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類固醇 (steroid). 讓它變成真的「仙丹妙藥」

【聯合新聞網/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 孫國倫 藥師】
「藥師阿,你幫我看看這些藥有沒有類固醇,有的話我就不吃了!!」這是在藥局常常出現的對話,一語道盡病人對於類固醇藥品的恐懼與疑慮。
我們口中常說的類固醇其實是指人工合成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因為它有非常強效的抗發炎、止痛效果口服的類固醇在臨床常使用在氣喘病人上減少氣管的發炎、風濕病人的降低關節發炎疼痛及免疫調節等,外用的類固醇藥膏可以用來局部止癢,使用範圍非常的廣泛效果又好,所以又被稱為「美國仙丹」。
不過若是長期不當的使用類固醇,則會造成血糖上升、骨質疏鬆、肌肉無力萎縮、高血壓等病變,並出現水牛肩、月亮臉、中心型肥胖而四肢瘦小、皮膚變薄等特殊外觀,並影響人體正常的荷爾蒙分泌失調,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病人休克、意識昏迷。台灣早期在醫療上的濫用,甚至是一些地下電台販賣的「黑藥丸」,導致許多病人都發生了這些副作用,也因此讓許多病人聽到使用類固醇就聞之色變。
其實我們正常的身體本來就會分泌類固醇,而且它還是維持我們身體機能的一個重要的荷爾蒙。一般而言,使用口服類固醇不連續超過2~3星期都不會產生上述的副作用,而局部使用的類固醇(外用、吸入劑)長期使用也幾乎不會有言中的副作用,所以在 使用類固醇藥品時不需要太過於擔心。正確的依據醫師指示使用類固醇藥品,才能讓它變成真的「仙丹妙藥」
全文網址: 「類固醇」 是仙丹還是毒藥? - 用藥停看聽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883#ixzz2MCz4gwDt
Power By udn.com

李文吉醫師 骨科專欄: 「打骨針!」 ---- 淺談 類固醇 關節注射 - http://goo.gl/sjJpc
演變至今日,以訛傳訛的講法,讓民眾 杯弓蛇影、聞「打骨針」而色變,深怕一打針,骨頭就會「腐去」。事實上,關節或肌腱注射類固醇,是一種很好的對症療法; 只要醫師懂得 慎選病人、在適當的時機打、知道怎麼打、打哪裡、…, 那麼,它就是一項很好的治療,不必一味排斥,因噎廢食。
1. 局部類固醇注射後 須間歇性冰敷(半天至一天)。
2. 若症狀沒改善,應回診(最好請教原施打醫師)。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說話--對躁鬱症病人說話

說話的學問真的很大,今天看了這本書,發現自己之前犯了很多錯誤。
日常生活中,我們覺得很正面肯定的話,是不是無意中造成別人的傷害呢?

千萬別對躁鬱症的人說加油!一個漫畫家的躁鬱症體驗日記! - http://goo.gl/upW1V

鄭曼青大師: 腳部之喫苦,有益於心臟及腦部則無疑

一、無畏喫苦。怕喫苦。則無進程之望矣。拳論所謂其根在腳。怕喫苦。則腳之落地不得生根。是以 腳部之喫苦。有益於心臟及腦部則無疑 。其基本方法。初學者早晚抽三五分鐘之暇。以一腳立地。左右調換。逐漸久。逐漸低坐。注意 氣沉丹田。足心貼地 。不可絲毫勉強。站樁時。必須出食中二指。扶於椅角或桌邊。使其平穩站定。嫻習後。便去一中指。只用一食指扶站。久之則站更穩。可嘲不用扶。而自然站穩矣。繼此則採取提手及手揮琵琶二式。多下站功。又預備式亦為站樁之渾元功。單鞭為開展功。此於體用皆有莫大之裨益。不可忽視也。
摘自:
談心得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神奇的大脑保健操!防止大脑老龄化的系统训练指南/李承宪(IlchiLee)-
图书-亚马逊 - http://goo.gl/A8rNy
此書也有相類似的概念,看來要保健大腦,多動動腦還是不夠的。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單側網球肘 (unilateral lateral epicondylalgia) 的類固醇治療

Coombes BK, Bisset L, Brooks P, et al. Effect of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physiotherapy, or both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lateral epicondylalg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13 Feb 6;309(5):461-9. doi: 10.1001/jama.2013.129. (Original) PMID: 23385272
This month's most accessed articles -- EvidenceUpdates http://goo.gl/Nwhvb
CONCLUSION AND RELEVANCE: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unilateral lateral epicondylalgia, the use of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vs placebo injection resulted in worse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1 year, and physiotherapy did not result in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健康食品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往內或往外?

一些肌肉或靭帶受損之人,常會避免一些易酸痛或不適的動作,或是利用輔助的器具,來保護及避免使用無力疼痛的肌肉,結果日後常常會在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而造成傷害。
所以若是常常因為某些動作行為而造成酸痛不適的患者,比如落枕,一定要想辦法改善頸部的肌力,否則枕頭只會愈買愈貴,且把自己曝露在極可能"意外"受傷的情況下。
很多"意外"的扭挫傷,或許有一些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

姿勢非常重要,卻意外地絕少被人提及

很多問題都由此引起的,不可不慎。


另一本相關書籍:
博客來書籍館:
姿勢對了,90%的疼痛自然好:終結全身痠痛的第一本書 - http://goo.gl/RrkMe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李雅軒談太極拳

太極拳的功夫是走輕靈虛無、穩靜鬆軟的勁,其他拳門多是講神氣活現、剛柔相濟的勁,太極拳是神意內斂,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內外功之區別也就在於此。
" 剛柔相濟 " 並不是說他不對,而是要看他怎麽一個剛柔相濟法,太極拳之剛柔相濟是說在技擊中有忽剛忽柔,要輕則百無所有,要重則可以無堅不摧,這是虛實變化、剛柔輕重互化的意思。
吾輩練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將身勢松得乾淨。如在練功時,心中先存著一個剛柔相濟的思想,哪還能將身勢松得乾淨,而沒有一點拘滯彆扭之力呢?如這樣子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我相信一輩子也將身體松不純粹了。如這樣又剛又柔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日子久了,會將身體練成爲一種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間也起了一種僵肉的 " 胚胎 " ,有了這種 " 胚胎 " ,就一輩子去不掉了。有了這種情形,他的神經感應也必然非常遲鈍。練大極拳全憑神經感應靈敏,如靈機性少了,那太極拳還練什麽!靈機是出於神經,神經的靈敏是人身上之至寶,所以太極拳練法在未出勢之前,預備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靜思想,以養神經上的虛靈爲第一要著。
練拳應本王宗岳拳論用功,又要本著我教你們的情形去思悟,就不會走錯了路,如心下時常思想些他們的功夫,違背太極拳的原理,那與功夫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要聯絡些有真太極拳功夫的人爲友,互相切磋,對提高功夫很有益處,否則是不會進步的。在過去把太極拳稱爲 " 神拳 " ,意義有二:其一是太極拳在練時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稱爲神拳;其二是大極拳在對手時變化神奇,冷快絕倫,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有時神氣一動對方就驚心動魄不知所措,所以稱之爲神拳。早先,楊祿禪稱神拳 " 楊無敵 " ,就是這個道理。一般學術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練些剛柔伸縮的動作,而不是以神、以氣、以意爲主。如練太極拳只是用這種筋骨伸縮動作爲主,那功夫就練不好。如定要兼練些其他的功夫,那勢必將身體弄成混濁僵肉的勁道,那在輕重虛實變化上就感應不靈了。練太極拳亦如學習馬列主義差不多,要時時刻刻保持它的純潔性,如不注意就會變成太極拳的修正主義,此不可不慎也。
太極門中拳、刀;槍、劍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擊上的作用,將太極拳的東西練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練他門的功夫,難免藝多了不精。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極拳老師傳授,又要捨得下苦功學習,尤須是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嶽拳論雲: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雲: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有練太極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須專門研究太極拳的道理,如兼練些雜門的東西那就練不好了。
" 揣思摩像 " ,我當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楊老師打拳推手的神氣,便覺功夫有進步,如長久不見老師了,練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對的。對太極拳的體會:松腰塌胯、虛實分明,一吐隨起,一納即伏,手領神到,意氣佈滿,一動全身隨,真氣內鼓盈,身如輕舟走,腳與地面通等等皆對。不過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沈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沈,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亦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托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說如輕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錯解,將身體氣勢練浮起來,胯以下應以氣使其下沈,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於腳底,與地面過電打通。如這樣子一沈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蕩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專用筋骨肌肉有形之體做動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與氣勢在練拳上的作用,只是一個肉體在湧動,那有什麽味道之可言呢?關於這點要注意,切切。
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箱,腳腿如火車箱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下觸著硬地鐵輪,如這樣我以爲才對;功夫之鍛煉因個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樣。
我練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不停留於筋骨肌肉的初步鍛煉過程中。我以爲,這種大松大軟、神明感應、莫測變化妙處無窮,我不以爲它大松大軟了就不能敵抗對方之來手。

生活習慣病

生活習慣病了? 力行健康7戒 - 健康你我他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goo.gl/NI6Tt

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上午舉辦成立大會,劉輝雄指出,除了肺炎及意外傷害事故之外,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肝疾等國內十大死因幾乎源自於生活不良習慣,經年累積,導致三高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罹癌、心肌梗塞。 該電子新貴就是「生活習慣病」典型個案,不到30歲,就拚上了公司副總一職,年薪驚人,但工作壓力沈重,經常熬夜應酬,幾乎菸酒不離手,加上三餐不正常,生活習慣太差,幾年下來,體重扶搖直上,變成大胖子,在35歲那年突然心肌梗塞,不幸猝死。

操勞眼疾/用眼過度長期不改 假的變真的 - 愛眼小百科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goo.gl/iAm0z
用眼習慣不改 手機螢幕再大也沒用 由於3C產品的螢幕是由光點組成,眼睛接收閃爍頻繁的畫面,比書本的靜態頁面,更需要費力聚焦。簡湘文就曾收治過一名乾眼症導致角膜破皮的病例,這名患者眼球乾涸到角膜破大洞才前來求診。 林惠真說,目不轉睛,眨眼次數少,淚腺分泌也減少,加上冷氣房的環境,都讓乾眼症機率提高。 簡湘文也說,乾眼症會引起頭疼,許多患者多以為是眼壓升高前來求診,其實都是因為眼睛過於乾澀的關係。
--------------------------------------------------------------
我常想,醫生不是神,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對於生活習慣引起的病,如何能僅靠藥物而根本解決呢? 不管任何醫療,都抵不過生活種種習慣所造成的傷害。個人從事醫療的經驗,西醫確實有其非常精密而有效的處理及檢查方式,但是過度依賴醫師及藥物,效果還是不甚理想。中醫,對從事西醫的個人來說,只能夠理解很有限的部分。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形和意(味道)

門診常會遇到很真心感人的時刻。當治療者能觸動患者的心,那怕只是給予患者一點點希望,都能得到相當的回應。
酸痛真是苦海,進去了就不容易出來,出來了又很容易進去,門診中一再地感到病人真的很無助。
運動不只是徒具形式的要求(但要達到這點就不容易),最好也要有意的加強,效果才會更佳。
氣不是很玄的東西,是很細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而且得氣也不該把它想成是太難的事。書本看多了,反倒覺得難與玄,放下直當就容易感受。

門診中一些老先生老太常說,年輕時都不知道什麼叫酸痛,老了才體會到病苦。這些話總令自己很警惕,還不到老年就已"零零落落"的自己,更要多作一些預防才是。
頸椎的病患真的太多了,一定要好好保養,注意頸部的姿勢,不要隨便仰、晃。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強力拉扯手部( to stand )易引起傷害

褓母強力拉扯 小孩手肘易脫臼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aawrO
衛生署署立豐原醫院日前收診一名患有「褓母的手肘」的2歲男童,因在家中玩耍時,吵鬧要玩玩具,家長心急拉扯後,男童開始哭鬧不休,手部一直不願意讓人碰觸,經醫師診斷和初步理學檢查,發現右手肘活動受限有阻力,再經X光確認男童的手肘橈骨頭已呈現半脫臼,隨後經徒手復位才讓男童的手肘可以自由活動、不再疼痛。 豐原醫院骨科醫師蔡依樽表示,「褓母的手肘」又稱為「扯肘症」或「牽拉肘」(Pulled Elbow),指的是民眾在一個突然的拉扯力道下,手肘橈骨頭被拉扯變成半脫臼甚至脫臼,造成疼痛而變成不敢活動患肢。此病症常發生在嬰兒或幼童身上。

若是大人的話,也同樣不要強力拉扯上肢去扶持

被照顧者若上肢有力量,不妨請他也出力抱住caregiver

原則上把力量放在被幫助者的骨盆、肩胛骨位置來移位,而不要僅在上肢去拉扯,否則很容易產生一些筋骨的後遺症。
旋轉和垂立的兩種力量,儘量分步驟執行,比如先轉身,再拉起,不要同時轉身加拉起 (=twist)較保險。
學一些簡單助人的移位技巧,對別人和自己都是有用的。

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太極與醫療

太極與醫療/ 劉秀枝 【聯合報/劉秀枝】

日前參加2012年神經科專科醫師通識教育課程,其中之一是請孫維仁醫師講「太極與健康養生」,並請李佩懿太極老師示範,帶領大家做太極吐納八式,讓我開展視野,並覺身心舒暢。太極是古老的中國拳法套路,以緩慢平衡的招式,配合呼吸吐納,達到強身與心平氣和的境界。原本此課程的用意是希望以太極養生來提醒忙碌的醫師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其實不只是養生,近年來太極逐漸受到醫界重視,不少醫學文獻報導,打太極拳有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進心肺功能,減少跌倒,甚至可能增強骨質密度、認知功能和免疫力,但這些多半研究設計不夠嚴謹或參與人數不夠多,說服力仍不足。
然而,刊登於2012和2010年的新英格蘭期刊的兩篇論文,讓人對太極拳刮目相看。第一篇是探討太極拳對帕金森氏症患者姿勢穩定的效果,美國奧勒岡州的195位帕金森氏症居民隨機分配到三組之一,每組各65位:第一組打太極拳的8個招式,以訓練重心轉移(如雲手)和維持平衡為主;第二組接受肌力和重量訓練;第三組只做拉筋動作。三種訓練都是每周兩次,每次60分鐘,共6個月。在訓練開始時、3個月、6個月以及計畫結束後3個月各評估一次,而且評估者不曉得病患是屬於哪一組。三組的年齡(平均68歲)、疾病嚴重度、平衡指標以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時間都相當。結果發現6個月後以及在停止訓練後的3個月,太極拳這組在維持平衡指標上的進步明顯比其他兩組為佳,跌倒的次數也比拉筋組明顯減少,而且跌倒都不是發生在訓練的時候
這個結果令人振奮,因為帕金森氏症雖然有不少藥物可控制病情,但姿勢不穩的療效常不如其他症狀明顯,也許可以用太極拳訓練來增進患者的平衡感並減少跌倒,改善生活品質。
第二篇論文來自波士頓塔夫斯醫學中心的纖維肌痛症的研究。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有多處疼痛及壓痛點,且症狀至少3個月以上,需由運動、復健及藥物各方面來治療。此研究共有66位纖維肌痛症病患,平均罹病11年,且平均年齡50歲,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之一,一組接受太極拳十個招式訓練,另一組接受與此疾病有關的教育和拉筋,每組33位,每次60分鐘,每周兩次,共12周。結果發現,太極拳這組的疼痛等症狀以及生活品質明顯比另一組佳,其所服用的藥物也比另一組減少,而這些改善在訓練結束後還持續12周。
由此可見東西相輔、表裡相濟有助於病人症狀的改善,然而這兩個太極訓練之所以沒有不良反應的發生,和其由太極老師指導有關,所以不要在公園裡隨意跟著人家比畫,以免傷膝傷筋。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作一些簡單的勞動,對身智都有益處

家事儘量做 失智症不易退化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YYXuA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12日電)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今天舉辦家屬支持團體活動,醫師建議家事儘量由老人自己完成,這樣病人比較不容易退化。
大林慈濟醫院指出,失智症中心新年度的病友家屬支持團體活動改變型態,先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帶著病友家屬做復健運動,隨後病友由志工陪伴,家屬分組座談。
病友家屬先後與醫師及志工座談,家中長輩同樣患有失智症的志工陳佳美分享照顧經驗。她表示,很多家屬沒有走過這條路,常會誤以為父母是故意挑剔,其實根本不是。
一名病友家屬指出,本來都是自己煮飯給母親吃,但是母親在旁邊會打瞌睡,後來乾脆讓母親動手煮,自己在旁邊陪伴,母親反而比較開心。
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表示,如果家屬什麼事都幫忙做好,老人家會更加不願意動,儘量讓他們做家事,但對結果不要挑剔,這樣病人比較不容易退化,且還覺得自己有用,也比較不會得憂鬱症。
病友家屬蔡佩珊和家人第一次陪剛生病不久的父親參加活動。她說,數月前父親開始說話反覆、忘東忘西、封閉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這次活動不僅對父親有幫助,自己收穫很多,特別是家屬分享,學到很多照顧的經驗,父親也露出久違的笑容。1020112

------------------------------------------------------------------------------

個人覺得:能勞動就是一種幸福。能做事但不要挑剔的人,才能擁有長久幸福的人生。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伏地挺身

伏地挺身是不少人喜歡的運動,但是若不小心很容易受傷。
基本上,個人的觀點是不建議酸痛的患者作此運動。因為要正確為之不容易。
圖中肩胛骨內收,是所有上肢運動的要點,也必須注意到全身其他處姿勢的配合。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讀過的東西絕不會忘記

胡適先生的文句

"為什麼",不僅在求學上,在生活上,也需要多加應用。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用心

18趴利息、積蓄 89歲嬤捐給弱勢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8uW3E

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常需要跟別人打招呼,用心與否,很容易讓人感受到。
學習上更是如此,若是沒有用心,是很難學習的,若是沒有決心,是很難深入的。當然各方面的條件和因緣也是必需具足。
老一輩的人,真的讓人感覺較有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換句話說,有心就沒有難事。

雖是小病卻可能對病人造成很大的困擾

門診中,有時會遇到小問題(某處酸痛)但治療很久的患者,談論到疾病對生活及工作上造成的影響。也曾遇過因此造成憂鬱症的患者。
或許自己從事醫療,知道那些病很難醫治,必須要共處而減少擔心,別中第二次箭。
聽過病人說:看病需要醫師緣。臨床上看來也確實如此。雖說每位醫師心無惡意,但是種種原因,這個時代,醫病關係真的有點緊張。
民眾知道更多了,但是否對疾病治療更有幫助?!

運動傷害 不可輕忽

NBA/相隔不到1個月 林書豪再扭傷左腳踝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F9fnV

MLB/傷後一蹶不振 昔日滾地球大師宣布退休 - Yahoo!奇摩新聞 http://goo.gl/9B0eN

運動傷害後,很容易造成身體動作的代償,對運動員的表現會有一定的影響。對一般人的話,就容易有酸痛的後遺症。
運動傷害不可等閒視之,平衡受損,說不定就是老年跌倒的關鍵。
有時受傷的肢體,經復健後,比正常肢體更靈活。常常我們都沒有時間和機會去好好檢視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