolpidem可能有以上副作用,因為失眠嚴重干擾日常生活的人,並不必畏懼服用這藥物。重點在 於:醫師必須跟病人講解藥物的作用,並在每次看診時都仔細詢問病人服藥後的感覺與效益,如果發現病人不適合使用Zolpidem,如出現副作用或耐受性太 快出現,就要考慮換藥。而病人也要一五一十地跟醫師描述服藥後的各種副作用。如果病人之前沒服用過安眠藥,或只需服用低劑量、效果較輕的藥物就能入睡,最好避免一開始就服用Zolpidem。病人出現睡眠障礙往往是因為長期壓力造成,壓力會讓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內分泌物質旺盛,過度焦慮會造成入睡 困難,過於警戒、儆醒會造成淺眠、容易驚醒,這時需針對問題處理,才不會造成「病人說睡不著醫師就加藥」,最後變成藥物濫用。所以,即使只是想拿安眠藥的病人,也必須對醫師詳細說出自己的生活壓力。
(我猜測Zolpidem濫用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些病人不敢踏進精神科,就到一般診所拿 藥。而許多診所生意興隆,自然也沒辦法詳細詢問病人心理上的問題,就很直覺開立Zolpidem。而處於憂鬱、焦慮狀態的病人,生活規律可能已經打亂,就更容易藥物成癮。最近健保局開始對其他科別使用Zolpidem設限,不過多數病人轉到精神科來時,因為已經依賴Zolpidem,還是會要求醫師繼續開藥)

為什麼健保局要加強管制 Stilnox (化學名Zolpidem) | 快樂、喜洋洋:高雄精神科診所
https://goo.gl/H1ONd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壹週刊 日男疑來台染超級細菌 國內加護病房常見

日本媒體報導,一名78歲日籍男子5月來台旅遊染肺炎住院,返日後竟驗出超級細菌「鮑氏不動桿菌」,還傳染給3人,治療後雖呈陰性,仍因引發敗血症身亡。我國衛福部表示,鮑氏不動桿菌是國內加護病房常見細菌,可用抗生素治療,現未接獲日方通報;醫師則說,此菌在醫院易養成抗藥性,一旦感染較難治,籲民眾少逛醫院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鮑氏不動桿菌是國內加護病房最常見分離出來的細菌,感染途徑通常是透過潮濕有水的物品,如呼吸道插管的潮濕瓶或導尿管有尿袋,在更換管路或清潔過程未確實消毒或防護措施不周,會讓年長者、慢性病患、長期住院者最易受感染,並可能引起心肺方面併發症。
羅一鈞說,鮑氏不動桿菌雖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超級細菌「候選人」之一,但臨床上要稱為超級細菌,幾乎是無藥可治療,而鮑氏不動桿菌感染多可透過抗生素治療。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指,鮑氏不動桿菌可在環境中存活很久,一般環境下抗藥性不是很高,但若在醫院感染,多半具有抗藥性,只剩最後幾種抗生素可用,較難治療。
黃立民說,鮑氏不動桿菌在院內感染每隔一段時間會增加,因具抗藥性的細菌很難根絕,只能稍微壓制,特別是高齡、慢性病、插管多或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更容易染上具抗藥性的細菌。
羅一鈞表示,鮑氏不動桿菌在國內非法定傳染病,故不需逐案通報,且國內對於治療鮑氏不動桿菌經驗不少,可依照細菌抗藥性鑑定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並落實院內感控措施,避免交叉感染,近年國內也未發生大規模院內群聚感染。
針對日籍男子疑在台感染鮑氏不動桿菌,最後不幸往生,羅一鈞說,目前尚未接獲日方通報,若未來日方有通報我方,將會協同各地衛生局同步調查。
要減少染菌機會,黃立民建議,民眾沒事少逛醫院,若必須看病或住院,也別到處亂摸,同事要記得少跟隔壁床病人串門子;醫院方面,則需落實環境消毒,減少抗生素使用並拔除不需要的管線,以降低感染機率。(江慧珺/台北報導)
日男疑來台染超級細菌 國內加護病房常見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8QWRpc

台長照94%插鼻胃管 全球最高

「我好久沒有從嘴巴吃東西了。」89歲俞爺爺插著鼻胃管超過1年,在醫院護理人員的照護下,從復健、語言治療,讓食道慢慢恢復彈性,經過1個月練習,終於拿掉鼻胃管,由嘴巴慢慢吞下蒸蛋、蛋糕,再用針筒一口口啜飲咖啡。對一般人來說,從口吞嚥食物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許多長輩、病患來說,卻是奢侈的夢想。
 台灣使用鼻胃管人數高達45至50萬人,台北市聯合醫院指出,長照機構中,台灣使用鼻胃管人數高達94.05%,日本這項比率僅11.6 %,德國6.6 %,當世界各國政策致力於降低插管人數,台灣管餵比率領先全球。
 提升病人自主進食
 為提高患者尊嚴,讓病人舒適進食,厚生基金會今年號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部秀傳醫療體系,高雄高醫體系等3個醫療體系共同推動「無管人生」專案,盼提升病人自主進食權。北市聯醫協助96人成功拔除,其中以中風、失智症等為大宗,彰濱秀傳醫院也有34名。
 身為軍人的俞爺爺,晚年因病臉上始終掛著鼻胃管,讓他覺得尊嚴盡失。北市聯醫吞嚥小組經過1個月協助復健,讓他終於如願品嘗到食物的美味;爺爺雖近日離世,但臨走前的笑容綻開在臉上,連家屬在一旁都覺得好欣慰。
 堅強復健成功拔除
 另一名今年37歲,博士學歷在科技業任職的張正武,今年6月在工作崗位上突然中風,沒想到送進醫院後一周又再度中風,造成身體兩側都動彈不得、也無法言語,為防無法進食營養不良,醫護人員立即插上鼻胃管灌食。
 張正武的父親說,兒子因明顯異物感,兩度扯掉管子,結果反被「五花大綁」約束餵食,看了實在不捨。
 吞嚥訓練最怕嗆水
 昏迷數天,張正武甦醒後才知,女兒已出世一周,看著自己只能躺在病床上,無法抱抱孩子,便急著想快點恢復健康,並拔掉鼻胃管,像個正常人一樣進食。因為年輕,加上堅強的毅力,他每天都到北市聯醫復健室報到,透過密集的電刺激、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花不到2個月,張正武本周一就成功拔除鼻胃管。
 「我想吃剉冰!」張正武一字一句說得雖慢,卻很清晰,他的爸爸還在一旁吐槽,「他一能吃,就不想吃醫院的伙食,急著打發妹妹買焗烤馬鈴薯讓他當午餐!」張正武說,吞嚥訓練最難的是喝水,因流質液體容易嗆到,但他希望能進步到吃冰也不嗆到。

台長照94%插鼻胃管 全球最高 https://goo.gl/fGXhja
-------------------------------------------------------------------------------
不妨趁健康的時候,展開積極的自我鍛鍊。 參考書如下:

博客來-練喉嚨:不想死,就不能讓喉嚨老化!日本耳鼻喉名醫獨家傳授讓喉嚨返老還童的「喉嚨體操」,每天5分鐘,延命10年! https://goo.gl/i1o1oR
博客來-吞嚥力:讓你遠離體力衰退、免疫力下降、意外窒息與吸入性肺炎 https://goo.gl/cfR6Et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訓練動作真的越慢越好嗎?動作的快慢代表什麼?-Ruffini nerve ending

在做矯正性運動或是重訓時
為了動作的品質我們總是慢慢做
感覺身體的動作與建立品質
然而這樣的方式
真的有辦法確保在日常生活或是比賽時
這樣的動作品質可以轉換到快速的動作中嗎?

或者換句話說
我們為什麼不能反而反其道而行
加快動作的速度呢?

中間的關鍵在- 對自己的身體的感受

不管在慢速或是一般日常生活中
動作過程中是否可以辨別出自己的動作已經發生了歪斜或錯誤
進而在快速動作,像是比賽或是要準備扭到或跌倒時
也可以辨別出來

訓練動作真的越慢越好嗎?動作的快慢代表什麼?-Ruffini nerve ending – 動作矯正與疼痛處理-阿舟的物理治療小教室 https://goo.gl/LsAr6t
---------------------------------------
打太極拳的人一定要仔細思考。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椎間盤突出致腰痛

埼玉市清水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清水伸一醫師表示,很多60歲左右椎間盤患者選擇開刀的決定下得太輕率。他說,年輕時運動量大,對椎間盤造成的壓力也較大,有些人可能痛到無法動,如果這樣的話就有動刀的必要。
50歲後椎間盤的機能變差,髓核壓迫神經的力量也變弱,因此,60歲後就不太容易產生很強疼痛。加上60歲不像4、50歲那麼辛苦工作,讓身體休息時間增加,吃止痛藥加休養的話,很可能自然就不痛了。有些開過刀的人,若沒從姿勢和生活習慣做改變的話,極可能復發,因此,清水醫師提醒,如果不是已出現身體麻痺症狀的患者,動手術前應該三思

椎間盤突出致腰痛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BxX2ob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吃降血脂藥肌肉酸痛者多 每10位有1人不適

長期服藥的高血脂患者,如果發現肌肉長期疼痛,要小心是否為藥物副作用!老人醫學最新研究發現,高血脂患者服用降血壓藥所導致的肌肉酸痛副作用,比例不小,平均每十個當中會出現一個,比起過去評估高出許多,門診中近年也陸續發現有相關案例,因而影響運動與生活,更換藥物之後疼痛才緩解,醫師呼籲,如果用藥者發現不明原因的肌肉酸痛,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換藥,但可別因為副作用擅自停藥,以免影響疾病控制。(徐韻翔報導)

一名60多歲的甘伯伯,退休之後還是游泳健將,每天游泳三千公尺也不嫌累,但日前卻無端出現全身痠痛,連肩膀都抬不起來,想游泳卻連家門都出不了,就醫檢查又找不出原因,後來懷疑可能是服用降血脂用藥的副作用,向醫師反應,換藥之後,渾身酸痛果真消除了。

北榮家庭醫學部老人醫學科主任陳亮恭表示,過去服用降血脂用藥後的副作用研究,會出現肝功能下降、橫紋肌溶解、腸胃不適、肌肉痠痛等副作用,但從2005年開始,國外陸續發現肌肉痠痛等副作用高於預估,臨床上發現肌肉痠痛的發生率確實不少,平均每十個當中會出現一個,雖然目前,仍找不出藥物引起酸痛的原因,部分研究則懷疑,可能是肌肉酵素上升,導致了肌肉痠痛。

醫師表示,高血脂用藥患者以中高年齡層居多,而用藥副作用的肌肉酸痛部位,則遍布全身,導致無力倦怠,常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老化,所以會這裡痛那裡酸,但其實卻可能是用藥不合適所引發,呼籲民眾,降血脂藥種類多,不要因為擔心肌肉痠痛,而自行停藥,有酸痛症狀,可先與醫師討論評估,通常換到合適自己的藥物,肌肉痠痛等不適症狀都可以解決。

吃降血脂藥肌肉酸痛者多 每10位有1人不適 | 大紀元  https://goo.gl/wTKiF9

好醫師新聞網 - 降血脂藥罕見副作用 引發老翁循環不良 https://goo.gl/BccXQe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壹週刊 7旬婦人骨質疏鬆 練瑜珈太劇烈腰椎骨折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深骨科醫師王偉勛表示,男性年過50歲女性停經後,就容易有骨質疏鬆症,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骨折疏鬆症,年紀大的民眾,不建議做過渡捲曲、伸展、壓迫身體的運動。

江福財說,瑜珈「犁鋤式」動作,練習者要將雙腳屈膝上提,利用腹部肌肉群及骨盆力量,從尾椎開始,慢慢將脊椎一節一節往上捲,再將腿往頭頂做曲折,這樣的動最,如沒人在旁指導很容易會受傷,患者年紀較大加上有骨質疏鬆,自己練習時,身體一時彎曲幅度過大,才造成第一節腰椎骨折。

7旬婦人骨質疏鬆 練瑜珈太劇烈腰椎骨折  | 蘋果日報
https://goo.gl/TpJ62b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神奇美顏操 推薦書籍

神奇美顏操!:每天10分鐘,就能緊緻臉龐,擁有完美小臉!

博客來-神奇美顏操!:每天10分鐘,就能緊緻臉龐,擁有完美小臉!
https://goo.gl/mU3AdV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天旋地轉之耳石症--淺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張女士現年63歲,平時並無特殊疾病,但是自從意外跌倒撞到頭部後每天晚上要躺下去睡覺時,都會覺得天旋地轉,雖然持續幾秒鐘就好了,但是會噁心想吐,還是讓她每晚要睡覺時就困擾不已。經由友人的介紹,來耳鼻喉科門診就醫,經過醫師的詳細檢查診斷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經過治療後這困擾已久的眩暈就不再發生了。

內耳的構造包含了掌管聽覺的耳蝸和平衡感覺的前庭,前庭又分為橢圓囊、球囊和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分別負責水平及垂直的加速度,半規管則負責角加速度,半規管又分為上或前半規管,水平或側半規管,下或後半規管,彼此互成直角。內耳的平衡器官中有可以幫助感受姿勢改變的碳酸鈣結晶,又稱為「耳石(Otolith)」,這也就是為什麼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又稱為「耳石症」的原因了,耳石正常位於內耳的黃班部(Macula)上。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大多是由於耳石脫落而沉積在半規管的管腔之中,其中約80%發生於後半規管,少部分發生在水平半規管,極少的狀況是在上半規管。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中大部分發生的原因不明,部分原因為發炎、退化或頭部外傷後導致內耳前庭橢圓囊內之耳石脫落,而進到半規管之中。當頭部姿勢變換時就會造成耳石在半規管管腔中的移動,造成內耳的神經電位變化而引起昡暈。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昡暈的病患以女性較多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症狀特徵為持續幾秒鐘的暈眩和頭部姿勢的改變有關,像是彎腰、後仰、躺下,起床、翻身及突然轉頭等動作皆有可能會引起昡暈,另外會伴隨著噁心、嘔吐、心悸、冒冷汗、步態不穩及無力感等症狀。昡暈以解剖構造來區分,可分為中樞型昡暈和周邊型的昡暈,要先排除是中樞型的昡暈,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則是屬於周邊型昡暈的一種。

診斷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時可使用「Dix-Hallpike test」姿勢變換檢查,做檢查時會引起迴旋向地性的眼振及昡暈,右耳後半規管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為逆時鐘眼振,而左耳後半規管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為順時鐘眼振。

治療的方法可以使用「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CPR)」,藉著身體頭部姿勢之改變和重力的作用,而使脫落之耳石從半規管重新歸位到內耳前庭之橢圓囊內,耳石復位術的成功率很高,且施行一次耳石復位術的成功率約為80%,若第一次失敗,可重複施行耳石復位術,另外耳石復位術操作簡單方便,可於門診施行藉以改善病人之眩暈症狀,但是耳石復位的過程可能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此外耳石復位後頭部動作不可以太大,避免過度抬頭或低頭的動作,晚上睡覺時枕頭可以墊高一點睡,且避免躺向患側。此外病患在家中也可以做Brandt-Daroff運動來幫助前庭復健。

天旋地轉之耳石症--淺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耳鼻喉科   簡禎佑 主治醫師(99年6月)http://j.mp/2K8MCZp

--------------------------------------------------------------------------------
讓「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不藥而癒的「耳石復位術」

耳鼻喉科的神經耳科眩暈特別門診初診病患群裡,「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約佔了3成左右。此症顧名思義是一良性的、突發性的、和頭部位置改變有關的疾病,英文是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簡稱BPPV。
它的特徵為頭部轉到某一個角度時眩暈發作,但是改變頭位則消失。眩暈常以秒計,不會超過三十秒。頭部轉到某一角度會有約五到十秒的潛伏期然後發生眩暈及眼振,若持續此頭位約五到四十五秒後會慢慢衰減,連續作幾次轉頭動作可使眩暈消失。眩暈發作時常有噁心、嘔吐和冒冷汗等自律神經症狀,但是不會有聽力神經受損的症狀如耳鳴、重聽。
診斷此症毋須任何高科技儀器(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均為正常),只須正確操作「頭位變換眼檢查」(Dix-Hallpike maneuver)。即是讓患者呈坐姿且頭轉向患則耳,接著令其快速躺下呈懸垂頭,若是出現向患側之迴旋眼掁(右側患耳呈逆時鐘迴旋眼掁,左側耳患則呈順時鐘迴旋眼掁),即可診斷此症。此乃因患耳之後半規管內之耳石因動力之故帶動內淋巴流動,致壺腹內之頂帽偏移於是誘發出前庭眼反射。
談起 BPPV 的致病機轉, Dix 和 Hallpike 於 1952 年指出其病變不在腦內而是在內耳的橢圓囊; 哈佛的Schuknecht更由解剖體例的發現而認為是病患的耳石脫落,飄流到三半規管的內淋巴液中,剌激到三半規管神經接受器「頂帽」而誘發眩暈。那些原因會讓耳石脫落呢?綜歸可能原因有1)頭部外傷,為最常見原因。2)噪音傷害如打靶。3)藥物中毒如鏈徽素、康徽素等。4)慢性中耳炎侵入耳石器。5)耳科手術傷及球囊。6)供應橢圓囊的前庭動脈阻塞。7)老化。
1992年Epley醫師提出「耳石復位術」治療此症,藉由姿勢改變讓耳石順利移出後半規管返回原始所在之橢圓囊處。耳石復位術治癒率極高,本科經驗有九成以上病患僅須由醫師正確操作乙次即可不藥而癒。
至於較為罕見之水平半規管型(約佔所有「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病患之二、三成)
耳管石症和頂帽沉石症,本科依中華民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所介紹之持續姿勢法(forced prolonged position, FPP)、快速轉頭法(rapid head rotation)亦成功治療多位他院或他科因藥物治療無效轉介而來之病患。

葉大偉醫師的部落格(Dr. David Yeh's Blog): 讓「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不藥而癒的「耳石復位術」 http://j.mp/2K7wSGe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最有效的疼痛治療方式是運動!

 

最有效的疼痛治療方式是運動!
Motion is Lotion!(運動就是潤滑液)
例如,退化性關節炎不是用太多、磨損 tear and wear,而是比較像生鏽 rusted!許多研究發現,跑者(膝蓋用最多的族群),膝關節退化的情形並不會比較高。
下背痛的研究也發現,最有效的治療是運動!就算你要做按摩或徒手治療,也一定要配合運動治療才能達到最高療效。

腳踝扭傷理論上6~8週會好,下背痛理論上2~8週會好;那大哉問來了:為什麼有人就是好不了?

這幾年隨著對疼痛科學的了解,發現疼痛改變了動作模式,但疼痛消失並不見得就能回復原有的動作模式(Hodges 2011)

運動首重多樣性!
有個研究很有趣:比較下背痛患者和無痛的健康人,讓他們一直做一樣的動作,健康人會使用不同區域的豎脊肌;而在下背痛患者卻不斷使用相同區域的肌肉!肌力、肌耐力並沒有顯著差異,甚至會產生「動作恐懼症 kinesiophobia」
所以多樣性的運動,誘發他使用不同區域的肌肉非常重要!
同時也發現腰痛患者的「兩點辨識覺」變差,表示他們感覺不到那附近的肌肉,更晃論使用了。

腳踝損傷後的病人也是一樣,我們知道本體感覺會變差,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研究也發現同樣是踝背屈,可是腳踝扭傷患者的動作方向性變少!
因此,用心運動(mindful movement)是重點
也就是「動作控制」,如何活化你的神經肌肉系統,妥善地控制你腳踝的肌肉。


王偉全醫師:全人醫療、專業運動訓練團隊: [疼痛科學國際大師的動作哲學] Ben Cormack對疼痛的新觀點:最有效治療疼痛的方法是運動!但要怎麼運動呢? http://j.mp/2JheLgq

疼痛和你想的不一樣,痛≠傷!

疼痛和你想的不一樣,痛≠傷!
很多病人會想說「我這麼痛,一定有個嚴重的疾病!」「我一定傷得很厲害!」

疼痛是很複雜的,不是說傷得愈嚴重,疼痛愈嚴重。眾多研究也告訴我們:影像的嚴重度跟臨床疼痛度也沒什麼關係。有很多研究抓了一堆毫無症狀、完全沒有疼痛的病人做磁振造影等檢查,結果發現他們的椎間盤突出超嚴重、或者退化性關節炎超嚴重、或者旋轉袖肌腱撕裂傷超嚴重,可是臨床上一點症狀都沒有。相反地,很多痛的要死的病人,影像上找不到什麼東西。

影像 要和臨床症狀相符合

72%的人有肩關節唇受傷但沒有症狀
87.6%的人有頸部椎間盤突出但沒有症狀
36%的人有腰部椎間盤突出但沒有症狀
69%的人有髖關節唇受傷但沒有症狀
44人中有43人有半月板受傷但沒有症狀

Image may contain: text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復健醫學FB讀書會 - Home
http://j.mp/2so36ST

扁平足 (pronated foot)

孩子的足部要健康發育,運動十分重要。近年來兒童扁平足問題比20世紀80年代上升約20%,比較明顯,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缺乏鍛鍊。兒童應該多做一些運動,如足尖運動、腳趾抓玻璃球運動以及跳繩、打籃球等彈跳性運動,以改善足部肌肉和韌帶的力量,促進足弓的發育。
【2006/03/03 民生報】
目前是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的鄭裕民表示,扁平足與長短腳、骨盆不正、脊椎側彎完全是兩回事。
鄭裕民指出,一般人五歲前大多有扁平足,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肌肉發育,到了青春期大多能恢復正常,少數扁平足有家族病史。高雄醫學大學曾針對一所國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扁平足比率約佔13%,較歐美國家的5%為高,且男性多於女性。
扁平足俗稱「鴨母蹄」,是指足部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縱足弓」的塌陷,在踏地時內縱足弓會消失,同時後足部會呈現「外翻」的現象。大部分幼兒扁平足沒有症狀,有些人走長遠路或跑步會感到疼痛、吃力。通常入學前觀察即可,並不需要做特別的治療。六、七歲正值足弓發育時期,可靠運動如墊腳尖走路、在沙灘跑步、用腳夾東西等方式來訓練腳的抓力,很少需要外科手術。穿矯正鞋的主要功能在於緩解疼痛,讓腳舒服些,並無法改變扁平足的事實

後天扁平足 可運動改善  http://j.mp/2si7fHW
矯正鞋墊可以矯正足形,但需由專業人員評估、取模、修模等,隨著腳丫子變大,也需要再訂新的矯正鞋墊,雖然有效,卻未必經濟實惠。
腳板扁平、走路姿勢怪、腳容易疲倦,鞋的內側較快磨損,腳中央沒有凹陷痕跡而是平坦一片,手指幾乎無法插入腳底,就是扁平足。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可先鍛鍊足部肌肉,多給足部刺激,使足弓慢慢成形,若超過5、6歲,扁平足情況仍很明顯,就要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現代人對小孩極其呵護,過度照顧下小孩失去跑跳跌撞的機會,足部缺乏刺激,使得現代小孩的下肢發展及運動能力大不如前,若體重超出標準,足弓更易發育不良。
扁平足缺乏天然的避震器,將來可能有蹠痛、拇指外翻、舟狀骨突出、足底筋膜炎及小腿肌肉疲勞等困擾,嚴重可能影響其他身體部位,如膝蓋、骨盆、脊椎,將來也不適合穿帆布鞋、高跟鞋等。要想矯正,就要先釐清扁平足類型,先天扁平足如先天跗骨黏合、先天韌帶鬆弛、家族性遺傳,後天扁平足則常見於體重增加,影響足弓發育;缺少運動,足部肌肉力量不足,無法維持足弓的形狀及彈性;小孩太早用學步機,骨骼未發育完成,就被迫承受身體重量,或太早穿鞋,減少了腳底刺激。
若單純只是後天因素,多屬於「非結構性或稱功能性」的扁平足,即站立時足弓受力便塌陷,坐下後足弓便恢復,矯正空間及機會較大,可透過以下運動,持之以恆來改善狀況:
1.彈跳性運動,如籃球、跳繩等。
2.腳尖站立的運動,試著墊腳走一小段路,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小腿緊繃,或配合拉筋運動伸展小腿肚。
3.腳趾頭抓毛巾,可在毛巾上壓重物增加難度,短短3分鐘就有鍛鍊效果,多練幾次,但每次時間不宜過長,避免肌肉過度疲乏而疼痛。
4.戶外活動,走在不平的接觸面,如草地、沙灘等,提供足底刺激。購鞋時,後跟要硬,避免足跟外翻,最好高度能超過足踝。

【民生報記者林秀美/專題報導】
扁平足會變成長短腳、骨盆不正、脊椎側彎?
一家銷售全台的鞋廠,找醫師背書,促銷一種矯正鞋。 骨科足踝醫學會理事長鄭裕民嚴正駁斥指出,廠商危言聳聽,已造成家長心慌;他並對醫界同儕為業者不當背書感到遺憾。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的鄭裕民表示,最近常有扁平足兒的家長,憂心忡忡地持廣告傳單前來詢問,孩子將來會不會變成長短腳 、骨盆不正,甚至脊椎側彎?
鄭裕民仔細一看廣告傳單,內容竟以文圖標示「扁平足長短腳骨盆不正脊椎側彎」;「如果脊椎是一棟大樓,我們的雙 腳就是這棟大樓的地基。地基不正,大廳就會從歪斜。足部問題可能會形成長短腳,長短腳會造成骨盆不正,骨盆不正就 會導致脊椎側彎。」一旁還有醫師簽名背書。
看了這樣的廣告傳單,鄭裕民痛心地說,扁平足與長短腳、骨盆不正、脊椎側彎完全是兩回事,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業 者如此誇大宣傳,根本是混淆視聽。而且這種矯正鞋售價高達七、八千元,對家長是不小的負擔。
前台中榮總復健科技術主任譚仕馨表示,扁平足主要是足部不合乎人體力學,造成不耐久站,不耐久走,因此,重度扁平足 者不用當兵,但絕不會造成脊椎側彎。有些長短腳、骨盆不正病患或許會造成小角度脊椎側彎(約十度左右,但不是真正的脊椎側彎) 。 只有青少年不明原因型(基因有缺陷)或神經肌肉病變型的脊椎側彎,才會惡化成幾十度甚至百度側彎。大角度腰椎脊椎側彎的患者 ,反而會造成骨盆不正、假性長短腳。

低足弓與跑步運動傷害有關嗎? | 綜合運動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http://j.mp/2so0hkL
這個研究除了發現足內旋與跑步運動傷害無關之外,還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本來被認為會導致跑步傷害的腳型-足內旋,在這個研究中發現並不盡然如此,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反而稍微有一點的足內旋(7度到10度)的跑者,穿著正常足弓的跑鞋去跑步,產生運動傷害的機率反而是最低的(如下圖),因此,傳統認為的足內旋會導致跑步運動傷害這個觀點,在這篇研究中完全被推翻了,不過,對於這個結論還是要小心注意,因為這篇研究雖然樣本數很大,但是蒐集的受試者都是跑步初學者,因此,足內旋對於菁英跑者或者多年經驗的跑者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還是不清楚的。
筆者在這裡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是一般輕微程度(7-10度)的足內旋(foot pronation)或者功能性扁平足的跑步初學者,是不需要穿內建足弓支撐的跑鞋的,反正跑量也沒有太大,可以在跑步的時候順便刺激訓練支撐足弓的肌肉,但是,如果考量到跑齡漸漸增加,跑步的強度太高,或者跑步的累積距離太遠,足弓可能會疲勞,而產生一些累積性的運動傷害的話,可以考慮在平常穿的鞋子內加一點足弓支撐,讓支撐足弓的相關肌肉在非訓練日可以得到一些喘息的機會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老人藥罐子 驚!每人1年吞藥2045顆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健康是共同問題,衛福部最新統計發現,去年度就醫老人口服用藥達62億顆,平均每名老人吃了2045顆。
今日出版的《自由時報》報導,健保署資料顯示,去年就醫老人藥費693億元占全人口藥費40.7%,不論是用量最多或金額最高前十名藥品,心血管疾病用藥占比均達一半以上;使用口服錠劑、膠囊,平均每名吞了2045顆藥,每天吃5至6顆藥。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不少西藥服用後,會出現「抗膽鹼作用」,可能會口乾舌燥、頭腦昏沉、排便不順等,吃太多藥可能因此提高走路不穩引發跌倒、骨折,或是影響腦部運作導致失智症風險提升。(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老人藥罐子 驚!每人1年吞藥2045顆 | 蘋果日報 http://j.mp/2x8kctc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阻礙側彎矯正的最大勁敵-力

矯正脊椎側彎,學習放鬆比用力還要來得重要,如果在執行側彎矯正運動時,身體的力量過多,脊椎就會很難被帶往好的方向,而且還會對肌肉造成額外的負擔。而過多的力量,其實並沒有辦法用另一個不同方向、且更強的力量去消除,反而只會被增強,所以一定要在進行側彎矯正運動之前,就必需要先讓大腦學會放鬆,這樣才有可能用最輕鬆且最穩定的方式,來矯正側彎的度數。這裡針對下面幾個部份有更詳細的說明: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閻曉華說脊椎側彎第13章 阻礙側彎矯正的最大勁敵-力 Part II http://j.mp/2HYSeBt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別搞錯!尿酸值正常痛風也找上門

小心!別陷入數字迷思!尿酸未超標,仍然有可能是痛風!1名6旬黃姓阿嬤,右膝痛了半年,到醫院被診斷退化性關節炎,尋遍許多醫師求治都未見效,吃藥甚至釀成腳水腫,卻仍然無法治癒。到醫院檢查X光與抽血,一切正常。而且尿酸檢查,醫師說沒有超過7.0,但是,怎麼治療都沒效。最近疼痛情況更嚴重,透過朋友介紹到瀚群骨科,經過開立降尿酸的藥物,服用數日之後,竟然疼痛都好轉了。

另1名上班族陳先生,3個月前在搭捷運時不小心腳扭了一下,3天後腳踝開始腫又痛。找中醫推拿、針灸,以及找西醫進行X光檢查、吃藥,卻找不出什麼問題,即使也有抽血檢查尿酸,醫師都說正常,尿酸值沒有超過7.0,但是,就是好不了。吃了止痛藥只有1、2天暫時效果,即再度痛起來。奇怪的是,到門診求診時,雖然檢查尿酸值為6.8,但是服用降尿酸藥物之後,症狀就完全好轉了!

尿酸值低 仍有可能是痛風

尿酸是人體代謝嘌呤(Purine)的產物,過量的尿酸會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或發炎的組織,甚至在脊椎產生神經壓迫,以及股骨頭產生髖關節缺血壞死,尿酸的症狀可說是百變,並非僅有大拇指會感覺疼痛。正常人體的尿酸值,男性為3.4~7.2mg/dl,女性為2.4~6.1mg/dl,但是醫學上最大的迷思是許多人在尿酸於6.0以下時,仍然產生痛風的症狀,但也有人尿酸高於9.6以上,並無任何不適

尿酸控制不良 恐引起神經症狀

建議不要在7.0的數字上判斷是否是痛風,而應該以症狀表現作為判斷依據。如果長時間疼痛服用止痛藥物控制不良,或是扭傷挫傷後一段時間,仍然好不了,檢查尿酸值高於6.0以上,應該考慮短期使用降尿酸的藥物。可以使這一種躲在背後的發炎因素現形,並予以清除。因為長期尿酸控制不良,不但會引起關節磨損變形、神經症狀、皮膚痛風石,甚至會造成腎臟功能減損,必須小心注意。

別搞錯!尿酸值正常痛風也找上門 | 名醫開講 | 華人健康網
http://j.mp/2vMtQ44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人工膝關節術後復健運動(0-2週)

人工膝關節手術後初期的復健目標為減少腫脹、增加活動度、訓練大腿肌力。簡單的幾個動作其實在家就可以做。有任何疑問需洽詢您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活動原則
1. 兩週內以休息及輕度日常活動為主,建議使用助行器或拐杖以避免跌倒。感覺恢復良好時多走幾次無妨,若感覺腫脹不舒服則建議休息
2. 上樓梯時,好腳先上,開刀的腳再跟上。下樓梯時,開刀的腳先下,好腳再下。
3. 復健以大腿肌力訓練及關節活動度訓練為主活動至關節緊繃或稍感疼痛即可,切勿操之過急或忍痛活動。
4. 騎腳踏車、機車、開車請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戴大為 醫師 Ta-Wei Tai MD: 人工膝關節術後復健運動(0-2週) http://j.mp/2HsMoej
---------------------------------------------------------
注意事項:
開完刀就馬上可以活動了。
活動時有稍微疼痛下,也是可以活動的。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走路姿勢 和酸痛習習相關

走路時左右晃動 腰部臀部容易痠痛

還有走路時左右晃動而常跌跤或絆倒,原因就出在骨盆旋轉、長短腳和臀中肌無力,會有對腰部、臀部的痠痛症狀。

挺著啤酒肚子走路 恐椎間盤突出

挺著啤酒肚子走路,是因為臀肌無力,伴隨經常性的腰部疼痛、肌肉拉傷,甚至腰椎關節磨損或椎間盤突出。

影響所及絕不僅於此,像是會造成足部與腳踝的病症,就有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扁平足與高足弓引發腳底痛、胼胝、雞眼與疣…;膝蓋與小腿的問題,涵蓋膝關節退化、髕骨疼痛、小腿痠痛腫脹、脛前肌痛…;

健康之道,首先就是學會正確體態與步態

走路這7種錯誤姿勢 會害死你的骨盆、關節 - Yahoo奇摩新聞 http://j.mp/2vaf2MC

-------------------------------------------------
值得思考的文章。如何從根本解治問題才是重要的。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常年駝背用電腦 熟男竟失聲

一名年約50歲的室內設計師,常埋首在電腦桌前畫設計圖,還得在吵雜環境下與裝潢師傅溝通,必須扯開嗓子用吼的,才聽得見彼此聲音。近來他感到喉嚨沙啞,發聲卡卡無力,就醫發現聲帶萎縮,除經常大吼大叫外,長時間用電腦駝背,竟也是造成他失聲的原因
收治病例的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王亦群說,研究指出,頸椎排列和發聲共鳴有相關性,例如直笛,管徑直順,笛聲就響亮,若彎曲,聲音就變得悶悶的,同理若姿勢不正確,會導致頭頸部排列不正確,將壓迫到咽部軟組織,進而影響共鳴。
王亦群表示,姿勢不良多與看電腦、滑手機或平板等3C產品使用有關,駝背時背部肌肉往前伸展,胸肌被壓縮,位於胸腔內的肺部、橫隔膜也受影響,每次吸氣量減少,發聲就易疲累;吸一口氣後發聲時間長短,稱為最大呼氣量,應介於10到15秒,太短就可能有問題。
除駝背外,長時間盯電腦、低頭滑手機,頭頸前伸成「烏龜頸」,如同直笛管徑被彎曲,後頸部肌肉也會緊繃;而凸肚則代表腹肌無力,無法用腹部力量呼吸與發聲,這時若需要大聲講話,就會聳肩、扯開喉嚨吼,反而傷喉嚨,恐造成聲帶長繭或瘜肉。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林志峰指,聲音過度使用、吸菸、扯開喉嚨嘶吼、胃食道逆流、腫瘤等,都是造成嗓音異常的原因;治療方面則要視成因,若屬過度使用族群,除了適當休息外,也可用改變姿勢等聲音復健方式改善
王亦群表示,要改善聲音,可透過肩頸、下頜、胸腔等部位的肌群伸展與肌力訓練,包含枕骨下肌與胸腔肌群伸展,及頸部後縮肌群、舌骨下肌群、頸部屈肌、肩胛肌群的肌力訓練,每個動作停留3到5秒,重複動作5到10次,有助於改善烏龜頸與駝背;而縮小腹與採腹式呼吸,則可改善凸肚。
至於日常保養喉嚨方法,林志峰建議,可收下巴並放慢說話速度。王亦群也提醒,要避免大吼大叫,用腹部力量發聲;每天飲水約2000c.c.,且不要一次豪飲大量,最好每隔10到15分鐘喝一小口,才能有效滋潤聲帶;也要少飲酒抽菸,避免刺激聲帶,而咖啡會利尿、喝牛奶易生痰,喝完別忘喝杯水。
此外,不少人感覺喉嚨卡卡時,會習慣性清清喉嚨,王亦群說,此舉會讓聲帶過度用力,最好避免,想清喉嚨時不妨以喝水取代。(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靜坐與腦

■靜坐冥想的歷史悠久,其中有些方式是幾乎每個宗教都有的活動。近年來,由佛教不同宗派傳承而來的靜坐冥想練習開始進入世俗世界之中,成為一種用來達成內心平靜與提升整體幸福感的方法。
■三種常見的靜坐冥想方式是:集中注意力、正念以及慈悲心與愛–仁慈,現在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都已廣泛修習這項心靈訓練,包括醫院和學校,而且也已經逐漸在世界各地成為科學研究的主題。
■靜坐冥想會造成大腦的某些生理變化,例如,改變某些腦區的體積。靜坐冥想修習者也會經驗到心理上的正面效益,例如,反應較快、不容易受到各種壓力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靜坐冥想可能有助於舒緩憂鬱症和慢性疼痛症狀,並且有利於提升整體的幸福感。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靜坐冥想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性迴路,並產生對心靈、大腦以及整個身體都有益處的效果。

西方科學已嚴肅看待靜坐對生理的影響,認為靜坐是一種心的訓練,以及腦的鍛鍊,其所引起的腦運作的改變,代表一種意識的蛻變,是以靜坐已成為神經科學最蓬勃的研究之一。而靜坐對於自主神經和內分泌兩系統間亦有關連,研究指出,靜坐產生的身體狀態是一種放鬆的副交感神經活化狀態,從而影響身體機能的運行。
博客來-靜坐:當東方靜坐遇上西方腦科學 作者: 朱迺欣
http://j.mp/2F3tdH4

打坐似乎能阻擋因年齡增加而產生的大腦皮質變薄。
此種因年齡而皮質萎縮的變化,在年紀大的人比較清楚。
這表示,打坐的預防效果,在這年齡層最明顯。
博客來-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 作者: 朱迺欣
http://j.mp/2F30GBr

禪與腦-打坐與開悟的腦科學觀(朱迺欣教授)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www.yct.com.tw/life/97drum/97drum10.pdf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深蹲時「屁股眨眼」?其實都是因為這四個原因!

在深蹲訓練中,很多人都會因細節不注意導致訓練效果低下,甚至出現膝蓋痛的現象。
相信大部分的訓練者在訓練中都會有骨盆向後翻轉的現象,這就是深蹲的常見錯誤,我們稱之為「屁股眨眼」。


由於下背往前凸出去的弧度在往下深蹲時會慢慢增加,所以動作前的準備姿勢切勿弓腰。( * 代償)

(2)髖關節關節中心化不足
關節中心化,指的是人體關節處於理想狀態,可以有效的支撐人體,而在我們的深蹲訓練中,為了有適當的髖關節屈曲,股骨的股骨頭會向下滑,再讓股骨頭往上轉回到髖臼裡面。
(3)腳踝背屈不足
(4)動作控制力不足
深蹲是一個多關節全身肌群參與的動作,需要非常強的協調性和控制力,需要我們身體的很多肌肉協同工作,使脊椎保持中立,維持身體平衡。
深蹲時「屁股眨眼」?其實都是因為這四個原因! http://j.mp/2F59RkC




藥品與年菜潛在的交互作用

網路上有各種藥品與食品的交互作用,看了總讓人心惶惶,到底是不是真的都不能吃,還是有解嘴饞的方法呢?以下列舉常見交互作用中獎名單及破解供大家參考囉~

(1)紅麴:

      紅麴用以釀酒或烹調食物,已有千年歷史,現今研究亦指出,內含monacolin-K(為一種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作用與現今降血脂藥物Statin作用雷同,所以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但通常要經濃縮萃取後,有效成分才達調降血脂的含量,如果是一般紅麴釀製的食材,只要不過量的食用,理論上並不會加劇本來降血脂藥物的副作用。所以針對已在服用Statin降血脂藥物的患者,如果過年餐桌上出現紅麴烹調的料理,是可以安心服用的,但不能併用紅麴相關的保健食品喔!!!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97909/

(2)高鉀食物:

      由於鉀可幫助鈉離子排出,世衛組織提倡應多攝取鉀,建議每天攝取三千五百一十毫克,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不適用於腎臟病患。但是針對本來正服用某些可能使血鉀上升的藥物,例如ACEI藥物(某類降血壓藥)、ARB藥物(某類降血壓藥)、保鉀利尿劑等,如果大量食用富含鉀的食品(如香蕉、橘子、綠葉蔬菜、低鈉鹽-添加鉀等),容易導致血鉀飆高,引起心臟毒性。

      但許多民眾總會疑惑,到底大量是怎樣的程度?2016年研究指出,對於腎功能正常的高血壓患(已在服用ACEI或ARB),從蔬菜水果額外增加鉀攝取(從每日3300毫克增加至5200毫克),並不會明顯增加血鉀濃度【1】。常見蔬果例如100公克的菠菜約含510毫克的鉀、一根香蕉(140公克)含約400毫克的鉀。所以囉,如果正常飲食情況下,在過年時有在服用ACEI、ARB降血壓藥且腎功能正常的民眾,一天二隻香蕉是安全的!!!

(3)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

      服用抗凝血劑Warfarin(結抗維生素K)的患者,食用過量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菠菜、花椰菜、動物肝臟)則可能降低Warfarin的藥效。但到底怎樣的服用量可能過量呢?研究顯示定期服用抗凝血劑Warfarin的民眾,單次服用含250微克維生素K1的蔬菜(約250公克的菠菜或花椰菜),並不會明顯的影響抗凝血功能,但服用等量維生素K持續 一個星期,則明顯地降低warfarin的抗凝血功效。有趣的是,若維生素K1劑量調降至100微克,就算長期服用也不會影響藥物的作用【2】。所以囉,如果偶爾單次食用較多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事實上不太會影響Warfarin的療效,連續服畢才有差別。

(4)咖啡因(咖啡、巧克力、可樂):

      氣喘患者常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如theophylline),和咖啡因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相同,兩者併用會阻礙藥品的正常代謝,研究顯示,使用theophylline的民眾,若併用每日900毫克的咖啡因,則會降低theophylline藥物的代謝而使血液藥物濃度升高,加強支氣管擴張作用【3】,但副作用也較易發生。另一方面,咖啡因也可能降低Benzodiazepines類抗焦慮藥物的藥效,研究顯示高於500毫克的咖啡咽可能影響抗焦慮鎮靜藥物的效果【4】。所以呼吸道疾病、神經疾病或身心症病患有服用上述藥品時,千萬要注意含咖啡因含量較高食物的攝取量。微笑提供一些常見咖啡因含量供大家參考,超商大杯美式約含155毫克咖啡咽、每100公克72% 黑巧克力約含80毫克的咖啡因、一瓶360毫升的可樂約含34毫克咖啡因。

(5)橘柚類水果

      柑、橘、柚這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與鉀,一般被認為是具有好的營養價值的水果。但這類水果也因為含有豐富的香豆素(furanocoumarins),這個成分會抑制代謝酵素CYP3A4,而導致特定口服藥物的生體可用率上升,造成體內藥物濃度升高,而增加副作用的發生率。常見影響藥物例如降血壓藥中的Amlodipine、Felodipine、Nifedipine、Nimodipine、Verapamil;降血脂藥中的Lovastatin、Simvastatin;抗排斥藥中的Cyclosporine、Tacrolimus ;抗癲癇藥中的Carbamazepine ;解焦慮劑中的Buspirone及促進腸蠕動的藥物Cisapride…等。所以若飲用200-300cc的葡萄柚汁,千萬別併服上述藥,以免增加藥物血中濃度,而提高副作用發生率。

      微笑藥師要特別提醒的是,飲用一杯200 ml純的葡萄柚汁後,約4小時後達到抑制CYP450 3A4酵素最大的效果,約10小時後影響效果降至一半,24小時後降到四分之一。所以如果慢性病藥物每天僅服用1次,葡萄柚汁不管什麼時間點服用,都會影響藥物的作用。所以千萬別以為隔餐吃,或隔間二個小時以上就不會有衝突【5】!!!

(6)甘草(licorice)

      甘草在台灣較常見的是以甘草萃取物為甜味劑添加物的各式產品,如:喉糖、醬油、與感冒咳嗽糖漿等藥品,中醫藥裡也常以甘草作為清熱解毒與祛痰止咳之藥方。無論是在中西方對於甘草的使用裡,一般都會提到「甘草不適合長時間、或大量使用」,長期或大量使用恐有引起血壓升高、水腫的問題 。甘草中具有甜味的成份是「glycyrrhizin(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在人體內經腸道作用而形成活性成分 – 「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藉由抑制特定酵素使皮質醇(cortisol)在體內的濃度增加,進而造成鉀離子被排出、鈉離子留下、保留水份、以及血壓升高的效果【6】。

      不過,至於怎麼樣的劑量算是「大量」?由於每個人對甘草的劑量反應差異蠻大的,以最敏感的案例而言,一天服用超過100毫克的glycyrrhizin(相當於50克的甘草,以0.2%的內含量估算),則會開始出現上述的副作用;一般人大概要服用到400毫克才會出現副作用。根據Størmer FC等人於1993年發表的這篇研究,建議對一般成年人每日的安全劑量為10毫克的glycyrrhizin(相當於5克的甘草)【6】。

      由於甘草具有降低鉀濃度、保留水分的效果,當與具有降低血鉀功能的利尿劑一起服用時,則可能減低原本的藥效(利尿、降血壓)、且可能有血鉀過低的風險。另外,甘草會增強digoxin的藥物毒性,也會增加抗凝血劑warfarin的效果,有造成出血的風險。另一個有趣的交互作用是,服用過量的甘草,也會加劇事前避孕藥水腫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唷!

藥品與年菜潛在的交互作用-破解版 @ 微笑藥師網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F54v95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弄巧成拙的脊椎側彎治療方式-強力推擠的背架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個案的脊椎旋轉並不明顯,可是胸椎的側彎度數卻反而增加,一旦被強力推擠的背架,更加破壞了原本已經不正常的脊椎側面曲線,脊椎的旋轉角度就無法被用來預測側彎的度數,而胸椎過度前彎,也會限制脊椎的活動,使脊椎變得僵硬且沒有空間移動,所以就算穿著背架時,也無法將脊椎推擠到更好的位置,我們可由個案二穿著背架治療18個月及31個月時的X光片得到結果。

所以過度強調推擠側彎隆起處的背架,並不適合用在胸椎平直及過度向前凹陷的患者,它僅能阻止脊椎及肋骨的旋轉,但卻不見得能矯正側彎度數,更重要的是這種背架,可能會犧牲掉側彎患者的脊椎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一旦脊椎側面曲線的平衡性被破壞的時間過長,側彎度數將無法被矯正。

所以當發現自己有脊椎側彎之後,最好先尋求專業的評估,先通盤了解自己的狀況後,再去設定治療目標,大部份的情況下,側彎的度數和側彎的旋轉角度,不一定可以完全同時一起矯正,有時候可能會出現上面的例子,側彎的旋轉角度變好,可是反而限制住了側彎的度數矯正。若治療目標是想改善側彎度數,就不能先採用針對旋轉角度的治療。
所以在接受側彎治療之前,千萬不能人云亦云,每一種治療方式,不見得適合所有的側彎患者,每一種療法,也都有其缺點及限制,應先充分了解後、再選擇,才不會造成難以補救的憾事。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弄巧成拙的脊椎側彎治療方式-強力推擠的背架 http://j.mp/2ChV8lw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大骨湯是補鈣極品?專家:還不如豆漿

網路傳言指大骨湯對於補充鈣質超有幫助,是超強的補鈣極品,小孩應該多喝,對此食藥署澄清,大骨湯所含的鈣質其實遠低於鮮乳、優酪乳、起士等乳製品,也不如傳統豆腐、豆漿等豆類製品,其他食物如小魚乾、蝦米、莧菜、黑木耳、蛋黃、芥藍菜等,也都含有豐富鈣質,均衡飲食方為上策,民眾別迷信大骨湯。
食藥署並說明,補充鈣質不只可從飲食著手,多曬太陽可刺激身體製造維他命D,也能促進腸胃吸收鈣質的效率,另多運動也可增加骨質密度,強化骨骼;此外,切記要少喝含磷的碳酸飲料,因磷會導致骨骼釋出鈣質,長期恐引起骨質疏鬆問題。

【蘋果查真假】大骨湯是補鈣極品?專家:還不如豆漿 | 蘋果日報 http://j.mp/2CALXrP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喝酒直接導致癌症

喝酒傷身,眾所皆知,醫學研究也證明,喝酒會增加罹患乳癌、腸癌、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和結腸癌等七種癌症的風險。世界癌症基金會明白表示,酒喝得愈多,罹患癌症風險越高,並堅信有證據表明,喝酒直接導致癌症。但酒精到底是如何導致癌症?英國劍橋研究人員3號在Nature學刊中發表的研究中給出了詳細解釋。

這項由Cancer Research UK資助的研究發現,黃湯下肚後,人體會在消化酒精的時候產生乙醛,而這乙醛就是最終導致癌症的罪魁禍首。研究人員指出,乙醛在體內累積,就會攻擊最重要、負責製造我們體內所有細胞的幹細胞DNA,一旦幹細胞受損,它們就會製造出不正常,甚至是會誘發癌症的惡性細胞。

但我們的人體是有內建防禦機制,來避免酒精造成傷害,其中一種是稱之為ALDH的酵素群,能夠將乙醛分解成醋酸鹽,這種能夠作為細胞能量的成分;研究中顯示,缺乏ALDH酵素群的老鼠,一但被餵喝酒精飲料,其DNA損傷比體內有ALDH酵素的老鼠高出了4倍。

另一種則是一系列DNA本身的修復機制,但不幸的是,並非每個人的修復機制,都能隨時隨地正常運作,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人種的修復機制,就無法有效運行。

研究人員指出,機器都會出錯,人體生物機制更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一旦碰到像是突然大量飲酒的時候,就算你擁有防禦機制的基因,仍可能導致防禦機制反應不及而當機,進而大幅增加你罹患癌症的風險。

英國劍橋研究:貪杯致癌的機制找到了! @ 鄭醫師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D3NXLe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耳石移位天旋地轉 小動作解決暈眩症

暈眩症狀是許多人相當困擾的問題,困難之處就在於病因多樣解決方式有太多種了。有些暈眩症找不到原因,而有些則是門診就可以解決。

一位長相甜美三十歳林姓人妻,因「頭暈」達兩年之久,期盼在2018年能懷孕,但擔心懷孕的時候會暈到受不了昏倒,在友人的介紹下特地到豐原醫院神經內科求診,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是因「耳石症」引起,只要經過復位就可以改善,可以不用忍「暈」這麼久。

患者表示,從104年9月開始,有時候在低頭、躺下、或是在床上翻身等動作,就會覺得天旋地轉,但一下子就過去了,因此兩年來的「暈」一直跟著她,直到去年底,想在2018年生一個寶寶,擔心懷孕期間會因為暈到受不了昏倒,希望能將這個症狀治療好。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陸建民表示,患者的症狀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暈眩,俗稱耳石症。原因是內耳的半規管中有些微粒掉落其中或黏在某部分的結構;當病人轉動到那個半規管的方向時,微粒在管中的移動會有誘發病人的暈眩,這種暈眩一般在數秒鐘之內就消退了。特殊點是躺在床上的時候反而特別暈,不像其他的暈眩大部分是在走路或活動的時候比較暈。

陸建民醫師指出,每一側的耳朶各有前、後及平行三個半規管,至於是哪個半規管出問題可以藉一些臨床的誘發試驗來確定,像是一些基本平衡測試,請她坐到床上,誘發試驗讓她頭轉右側再瞬間後躺時看到強烈的眼振,確定她是右側後半規管中的耳石症。

經過一次的耳石復位術後,這位甜美人妻在三天後突然覺得困擾她兩年多如影隨形的問題消失,一週後回門診,誘發試驗不再引發頭暈跟眼振,陸醫師並跟這位人妻說:「妳可以放心的去懷孕了。」


耳石移位天旋地轉 小動作解決暈眩症-健康-HiNet新聞 http://j.mp/2D3Kook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證據翻轉: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並不能減少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是老人的隱形殺手。骨質疏鬆的患者一但跌倒到成髖部骨折,死亡率立刻大幅攀升。
長久以來,國際各大骨質疏鬆醫學會以及專業的醫師都建議患者要適度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鈣質最好一天可以攝取1000mg,維生素D是800個國際單位(IU)。但是最近這篇重量級論文可能要顛覆許多人的看法。
2017年12月26日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登了一篇統合性研究,其中收錄了33篇隨機分配的研究,總共51,145個人參與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補充「鈣」、「維生素D」、「鈣質 + 維生素D」都無法降低發生骨折的機會。這個結論無論年齡、性別、補充多少劑量、原本是否有骨折、原本的血中維生素D濃度,結果都是適用的。
這篇文章的節耶論就是不支持一般低骨折風險的社區老人刻意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也就是說平常沒事去買鈣片來吃,可能得不到什麼好處。

關於這篇文章,以下是我的解讀與看法:

  1. 研究對象是社區較健康的老人。所以不能推論到骨質疏鬆嚴重或者是曾經跌倒骨折後行動不便的人。補充鈣質的利弊需要個案討論。
  2. 鈣質的吸收很慢,腸胃道無法一次吸收大量鈣質。每天吃一顆高劑量鈣片,不如每餐多食用一些高鈣食物。鈣質慢慢吃,吸收才會好。
  3. 「維生素D」除了幫助鈣質吸收外,人體中很多重要的生理機能都靠它。飲食補充很難增加,需早晚曬點太陽。
  4. 預防骨質疏鬆,有些事情比買「鈣片」來吃重要:適度負重運動,維持身體機能,健康均衡飲食,享受陽光生活。

花錢吃補充品,並不能代償對健康的忽視和懶惰。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戴大為 醫師 Ta-Wei Tai MD: 證據翻轉: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並不能減少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 http://j.mp/2EX41z1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父母親照顧小孩,假日農夫,要注意酸痛問題

image

抱小孩,搬重物…
常見引起腰痛(下背痛)的原因。

先蹲下或跪下再出力。讓身體其他部位來受力(全身出力)

image
image
手部不要握太緊,心態輕鬆對背痛都會有影響的。---> 作事時的心態心情對酸痛會影響。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