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生活型態醫學

我從很多資深醫學院教授,得到我當初認為不可思議的資訊。例如至少有一百多年之久,每一位醫師的辦公桌上都有一本Merck Manual(默克手冊)。Merck是一間全球著名的大藥廠,他們出的醫師桌上的「聖經」就叫做Manual;簡言之,什麼疾病用什麼藥…等等。但最早的Manual,事實上充滿了太多以毒(像砒霜)攻毒(疾病)的處方,或者是假病根本無藥醫,Manual也有;或者假藥醫真病(期待真藥效果Placebo Effect)、真藥醫錯真病(美國每年有20萬人因給錯藥死亡)等等。即使今日我有個學生30初頭,因為體重超過100公斤,呼吸系統有問題,他吃的藥也是很毒的。但無此毒藥,他呼吸會很困難!

很多年前,一位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對大一新生演講:「我歡迎你們來此,將享受到最豐富的求知經驗。未來四年,你們將學到種種有關人體錯綜複雜與奧妙無比的知識,還有身體奇奇怪怪的毛病和疾病。不幸得很,10年後,有一半我們教你們的,將不再是對的,而且我們無法告訴你們是哪一半。」只有頂尖的醫學院院長才能如此坦率的招認醫學院的短缺與限制。這跟Merck Manual似乎互相呼應。

最近,美國友邦人壽發佈亞太健康生活指數調查,台灣在亞太15個市場排名倒數第3。這項調查每3年1次,台灣這次得分為59分,排亞太第13名,名次與上次相同。但台灣人各種健康指標,在亞洲國家幾乎都排倒數;且多數人認為自己睡不好,無法保持心情開朗,也不知如何減壓。

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台灣人每年看診的次數是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但日本是最高齡化的社會)。台灣人不僅喜歡看病、逛醫院、更是超級信仰吃藥。在台灣,看病不拿藥是違反傳統習俗與社會期待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學生和上班族的飲食習慣不但精煉、快速、加工多而且要重口味。加上夜市的生活方式,又缺乏運動、睡眠嚴重不足,導致慢性病的發生率有增無減,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各種癌症、心臟病、中風、呼吸系統疾病、肥胖症、敏感症、憂鬱症等。而這些問題的主要成因,都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極力倡導健康促進醫院),世界各地的醫學院和醫療組織積極推動生活型態醫學,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改變生活型態的方式,去改善慢性病(生活型態病)的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3.2秒就有一位新的失智症病人。失智症已經是美國第六大死因,而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疾病。看來這疾病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黑死病。但預防失智症的最新概念竟是生活型態醫學,也就是多運動與均衡飲食(請參考我的《民報》專欄有關運動和健康的文章)。

我們也來看看台灣的國病吧:肝病令人害怕,主要是肝臟不會疼痛、沒有症狀,容易被忽視;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然而,台灣醫界竟然現在才預期,病毒性肝炎包括B和C型肝炎導致肝癌的影響會逐漸淡出。我們長跑界還有全國的「返老還童」練功的朋友很多年來都已累積許多病毒性肝炎完全消失的案例。

反之,非病毒性肝炎所導致的肝癌將成為主要課題,例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藥物性肝炎等。除了肥胖,過度飲酒、糖尿病、高血脂、還有運動量不夠(即使很瘦)也會造成脂肪肝。顯然最佳預防肝病之道,就是生活型態醫學。

再來看看美國公認的「生活型態」醫學的祖師Dean Ornish的具體成就。他是預防醫學研究所的創辦人,也是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臨床醫學教授。差不多有40年了,他和他的團隊只用這麼簡單的處方:以植物為基礎的全食物,壓力管理包括瑜珈和冥想,運動和社群支援(social support)。只用這處方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將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翻轉過來;也可以開始翻轉第二型糖尿病和減緩、停止、或翻轉早期的攝護腺癌。

數以千萬計的美國人靠吃藥來降低膽固醇、血壓和血糖,而這些藥是要終身服用的。但病人一改變生活型態,病人經常就可減低藥量或停止服藥。這些具體成就說服了Dr. Kim Williams,新任美國心臟學院校長,也採用以上的處方並宣稱改變生活型態就足以關閉他的學院!

服藥和開刀的成本在美國是高不可攀的。研究顯示,心臟支架和氣球擴張術不能延長壽命,也不能預防心臟病再發作。只有少數早期攝護腺癌患者用開刀或放療可能受益。第二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兆(pre-diabetes)幾乎佔了美國20歲以上成人的一半,但是藥物治療在降血糖以預防糖尿病方面,遠不及生活型態醫學有效。還有,他們還發現生活型態改變延長了細胞內的粒腺體,也因此在細胞層級翻轉了老化的過程。

目前,美國每年花費在健康維護上的三兆美金,有86%是用在慢性病上,而這些長期病可以用成本很低的生活型態改變來達成。在以服務收費(fee-for-service)的醫療環境,越多開刀和住院創造越多收入。美國的新法案就是要給醫療提供者在(1)較佳療效、(2)減低不必要的服務、(3)實踐健康的生活型態醫學上給予重大獎勵。

生活型態醫學不只攸關我們可以活多久,更攸關我們如何活得更好。因為健康的機制是多麼強有力的,人們將很快就感覺到既超好又超快。這種感覺使你深深了解這改變是從「害怕死亡」(fear of dying)進展到「生存快樂」(joy of living)的境界。

「生活型態醫學」是什麼碗粿?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j.mp/2oOfe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