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

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糖尿病,蔬食,膽固醇,心肌梗塞,鈣質,動脈硬化,林瑞祥) -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 百大良醫 - 良醫健康網 - 商業周刊(百大良醫) https://goo.gl/5mLyyx

85歲無三高,「糖尿病之父」公開一日作息

高齡85歲的林瑞祥,身體硬朗、頭腦也相當清晰,不但沒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今年7月還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附近,開了一間糖尿病診所,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都不喊累。問林瑞祥是如何保養,他笑說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養生之道,不過他公開「一日作息表」供我們參考:

早晨:6點起床,喝一杯豆漿及1~2份水果,以當季水果為主,最常吃橘子、蘋果和奇異果,冬天會特別買肚臍柑。

中午:午餐主食為菜,飯、肉很少,幾乎沒有。

晚上:結束一天看診及工作,回家後會踩橢圓機30分鐘;有時看完診也會繞大安森林公園外圍健走一圈,若在外住旅館,會去健身房做簡單的重量訓練。「運動讓你的心臟怦怦跳、血管會變很粗,心臟會自己活絡起來!」林瑞祥強調運動對心血管的好處。而晚餐和午餐原則一樣,主食為菜,飯、肉很少幾乎沒有;大約11點左右就寢。

動脈硬化是可以逆轉的!早餐改吃白饅頭,控制壞膽固醇

糖尿病人得到心肌梗塞、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4倍,所以更需要控制好血壓及膽固醇。血壓吃藥很容易控制,但膽固醇不容易控制,因為這跟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有關。

糖尿病人視同得過一次心肌梗塞!「低油蔬食」降膽固醇、控血糖

而林瑞祥也提到,美國心臟病學會認為,「糖尿病病人視同已經得過一次心肌梗塞」,所以降膽固醇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格外重要。除了不吃麵包改吃白饅頭、不喝牛奶改喝豆漿,林瑞祥笑說糖尿病友的飲食原則就是四個字—低油蔬食。

矯正可以不拔牙 推薦閱讀

矯正可以不拔牙 -
PChome 24h書店 http://j.mp/2zBDT8Q

習慣重於遺傳
牙齒亂、暴牙、戽斗、小下巴、咬合不正……
比起遺傳,習慣對牙齒外觀及臉型的影響更重大

希望為患者建立正確的矯正態度與觀念,避免繼續受到不良習慣的影響。不管矯正過程有沒有拔牙,都必須先面對自己、找出根本原因,看看自己是否習慣口呼吸,咀嚼、吞嚥、發音、表情方面是否有不良習慣。要掌握齒列不整與咬合不正的原因,必須從改變習慣做起,醫師只能提供協助,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

一旦吞嚥動作出現錯誤,連帶頸椎也會過度用力。戽斗的病人容易頸椎下部受傷,小下巴的病人容易頸椎上部受傷,而兩者都容易讓第一、二頸椎產生不當的推力,進一步造成免疫與睡眠問題。

日積月累下,錯誤的吞嚥動作產生滴水穿石的效果,使牙齒與顎骨在不當的受力下,造成牙齒排列、顎骨型態與顏面美觀的改變,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吞嚥動作。


張嘴閉嘴關節卡卡出聲,嘴巴卡卡,別等醫生幫你! - 每日頭條 http://j.mp/2fHKpGX
Rocabado
6*6運動(每天6回合,一回合6次)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推薦閱讀

博客來-每天1分鐘,打造不臥病的好身體!:抗老名醫教你提升50歲後人生品質的運動習慣!

http://j.mp/2ngsURj

7.要撿拾地上的垃圾時,先以膝蓋著地
8.閃到腰的時候不要過度靜養
10.穿著好走的鞋子,在家裡打赤腳
11.不斷地重複「三分鐘熱度」
12.不要躲進「因為年紀大了」這句話裡
重點鍛鍊生活動作所必須的“派得上用場的肌肉”
肌肉是無論幾歲都可以鍛鍊的唯一器官
肌肉的活動衰退,腦部活動也會衰退
貯存肌肉,預防臥床不起
讓身體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多樣的動作”
激烈運動對健康長壽毋寧是有害的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給關節炎患者的三個建議,讓運動安全有效!

您可能曾經聽長輩說: 現在關節退化了,所以越來越不適合運動了。事實上正好相反,無論是美國骨科學會的建議或是各種大型研究都證實,適度運動對於減緩關節退化非常有效!
為關節退化所苦的朋友們,要怎麼安排運動呢? 以下三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肌力訓練
優點: 肌肉可以幫助關節穩定,提升肌力可以減輕關節負擔,當然就能減輕疼痛。此外,還能預防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可謂好處多多
作法: 以輕重量開始,可以利用彈力繩、藥球、啞鈴等工具,或是利用自身的體重訓練(例如靠牆或空手深蹲)。熟悉正確的動作後再逐漸增加重量。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以功能性動作取代單一關節的訓練。有專業的運動教練指導當然是最好。(與其拿退休金等著老了請外籍看護,不如現在就拿來運動維持健康) 要注意的是: 萬一運動後關節疼痛超過一個小時,這是過度訓練的警訊。表示運動中的某些項目需要調整強度或移除。
註: 功能性動作就是平常也會用動的動作,和生活品質直接相關。例如深蹲就是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動作;肩推就是把東西放到高櫥櫃的動作。

有氧運動
優點: 有氧運動可以讓整體體力提升,提升心肺能力並消耗熱量。除了可以改善關節僵硬,對於身體整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作法: 以低衝擊性有氧運動為主,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韻律舞、或者為銀髮族設計的團體課程。需在可以接受的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範圍內運動,可以搭配音樂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運動時間須依個人狀況調整,可以以十分鐘為單位慢慢增加。

伸展運動
優點: 伸展運動可以增加身體的柔軟度及協調性,增加活動範圍。可以讓患者更易於從事日常活動並減少跌倒的機會。
作法: 用伸展操或者輔助工具如瑜珈滾筒、網球等來伸展緊繃的肌肉。大多數人都是後側肌肉較緊繃。曾經受過傷或已退化的關節周圍肌肉通常也較緊繃。可以先熱敷或者簡單暖身後再做伸展運動,效果較好。
運動是關節炎的良藥
適度且規律的運動能幫助關節炎患者減輕疼痛,提升生活品質。看完這篇後,不要再說有關節炎不能運動了。

現在開始改變,效果就會出現!
戴大為 醫師 Ta-Wei Tai MD: 給關節炎患者的三個建議,讓運動安全有效! http://j.mp/2yOKNIb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季節性憂鬱與維生素D不足有關!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有許多人有骨鬆問題,卻又不愛出門活動曬太陽,結果無法補充到維生素D。同時,維生素D不足,也會影響鈣質吸收,於是骨鬆問題日益惡化,甚至容易造成骨折。長期缺乏維生素D,除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研究發現,日常也有許多容易使醫師混淆的症狀,元凶可能就是維生素D缺乏的關係。

隨著年齡漸長,許多人開始出現骨質流失,容易引發骨質疏鬆、骨折,但是,光補充鈣質並不夠,還要補充維生素 D才行。傳統認為,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使骨骼強健、避免骨質疏鬆。但是,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症狀。

常待室內、少曬陽光 容易缺乏维生素D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的報導,在所有的維生素當中,只有维生素D不是由食物提供,而是經由皮膚透過曬太陽的過程產生,其他的維生素則必須從外界獲得。由於,英國天氣陰沉,英國人對這種關鍵的維生素有缺乏的危險。營養學家金•皮爾森(Pearson)表示,不僅因為英國天氣,越來越多的室內生活,孩子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在外面玩,卻在室內使用iPad或玩線上遊戲,以及許多人一整天都待在室內工作,所以維生素D缺乏症的問題越來越多。處於危險中的人,還包括皮膚類型更深的人,皮膚越黑就越難找到合成維生素D,其他有風險的人則包括懷孕和哺乳的婦女。

以下是維生素D缺乏,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

1.經常反覆感染:

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皮爾森表示,如果維生素D沒有足夠的量,免疫細胞就無法適當反應,於是使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簡單來說,維生素 D 對於活化免疫防禦機制很重要,若未充分攝取,免疫系統的殺手細胞T 細胞將無法對體內嚴重感染,做出反應並擊退。

2.心情鬱悶:

皮爾森(Pearson)表示,維生素D在保持大腦中的血清素的健康,發揮關鍵作用。這是大腦中對情緒和抑鬱有關的神經遞質。2014年發表在《醫學假說雜誌》(the journal Medical Hypotheses)上的研究有100篇關於維生素D的科學論文,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季節性情感障礙之間的特殊聯繫,在冬季由於缺乏陽光,人的心情會變鬱悶。

3.長期疲勞:

維生素D對於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很重要,如果經常厭倦,可能意味著你沒有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物質,因而缺乏維生素D,去年發表在《醫學雜誌》(the journal Medicine)上的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臨床試驗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顯著改善疲勞。

4.骨質疏鬆:

維生素D有助於調節體內鈣和磷酸鹽,使其在關節、肌肉和牙齒的功能中發生關鍵作用,足夠的水準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症,如果維生素D含量很低,骨骼就會削弱,有骨折的風險,這與維生素D在調節鈣吸收中的重要作用有關。

5.肌肉無力:

維生素D能支持肌肉功能,許多普通的肌肉疼痛,常常是缺乏維生素D的首要症狀。維生素D在代謝時進入肌肉細胞,增強肌肉收縮,這對於防止跌倒和通過運動建立肌肉力量和骨骼至關重要。

日曬、飲食可攝取豐富的維生素D

如何攝取到維生素D?大多數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日曬短短的20分鐘內,即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建議從3月底或4月初至9月底,尤其是上午11點到下午3點進行。

有一些食物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包括:鮭魚、鯖魚和金槍魚,以及蛋黃、乳酪、肝臟和乳製品、大豆奶和燕麥等。至於維生素D的每日攝取量建議,以普通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100IU(國際營養單位)的維他命D就足夠了。至於小朋友及年輕人,則需要多一點的攝取至400IU,而婦女在懷孕(2-3期)及在哺乳期,則要再增加200IU維他命D的吸收。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非常值得我們參考以及當借鏡,我在門診也經常建議有憂鬱症困擾的人最好抽血測一下維生素D濃度是否不足,而大部分的臨床結果發現鮮少人濃度是夠的。維生素D真的真的非常重要!這一陣子天氣變化較大,很多人因此染上感冒,如果發現自己不時會被感染或者感染頻率較高,維生素D最好能透過體檢了解是否應該要補充了。

食物、曬太陽以及營養補充都有助於提升,但透過規律的營養補充是維持維生素D濃度穩定幫助預防保健最簡單的方式。

季節性憂鬱與維生素D不足有關! @ 鄭醫師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yyJdtT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為什麼從奧林匹克選手到你阿嬤都需要深蹲?

如果你連蹲都有問題,我猜想日後因為提重物搬重物而受傷,也不會令人訝異

深蹲的種種好處,隨便Google都有數千篇文章。不過或許你覺得你不是運動員,不需要爆發力。或許你覺得沒有女朋友,不需要練腰力。或許妳覺得已經過了正妹的年紀,不需要練翹臀。但是正確來說,深蹲不只是運動,深蹲就是生活

強化臀肌、大腿肌肉、核心肌群是他們的當務之急。否則葡萄糖胺、膠原蛋白吃一卡車也不會改善
我也發現到,下肢肌力原本就比較好的人,在接受手術後的恢復會快很多。有些人在不幸車禍骨折後,手術隔天就能下床活動;有些人手術後好幾天卻連在床上移位都有困難,這其中一個很大的關鍵就是下肢肌力。平時的訓練以及對健康的注重,在關鍵時刻會展現出他的價值

不要以為跌倒骨折這件事情不會發生在你或你長輩身上。根據統計,每年有三分之一的銀髮族都會跌倒至少一次。這些跌倒事件造成台灣每年一萬六千至一萬八千個髖部骨折的手術病例。有好的下肢肌力及協調性,不但能降低跌倒機會,也能在萬一跌倒手術後,快速恢復,甚至救你一命

以不正確的方式深蹲而受傷當然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但是解決的方案應該是尋求專業的幫忙,學會正確的姿勢與用力方式,而不是避免深蹲。

戴大為 醫師 Ta-Wei Tai MD: 為什麼從奧林匹克選手到你阿嬤都需要深蹲? http://j.mp/2iMfbjl

運動姿勢不正確 後果居然這麼嚴重!?

你相信「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嗎?的確,正確的運動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加強心肺功能;但錯誤的運動方式可能會造成運動傷害,嚴重者甚至需要就醫,不僅賠上身體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品質,如何正確的運動,儼然成為現代人一大重要課題

運動造成的脊椎傷害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急性與慢性的傷害。急性的運動傷害顧名思義是來自於急速碰撞,或身體部分關節突然加速或停止的運動,例如:球類運動,競賽型的短跑,格鬥類運動等。當關節或身體因碰撞或速度方向突然改變時,除了關節容易受傷外,脊椎(頸椎及胸腰椎)亦有潛在受傷的風險。

長期累積 成因複雜 慢性脊椎運動傷害讓多名運動好手身受其害!

至於慢性的脊椎運動傷害是長期累積的,成因也較複雜。常見的有高爾夫球的扭腰、打網球時脊椎的扭轉、打桌球時需固定在同一個姿勢等,都是脊椎慢性運動傷害的常見成因,而這些慢性傷害多半和椎間盤有關聯。椎間盤的構造就像是輪胎一樣(外面有強韌的纖維環,裡頭則是像果凍一樣柔軟且蘊含水份的髓核)除了急性扭轉容易造成纖維破損,進而無法維持張力導致椎間盤髓核破出壓迫神經外,慢性損傷可能導致纖維環失去彈性,髓核吸水能力喪失,而造成椎間盤整體硬化塌陷,原能吸震的椎間盤一旦無法提供正常的功能,脊椎後側的關節負擔增加,則會導致慢性頸背疼痛,及手麻坐骨神經痛等等,不少知名運動選手都曾為此所苦,例如老虎‧伍茲,史蒂夫柯爾等。

熱身加上核心肌群訓練 內外防護 遠離運動傷害!

要預防脊椎相關運動傷害,上運動場前的熱身,平常肌耐力的訓練都是必須的。『一天打漁,三天曬網』的運動心態,除了對心肺功能幫助有限,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也會增加。除此之外,核心肌群的訓練,目的在讓身體重心穩定,強化脊椎支撐,減少急慢性傷害的發生,應該在每天運動內容當中規劃相當的比重。

林新醫院神經外科暨脊椎外科主任  高定憲醫師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哈佛大學36年研究告訴你:差很大!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科學家發現,成人階段體重即使適量增加,「也與主要慢性疾病發病率提高有顯著關聯」;只要僅增加5公斤,就有可能大大提高罹患重大疾患的風險

這項研究有關慢性疾病是採綜合測量,測量項目由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非創傷性死亡組成。
調查對象向研究人員回報自己在所謂「中成年期」(middle adulthood),也就是女性18歲、男性21歲到55歲之間所增加的體重。
報告指出,相較於成年初期體重維持在2.27公斤以內的人,發福較多的人,罹患心臟疾病或出現病態老化等健康問題的機率顯著增加。
報告顯示,每增加5公斤,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提高30%,罹患高血壓風險提高14%,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8%。體重增加的人罹患肥胖相關癌症的風險也增加6%。
這項研究是根據1項針對超過9萬2000人、從1976年追蹤到2012年的調查數據,結果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鄭醫師補充:
中年發福大有關係,為日後健康埋下的危險性,一般人容易輕忽。這是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研究,可信度高,請大家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體重控制絕對不能坐視不管。與多人透過飲食以及運動還是瘦不下來,必然身體有某些功能性的失衡,若能透過功能醫學評估及檢測找出原因,正本清源,體重控制並非難事。
預防慢性重大疾病 務必積極控制體重! @ 鄭醫師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ffwjwA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醫療人員應降低非必要的心臟檢查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日前刊登Randolph Martin 所撰寫的評論文章,討論臨床相關人員,如何在決定是否利用有用的工具──諸如心臟超音波檢查(echocardiograms)──來協助診斷治療時,同時減少不必要的使用。心臟超音波檢查是一項常見的診斷檢驗,但卻未必總能適當地增進病患照護。因此研究如何減少非必要性心臟超音波檢查,便是重要的課題。文章中作者指出,根據一篇美國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共同研究結果,當醫生們看過教育錄影帶以及接受一個月的回饋報告後,其開立非必要心臟相關檢驗的次數顯著降低。作者表示,心臟超音波檢查是其中一項被廣泛使用的診斷工具,然而有時臨床人員執行非必要的非侵入式檢驗,可能導致偽陽性(false positive)的結果,進而如滾雪球般開立更多侵入式檢驗好確定診斷結果,因而造成病人的潛在傷害
新聞出處:How doctors are sparing patients from heart tests they don't need《CBC News》
http://www.cbc.ca/news/health/unnecessary-tests-echocardiograms-1.4256492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第70卷第9期
http://www.onlinejacc.org/content/70/9/1145?sso=1&sso_redirect_count=1&access_token=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馬步 Monkey stand 對臀大肌的作用

image

Gluteus maximus activiation in a functional squat position

腳多動動,很重要喔

image

耳嗚 是救命的警鈴

imageimage

imageimage

耳鳴,是救命的警鈴:耳鳴不需要根治,也不必恐慌,剛剛好的耳鳴,是你最忠實的健康守護者!台灣耳科權威教你不吃藥破解耳鳴的迷思!
http://j.mp/2g1yT9B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長期頭痛(headache)困擾,七個運動,不吃藥改善頭痛!

Headache cervical

推薦閱讀:
看圖!長期頭痛困擾,七個運動,不吃藥改善頭痛!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health/eqlbmn.html

顳顎關節症候群(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s)按摩

imageimage
很常被忽略的按摩,尤其是張嘴常發生喀喀聲的人。
再配合下列的運動:
張嘴閉嘴關節卡卡出聲,嘴巴卡卡,別等醫生幫你!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health/z5xzza.html


Self-Massage TMJ Management - YouTube http://j.mp/1k7bvV0
image

現代人工作壓力愈來愈大,口腔內按摩可舒緩顳顎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症狀。

Intraoral Work - Release Hyoid Bone Tension with Body Evolutions
https://tinyurl.com/y8o62lkf

(51) Intra-Oral NeuroMuscular Therapy for TMJ demonstrated by Stew Wild - YouTube https://tinyurl.com/ycjdw4wg

肱三頭股訓練 (triceps brachii)

imageimage
瘦手臂、減少蝴蝶袖的運動

藥物的副作用 (止痛藥、降血脂藥)

近日門診二位因藥物引起副作用的病人。

止痛藥: Voren (DICLOFENAC)
病人服藥後,明顯有血壓上升現象,來門診詢問。
噁心、嘔吐、腹部不適、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延長出血時間、浮腫現象、頭昏、眼花、困倦、耳鳴、高血壓、氣喘、血糖過高。

高血脂藥: LIVALO (Pitavastatin)
病人在吃藥二個月後發生,頸下兩背部及下背痛疼痛。
最常出現的不良反應為肌肉疼痛、背痛、腹瀉、便秘及四肢疼痛。

降血脂藥物引起的肌肉酸痛 http://j.mp/2fIzcG9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腸道發炎 會加劇阿滋海默症

腸道擁有大腦以外最複雜神經系統,也被稱為「第二大腦」,國內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與大腦間會「交流對話」,腸道發炎恐加劇阿滋海默症患者的大腦神經退化,使行動力變差,甚至折壽,建議民眾多吃蔬果、多運動、減輕壓力,打造健康腸道。

免疫細胞往腦移動
阿滋海默症是最常見退化性失智症,估計八十歲以上每五人即有一人患病,至今無有效治療藥物;醫界認為,阿滋海默症主因是β類澱粉蛋白引起大腦神經發炎,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大腦發炎的源頭可能來自於腸道
此研究由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團隊進行,利用患阿滋海默症的果蠅實驗,經餵食腸道桿菌後,破壞果蠅腸內的菌相平衡,結果發現果蠅的神經退化病程明顯加劇,行動能力下降,壽命也縮短。相關成果已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
莊志立說,腸道感染後,將刺激體內免疫細胞變成「過動兒」,而失智症患者大腦有較多氧化自由基,會把過動免疫細胞「召喚」過來,促使腦部發炎、腦細胞死亡,且腸道菌叢遭破壞後,還會加速免疫細胞往腦部移動,加劇發炎、退化,所以未來可設法藉由改善腸道功能,來減緩阿滋海默症病程。

多活動別長期臥床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指,腸道的免疫、神經細胞數量佔體內一半,且與腦神經密切相關,而改善腸道環境已知能改善過敏、調節情緒,減緩失智惡化是全新發現。若要改善腸道環境,康建議多吃蔬果,少吃加工食品,維持正常排便習慣並調整壓力;莊志立則提醒,失智症患者要多活動,避免長期臥床影響腸道健康。

腸道發炎 會加劇阿滋海默症│蘋果日報 http://j.mp/2vH0jUy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腳痠痛要怎麼走?他服藥降血脂竟橫紋肌溶解

一名75歲王老先生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病纏身,服用降血脂藥長達10年,卻常感腿部痠痛無力到無法行走,吃止痛藥、貼痠痛貼布或按摩都沒效,還以為是糖尿病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直到就醫才發現老翁罹患橫紋肌溶解症,疑是降血脂藥物引起,停藥後疼痛果真「不藥而癒」。

收治病例的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表示,史他汀類的降血脂藥物效果好,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有1到2成的患者會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此個案是因合併使用同有降血脂效果的纖維酸類藥物,才發生全身性肌肉疼痛、肌肉無力的橫紋肌溶解症,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一。原來該名老翁長期服用史他汀類(Statins)降血脂藥,即便腿痛也不以為意,照嗑海鮮、肥肉等高膽固醇美食,故血脂仍居高不下,醫師只好再加開纖維酸類併用,演變成全身疼痛,就醫才發現是橫紋肌溶解症;事後家人回想,家族中還有2人也曾服用相同藥物出痠痛症狀,卻找不到病因,拖了數年最後往生。張嘉修說,史他汀類與纖維酸類藥物都會造成細胞膜不穩定,影響體內Q10合成,併用就會增加肌肉病變風險;另如抗黴菌抗生素、心律不整用藥也會造成藥物濃度過高,還有葡萄柚汁、花椰菜十字花科蔬菜與此類藥物併用也會加重藥效,最好避免食用,或服藥4小時後再吃。張嘉修說,該病例停用所有降血脂藥物後,改以飲食控制膽固醇,不吃海鮮、肥肉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經停藥3天輔以飲食控制後,果真全身肌肉不痛了,也能正常走動;他建議,有服用降血脂藥物的民眾若發生嚴重的肌肉疼痛,應立即回診諮詢。(江慧珺/台北報導)

​腳痠痛要怎麼走?他服藥降血脂竟橫紋肌溶解│即時新聞│20170714│蘋果日報 http://j.mp/2tpqXQw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每天喝低脂牛奶 巴金森氏症風險提高三成!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已故世界拳王阿里在生前飽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而這項與腦中風、老年失智症並稱為「老年人三大腦病」的健康疾病,據流行病學推估,在台灣的高齡病患可能逾三萬人。排除遺傳因素而導致的早發型病例來看,病患多發病於55歲以後,隨著年紀越高,盛行率也跟著提高。部分研究者認為食物中的農藥殘留可能是影響民眾罹病的關鍵因素外,也有一部分則認為其發病的成因與腸道菌叢健全度有關
天天喝低脂牛奶 罹患巴金森機率增39%
根據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在今年6月7日於美國神經學學會期刊《Neurology》中發表的一份大規模健檢報告研究,發現了每日攝取3份以上牛奶、起司、冰淇淋等乳製品的民眾,其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機率比每日攝取1份以下者高出了34%;另一方面,每周攝取至少7份脫脂或低脂牛奶者,其罹病的比例也比每周攝取1份以下者高出了39%。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近25年內的「護理師及醫療從業人員」的健檢資料,其中雖然也包含了遺傳性的早發型巴金森氏症患者,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這項神經退化疾病與飲用牛奶的習慣確實有關。
腸道菌叢是關鍵
主導研究的凱薩琳‧休斯提到,近年來因為防止肥胖及飽和脂肪酸所給人的不良印象,低脂乳製品的市場正在逐日壯大,然而本次研究中卻也發現了攝取大量低脂牛奶,反而會讓生病機率也跟著增加。她認為這與低脂牛奶對腸道細菌的影響具有高度關聯,但是也坦言,本次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而根據2016年加州理工學院公布的資料,發現75%的巴金森氏症患者確實有腸道問題,其中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便秘。該研究提到,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或者腸道細菌本身的變化,都可能促使身體的運動機能惡化,而運動機能惡化也是巴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
長庚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宋昌穆表示,長期的便秘會使腸道菌相逐漸走向發炎狀態,產生出來的發炎性細胞激素就會透過神經傳達至大腦,經年累月後就會誘發巴金森氏症。
因此凱薩琳‧休斯也建議民眾,若是想要飲用牛奶,也盡量選擇乳脂肪含量正常的一般鮮乳,養好腸道才是長久維持健康的必勝之道。

每天喝低脂牛奶 巴金森氏症風險提高三成! @ 鄭醫師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uOhnbK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年輕族群髖關節壞死 當心是輕忽這個原因

一名30多歲女子,日前發現雙腿髖關節壞死已無法正常行走,須置換人工髖關節,原來她10多歲時已確診罹患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此為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全身關節會被自體免疫系不斷攻擊,但女子卻未好好治療,導致髖關節壞死。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性疾病,應多注意髖關節受損情形。

收治病例的台北榮總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陳正豐解釋,置換人工髖關節族群分為兩類,第一是年紀大髖關節長年磨損,第二為年輕族群因罹患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性免疫疾病,或是長年過度飲酒,引發髖關節軟骨缺血性壞死;此外,若長期罹患過敏、氣喘卻濫用類固醇藥物患者,也可能造成骨質流失、疏鬆,導致髖關節壞死。陳正豐說,要避免髖關節提早磨損、壞死,應先避免從事搬運等粗重工作,且不應飲酒過量,當罹患過敏、氣喘,甚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性免疫疾病患者,應依醫囑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降低髖關節壞死風險。陳正豐指出,髖關節若已嚴重磨損、壞死,恐須置換人工髖關節,提醒術前應先經醫師評估,依個人需要選擇金屬或陶瓷材質髖關節,但術後仍應注意保養,切忌激烈運動,登山時則須使用登山杖,以防人工髖關節過度使用,影響使用時間。(沈能元/台北報導)

年輕族群髖關節壞死 當心是輕忽這個原因  蘋果日報 http://j.mp/2u3XzTF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瑜珈造成肌肉骨骼疼痛的風險可能比預期還高

作為幫助身體延展放鬆、思想沉澱的方式,瑜珈(Yoga)是許多人喜歡進行的健身運動,然而不管是任何運動若是熱身不足或進行不當,皆可能造成運動傷害。《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日前刊登美國梅西大學(Mercy College)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發現儘管瑜珈給人傳統的印象較為緩慢而溫和,然而其帶來傷害的風險可能比預期中還要高。研究中作者自兩家瑜珈工作室中招募354位受試者,以問卷調查其年齡、經驗、每周進行瑜珈運動的時數、進行瑜珈的強度、是否感受到任何形式的疼痛或傷害,並在一年過後讓這些受試者再填一次同樣的問卷進行追蹤調查。實驗結果顯示,10%的受試者出現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 pain)的情形,剛開始瑜珈運動時,疼痛大部分集中於上肢,例如肩膀、手臂等。而有21%的受試族群出現既有傷害變嚴重的情況。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受試者的疼痛傷害持續超過3個月,並可能讓受試者決定完全放棄瑜珈課程。
瑜珈造成肌肉骨骼疼痛的風險可能比預期還高 http://j.mp/2upNLRP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嬰兒揹巾也有大學問?

揹巾底部的面積要夠寛,受力才能平均分佈。髖關節才能呈M型。

向前式(前背式)的設計,大多都有一個共通毛病承載力量處為胯下,等於小孩是「吊著胯下」,不是「屁股被承托著」,大腿髖關節的受力點太高,有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

腳的姿勢應該要呈M型,像青蛙一般。伸直的腳可能會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率。

大部分的揹巾的重量限制是15-20公斤,大概都是在學齡前幼兒(3-4歲)的階段左右。

嬰兒揹巾也有大學問?超詳細揹巾使用與選購指南 - 育兒問答專欄文章-媽咪愛 http://j.mp/2sQ4Ghz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骨折術後不復健 當心沾黏

把握傷後6周黃金期 再痛也要做

一位40歲林先生,因重物壓傷造成右手的第五指掌骨折,經過6周固定治療,卻因怕痛不太敢活動受傷關節,對於掌指關節一直無法自由伸展也不以為意。沒想到1年後發現,第五指掌指關節已不能張開、無法活動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患部已有嚴重沾黏,林先生後來做二次開刀清除沾黏部位,術後配合復健治療才獲改善。

個案林先生因瞬間外力造成右手的第五指掌骨折,接受6周固定支撐治療,骨頭復位後卻未積極復健,造成在骨折後關節處僵硬及攣縮,產生軟組織沾黏等功能不良後遺症。

增加預後活動力

基本上,一般骨折患者在骨頭復位後即開始進入關鍵復健期,患者必須配合復健運動加強活動力,以免容易發生沾黏。通常掌骨和指骨骨折這類型手部骨折,40%預後會產生抓握的力量較差、無法移動手指等情形,但勤做復健能增加預後活動力。

有二次手術風險

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損傷是很常見部位,尤其是活動力強的年輕人,很容易因運動或搬運重物造成指部損害,即俗稱「吃蘿蔔乾」。不過,大部分的人經過護理後很快就能恢復活動力,一旦受創太嚴重,即使預後也會產生結疤沾黏,不一定是骨折患者預後才會有的沾黏情形,因此千萬別輕忽復健黃金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因為怕痛不敢動,久而久之受傷關節就真的會無法活動,須承受二次手術風險。
對於已有一段時間關節沾黏、肌肉萎縮情形者,若僅做一般物理性復健,復元情形會有相當困難度。對於已沾黏嚴重者如果強行復健,過程中因施力過度,扳不開手指還有可能造成骨折。

搭止痛藥助復元

個案中的林先生因沾黏情形較久,建議以手術方式去除沾黏組織,配合止痛藥與積極復健運動,確實可以復元較快;但術後若怕痛不敢動,恐會造成再次組織沾黏。提醒民眾切勿輕忽術後復健運動的重要,應把握傷後6周的黃金復健期,即使再痛也要做,避免沾黏導致疼痛加劇,且還可能必須面對二次開刀清除沾黏的苦痛。

骨折術後不復健 當心沾黏 | 蘋果日報 http://j.mp/2sdOSlp

知名止痛藥 恐增中風心疾風險

楊老伯有中風的病史,最近因為關節痛,醫師開了7天止痛藥希樂葆(CelebrexR),但是藥品的衛教單張上寫說此藥品會造成心血管栓塞,請問這藥適合給楊老伯服用嗎?
Celecoxib(CelebrexR)是常見止痛藥物,是一種COX-2選擇性非類固醇抗發炎劑,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抗發炎、鎮痛的效果。由於其腸胃道的副作用比傳統的非選擇性非類固醇抗發炎劑還少,故成為常用的關節炎止痛藥。

說明書須加警語

但也由於此類藥品無法抑制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而血栓素A2會使血小板凝集活化形成血栓;因此可能導致罹患心血管和腦血管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等的風險增加。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5年的統計發現,使用此類止痛藥的病人,發生重大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的比率高於未服用藥物的病人,且可能與使用劑量、使用時間成正相關。
因此要求此類藥品的仿單(藥品的使用說明書)須增列「可能增加心臟病發或中風風險」警語,且禁止使用於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術後止痛
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無論病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劑都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風險。若病人原就有相關病史,仍需使用此類藥品,則應以最低劑量、最短治療時間為優先考量。

感冒藥也須注意

有相關心血管疾病或病史的患者,若因有治療需求,短期使用此類藥品應無大礙,依照醫囑定時服藥即可。
但患者應隨時注意,若發生胸口悶痛、呼吸困難、單側身體突然麻木無力、口齒不清等異常情況,請立即就醫檢查。
市面上販售的感冒藥部分也含有非類固醇抗發炎劑的成分,民眾服藥前應詳讀成分標示以避免重覆用藥,而導致副作用發生。

知名止痛藥 恐增中風心疾風險 | 蘋果日報 http://j.mp/2sITHXc

教你改掉「鹽重」壞習慣

天然、新鮮的食物中其實也含了少許的鈉含量,因此,即使光吃一些新鮮、天然的食物,幾乎就足夠滿足成人一天的鈉需求
因為鹽分無所不在,為了避免長期食用過量鹽分造成身體負擔,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控鹽顯得格外重要
戒掉自行添加調味料,是外食族減鹽的首要功課。其次,餐點的選擇上也盡量少碰醃、燻、醬、滷而製的餐點,也可減少鈉的過量攝取。

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也發表研究於日前提出警告,目前全球的平均鹽分攝取值高達8.6公克,不但直接影響血壓的穩定,甚至可能因此刺激胃的內膜,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該研究同時指出,一般食品包裝上的鈉含量(sodium)標示並不能等於鹽分的含量,鹽含量等於鈉含量的2.5倍,也就是說,6公克的鹽中就有2.4公克(2400毫克)的鈉,因此,平日要超出人體所需可說輕而易舉,更應該特別注重且加以控制,才能遠離高鈉、高鹽對身體的危害。
調查指出,光是米粉羹、肉羹麵等1碗的鈉含量就超過3000毫克,而火腿蛋炒飯、燴飯、炒麵等的鈉含量也不惶多讓,達2000毫克。

教你改掉「鹽重」壞習慣 - 常春月刊 - 台視網站 http://j.mp/2sIIzd7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胸悶會不會致命?這方法一測就知道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醫師也強調,藉由運動來測試胸悶病因,只是初步的自我檢測方式,如果想找出胸悶原因,還是要到醫院進行更精密的檢查,而高血壓、糖尿病患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若是發生胸悶現象,還是趕緊就醫確認原因較為安全。

許多人都有胸悶、胸痛的經驗,總擔心會不會是心臟出問題,或是心肌梗塞的徵兆等等,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醫師表示,發現胸悶時,其實只要稍微運動一下測試,就可以分辨病因。如果運動之後反而感覺比較舒服,那代表心臟狀況正常,胸悶的原因和心臟無關,不會有立即危險,相反來說,如果運動後胸悶更嚴重,就代表心臟可能有問題,如果還有冒汗、易喘、心悸等症狀,就建議趕緊就醫檢查。(張雅淳/台北報導)

ABCDE判別好痣壞痣

 

一圖告訴你 用ABCDE判別好痣壞痣 - Yahoo奇摩新聞 http://j.mp/2rV58dV

運動4處方

據行政院統計,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的比率,將在明年(2018)邁入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物理治療師許至中表示,想要擺脫老化、骨折、慢性病,運動是最好的處方,可改善心肺功能、增進骨骼與肌肉強健,長輩們在評估身體活動狀況後,每個星期可以這樣運動。(黃子倫/台北報導)

1. 有氧訓練心肺力:快走、游泳等讓最大心跳率保持在60%,有助維持心肺能力,有氧最大心跳率算法是220減掉年齡,以65歲銀髮族為例,有氧運動時心跳最好維持在100下左右,每周可執行兩天,每天約30~50分鐘。
2. 負重訓練肌耐力:拿啞鈴或是彈力帶等針對手臂、背部、胸部、腿部等主要肌群鍛鍊,以自己可以拿起最大的重量(RM)約60%來選擇啞鈴,應尋求專業教練指導動作,每周可執行兩天,每天2~3個部位的肌群為主。
3. 拉筋訓練柔軟度:以不疼痛、不重複彈跳為原則針對上肢、下肢等部位伸展,也可選擇瑜伽鍛鍊協調能力,可增加身體活動度,每周可執行2~7天,依個人狀況10~15分鐘不等。
4. 登階訓練平衡感:藉由高低登階,並且踩踏在不同材質上的運動,就可訓練雙腳踩地的穩定度與身體平衡感,每周可執行2~7天,每次可做10~15分鐘不等。

【長青片】運動4處方 跟老化說掰掰 | 即時新聞 | 20170608 | 蘋果日報 http://j.mp/2sgPYkj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鶴拳古典拳論(二)-福州鶴拳論

論氣力法使氣流通四海任君自由天下分第一 先人有言:人之英雄皆於氣力足,若氣力不足,英雄何在?論現在之人學技藝者,所有皆是用力。已用力,此謂不識其法,不明其理,人生無氣為死屍,山生無氣為絕地,一要氣,二要力,若傳此法,切不可傳此書,後人怎不能傳。此氣力,夫拳之象,惟氣無形,有者步勢也;無形者呼吸也,二氣呼出丹田之力,吸收氣海之勢。發手用呼,使力雄殺;收手用吸,使力回鼻,收落咽喉,至胸前門華蓋,吞住氣海,出由丹田,動鳩尾,命門上華蓋,咽喉推百會,洩兩肩,發至手掌心,此乃二氣交蒸,發力而不能喘,此乃氣順,不能捲掘全身之力。所謂禁在氣,不在力。人不知此法,上落下抄,徧身剛硬,枳緊力隔于上,使氣不能流通,此剛硬不可用,如口不能言,諸節此鬆雙矣。夫丹田氣之力源命門百會二穴之功百會乃以一身之樞,命門乃以一身之主,發勢明胸貫頂,用百會提起,口笑胃通。自命門迫腰,此呼吸發勢之也。墜守。腳放鬆,心放寬,力放落丹田,沈緊命門,兩腳彎節之力放定,盆墜回後馬,此吸收之力也。呼吸二氣出氣轉氣,后字週而復元,命門自緊,丹田分上下,胸開兩邊,氣後從肩井出去至手尾平和,使二氣得之交蒸,豈非命門一身之主哉;然不知呼吸,上下二氣隔斷,安有氣力之理。應乎呼出發勢,頭後大椎骨坐插落力,使命門無不應驗。命門之路,出氣,氣必丹田內,上隔心提起,氣必消也,丹田墜落,腰脊反號,氣必離也。咬齒之力,氣必存在于全身,此皆不識其法,不明其理,致有此弊,後學君子細推究其中,妙理可得也。 論立身腳馬子午節門功夫分第二 先持丹田椗起上鳩尾至胸前,力開兩邊,從肩井後開極泉,由小海落海底,扣緊力直出手尾,以充平和尾節。出肩一寸,虎口插落,手面太淵重節。能者,四面力收回,用海底轉眼回外節,平直內節無用力,力存肩井,單留後用,或出入橫直,見勢應用,此手法能如此者,肢手勢得之。 論出腳力從湧泉貼地分第三 五指平和卒地,由解谿重落,節起豐隆至脾關,直至魂門,由隔關上腋,後肘背腕直出手尾,前面從氣海落關元,直放膀胱,由脾內面落關元,承山至湧泉殺地,百會提起,地閣墜落俞府至幽門,直到氣海,不可輕重,切要平直,此所謂元生靜不主動,後命門由陽關至長強骨坐插落,環跳腳放鬆,由腳邊臏膝節墜落至腳心。百會從缺盆墜落,大椎至神道,直直到命門,亦是止可不可直落,若是直落,前後不能相連,安有前後禁手。 論戰法工夫分第四 夫拳不離戰,無戰不成拳,論戰之法,體要端正,手要平直,手尾正門,馬要四平。起步只是三人同到,進馬是內氣緩之穿出,住止步,亦是三人同到之力。論五肢條目,跟究頭頂腳底要殺地,肩平落節要墜落,手尾要平和,出肩一寸,兩腿討究力,迎身接肢,聽他人其力虛實,連三起駿。五肢手,乃是以門就門,以力就力,就見力生力,舉意不舉力,無宗不宗,無駿不駿,連三起駿也。 論端正法分第五 力貴精于一,如何為一,五氣朝元為一。如何為中,毫無偏倚為中;如何為元氣,上通天門,上通泥丸宮,下通地關湧泉穴中循環華蓋之間,至神氣之融和而發出氣力象之,沈雄者也。何為五氣?五肢皆從元而出入,維繫於元者也,元臍下一寸,此穴者也,自有生而來,人與物俱號為太極,太極主靜,不主動也,靜在則午在,如孟子言浩然之氣是也。知此則陰陽力呼吸氣,從此穴而貫通也。常言手之出入,力于臂要落輪要活,三歸仔要相對,發在掌心,掌心力齊出,收入海底兜落,與心氣齊下兩節,子午要靜,腳尾腿門要正,長強骨要坐插落,五腳指展開,力要從心赦地,手掌中再擒緊重一用,此是正法也。再言作法起手力,力從呼吸氣通,起而五筋與起節,二要與頂心骨齊起,再兩池與大椎骨下唇與口,與腳心骨齊下,乃是起齊起下,是何齊下,方為一貫之法。凡與人敵手,要呼吸作通,先下手為勝,一要先門歸勢,隨手而發,以緊為要,至於台浪之法,亦可用也。 樣之要細,一台配一法,一浪亦配一法,要緊為打倒人之法,動而即動,靜而即靜,切不可半動半靜,動如急水,靜為山岳,手入為空。 入閉貼欲則去,不可即慢蠢出,乞他人作當敵手時,門要緊察生神,要豫防,觀他人身弱勢敗,門空不好,大膽進入中關而殺之,無不了離之理也。煞時若在不離者,要緊補手節,即可離之要打倒人。又貴手足,若能手足齊至,必足殺足,手殺身,上下齊打,何怕不離乎。若能如此,雖有大力者,將安恃哉!若論剛柔橫直,剛者力擒他人之手,用沈落發起,緊手進入,使他身虛浮也,他之手不能起脫,柔者是力在歸中,手是用柔,他手橋用剛,或台浪斷造,或轉角過門,或迎風折枝而殺之。或用帶過用後手射入,或吞吐浮沈,查其清實,盡其平時貫習工夫,愛用何等肢手,即可隨便使入之,無不得勝。與人敵手,門要緊,四方要密也。敵手無門可奪,使他不能接手。若論吞吐浮沈,吞力在池,吐力在田,浮力在山,沈力在水,所謂田起池落山崎水流,吞吐在池田,浮沈在山水,出水山崎水捨下,不可繋石前,存在池下,歸於田後,舍落大椎下命門,歸於田,週而復元,正是回龍顧水之法,吞如似猛虎下山,吐一氣沖天,浮迎身接肢,沈者青龍赦水。 論駿身法分第六 力從肩腰腿身駿起,左環於右,右環於左,是謂連環駿,出入能俱駿。此法能講究分明,有七星墜地,正能學習之。論口有大關胃大通,微關田微通,起手配微通,入配大關,若用工夫到,此法切不可不用也。 論與人敵手工夫分第七 此法要門戶子午相連,子在他人鼻,午在自己手,又子午在元,子午二字不相離,精神凝聚,不可被人用計害生門,觀其動靜,察其虛實,然後舉步入偏,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出橋手不可太剛,亦不可太柔,力全在肩節,察其敗勢,方可進中關而殺之,不可忘記。勢為要打倒人工夫,一之乘勢借力攻之,二要五肢歸一,三之四兩化千斤,四以門就門,五連三起駿五法。手能離滑脫化,自然無堅不破,誠足為中流之砥柱也。 論三戰法分第八 頭為主,身為帥,腳為將,手為兵,六科為脈之要,左邊心腎肝,右邊肺脾命門為上中下,三位宗論部位,頭至胸識有疾,胸至身識有疾,身至腳識有疾也。 論五行要手分第九 金要利,木要尖,水起浪,火帶風,土帶殺。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金生水,水制水,水生木,木制土,木生火,火制金,火生士,土制水,土生金,金制木。此乃相生相剋相制之論。 論五肢手法分第十 一要以力就力;二要以門就門;三要一羽化千斤;四要五肢歸一;五要連三起駿。談論其勢力,根脈骨節,口穴轉輪住止部,一身四體俱全,各有三十六穴,七十二活處,所呼吸者部位,頭提正,手出心臟定肩胛,用力坐落,腰腧丹田力提起,大椎發下於尾尖,腿力過左右上下,後腳住本身,前腳扣用如先鋒出軍。一般人心要記論對敵者,以力而剛之,他人扣剛發力,需沈身細扎化他人,以硬剛可除他根脈殺血之氣,他自滅之。勢致硬力,無沈身細扎之力,沈肩插胛,提腸轉肚,起腿吊根,扎呼吸,以破強剛之勢而勉可得成功矣。 論迫身而來之力,他迫身之力,亦強亦柔,如力剛強,如水來士掩,如柔力而來,必定他人先用虛力而後剛,須出手掛節入他壞漿。他人瓦用橫力而來,須沈身連腳沈肩發扎,扣應齊力,以硬他人,有此齊備之力,手必成其美矣。論馬發力者,丁不八,不八以丁,不成丁以八城,入前後腳進退,連力叫應,來去法力,須著大版根力,手齊而起,腳手心勢沈用發力,一氣而出活力前,前三後七,子午腰腧力串墜落正法,力如鐵之勢手也。 論三戰法分第十一 吞如貓兒戲鼠之狀,吐如猛虎出林之勢,浮如飛鳶迎風鎮地,沈如泰山壓頂之法,飛如大鵬展翅之狀,鳴如伸頸歌聲之意,宿如初醒之態,食如啄物之形。若論人學習頭法者,須勤心學習之,不可無勤心而作者。論奉法,虛則實,實則虛,虛實之外,他人虛目實實而辦,虛虛而辦,虛虛實實須著子午,認真不可虛浮戲作者,此法變化無窮。 論八角歸宗秘法分第十二 陰陽虛實,內觀冥想,四海凝聚,交蒸二氣,靜動無有,太極生化,百會命門,五神融和,明胸貫頂,踏七星,入八卦,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專氣致柔,禁在氣,不在力。動鳩尾至胸前,肩腰腿身駿起,無宗不宗,無駿不駿,離滑脫化,剛柔橫直。駿身鶴法,八角歸宗,冥思內觀,陰陽動靜,無有太極,天地人合,以心傳心,以法傳法,駿鶴法門,法門秘傳。 頭頂三十六天罡,腳踏七十二地煞,地閣要正,沈肩插胛,手要平直,平直內節無用力,長強骨坐插落,禁在氣,不在力,肩腰腿身駿起,左右連環駿,出入能俱駿。 手似楊柳拳似彈 馬如車輪身如梭 太極八卦,無有化生,以心傳心,以法傳法。 無宗不宗,無駿不駿,駿鶴法門,法門秘傳。
------------------------------------------------------------------
應該是很寶貴的法門,值得一讀再讀來領悟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保持端正的坐姿,就有助於提高抗壓力、提振精神,減緩憂鬱症!

小時候常常會被大人提醒不要駝背,看起來沒精神又不好看,而國外研究顯示,駝背其實還與憂鬱症有關!只要保持端正的坐姿,就有助於提高抗壓力、提振精神,減緩憂鬱症
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研究團隊,為了確認姿勢對於心理的影響,以被診斷出輕度到中度程度憂鬱症的61名患者為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中,一半的參加者被指示打直背脊坐著,部分還是會不小心駝背的受試者,還使用物理治療用的膠帶固定肩膀和背部輔助,而另一半的受試者則能隨著喜好自由坐著。
結果顯示,儘管事前並未告訴受試者們進行的是甚麼實驗,但挺直背脊坐著的受試著們在過程中感受到較高的活力,並且更有自信心,對於困難的挑戰也更有忍耐力。
主導實驗的伊莉莎白博士(Elizabeth Broadbent )指出,比起自由入座時彎腰駝背的受試者們,挺直背脊坐著的受試者們,活力較高、恐懼感較低,有被提高了自尊心的傾向,面對壓力較大的工作也更有抗壓性。而坐姿不佳的另一半受試者,則有緊張、僵硬,消極遲鈍的傾向。
這項研究認為,隨著姿勢不同而形成的肌肉狀態,會影響到情緒。而日本自律神經研究會也指出,彎腰駝背時會造成脖子的負擔,進而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憂鬱症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此外,脖子的彎曲也會阻礙到腦脊髓液的循環,一旦阻塞就會讓腦機能下降,容易感到昏沉、頭痛、眼睛疲勞,並且有健忘以及思考能力下降的情形。
因此,平時要盡量保持抬頭挺胸的姿勢,才能在繁忙的日程裡保有積極的心態,常保身心靈的健康。

彎腰駝背 憂鬱症風險增? @ 鄭醫師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riFNHX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動態感覺訓練 (形意拳)

感受身體肢體的微細”自然”韻動。在忽忘忽助下的,結合意念。
很有趣的練習。

在6分左右開始,一些上下肢的動態感覺。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站樁

意拳大写真 高臣 1

講解非常清楚細緻:
樁法是非常基礎重要動作,愈基本的東西愈重要也愈容易被忽略。
常言道:練三年太極拳,不如練一年站樁功
* 個人臨床上觀察,有練傳統功夫的人,老年的生活品質會比一般老人要好些,若以復健醫學的角度來看,也確有其道理。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腸內菌愈來愈受到重視

老翁偽膜性腸炎嚴重腹瀉 糞便移植完整菌落改善

桃園一名7旬老翁上月蜂窩性組織炎住院,經抗生素治療引發偽膜性腸炎,嚴重腹瀉住進加護病房,衛福部桃園醫院利用「糞便移植」技術,將患者妹妹的糞便,便利用大腸鏡放進病患大腸內,讓被困難梭狀芽孢桿菌佔領的大腸,獲得有好壞菌的完整菌落,達到腸道平衡,幫助消化,患者5天後出院,成為部桃糞便移植首例。
部桃感染科醫師林宜君指出,71歲老翁因為使用抗生素治療,體內菌種生態被破壞,又不幸被感染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更慘的是,患者又有甲狀腺低下等疾病,腸胃科都對患者的案例相當頭疼,腸胃科醫師曾騏龍想到國外有糞便移植的醫學文獻和成功案例,於是決定嘗試。
林宜君說,糞便移植可用於罹患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炎症型腸病、代謝病、腸道免疫缺陷和腸道過敏的患者,將健康的糞便,藉由鼻胃管或大腸鏡,放置到患者的十二指腸、迴盲腸交接處,藉以孳生完整菌種,恢復腸道平衡。
林宜君表示,患者糞便移植的對象,為了避免取樣的對象有同樣的壞菌,一般找尋不在同一屋簷的親人,除各項檢驗合格外,還得作息正常、排便順暢的人,老翁的妹妹剛好符合這些條件,移植當天,捐了600CC的糞便,提供醫療團隊後製,再用大腸鏡植入患者大腸內,成功演了一齣「捐糞救兄」的戲碼,患者住院5 天後,康復出院,這個案例,也成為部桃糞便移植首例。(突發中心石明啟/桃園報導)

博客來-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  http://j.mp/24loYO7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預防憂鬱症、老人失智....祕訣就在「腸道細菌」?(精神科)  http://j.mp/2pL3Y3U

失智竟與吃的東西有關!3招除腸道壞菌、重金屬 | 糖尿病 | 細菌 | 早安健康 http://j.mp/2pL3lrf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狂點人工淚液 眼竟更乾澀

過去乾眼症多好發於淚腺退化的老年族群。亞東醫院眼科部醫師何威廷表示,近年臨床觀察,乾眼症有年輕化的趨勢。過去10年間,20~40歲族群就發生乾眼症的比例,近3年約增加2成。主要與常用3C產品,用眼過度,加上錯誤的保養方式有關,尤其長時間戴隱形眼鏡、放大片,久待冷氣房的上班族,淚水更容易蒸發,誘發乾眼症。
有不少人自行買人工淚液狂點,卻發現症狀沒有緩解,甚至愈點症狀愈嚴重。眼科醫師何威廷表示,如果眼睛伴隨有發炎的狀況,沒有治療好,一味錯誤的補水,往往反而會讓眼角膜神經反射功能下降,讓淚水分泌變更少,形成惡性循環,應配合治療改善發炎,再搭配補水才有效。
何威廷醫師表示,一般正常情況下1分鐘約眨眼15下,若專注看螢幕時,眨眼次數降低,會讓淚水蒸發速度變快。使用3C產品最好每半小時就休息5分鐘,配合適當的眨眼。並建議1天熱敷眼周1次,每次10分鐘,幫助增加眼睛淚水表面脂質層的厚度,也能減少淚水的過度蒸發。

【解惑片】狂點人工淚液 眼竟更乾澀 | 即時新聞 | 20170428 | 蘋果日報 http://j.mp/2oCAGFB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正常腦壓性水腦症

台中一名65歲王老闆原本熱愛出國旅遊,近年來卻因走路像企鵝般左右搖晃,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彎腰撿東西手抖個不停等症狀,而變得鬱鬱寡歡,家人陪同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正常腦壓性水腦症」,立即施行腦室腹腔式引流手術後,王老闆拾回健康,也重展笑顏,直說下個月要繼續環遊世界!
王老闆表示,處於半退休狀態,常常外出旅遊,但近兩三年來開始步態不穩,沒走幾步路就會喘,在辦公室連走個3公尺應門都嫌累,有時候彎腰撿東西,不僅臉部脹紅,手更不停顫抖,又因經常小便來不及,造成家人清理上的麻煩,讓他有苦難言,逐漸足不出戶。
亞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表示,王老闆的症狀為典型「正常腦壓性水腦症」,常伴隨失智、失禁、步態不穩等問題,發病原因為人體腦內正常腦脊髓液維持在80至150CC,而每天人體會製造出450至600CC,在正常狀況下,腦脊髓液會從「脈絡叢」分泌出,而從「靜脈叢」回流被人體吸收,一旦吸收不完全,就會逐漸形成腦室積水,即所謂的水腦症。
此症狀好發於65歲以上患者,或有三高及發生腦梗塞、腦外傷、腦出血、感染及接受過腦手術的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因王老闆患有三高,且過去曾有腦外傷及中風的病史,更容易罹患此症,若不及時治療,恐造成嚴重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的現象,此疾病臨床上也常與帕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混淆,容易造成延遲性治療。
林志隆強調,經由「可調式」腦室腹腔式引流手術,把多餘不能吸收掉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腔去吸收,不但可從體外控制腦壓,調控腦脊髓液引流量,減少患者接受更多的置換手術,更可以減少患者因姿勢的改變而造成腦壓的變化,影響腦脊髓液的引流。(田兆緯/台中報導)

三高者注意!走路像企鵝 原來罹患水腦症 | 即時新聞 | 20170425 | 蘋果日報 http://j.mp/2p0Eb7g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苦不在工時 是對未來沒盼望

醫療奉獻獎得主、馬偕兒童醫院資深醫師黃富源近來非常憂慮,對於醫師納入《勞基法》後,又要以開大招收醫學生因應,認為是「飲鴆止渴」,只會將台灣醫界推向更深的困境,讓這個老醫者十分不安

黃富源指出,年輕醫師高喊過勞、爭取加入《勞基法》,根本原因在於「對這個行業的未來沒有盼望」。他依自己醫療臨床工作40多年的經驗,剖析現下年輕醫師真正面臨的困境,希望衛福部真正由根本改善醫療環境,給年輕醫師更有希望的未來。

困境一:年輕醫師操勞  但前途沒有以前的「光明」

黃富源說,他當住院醫師時的工作量,比現在的年輕醫師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在台大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經常是急診工作24小時,做一整天、休息一天、再做一整天,持續一整個月;但病房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5點,每3天值一班。急診值班隔天不給休息,白天仍然照常上班,常常是連上36小時,遠遠比現在住院醫師每周88工時高出太多」。
「我們那一輩的醫師也是人啊,難道沒有過勞問題?難道身體是鐵打的?當然不是,我們也會累、也是過勞,但我們的未來有希望,所以不怕累、只怕學不夠,等到學會了、『出師了』、懂得夠多,不論是開業或在醫院服務,都可以獲得很好的回饋。」。而現在的年輕醫師學成後,很難獨當一面自己開業,即使受僱於醫院或診所,也不容易獲得適當的回饋。
「拚命再拚命!」黃富源說,那個時候大家都搶著出頭、希望獲得老師的欣賞,學習動機強。曾有一位皮膚科教授看診時,後面站著7、8年輕醫師跟著學習,連身為小兒科的他也去,就為了多學一點。
現在,他和年輕醫師說,星期六有一位病人的病情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75歲的他都願意假日到醫院教學,將經驗分享給年輕醫師,「結果4個醫師只來2個,沒來的理由是說因為88工時,排休假所以不來。」讓他很驚訝!
黃富源認為,過勞只是年輕醫師心中不安的抒發,真正困境是看不到未來

困境二:財團掌控開業難 年輕醫師看不到未來

不過,黄富源強調,他並不是批評年輕醫師比較「草莓」,他認為,「他們只是把過勞當成一個議題在抒發,實際上,怕辛苦是因為看不到未來。」
黃富源指出,放眼望去,財團醫院雖名為「財團法人」,具有其社會性與公益性,但實質上仍是以營利為目的。許多財團醫院的醫師沒有底薪,醫師的待遇論件計酬,按門診、住院或檢查等各項服務數量,以定額或定率方式抽成計薪。造成有些醫師為了收入拚命衝量,喪失了當初行醫的使命。醫療資源大部分被財團醫院把持,導致部分年輕醫師選擇去診所服務;卻還是有聽到醫師提及服務的診所,為了利潤要求他們更改處方,該醫師不從,因而離職的例子。

困境三:病人過度就醫  導致醫師壓力劇增

為什麼醫師會忙得要死?因為「健保太便宜,便宜到病人不珍惜醫療資源啦!」黃富源說。
別說歐美國家,就連越南、緬甸、中國的醫療費用都比台灣昂貴,台灣健保給付醫生的診察費只有兩、三百元,很難找到比台灣更廉價的地方。
他自己遇過看診時,電腦系統跳出「該病人今年度已看診超過百次,請規勸看診、節省醫療資源…」之類的「跑馬燈」,他非常無奈,醫師多半不敢開這個口。
黃富源指出,看看國外,像是新加坡的做法是每個人都有看病額度、未超過的部分可以借給家族親友,家族成員之間可互借額度,或是超過看病次數則加重部分負擔,以此節制浪費。這些方法應都可行,重點是政府要不要做?

難題:醫師工時難計算  工作與學習難界定

住院醫師縮減工時,執行上也有盲點。黃富源指出,醫界傳統,住院醫師像學徒,主治醫師可比擬師傅,學徒在「還沒出師」以前,在醫院內的時間大半是學習。學習與工作之間,工時如何界定?他舉例,內兒科每天朝會(morning meeting)一小時,會介紹醫療新知,或提出值得討論的病例由主治醫師加以指導;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做超音波、教他們如何看X光片、心電圖和腦波,教導住院醫師做胸管引流、脊髓穿刺、導尿,這些工作對住院醫師來說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外科朝會討論病例,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進開刀房,住院醫師在旁當助手;開完刀後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巡房,指導如何照顧術後病人,這也是學習,不單純只是工作。
早期醫療師徒制,徒弟若有刀可以跟,就算剛值完班還沒得睡覺,也要站得老高多學一點。
「住院醫師與一般勞工的工時計算方式是完全無法一概而論的,住院醫師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難以切割。要求減少工時,將會同步壓縮學習時間。」黃富源表示,醫學博大精深,如此一來,住院醫師的訓練年限勢必要拉長,否則沒有多看多聽、學得不夠精深,形同「半路出師」,絕非病人之福。
危機:增收醫學生 十年後將湧現流浪醫師潮

財團醫院不斷增加、不斷擴床,病床太多,有時會收治一些不需要住院的病人,導致醫師過勞。黃富源提出他的看法:「如果取消健保制度,大醫院的門診人數會減少很多,病床也會空出很多。我不是反對健保,而是建議健保應同時控管供、需兩端,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目前台灣醫療問題不是醫師不夠,而是健保制度使就診與住院人數增加,而財團也藉此增蓋醫院。解決之道應該是從需求端著手,如何減少就診及住院人數、如何限制病床擴充,而不是去增加醫師的人力。目前醫師大都集中在都會區,偏鄉卻招不到人。若增收醫學生,可以預期醫師人數會過多,醫師人力的投資會浪費。
「依衛福部計畫,為了要把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每年至少需增加千名醫師。台灣不需要那麼多醫師,德國有前車之鑑,醫學院一堆人去讀,畢業後開計程車、或兒科醫師去當保母者比比皆是。」黃富源指出,加收醫學生,十年後,台灣勢必會有許多流浪醫生。
黃富源呼籲,衞福部下決策時,「可否參考一下資深醫師的忠言,切勿匆忙上路呢?」
醫師納勞基法/黃富源憂:他們的苦不在工時 是對未來沒盼望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j.mp/2oOHKxG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抗生素給藥一個療程大約為幾天?

抗生素給藥方式應以一個療程為原則,在美國,病人因為感冒發燒而到醫院看病。醫師仔細的檢查後,若診斷已為中耳炎,醫師開給病人十天的抗生素。醫師會向病人解釋,抗生素的一個療程為十天,十天的抗生素一定要服用完畢,不可隨意停藥,以免身體產生抗藥性而在台灣,病人因為感冒發燒到醫院看病,若經診斷需要服用抗生素,醫師通常給予病人三天的抗生素。但抗生素吃三天足夠嗎?一般醫師會告訴患者,藥吃完後,再回來門診。
在醫院如果醫師提供了正確的診斷,當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病程已經從病毒感染轉變為細菌性感染,而需要抗生素的治療,給藥三天是不夠的。事實上,服用過三天的抗生素,較弱的細菌已被消滅,較強的細菌尚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屈服於抗生素的藥效之下。此時若不繼續服用,倖存的細菌會改造強度繼續繁殖生存,導致了嚴重的抗藥性
臨床上實際經驗顯示對於大部分的上呼吸道細菌性感染病人,服用過三天的抗生素後,病情開始好轉,許多病人往往覺得自己已經好了許多,不想再奔波去門診,便自然的沒有完成療程,停止服用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又產生了。抗生素過量與不及的不當使用,都是濫用
三天並不是一個療程的抗生素給藥方式,是否為台灣普遍的上呼吸道細菌性感染的給藥原則?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明文規定,門診使用抗生素以不超過三日為原則。如有必要,每次以七日為限。全民健保這項給付規定,無意中造成門診和醫院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況,無形的影響了台灣的醫療行為。即使在確診的情況下,礙於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制度,醫師也不會給全一個療程的抗生素,只好夾在專業素養和藥品給付制度間,技巧的告訴民眾帶著健保卡再來回診。到底要看診幾次,使用幾次健保卡,才能完成一個抗生素療程還是令人擔憂的。其次,重點是病人會不會回來看診,完成抗生素療程?能不能按時服用?若未能按時完成抗生素療程,病是否會痊癒?這些考量使得抗藥性的產生,增添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以公共衛生的角度看來,如果沒有把握病人按時回診,以病人心理的考量,抗生素給藥方式應以一個療程為原則。
過與不及的服用抗生素,導致國人驚人的抗藥性成長速度,實在可怕。抗生素目前只有在醫院被管制,但在診所則無控管機制,在衛政單位宣導教育民眾,切勿未經醫師診斷自行購買或服用抗生素之外,深切的影響著國人的醫療行為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對於降低國人抗藥性,是責無旁貸的。以目前抗生素的濫用,包含了過量與不及的不當使用抗生素。
從政策與制度上,全民健保制度應該發揮特有的影響力,認真思考現行的對策與未來的方式,確實做到監測抗生素用藥處方的責任。從醫學與病人心理來考量,抗生素的給藥原則應以一個療程為準則。無論三天或七天,對不同的病因,都有可能是過與不及的處方。醫師掌握著抗生素用藥處方的權力與義務,無疑是導正抗生素濫用情況的重要因素。全民健保制度應該尊重醫師的診斷和處方,不應以給藥三天或七天的原則為限制。讓醫師能給予病人一個療程的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服用療程不全,或是服藥間隔不定所導致的抗藥性。
本文參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生物統計組長封安珍"抗生素給藥方式應以一個療程為原則"
抗生素給藥一個療程大約為幾天?__免費醫藥諮詢_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j.mp/2p4mzsl

當醫師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 http://j.mp/2p4n5qq
站在醫生的立場,汐止國泰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羅巧微很坦白地說,「醫師會主動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這個醫生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碰過反彈強烈的父母,甚至當場大發雷霆的都有,有些醫師甚至選擇不主動告知。羅巧微醫師說明,一般門診使用的抗生素屬於輕量級,通常吃完一陣子後,就不具任何影響。當然,我們仍不希望常常使用抗生素,不過在有需要使用的時候,也不需過度擔心,遵照醫師的指示,使用完整療程,才是抗生素正確的使用方式。
抗生素的治療及副作用
抗生素的作用在於治療「細菌」性的感染。可分為局部用藥和全身用藥。局部用藥如:藥膏類、耳藥、眼藥,全身性用藥如:口服、靜脈注射。
哪些病症會使用到抗生素作為治療呢?輕症(門診用藥)如:輕微肺炎、中耳炎、鼻竇炎、輕微且沒有發燒的泌尿道感染、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等。其它比較嚴重的病症,像是嚴重的肺炎、敗血症、腦膜炎、腎臟炎、腹膜炎、闌尾炎…等,任何一個系統的細菌性感染都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副作用,在小兒門診微量的用藥上,最常見的是腸胃不適,可能會有肚子痛、拉肚子的情況,再來則因小朋友的狀況而有不同,有些會出現過敏現象,輕如一點點皮膚癢、皮膚紅,重則臉腫起來、呼吸會喘也可能發生。其他副作用則需要長時間的使用才可能發生。
副作用不一定在孩子第一次使用時就會發生,因為抗生素有很多不同的家族,若出現過敏等不適的副作用現象,就要把藥名記下來(或藥單留下來備用),下次帶孩子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以避免同一類的抗生素再使用。
只能殺細菌,不能殺病毒
一般常見的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多數都由病毒引起,通常約一個星期就會自行康復。抗生素無法殺死病毒,也無法減緩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發炎、或疼痛等症狀,因此感冒通常不需要抗生素。但是如果症狀超過一星期,則應再尋求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Q1、孩子明明是感冒,為什麼醫師卻開抗生素?
羅巧微醫師說明,一般我們說的感冒通常指的是病毒感染的感冒,單純的病毒感染,的確是不用吃抗生素的。可是在病毒感染的後期,有一部分的小朋友(大部分的小朋友自己會好)會出現病毒感染後的細菌性併發症,即肺炎、中耳炎、鼻竇炎…等,這些細菌性併發症的前身都是感冒,也就是說,通常是感冒了一段時間後發生的細菌性併發症,這個時候要需要吃抗生素來治療。
瞭解感冒的症狀
當孩子感冒,沒有發燒而只有流鼻涕或咳嗽時,代表感冒病毒感染了孩子的鼻子與氣管,此時鼻子會產生清澈的鼻涕,以幫助清洗出鼻子與鼻竇中的病毒。2~3天後,身體的免疫細胞開始反擊,此時鼻涕會變成白色或黃色。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也無法消除或減緩這些症狀。
Q2、前幾天就診,醫生說是感冒,今天卻又診斷為肺炎,是不是誤診?
羅巧微醫師解釋,肺炎通常是感冒的後遺症,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是先有感冒,後來才會逐漸演變成肺炎併發症。至於感冒併發成肺炎的原因,羅巧微醫師指出,以肺炎鏈球菌為例(肺炎也可能是其他細菌引起),有打疫苗跟沒打疫苗的小朋友併發肺炎的機率就不一樣,此外,小朋友的營養狀態、感冒後休息的狀態、週遭環境有沒有肺炎細菌,甚至有些小朋友鼻腔裡面就有共生肺炎細菌,跟身體健康、所處環境、過敏體質都有關係。
總言之,如果只是病毒感染的一般感冒,是不需要吃抗生素的,即使吃了抗生素也不會好得比較快。除非是在後期有併發細菌性感染,才會使用到抗生素治療。
Q3、細菌性感染就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嗎?
某些特定的細菌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有一些細菌是自己就會好的,羅巧微醫師表示,比方說黴漿菌,它是一種引起輕微肺炎的常見細菌,有吃抗生素會好得比較快,但就算沒有吃抗生素,也會自己慢慢好,這個時候是否使用抗生素作為治療,就視病況而定。
Q4、使用抗生素有一定療程時間,不可自行停藥?
理論上,細菌性感染一定要把整個療程的藥物吃完,以扁桃腺為例,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A型鏈球菌,病患可能吃了3〜4天就感覺喉嚨不痛了,但這型細菌的完整療程是10天,就一定要吃完10天的藥物,才能殺光體內所有的A型鏈球菌。
每個病症的療程長短則要視醫師的診斷而定,羅巧微醫師解釋,並非中耳炎就一定是吃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要看病患的反應,治療過程中要追蹤,於回診中確認藥物是否發揮效用,也許第一次用的藥沒效,就要換第二種藥,一直到病症完全解除為止。所以每一種病症的完整療程沒有一定的天數,要視病情而論。
那麼,抗生素的使用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停藥呢?除了服用完整個療程後,在醫師的確認下停藥之外,還有另一種情況,醫師也可能指示停藥。同樣以扁桃腺發炎為例,羅巧微醫師說明,醫師在診療時發現病患有化膿等類似細菌性感染的症狀時,可能就會先開立抗生素的藥物作為治療,待檢查報告出爐後,結果並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時,醫師就會指示停藥。
Q5、服用抗生素不能自行停藥的原因?
細菌會培養出抗藥性!也就是說,如果病患只吃了幾天,感覺症狀解除了,就自行停藥,細菌可能只被殺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通常是比較強壯的一群細菌,它們就會在體內繼續繁殖,變成更多厲害的細菌。到時候患者就要吃更強效的抗生素或打針,才能再把這些已經有抗藥性的細菌殺乾淨。
抗生素的濫用,也會造成孩子體內的細菌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具抗藥性若是每次才一點小感冒就使用抗生素,有一天孩子身上的細菌就會無藥可醫。
保護你的孩子
當醫生告訴你藥裡面含有抗生素,羅巧微醫師提醒,父母要先確認以下的事項。

  1. 孩子有沒有蠶豆症,或對哪些藥物過敏,若醫師忽略,請主動告知醫師。

  2. 若藥物為水藥劑型的抗生素,即一個瓶子裡面裝有藥粉,要自行加水混合的藥物,在領藥時就要跟藥師確認清楚,要加水到幾cc.後混合使用。之後每一次餵藥時,都要搖晃均勻。以前曾經有父母加太多或太少水量的情形,還有阿公阿嬤直接將藥粉倒出來給孩子吃的狀況。

  3. 請教醫師這個藥物預計要吃多久,中間需不需要回來看診。羅巧微醫師說明,例如,若是患有鼻竇炎的孩子,醫師預計這個小朋友可能要用兩個禮拜的藥,但不會第一次就開這麼多的藥給他,通常會先開個3〜5天,再請父母帶孩子回來複診,確認藥物對他來說是否有效,或是否有拉肚子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以協助患者快速地恢復健康。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non-contact ACL injury (前十字靭帶) 常見的膝問題

image
The Beautiful Game: Mechanisms of non-contact ACL injuries http://j.mp/2osxGZ8
* 太常見的問題了。即使是沒有撞傷,膝蓋也是有可能受損的。
image

鶴頂穴 按摩 (四頭肌)

image
imageimage
按摩鶴頂穴對一般膝痛(或”正常”人)多少都有助益。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生活型態醫學

我從很多資深醫學院教授,得到我當初認為不可思議的資訊。例如至少有一百多年之久,每一位醫師的辦公桌上都有一本Merck Manual(默克手冊)。Merck是一間全球著名的大藥廠,他們出的醫師桌上的「聖經」就叫做Manual;簡言之,什麼疾病用什麼藥…等等。但最早的Manual,事實上充滿了太多以毒(像砒霜)攻毒(疾病)的處方,或者是假病根本無藥醫,Manual也有;或者假藥醫真病(期待真藥效果Placebo Effect)、真藥醫錯真病(美國每年有20萬人因給錯藥死亡)等等。即使今日我有個學生30初頭,因為體重超過100公斤,呼吸系統有問題,他吃的藥也是很毒的。但無此毒藥,他呼吸會很困難!

很多年前,一位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對大一新生演講:「我歡迎你們來此,將享受到最豐富的求知經驗。未來四年,你們將學到種種有關人體錯綜複雜與奧妙無比的知識,還有身體奇奇怪怪的毛病和疾病。不幸得很,10年後,有一半我們教你們的,將不再是對的,而且我們無法告訴你們是哪一半。」只有頂尖的醫學院院長才能如此坦率的招認醫學院的短缺與限制。這跟Merck Manual似乎互相呼應。

最近,美國友邦人壽發佈亞太健康生活指數調查,台灣在亞太15個市場排名倒數第3。這項調查每3年1次,台灣這次得分為59分,排亞太第13名,名次與上次相同。但台灣人各種健康指標,在亞洲國家幾乎都排倒數;且多數人認為自己睡不好,無法保持心情開朗,也不知如何減壓。

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台灣人每年看診的次數是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但日本是最高齡化的社會)。台灣人不僅喜歡看病、逛醫院、更是超級信仰吃藥。在台灣,看病不拿藥是違反傳統習俗與社會期待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學生和上班族的飲食習慣不但精煉、快速、加工多而且要重口味。加上夜市的生活方式,又缺乏運動、睡眠嚴重不足,導致慢性病的發生率有增無減,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各種癌症、心臟病、中風、呼吸系統疾病、肥胖症、敏感症、憂鬱症等。而這些問題的主要成因,都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極力倡導健康促進醫院),世界各地的醫學院和醫療組織積極推動生活型態醫學,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改變生活型態的方式,去改善慢性病(生活型態病)的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3.2秒就有一位新的失智症病人。失智症已經是美國第六大死因,而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疾病。看來這疾病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黑死病。但預防失智症的最新概念竟是生活型態醫學,也就是多運動與均衡飲食(請參考我的《民報》專欄有關運動和健康的文章)。

我們也來看看台灣的國病吧:肝病令人害怕,主要是肝臟不會疼痛、沒有症狀,容易被忽視;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然而,台灣醫界竟然現在才預期,病毒性肝炎包括B和C型肝炎導致肝癌的影響會逐漸淡出。我們長跑界還有全國的「返老還童」練功的朋友很多年來都已累積許多病毒性肝炎完全消失的案例。

反之,非病毒性肝炎所導致的肝癌將成為主要課題,例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藥物性肝炎等。除了肥胖,過度飲酒、糖尿病、高血脂、還有運動量不夠(即使很瘦)也會造成脂肪肝。顯然最佳預防肝病之道,就是生活型態醫學。

再來看看美國公認的「生活型態」醫學的祖師Dean Ornish的具體成就。他是預防醫學研究所的創辦人,也是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臨床醫學教授。差不多有40年了,他和他的團隊只用這麼簡單的處方:以植物為基礎的全食物,壓力管理包括瑜珈和冥想,運動和社群支援(social support)。只用這處方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將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翻轉過來;也可以開始翻轉第二型糖尿病和減緩、停止、或翻轉早期的攝護腺癌。

數以千萬計的美國人靠吃藥來降低膽固醇、血壓和血糖,而這些藥是要終身服用的。但病人一改變生活型態,病人經常就可減低藥量或停止服藥。這些具體成就說服了Dr. Kim Williams,新任美國心臟學院校長,也採用以上的處方並宣稱改變生活型態就足以關閉他的學院!

服藥和開刀的成本在美國是高不可攀的。研究顯示,心臟支架和氣球擴張術不能延長壽命,也不能預防心臟病再發作。只有少數早期攝護腺癌患者用開刀或放療可能受益。第二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兆(pre-diabetes)幾乎佔了美國20歲以上成人的一半,但是藥物治療在降血糖以預防糖尿病方面,遠不及生活型態醫學有效。還有,他們還發現生活型態改變延長了細胞內的粒腺體,也因此在細胞層級翻轉了老化的過程。

目前,美國每年花費在健康維護上的三兆美金,有86%是用在慢性病上,而這些長期病可以用成本很低的生活型態改變來達成。在以服務收費(fee-for-service)的醫療環境,越多開刀和住院創造越多收入。美國的新法案就是要給醫療提供者在(1)較佳療效、(2)減低不必要的服務、(3)實踐健康的生活型態醫學上給予重大獎勵。

生活型態醫學不只攸關我們可以活多久,更攸關我們如何活得更好。因為健康的機制是多麼強有力的,人們將很快就感覺到既超好又超快。這種感覺使你深深了解這改變是從「害怕死亡」(fear of dying)進展到「生存快樂」(joy of living)的境界。

「生活型態醫學」是什麼碗粿?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j.mp/2oOfeN3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運動強度夠 幫助延年益壽!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要開始養成固定運動的生活型態並不容易,但持之以恆的運動不僅能幫助人維持更好的體態,對於身體健康也有許多益處。根據《Mayo Clinic Proceedings》日前刊登美國亨利‧福特醫院(Henry Ford Hospital)的最新發表,運動的確有機會降低死亡風險,幫助延長壽命。

研究中,作者利用一項名為「亨利.福特運動測試計畫」的資料,分析其中超過10,000位受試者的實驗數據。在這些受試者當中,實驗平均追蹤時間為8.6年,其中9.5%的男性受試者及7.4%的女性受試者追蹤至其死亡。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和體能運動程度持續偏低的受試族群相比,原本日常運動程度偏低、但之後提升至中強度運動程度的受試族群死亡風險出現下降,男性受試者下降約44%,女性受試者則下降達37%。.

研究刊登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第92卷第3期 第383-390頁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分析對象不算少,追蹤時間也長,因此可信度極高,建議大家要運動養生,最好能維持中等強度,效果較好。以走路來說,建議要快走到至少有點喘的程度才有效。

運動強度夠 幫助延年益壽! @ 鄭醫師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mUWvdK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太極拳呼吸

太極拳行氣呼吸。順呼自然

via ytCropper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陈小旺太极原理1

 

陈小旺太极原理1 - YouTube http://j.mp/2nnCRfa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小擦撞以為沒事 30天後竟成腦出血

頭好痛,竟是導因於1個月前的小擦撞。高雄1名50歲婦人近1個月出現頭痛,且愈來愈痛,左側手腳還變得無力,就醫發現竟是顱內出血。她才想起1個月前騎車發生小擦撞,當時覺得沒事,沒想到右側頭部撞擊點的硬腦膜下緩慢滲血,才漸進式發病。這類「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患者若延遲治療,可能昏迷、死亡,經醫師手術引流出硬腦膜下血水,婦人已康復出院。
收治病例的高市大同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醫師羅永欽說,婦人就醫主訴頭痛,左側手腳無力,電腦斷層一照,她的右側頭部硬腦膜下有大片出血,血塊壓迫腦組織,造成腦壓升高與影響肢體活動力,隨即安排手術。
羅永欽在婦人右側硬腦膜外的頭骨打個洞,切開硬腦膜與置入引流管引流出血水,婦人頭痛等不適即獲得改善,但婦人對為何會顱內出血難以置信,仔細回想,她想起1個月前,騎車時曾擦撞,當時覺得無恙未就醫,未料1個月後發病
羅永欽指,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有「偉大模仿家」之稱,因其症狀千變萬化,婦人以頭痛為表現,也有人因血塊壓迫,出現視力或記憶變差症狀;約6成患者,發病前2個月內,有輕微頭部撞擊史,如開門撞到頭,當時無症狀,直到硬腦膜下出血範圍變大,才漸近出現不適。
羅永欽說,慢性硬腦膜下治療以手術為主,患者預後相當好,最擔心是未能確診,有些老年患者不記得自己頭曾碰撞過,加上腦比年輕人萎縮,硬腦膜下方可容忍較多出血量,致出現反應遲純等症狀時,被誤認是失智。
高醫外科部長關皚麗說,有些輕微頭部外傷民眾,擔心顱內出血,要求立即照電腦斷層等檢查,其實若屬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此時未必能檢查出來,反而是需留意之後是否出現頭痛等症狀,此時要快回診,以防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吳慧芬/高雄報導)

小擦撞以為沒事 30天後竟成腦出血 | 即時新聞 | 20170310 | 蘋果日報 http://j.mp/2lQnRWK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呂紹睿醫師

迷思4:膝關節一旦退化,就會持續進行,無法使它停止或倒轉。
正解:
這是傳統的觀念,很不幸的也是目前的主流觀念,長期以來左右著有關病因探討以及治療方式的研發方向。倘若認為「膝關節會隨年齡自然老化」、「軟骨一旦破壞,就無法再生」,當然就會產生這樣的結論。膝關節「退化」的原因,亙古即已存在且並未改變,只是尚未被發現或認同罷了。根據我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膝關節的「退化」不但不是退化,甚至是可以逆轉的

迷思7:營養製劑或保健食品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有效控制膝關節退化。
正解:
事實上,在葡萄糖胺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成效方面,有幾篇可信度相當高的研究報告:第一篇是刊登在美國《家庭醫師》雜誌的綜論性文章 ,作者提到,葡萄糖胺是美國使用最多的營養補充製劑之一,目前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它能減緩或阻止關節「退化」,卻也沒有嚴重副作用的報告。因此,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主導之大型研究計畫 的結果出爐前,醫師並沒有理由反對它的使用。較適合的原則是:讓病人嘗試服用兩個月,之後由病人自己決定是否繼續使用,醫師的責任是觀察治療效果及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
沒想到,NIH大型研究計畫的第一篇報告 兩個月後就出爐了,結果竟是:無法證明接受葡萄糖胺、軟骨素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等治療方式,能減緩膝關節的「退化」。
這篇NIH的報告,是針對葡萄糖胺的臨床使用療效大型研究計畫的首篇研究結果。由位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猶他州立大學醫學院主導,聯合九家醫學中心的一群學者,針對五七二名患有第二或第三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隨機分成五組,分別施予不同的治療方式(第一組:每天服用葡萄糖胺 一千五百毫克;第二組:每天服用軟骨素(Chondroitin) 一千二百毫克;第三組:合併服用以上兩種製劑;第四組:每天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 Celebrex 二百毫克;第五組:使用安慰劑 Placebo 當對照組)。
治療滿兩年後,比較治療前後的關節腔間隙變化情形。結果顯示,第五組(即對照組)的關節腔間隙平均減少了○‧一六六毫米,相較之下,並未發現任何一組治療方式得到比對照組較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對於中度「退化」的膝關節,並無證據顯示接受前面所提各種方式治療兩年的過程中,能減緩關節的「退化」。
迷思8:注射關節潤滑製劑(如玻尿酸),可以有效控制膝關節退化。
正解:
不過,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老人及免疫風溼科的醫療團隊,在《斯堪地那維亞免疫風溼學》雜誌 ,發表一篇較客觀的研究報告,值得參考。結論是:在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或生理食鹽水,結果是差不多的
迷思9:血小板濃縮製劑可有效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正解:
繼玻尿酸製劑之後,抽取病患本身的血液,經過離心處理後,將分離出來的血小板濃縮液(Platelet-Rich Plasma, 以下簡稱 PRP)注射至關節腔。由於含有較高濃度的生長因子,被認為有促進人體組織修復及再生的功效。這種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作法,在一些社會名人現身說法的加持下,成為熱門的選項。
目前仍然沒有足夠證據顯示PRP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長期的治療效果,更沒有客觀證據顯示它能讓「退化」性膝關節炎患部的軟骨增生!近幾年,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陸續出現,相關論文已有數十篇,不過,這些研究因追蹤時間過短(半年~一年)、沒有對照組、只以病患的主觀感受評估治療效果、缺少影像或組織切片的客觀證據。
由於血小板濃縮液的使用漸趨浮濫,衛福部已出面釐清亂象:PRP的效果尚無定論,醫療院所不得宣稱PRP具有療效 。
注射PRP如同注射玻尿酸,只有暫時的消炎止痛效果,並非治本,卻有以下隱憂:
•延誤病情。暫時止痛後,膝關節失去自然的保護機制,誤認為改善,繼續不當使用,可能會壞得更快。
•未正確注射到關節腔內。順利打入關節腔是不會痛的!若注射後疼痛反而加劇數天,就要懷疑是沒打入關節腔!或長期重複注射,會導致關節囊及周邊軟組織纖維化,軟骨間的靜態壓力因此逐漸增加,加速退化,更增加執行「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困難度!若不幸感染細菌,整個關節就報銷了,連置換關節都無法恢復正常功能!
根據我們的研究統計,四十歲以上,因長期膝痛問題而就診的民眾,有超過九十%的機率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自然就被放入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治療流程:復健→消炎止痛藥→葡萄糖胺、軟骨素→注射關節液(玻尿酸)→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置換人工關節。也就是說,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指引,其實就是消極的拖延戰術,直到置換人工關節。
本中心二○一四年開始針對三十位第三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執行為期一年的雙盲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同一病患之雙膝,注射PRP與注射生理食鹽水的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

博客來-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http://j.mp/2mDYgQM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環境控制預防塵蟎發生

塵蟎環境控制

塵蟎是由居家中所發現的一種微小生物,為蜘蛛的親戚,它喜好再溫暖潮濕的環境繁衍,以人類或動物身上脫落的皮屑為食物;家中彈簧床墊為其最主要寄居之處,塵蟎及其排泄物是引起人類過敏的主要物質,誘發小兒氣喘體質發作最重要的過敏原,仍以家塵中的塵蟎為最多,約佔90%以上;食入性過敏原則大部份和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等的皮膚過敏症有關。生活起居方面,遠離過敏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控制環境。

1. 對塵蟎具有嚴重過敏的病童,最好全家所有房間的彈簧床枕頭草蓆榻榻米椰絲墊海棉墊須移除,如需使用須以防蟎套包裹。

2. 全家最好改睡木板床氣墊床水床沒有孔洞的乳膠床,或是地板上墊以韻律操用的塑膠拼墊

3. 使用a.綠豆枕、b.茶葉枕、c.沒有孔洞的乳膠枕,如需使用棉枕頭須以防蟎套包裹。

4. 使用a.太空被、b.睡袋c.涼被(a.b.c皆是化學纖維可水洗)、蠶絲被(須每半年乾洗ㄧ次),不可使用浴巾被、毛毯、羊毛被與毛被或厚重棉被,如需使用須以防蟎被套套之。

5. 去除地毯、布製傢俱、布製充填玩具、絨毛娃娃布娃娃

6. 因塵蟎腳有吸盤,需每1-2週以55℃熱水浸泡外蓋寢具[床單、床罩、枕頭套等] 10分鐘後­­­,再放進洗衣機中清洗,才能洗掉塵蟎。

7. 有使用防蟎套者,清洗一般床單、床罩、被套、枕頭套時,需使用吸塵器吸或濕抹布擦掉防蟎套上的灰塵及塵蟎,防蟎套須ㄧ年至少清洗2次至3次。

8. 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以薄的窗簾布、直立式百葉窗、塑膠遮板代替。

9. 避免放置錦旗類,懸掛絲質製品飾物及其他易堆積灰塵的東西

10.衣服、圖書放置櫃內,並關好櫃門

11.因塵蟎的最佳生長溼度為75~80%,在相對濕度50%以下無法生長,故可使用除濕機將室內溼度控制於60%以下,以減緩塵蟎增加的數量。

12.使用有HEPA(高效能粒子空氣過濾系統)的空氣濾淨機或使用可濾住過敏原的吸塵器。

13.家中不養貓、狗、小鳥等有毛動物

14.不吸二手煙不吸入刺激氣體如煤煙味、廢棄味、油漆味、臭氧等。

資料來源:氣喘衛教學會

苗栗梓榮醫療社團法人弘大醫院-健康天地 http://j.mp/2m8mYrt

---------------------------------------------------------

家中應除濕開窗

黃璟隆說,若冬天的寢具、衣物來不及用陽光曝曬,建議以熱水煮沸再烘乾。此外市售防蟎寢具價格較高,他建議若有預算考量,建議可購買防蟎床罩,被單則選擇棉質,被褥則可選較便宜、不易有過敏原的尼龍材質;但羊毛被、羽毛被等來自動物的被褥,不建議讓氣喘兒用,「動物材質是塵蟎食物的來源,較易有過敏原。」
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說,該院分析半年來急診、住院的607名氣喘病童的血液檢體,發現造成病童急性發作的危險因子即是對塵蟎過敏,其次是貓,「塵蟎最喜歡的溫度是25℃左右,濕度則在60%。最近天氣濕冷,若將窗戶緊閉,溫度、濕度都會促進塵蟎生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則提醒,氣喘兒家中應適度除濕,而國外研究證實,白天將窗戶打開,維持空氣流通,可讓過敏原降低五成。
黃璟隆說,氣喘兒應規律用藥,到公共場所建議戴口罩,另接種流行性感冒疫苗,可降低兩成氣喘復發的機會。

氣喘患者注意事項

˙空氣保持流通,避免緊閉門窗,以免室內塵蟎量過高。
˙適度除濕,濕度宜維持在50%左右。
˙換季時,衣服與寢具應先清洗、日曬再使用,或先以熱水煮沸、烘乾。每周換洗枕頭套與被單。
˙被褥避免選用來自動物材質,如羊毛被、羽毛被。
˙遠離塵、油煙、蟑螂、貓狗毛、二手菸、污染空氣等過敏原。
˙家中避免放地毯、窗簾、絨布娃娃。
˙避免呼吸道感染;少去人多處,若前往應戴口罩。
資料來源:
醫師黃璟隆、醫師徐世達、醫師江伯倫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用心

他的客人五成以上是日本商社的高階幹部,不乏社長、取締役。然而大老闆們見多識廣,要如何留住商務菁英的心,關鍵便在細心。「譬如司機拿著老闆的鞋來,那就要擦得快些,節省時間;同樣是金融產業,外商公司的鞋頭上光就可以再亮一些,反而日商體系因文化使然,鞋頭亮光就必須再沉一些,不那麼搶眼。」「如果拿來擦的鞋特別乾淨、完整,那擦鞋過程更要謹慎,因為這代表這位客人對自己的鞋,非常在意」。點點滴滴的細節,因客人差異作出細微變化,想來正是長谷川的成功關鍵。

CNN、金融時報專文報導的擦鞋傳奇人物 - 精選文章 - 雜誌文章 - 商業周刊 http://j.mp/2leYfxn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請慎用止痛藥!腎臟科名醫沉痛告白

「親愛的醫生:這位患者有慢性腎病(腎病期數3b、腎功能指數38ml/min/1.73㎡),請勿開立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但Aspirin及Acetaminophen可適量使用,以避免影響腎功能。誠摯感謝。」
用中英文親筆手寫便條紙,是腎臟科名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秋錦最深
重的託付與叮嚀。
「我就這樣寫,一張張寫給非腎臟科醫生看,」黃秋錦用力地說,腎臟科醫生有責任提醒非腎臟科醫師。
因為她看過太多有慢性腎臟病的人,因為感冒全身痠痛去「吊大筒(點滴)」加上打止痛針,結果腎指數變差甚至產生嚴重腎衰竭,「吃了立刻不痛的藥,有可能會害你的腎!」黃秋錦說,腎臟不好的人要慎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但她憂心這類止痛藥在台灣用得太浮濫,因為對腎臟有傷害的含馬兜鈴酸中草藥早已在2003年禁止使用,「慢性腎病卻還這麼多,我們要思考其他可能的原因,」她說。
無獨有偶,積極推動慢性腎病防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也發現,醫界對於止痛藥的使用應更謹慎。
「我們在病患健保卡上註記、有貼紙提醒,還是亂開藥⋯⋯,」說到這,他忍不住氣憤到用力重捶沙發3下。
止痛藥破壞腎臟保護機制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因同時具有止痛及抗發炎效果而被廣泛使用於關節炎及各種疼痛上,如學名藥Ibuprofen、Naproxen、Celecoxib、Ketoprofen等,這類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破壞腎臟自我保護機轉,造成腎衰竭,也會破壞腎小管,引發間質性腎炎。
健康人使用它造成腎病的比例不高,但對年老或有心、腎疾病的人來說,會增加急性腎衰竭機率。《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指出,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比未使用者多3倍發生急性腎衰竭風險,建議謹慎使用、減少劑量並縮短使用時間。尤其點滴或直接注射傷害更大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坐到站 sit to stand ( stressful pattern)

image
每天的小動作就會造成頸部問題和腰椎問題的加重。

膝關節脛骨的水平位置 (back knee)

image
站姿的膝關節骨骼相對位置。
很多人在站姿中就無形給了自己身體造成壓力stress了。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靜坐 坐姿

image
平日的坐姿,雖稱不上是靜坐,但是其中的道理很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