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給脊椎側彎家長們的一封信 ( scoliosis )

閻曉華脊骨神經醫學網: 給脊椎側彎家長們的一封信 http://j.mp/1Hzgz8Y

有些家長遇到自己的孩子有脊椎側彎,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非常緊張,帶著孩子到處看醫生、接受民俗療法、整脊、推拿等等,看得資料愈多時,心理愈慌,愈不知道該相信誰。

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為何我的孩子會發生側彎?孩子的側彎會不會惡化?側彎會不會以每個月多少度的方式,一直惡化下去?我想上述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只要是在青春發育期,這些都有可能發生,但也有可能不會發生,所以先不要自己嚇自己,一直想著側彎會馬上惡化。

一般來說,不明原因性脊椎側彎並不是姿勢不良造成,但姿勢不良絕對會是側彎惡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先改變孩子的不良姿勢,是預防惡化的步驟之一,有許多人都忽略了這點的重要性,所以會問說,吊單槓、游泳、整脊、整骨、推拿對側彎有沒有幫助?如果這些治療能改變您的姿勢,對側彎就會有幫助,如果不行,就沒有幫助,很可惜的目前這些治療對於姿勢,沒有太大幫助,就算有,也只是暫時的效果,無法長久維持。
就臨床上觀察,大部份青春期的脊椎側彎度數非常容易受姿勢的影響,只要姿勢站不好,側彎度數會立即增加,反之,只要將姿勢到調整到更好的位置,側彎度數會立即改善。

有人問到穿著背架總有效果吧!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研究資料都顯示背架可有效阻止側彎的惡化,至於有效矯正側彎度數,仍有很大的疑問,但有家長提到在網路上有看到有很多穿著背架成功的例子,但卻沒有去看這些成功例子背後是否有其盲點存在,例如是否長時間追蹤這些患者,大部份的人只會給大家看成功進步的部份,後來這些患者的度數是否都有一直維持下去,才是側彎矯正的重點,可是若有心隱藏,一般不了解側彎治療的家長,很容易被蒙蔽

再來要去了解這些進步的患者,是脫下背架多久後拍攝X光片?脫下後馬上拍?脫下後隔天拍?脫下後隔N天後拍?大部份在台灣接受背架治療,所看到X光片的成效幾乎都不超過一天,因為沒有背架廠商會要求側彎患者,不穿背架多天後,再拍X光片,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背架只能以被動的方式將身體進行部份延伸、逆向扭轉脊椎,因為這些並非患者本身自行做出來的動作,所以在移除背架後,通常這種延伸及逆轉會隨著時間消失,而漸漸回到原來的位置,背架最終只能維持住側彎的角度,而無法永久降低側彎的度數。

我們來看看下面幾個穿著側彎背架一段時間的例子:

圖一為24男性,穿著背架時間由國二穿到大二左右,每天長時間穿著背架,由於筆者沒有該個案最原始的X光片,所以所得到的資訊皆由該個案口述獲得,他認為穿著背架並沒有改善或維持住他的側彎度數,由姿勢上來看仍有明顯的不對稱,他的脊椎也十分僵硬且被定型、若無法改變僵硬的程度,側彎度數會無法被改變。

圖二為21歲女性,從國二開始每日長時間穿著全日形背架時間約2年左右,個案口述當時度數約42度。該個案的姿勢非常不對稱,右後胸隆凸非常明顯,臀部非常明顯偏向左側,且脊椎僵硬,目前矯正的重點只能放在改善姿勢,度數幾乎非常難以改善。

圖三為12歲女性,穿著背架時間約半年左右,姿勢仍有不對稱的狀況,臀部過度偏向左側,未穿著背架前的原始X光片顯示側彎度數為38度,治療5個月後,側彎度數進步11.5度,變為26.5度,但移除背架4.5個月後,側彎度數又回到原來的度數,甚至比之前增加一點點。

所以由許多臨床的案例來看,不論穿著背架多長一段的時間,是無法改變大腦對正確姿勢的認知,一旦離開背架後,度數極有可能會惡化,但就算穿上背架到青春期過後,似乎也僅能維持住原有的度數。

或許真的有人的側彎度數被背架永久改變,但能保証這樣的效果能否重覆複製在其他側彎的患者身上嗎?如果不能,背架的廠商能否判斷出問題的原因在哪裡?能否改善這些原因,進而達到永久改善側彎的度數?如果他們不能告訴我們答案,那麼我們就只能給側彎背架治療下一個最佳的結論:預防側彎持續惡化。

背架是否能有效改變側彎患者的姿勢呢?就筆者目前所接觸的案例來看,背架幾乎無法明顯改變側彎姿勢,當然也有家長提到背架的確有幫助他們的孩子改善姿勢,但卻沒有改變側彎的度數。但為何姿勢改變、隆起的地方較不明顯了,可是側彎度數卻沒有變化?最主要原因是”脊椎沒有適當的延伸”,所以矯正側彎,最重要的是要能改變姿勢體態,同時還要能延長我們的脊椎,這才是側彎矯正的重點,其他所有的輔助治療,例如:活動度、柔軟度練習、拉筋、肌力訓練或其他被動治療都是在協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

另外是否有其他方法能協助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呢?筆者認為透過教導側彎患者對自我身體的感覺認知,再學習如何去自我調整自己的身體,才是預防惡化、疼痛及矯正側彎的重要因素

這種大腦學習過程的速度因人而異(請參考本部落格文章:脊椎側彎矯正之明日之星-大腦學習訓練法),有人學習快,有人學習得慢,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將學習到的東西,轉化為日常生活且改掉不好的習慣才行,否則所得到的效果會比較難以穩定下來。但只要學習得當,這種方式是筆者所知,可以快速降低側彎度數的方法之一。

當然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所有側彎患者,若是沒有意願配合學習、對身體的動作不願意去感覺、就算學習到了部份動作,但不應用於日常生活的人,本法應用於這些人身上的成效差。
願意接受大腦學習訓練訓練的人,大部份姿勢體態的變化是最明顯的改變,若姿勢明顯變好,但是有人的側彎度數仍難以被改變,主要的原因還是延伸不足、身體進行動作時,太過僵硬或用力所致、或側彎度數過於嚴重等等。

建立新的動作習慣,最好一開始要一氣呵成,要能在短時間內抓到部份要領,否則學習的時間拉得愈長,所能看到的成效就愈少,在一開始至少每週兩次的學習頻率,為基本需求,若是有些患者的脊椎已經十分僵硬且定型,此時被動治療的頻率必定要增加,而且矯正治療的重點,並不能放在降低側彎度數,而應強調改善姿勢體態的平衡。另外度數的大小,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側彎度數愈大、S形且兩個度數相當接近、出現上胸或胸頸曲線、脊椎曲線愈多(3個或3個以上曲線)等等,這些也都會增加動作學習及矯正上的難度,所以真正的矯正頻率,其實是因人而異,需視患者當下的狀況而定。

另一種較為人熟知的訓練方式為德國Schroth訓練法,由Dr. Weiss所主導的改良版Schroth運動,已改變以往的訓練觀念,強調利用背架治療,再加上呼吸運動的訓練輔助,目的希望能達到身體外觀上的改變,讓身體凹凸兩個部份看起來比較對稱,但不再強調側彎度數的改善,因為他們強力的身體逆轉、解旋轉再加上呼吸運動,如此可讓身體的凹凸變得更加平衡,但卻無法同時顧及延長脊椎,所以降低側彎度數已不再他們治療側彎的目的。

所以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優點及缺點,到底該選擇引導的方式(大腦學習訓練法)、還是要用強力擠壓的背架,來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家長們應先和孩子們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採用大腦學習的方式,適用於較為主動配合的孩子,透過教導、感覺、理解、主動做出動作等學習的過程,練習到孩子可以隨時主動地調整姿勢,所得到的效果會比較長久,缺點是在掌握正確動作之前,側彎很有可能會惡化。

利用背架的推擠方式,有點像是硬逼著身體去接受新的位置,在穿著背架的當下或移除背架的一小段時間內,側彎的度數是很有可能被改善,但就長時間來看,並無助於姿勢的改變,因為移除背架一段時間後,大腦又會下達原來舊有的姿勢指令,慢慢地又回到了原來的側彎度數

所以慎選治療方式並積極配合,才有可能達到改善或維持側彎度數的目的,過度擔心緊張,對孩子的側彎並無幫助,應先靜下心來,更加了解側彎的治療方式及其原理,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渡過青春發育且容易惡化的這個階段。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近年在台灣形成近視的主因是環境因素

image
image
image
根據統計,全台高中、大學生的近視比例已經直逼90%!台灣根本已經成了近視王國,這絕對不能成為我們未來主人翁的宿命!不要以為近視只要戴戴眼鏡矯正一下,不用太緊張!其實,近視造成視網膜的黃斑部病變,已經成為台灣、中國大陸、日本等國失明人口的第二大肇因,對於「近視」,絕對不可輕忽。

博客來-兒童近視控制專家告訴你:孩子可以不近視! http://j.mp/1AxZgCU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新時代的工作思維

Cheers 雜誌 168 期的封面,斗大地寫著「10 年內,現有的工作將消失 50% ,你的位子還在嗎?」回應這個標題的封面,天下雜誌第 561 期中指出,根據美國勞工部調查,目前在學學生畢業後,有 65% 要做的是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現在全世界最熱門的職位「社群經理」,這個名稱在 10 年前根本都還沒有出現。網路科技的到來,快速地改變整個世界的架構,而這改變是持續加速的。稍微看得遠一點的人,如微軟的創辦人 Bill Gates 已經看到了這個不可避免來到的未來:20 年後,因為網路所促成的自動化,將造成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失業,而這次失業潮將延燒到白領階級。
其實互聯網的科技,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自動化,而是在深層大量地累積資料之後,我們迎來的教育思維的改變。在沒有互聯網之前,以往的研究發表後,要傳到地球的另外一半邊,透過紙本可能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然而有了網路之後,研究成果一發表,地球對面的人瞬間就看得到了。因此,互聯網急劇地加速了創新的速度。以往人要學習時,如果要查找資料,需要先到圖書館去把書找出來,因此要自學也非常不方便;現在網路上面到處都是學習資訊,因此如同《世界是平的》的作者佛里曼所說,剩下的只是 “動機的差距”。
既然剩下的是 “動機差距”,那麼顯然目前的教育制度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以往學生認為在學校所學的技能,出去可以用上二、三十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科技所帶來的改變,能讓你用上兩、三年就不錯了,在某些更競爭的領域裡面(如網路業),可能連兩、三個月都不到。因此,在學校中,有些老師已經看到了這層瓶頸,開始思考怎麼在學校裡面啓發學生的 “學習動機”,教會他們如何自我學習、自我質疑,並從學習中得到樂趣這消息固然令人振奮,但是我們有好幾個世代的人已經接受了舊式教育的傳統制約,而在思考模式上面沒辦法跳出這個窠臼。而這一篇文章,就是要寫給這些人的。在未來,我們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這世界將發生更劇烈的變動,一路工作到順利退休的時代已經不復見了(除非你考上公務員……,不過我不是在鼓勵你考公務員…),即使是巨大的企業,也會在瞬間傾覆;君不見 Nokia 的手機在幾年光景間,就 GG 了嗎?不說 Nokia, 曾經讓台灣引以為傲的 HTC 從股王的天價,瞬間跌落到 1/10 不到的股價,花不了一年的光景。我們還可以一直這樣子唱名下去……

  • 用網路的角度、特性,來思考你的工作

在未來的 10~20 年間,網路科技還會持續劇烈地改變許多產業。雖然這改變不是一天就達成的(看看報業、音樂產業就知道了),但是該來的遲早要來。因此,你必須要問,你手邊所正在進行的工作是否可以利用網路科技來達成自動化?如果可以的話,你要積極去面對,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被取代。是的,你要成為創造改變的人,唯有如此,你才會是在大潮來臨時,存活下來的人。

  • 持續且積極地跨界學習

網路科技所帶來的另外一個不可思議,就是打破了知識的邊界。這道理很簡單,以往我們對於某個領域不是很瞭解,要查找資料是很困難的。現在只需要在那個小小的搜尋 bar 上面打上幾個字,我們就有了最初的頭緒;再加上一點點的熱忱跟動力,我們就能搞懂一些端倪;再加上一點點的動機,你就創造了跨界的知識結合。是的,然後創新就發生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這世界會改變地這麼快的原因。因為知識的跨界容易了。所以,現在起,你也要積極地開始跨界,開始把其他領域的好東西給混種進來。創新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困難。

  • 不知道並不可恥,持續地忽略才真危險

即使我非常努力地跟上時代的科技、潮流,我發現次世代的文化、創新還是以非常快地速度在改變。前一陣子,我面試新人時,最喜歡問的問題是,「請問你知道 PTT 嗎?」問這個問題,並不是要用瞭不瞭解 PTT 來作為錄取的標準,而我是想要理解新世代年青人的社群是否轉移了。果不其然,根據數據顯示,現在大學生已經開始不用 PTT 了,而以往象徵著年輕人的 PTT 社群,實際上已經逐漸轉變成了青壯年的大叔社群了;那麼這些新世代的年輕人究竟跑哪兒去了呢?這就需要我們需要不斷地拋棄成見,才能夠看清楚事實的現況。因此,面對新世代,承認自己的無知,並努力去瞭解,才是真道理。

  • 想走快一點,一個人走;想走遠一點,就一起走

雖然利用網路的力量,一個人可以做到以往數十個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實際上要面臨一個時代的轉變,我們是需要一個團隊來共同打造「挪亞方舟」,一起度過這個挑戰。而要讓一個團隊走地又快、又遠,在互聯網的時代是有可能的。這種團隊裡面最需要的是心態開放的人、並且不自我設限的人,因此這樣子的團隊加乘起來的學習速度就會比一個人還更加快速了。一個全新的互聯網工作文化,是需要被建立的。

  • 工作是你的志業,而不是你的職業

因為網路科技所帶來的改變非常迅速,所以在一個行業裡面,現在面臨到一個新學的技能,可能明年就必須要完全地更新,這是常有的事情。而能夠迅速更新到新技能的,就好像升級的武器一樣,自然會比較強大一點,競爭力當然也會比較高一點。因此,如果對於工作缺少了熱情,相比於有很高熱情的人,在動機上自然出現了巨大的差距;而這巨大的差距一旦出現,在學習的速度上面就會逐漸出現差距。這學習的差距在數年之間,產生的不是累加的差距,而是累乘的差距,因此最後在競爭力上面最終所產生的差距是相當巨大的。

  • 寧靜而致遠,世界越快,心則慢

在這改變的時代裡面,大環境的意見是紛雜的。傳統的舊思維可能會限制你的前進;但是往前走,下一步的落腳之處卻是處處未知。此時,我們時常會出現「父子騎驢」中故事的狀況。這時候,我們急需要的是內心的安定,切不可隨波逐流。我們需要的是時時跟自己的對話,瞭解自己的能耐、瞭解自己的特質,最後才能在其中活出自己的人生。有一次,我出去給一個演講,演講結束後,一個聽眾過來問我問題,他覺得在這個時代,好像不會寫程式,就會被淘汰掉了,因此他非常緊張,詢問我的意見。而我的想法非常簡單,你會因為看到一群人跑步跑得很開心,你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要去跑跑步嗎?但是,你知道你為什麼要跑步嗎?或是,你適合或是願意去跑步嗎?人生最大的挑戰,永遠是面對搖擺不定的自己;而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你將更容易搖擺不定。

新時代的工作思維 - MMDays http://j.mp/131MfGC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臀部伸展法

image
注意整個背部要伸展
博客來-動動就健康 http://j.mp/1yaLvHB

姿勢不良 椎間盤突出恐癱瘓

黃泰榮醫師說,椎間盤突出可能發生在頸部或是腰椎,若發生在頸部,主要是手會出現不舒服,刺痛或有麻痺的感覺;倘若發生在腰椎,下肢可能受到影響,嚴重恐無法走路。由於椎間盤突出不易根治,若是長期搬重物或是姿勢不良,就算做手術,也可能在5至10年內復發。通常治療時會先改變其不良姿勢,並以復健的方式進行,若是復健兩個月無效時,則要考慮手術來處理。

姿勢不良 椎間盤突出恐癱瘓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bit.ly/1ycU5cz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什麼都靠儀器 忘了用心看診

學醫初期,曾聽前輩醫師說,80%的診斷,都可靠問診得知。當時年輕不懂事,目眩神往於大醫院的精密設備,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儀、達文西手臂、葉克膜,動輒上億元,沒有很在意老師的教訓,還覺得教授是食古不化的LKK;直到自己開業,以及出診到偏鄉海外災區,醫師的隨身寶貝只剩聽診器,這才恍然大悟。

近日有位學生來求診,他說每天到了下午5、6點,就開始咳嗽不止,我聽了很感興趣,想起自己在家裡,每當鄰居下午開始點蚊香時,我也是咳嗽不止,只好關緊門窗開冷氣,症狀立解,於是反問病人,得知他租屋在商店街。

「那鄰居是做什麼?」我問。

他說,隔壁是小吃餐廳,5、6點開始作菜,我聽了笑說,那診斷不就很明顯了嗎?

台灣的健保制度,迫使醫師要看很多病人,才能維生,否則就被醫院資遣,看到醫院裡大小醫師看診動輒上百,人滿為患,每個病人分配不到30秒,早上的診要看到下午2、3點才結束,對醫師和病人來說,其實很不公平,而且都是折磨。其實,造成塞爆醫院的大多數病人,都可以在診所處理,真的有必要再轉診到醫院住院即可。但是,人性很難理解,不良制度造成不良行為,大家都成了受害者。

如今,我回頭向老教授效法,堅持要用心來看診,聆聽訴說,導引源頭,用手和聽診器檢查,配合簡單儀器,我曾藉此發現了急性糖尿病、恙蟲病、帶狀疱疹,乃至於肝臟膿瘍。那過程非常有趣,就像偵探查案那樣,只是用於醫療上而已。我還記得曾經診斷馬上風的病例,比法醫和刑警還快三天呢!

有人說,現在的醫師都忘了問診,甚至連身體檢查都不會,什麼都靠儀器。曾遇過熟識的醫師友人,對方只問哪裡不舒服?連身體檢查也沒做,直接開單檢查,問他為何開這麼多項?他說:「反正亂槍打鳥,總會有打中的一次」。我聞言,不禁長嘆。

什麼都靠儀器 忘了用心看診 - 診間心情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j.mp/1FupQjj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消費稅緩漲 日本年輕世代前途堪慮

據《美聯社》報導,日本目前是全世界負債最重的國家,總金額高達1千萬億日圓(約8.5兆美元),比國內生產毛額(GDP)多上一倍以上。

這些出生於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化之後、在「失落的二十年」中成長的年輕人,雖然仍居住在一個富有、擁有完整社會福利及公共建設的國家,但這也代表著他們必須承擔更多的壓力。

根據《讀賣新聞》日前調查,只有18%的日本民眾認為日本保險制度是可以信賴的,但卻有8成以上的民眾,對於未來是否能領到養老保險、厚生年金等福利,感到憂心。

國家付出龐大的社會福利及退休金,照顧戰後嬰兒潮的退休老年人,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支撐這些開支,

因此,安倍晉三的經濟顧問,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濱田宏一表示,「日本國民的健康保險、退休金等稅負,在未來將會越來越重,雖然對於貧窮民眾來說非常不公平,但我們還是應該要調高消費稅。」

偏低的生育率,生活品質的要求,突顯了日本勞動人口萎縮、退休人口擴張的現象,快速老化的社會已經成為日本不可迴避的問題,也是日本年輕人深刻焦慮的來源。

企業加薪及派遣勞工

目前日本的非正式僱員(包含派遣員工及兼職員工),佔日本全體勞工比例高達4成,年輕人要對於日本年輕人而言,長期穩定的正職工作是個例外。

過去20年之間,日本製造業因為中國快速崛起,遭受到激烈競爭,原本保障勞工的終身僱用制也開始動搖,逐漸以較有彈性的制度,強化企業的競爭力。

消費稅緩漲 日本年輕世代前途堪慮 - 財經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bit.ly/11Tefv8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北榮主任陳亮恭:台灣老人看病 美加的6倍多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昨天在「後青春的安老學─二○一四高齡照護論壇」發表調查指出,台灣老人看病多、用藥也多,六成高齡者的門診處方有潛在不當用藥,用藥後副作用大於優點,推估可能因此使住院風險提高百分之五十

陳亮恭指出,美加老人平均一年就診四次,台灣老人卻高達廿六點七次,幾乎破世界紀錄;且國內老人潛在不當用藥比率遠高於國外的二成到四成。他根據健保二○一○年資料分析,國內老人一年住院九十萬餘次,其中約廿萬多次住院和不當用藥有關,增加醫療費用一百卅四億多元。

他曾診治一位七十歲老太太,健檢發現高血壓,先看心臟科用利尿劑控制血壓,但血壓起起伏伏,加藥後她又頭昏,去精神科拿止暈藥;服藥後口乾舌燥,她轉看耳鼻喉科,醫師說她胃食道逆流,最後一天吃七、八種藥。

老太太向陳亮恭求助。他發現,老太太的利尿劑與降壓藥重複,調整用藥後,病況改善,老太太滿臉笑容到診間向他道謝。

陳亮恭解釋,不當用藥並非是醫師開錯藥,可能因為老年人服藥後副作用大於優點。舉例來說,感冒流鼻水常用的抗組織胺,年輕人服用後會頭暈,但老人吃了可能意識混亂,萬一頭昏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就得要住院,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需長期照顧的老人經常有鼻胃管,但醫師不清楚老人接受長期照護的現況,開立了不宜磨粉的藥物,如膠囊、膜衣錠等,藥效因此不穩定。

陳亮恭建議,醫療院所應該主動管理,提供老人整合式門診服務,才能給予老人適當醫療,減少用藥風險。不過他也強調,生活大於健康,健康大於醫療,長者應以過「好生活」為目標,而非放大醫療,老得不快樂。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7139&ch=rss_life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肥胖茲事體大

(路透倫敦25日電)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全球各地每年新增約50萬起癌症病例與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有關,尤以北美地區問題最為嚴重。
世衛轄下機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表示,身體質量指數(BMI)如今成為一大風險因子,2012年48萬1000起癌症病例和體重過重有關,占約總數3.6%。研究發表在「刺胳針腫瘤學」(The LancetOncology)期刊。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主任魏德(Christopher Wild)說:「隨著經濟發展,和體重過重與肥胖有關的全球罹癌人數預計會增加。」
魏德表示,研究結果凸顯出幫助民眾維持健康體重來降低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的重要性,並可協助開發中國家避免已發展國家目前所面臨的各項問題。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北美地區面臨的體重相關罹癌問題最為嚴重,2012年約診斷出11萬起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占全球比例23%。
中國大陸地區則約5萬人因肥胖問題罹患癌症,占全球比例1.6%。中央社(翻譯)
肥胖茲事體大 年新增50萬人罹癌 - Yahoo奇摩新聞 http://j.mp/15vduuR

知名影星羅賓威廉斯被證實生前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疑為關鍵死因,「失智症」已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紀之病。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表示,大多數人都知道年紀是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但大多數人卻不知道體重超標也會增加失智風險。
然而,根據「國人失智症認知大調查」調查顯示,16.6%的民眾身旁有失智症患者(祖父母佔55.9%),最需要人力協助照護(29.4%)及經濟支援(23.7%),超過3成以上的民眾表示無法計算及想像失智症長期照護所需金額。僅21.5%及18.7%的民眾知道肥胖(BMI≧30)及暴飲暴食會造成失智症!30歲以上、過重的受訪者更有近半(40.5%)完全沒有失智危機的自覺。
劉醫師表示,國外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中年以後體重飆升的人,上了年紀後,罹患失智的風險比標準體重的人增加好幾倍,肥胖者(BMI≧30)增加三倍,過重者(25≦BMI<30)增加二倍。
在長壽的趨勢下,失智症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有感失智症長期照護需龐大經費,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再度與安聯人壽攜手合作,啟動第八屆為清寒失智老人募款活動,並將主題定為「健康帶著走·失智遠離我」。活動代言人-新生代「宅男女神」阿喜向大眾推動失智症防治概念,鼓勵民眾可以透過下載「健康日記」APP進行自我健康管理,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肥胖、暴飲暴食 增失智風險 - Yahoo奇摩新聞 http://j.mp/15vcPJK

肥胖已成嚴重經濟問題。麥肯錫研究指出,世界三分之一人口過重,形成全球每年高達2兆美元的負擔。
金融時報引述麥肯錫報告指出,若肥胖問題未能控制,肥胖人口15年內將達全球半數,造成鉅額健保負擔。
報告所得的估計數字是依據經濟生產力的損失、健保成本與控制肥胖所需投入的金額,相當於全球經濟產值的2.8%,等於義大利或俄羅斯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武裝衝突和抽菸需耗費的2.1兆美元不相上下。
專家指出,肥胖已成為全球嚴重議題,有必要全面介入來改善。肥胖問題過去十年漸漸從已開發經濟體擴散至開發中國家。如今全球約有21億人口過重,比營養不良人口多2.5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列為流行病。
WHO指出,每年有280萬個死亡病例歸因於過重,今年也下修官方建議成人糖分攝取量,從每日10%減半為5%。
肥胖的代價 每年2兆美元 - 國際傳真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j.mp/1xIyxFT

大多數民眾對老人失智原因一知半解,根據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天(25號)公布的一項「失智症認知調查」,有八成民眾不清楚肥胖是失智症危險因子,因此呼籲民眾注意飲食健康,也可以避免失智症的發生。(黃仲丘報導)
肥胖被公認為萬病之源,有研究指出肥胖,也可能導致失智症,根據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調查,有8成的民眾不知道,肥胖也會造成失智;4成30歲以上,BMI大於25,屬於肥胖的民眾,不知道自己也是失智高危險群。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議謙說:「有大概3分之一的網路族群,他們都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大概1/5的人有肥胖問題,事實上肥胖跟失智症是有相關的,肥胖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劉議謙建議,民眾可以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多攝取蔬果、橄欖油等食物,避免失智症找上門。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目前也針對年輕族群正在開發「健康日記」APP,將結合失智症篩檢、運動健身及飲食熱量計算功能,預計明年可以提供下載,幫民眾遠離失智風險。
肥胖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8成民眾不知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bit.ly/11sM5aB

人胖大腦易老 失智風險高 - Yahoo奇摩新聞 http://j.mp/15vdbzW

小心!胖子大腦老得快 4成不自覺 - 肥胖副作用 -  udn健康醫藥 http://j.mp/15viJuj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財政惡化 政府只管發錢嗎?

我國托育政策素來是高度營利化,公立與私立幼兒園收托兒童人數比例為3:7,造成托育價格昂貴,多數家庭僅有能力負擔一個小孩的費用。「5歲幼童免費政策」造成政府每年編列80幾億預算,給予每位學童數千元的學費補助,但因為政府不管收費規格,家長仍要每月繳交動輒上萬元的雜費給幼托園所,根本無法有效降低私營合作園所的價格。
更糟糕的是,營利業者唯利是圖,政府補助款撒下去並未能提高工作人員薪資,也無法保障其品質,幼托教保人員持續低薪、高工時,幼托現場成熟人才持續嚴重流失。這種燒錢又無效、毫無建設性的補助政策,政府竟然還要往4歲、3歲、2歲延伸?則最終社會必將「損銀子又損孩子」,少子化問題不會改善。

「撒錢創造爛工作」

在高齡長照政策上,我們也看到政府有「發錢」的衝動。除了允許國民加入長保後,可以選擇不領服務而領取「現金給付」外,還打算將台灣的高齡長照服務「全面營利化」。其衍生的弊病包括:(1)價格昂貴:負擔一老養護費用已頗沉重,何況家有兩老?(2)品質堪虞:營利業者為了追求利潤而違法,品質低落、超收床位、人力不足、感染控制不佳。(3)剝削人力:低薪、高工時、勞動強度大、職業傷害重、職場倦怠高,形成惡性循環,長照現場成熟人才持續流失,本國勞工不願進入,大量僱用外籍看護,對照顧品質絕對有負面影響。
照顧屬於勞力密集且亟需愛心、耐心之高風險行業,除非經營者去剝削員工及入住老人,方能從中獲取高利潤,否則利潤將從何而來?德國1995年實施長照保險,全面開放營利。長照工作者從1995年的32萬人,成長到2011年的95萬人,其中88%為女性。但長保造就德國非典型僱用型態的蓬勃,照顧工作者普遍處境惡化。日本2000年開辦長保,只開放讓營利業者經營「居家式」服務,但各界爭搶長照人力結果,導致出現前所未有的養護機構虐待案件。
韓國2008年開辦長照保險,也是全面開放營利。一年後,政府說,長保創造出的工作76%是照顧服務員的工作。但民間研究發現,長照機構裡照顧服務員的勤務為12小時兩班制的人數比率最高(44%),居家服務的照顧服務員,月薪未滿韓國基本工資水準(90萬韓元)者佔全體的55%,批評「創造爛工作的無恥政府」。
台灣的托老托小政策,如果不能開創出「合理工作條件」的「照顧服務」就業機會,只是撒錢或創造爛工作,等於沒有看清前車之鑑,也終將無以解決灣高齡少子與就業困難的本世紀難題。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財政惡化 政府只管發錢嗎(王品) | 蘋果日報 http://j.mp/1EZAo81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Shoulder dislocation (肩關節脫位)


 

MANAGEMENT — Although precise data is lacking, many patients with atraumatic multidirectional shoulder instability are treated effectively with a focus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designed to strengthen the stabilizing muscles of the shoulder and improve neuromuscular coordination of glenohumeral and scapulothoracic movement [28]. Those who do not respond well to physical therapy may require surgical repair. Surgical options for stabilizing the glenohumeral joint in patients with MDI include open and arthroscopic capsular plication, rotator interval closure, and labral augmentation [29-33].  

Initial treatment — Patients should initially be advised to rest and restrict overhead activities, such as reaching, pushing, pulling, and lifting. Daily applications of ice (15 minutes every four to six hours) and a short course (eg, two to three days) of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 (eg, ibuprofen) help to relieve pain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bursitis or 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

Physical therapy — A rehabilitative exercise program that focuses on correcting scapulothoracic dyskinesia and strengthening the dynamic stabilizers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is often effective [12,18]. Th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dynamic control and positioning of the humeral head in the glenoid. Precise data is lacking, but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abundant clinical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most compliant patients have good results with an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s determined by diminished pain and improved stability over time [28]. When treating the overhead athlete, many clinicians incorporate stretching exercises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with the goal of maintaining a normal range of motion equal to the contralateral side, while correcting for the increased external rotation commonly seen in the dominant arm [34].

Strengthening the scapular stabilizers, including the trapezius, rhomboids, and serratus anterior, increases scapular stability, which is required for proper rotator cuff function [17,35]. Once proper scapulothoracic control is achieved the program begins to incorporate rotator cuff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See "Rehabilit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 section on 'Step one: Improve scapular st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 section on 'Step two: Strengthen the rotator cuff'.)

When appropriate strength is achieved in the scapulothoracic stabilizers and the rotator cuff, the patient begins a functional training program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stresses the patient’s shoulder will encounter during their usual athletic and work activities. An example of one exercise progression that might be used in such a program consists of push-ups against a wall, followed by standard push-ups, and ultimately pushups on a tilt board. The instability created by the tilt board helps the patient to improve proprioception and dynamic joint stability [36,37]. Once rehabilitation is completed, most patients need to continue performing exercises to maintain shoulder strength and function.

Persistent symptoms —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symptoms attributable to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or 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 may benefit from a short cour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or a subacromial glucocorticoid injection (figure 1). The resulting reduction in pain often allows patients to participate more actively in their rehabilitation program. (See "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 section on 'Glucocorticoids'.).

Indications for orthopedic referral —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ultidirectional shoulder instability is to improve slowly as the tissues gradually stiffen with age. Nevertheless, referral to an orthopedic surgeon for consideration of surgical correction is warranted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pain or recurrent episodes of dislocation despite full participation in a well-designed physical therapy program for 6 to 12 months. Recurrent dislocation in particular must be managed appropriately to avoid the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glenohumeral osteoarthritis. (See "Glenohumeral osteoarthritis".)

In addition, patients with unidirectional (eg, pos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particularly those who are not improving with physical therapy, should be referred to an orthopedic surgeon for evaluation. In many cases, the pathology responsible for unidirectional instability is amenable to surgical repair [38].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Subarominal bursa injection

image 
The lateral or posterior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inject the subacromial bursa; the lateral approach shown here is safer to perform, since injection into the rotator cuff tendons is nearly impossible with this technique. The patient is to be sitting up, with the hands placed in the lap. The patient is asked to relax the shoulder and neck muscles. Traction applied to the flexed elbow may be necessary to open the subacromial space. The lateral edge of the acromion is located and its midpoint marked. The point of entry is 1 to 1.5 inches (about 2.5 to 4 cm) below the marked midpoint. The angle of entry should parallel the patient's own acromial angle (averaging 50 to 65 degrees). The depth will vary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weight and muscle development (1.5 inches [about 4 cm] in an asthenic patient and up to 3.5 inches [about 9 cm] in an obese patient over 30 percent ideal body weight). Ethyl chloride is sprayed on the skin. Local anesthetic is placed in the deltoid muscle (1 mL) and the deep deltoid fascia (0.5 mL). The needle is advanced through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and the deltoid muscle until the subtle resistance of the deep deltoid fascia is encountered. If firm or hard tissue resistance is encountered (deltoid tendon or periosteum, often painful), then the needle is withdrawn 0.5 inch (about 1.5 cm) and the angle is redirected 5 to 10 degrees either up or down. A "giving way" or "popping" sensation is often appreciated when the subacromial bursa is entered. Following 1 to 2 mL of anesthesia and leaving the needle in position, the patient strength is tested again. If pain is reduced by 50 percent and the strength of abduction and external rotation are 75 to 80 percent of the unaffected side, then 1 mL of depo-medrol (80 mg/mL) is injected. Note, never inject under moderate to high pressure. If high injection pressure is encountered, first try rotating the syringe 180 degrees. If tension is still high and the patient obviously anxious, ask the patient to take a deep breath and try to relax the shoulder muscles. If tension remains high, reposition the needle by 0.25 inch (about 0.5 cm) increments or by altering the angle of entry by 5 to 10 degrees. The subacromial bursa will accept only 2 to 3 mL of total volume before rupturing.

Courtesy of Bruce C Anderson, MD.

Graphic 60759 Version 4.0

ischial bursitis (坐骨關節囊炎)

發生原因:
ETIOLOGY — Bursitis may result from any one or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causes:

●Direct injury or trauma.
●Prolonged pressure. This can occur after prolonged kneeling or leaning on an elbow.
●Overuse or strenuous activity.
●Crystal-induced arthropathy. This can be seen with longstanding or tophaceous gout.
●Inflammatory arthritis such as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or spondyloarthritis.
●Infection (septic bursitis). This can occur due to transcutaneous transit of bacteria from penetrating injury or microtrauma (most commonly) or hematogenous seeding (less commonly). Note that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cause of bursitis does not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concurrent infection (eg, superinfection of a tophaceous olecranon bursa).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 Among patients with bursitis, obvious signs of swelling and inflammation may be evident upon physical exam only in superficial processes, such as olecranon, prepatellar, infrapatellar, or retrocalcaneal bursitis. Common but deeper processes, such as anserine, subacromial, or trochanteric bursitis,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visible swelling or erythema.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presentation based on the acuity or chronicity of the underlying disease process.

是否需要影像學檢查?
The need for imaging — Imaging studies are typically not necessary,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superficial bursa where the signs of inflammation are demonstrated on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need for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deep bursal syndromes is dependent on other factors, and a precise anatomical diagnosis is often not necessary, particularly in the initial evaluation.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a strong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local tenderness and the anatomical evidence (seen on ultrasound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inflammation of the deeper bursae [4,5].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nstances in which imaging is appropriate. We use imaging in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Any situation in whic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accurate diagnosis seems imperative. As an example, the classical presentation of iliopsoas bursitis is the presence of groin pain, accentuated by flexing the hip against resistance (see 'Iliopsoas bursitis' below). This finding would also be characteristic of labral tears, early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r any inflammatory process involving the hip joint. All of these syndromes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 normal plain radiograph of the hip, and making a definitive early diagnosis is warranted. By contrast, the need to establish a definite diagnosis of subacromial bursitis in the shoulder is generally not critical at the time of presentation.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entrance of a needle into the area occupied by the bursa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risk of injury to an adjacent neurovascular structure. This is a factor in attempting an aspiration of the iliopsoas bursa related to its proximity to the femoral artery and nerve.

治療: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 With the exception of septic bursitis, the underlying management principle is that isolated bursitis is a self-limited condition that is reversible. In addition, unlike cartilage, the bursa has the ability to heal. In short, bursitis will get better. Therefore, the goal of treatment is to relieve the immediate symptoms, to prevent the secondary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immobilization (muscle atrophy and joint contracture), and to maintain range of motion. Bursitis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adjacent pathology may improve partially with treatment, but optimal treatment may require techniques specifically directed at the adjacent pathology as well.
Patients should be taught the principles of joint protection and, unless contraindicated, affected individuals should also receive analgesia, which usually consists of a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 In addition, our initial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presumed inflammation of the deeper bursae is typically an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and glucocorticoid. However, we do not recommend the use of intralesional glucocortic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superficial forms of bursitis (olecranon, prepatellar, and Achilles) due to the risk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the setting of skin atrophy. Application of an ice pack (for no more than 20 minutes at a time) can offer therapeutic relief of a superficially inflamed bursa. For deep forms of bursitis like trochanteric bursitis, a heating pad is often more helpful than ice. Caution must be taken so that a patient does not use the heating pad for more than 20 minutes at a time or fall asleep on the heating pad, as to avoid thermal burn
Among patients with presumed inflammation of deep bursae, we suggest that initial therapy include an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and glucocorticoid . If the original injection provides several weeks of significant relief, the diagnosis of a soft tissue process seems secure, a repeat injection may be tried if symptoms warrant.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Cervical radiculopathy Natural History

Most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have a favorable prognosis.1,6 A large epidemiologic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over a five-year follow-up period, 31.7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ervical radiculopathy had symptom recurrence and 26 percent needed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intractable pain, sensory deficit, or objective weakness.1 At final follow-up, however, nearly 90 percent of patients were asymptomatic or only mildly incapacitated by the pain.

The classic study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 followed 51 patients over two to 19 years.6 In the study, 43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no further symptoms after a few months, 29 percent had mild or intermittent symptoms, and 27 percent had more disabling pain. No patient with radicular pain progressed to myelopathy.

Cervical Radiculopathy: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Neck Pain and Radicular Symptoms -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http://j.mp/1y2mL5o

頸椎壓迫而考慮開刀的病患,可以仔細研讀參考原網站文章

Medications may be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radicular pain who decline surgery or have continued pain after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s that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and venlafaxine (Effexor) may produce at least moderate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15Similarly, another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s that tramadol (Ultram) may provide significant relief of neuropathic pain.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眩暈的故事

看看暈眩和下列誰的最像?

http://j.mp/1xSiS2Z

SI Joint Exercise

腰痛的患者,可以作的運動。
一般健康的人,也可以常作。
SI Joint Exercise - YouTube http://j.mp/1tSXr2K

One Leg Standing Test (Gillet Test, Kinetic Test)

One Leg Standing Test (Gillet Test, Kinetic Test) - Physiopedia, universal access to physiotherapy knowledge. http://j.mp/1tSVVNV

The Gillet Test is also known as the Sacral Fixation Test, Ipsilateral Posterior Rotation Test, Marching Test and the Ipsilateral Flexion Kinetic Test. Many different variations of the Gillet Test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To perform this test, the patient stands while the examiner palpates the 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PSIS) with one thumb and palpates the sacrum with the other thumb at a level parallel to the first thumb. The patient is then instructed to stand on one leg while pulling the hip of the side being palpated into 90° or more of hip flexion. The test is then repeated on the other side and compared bilaterally[1][2]. The examiner should compare each side for quality and amplitude of movement[3].

In a normally functioning pelvis, the pelvis of the side being palpated should rotate posteriorly, causing the PSIS to drop or move inferiorly[4]. A positive test is noted when the PSIS on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knee flexion does not move or moves minimally in the inferior direction. [1]. A positive test is indicative of sacroiliac joint hypomobility

有趣的一個測試,看看自己提腳時,是否PSIS 往下掉

膝關節疼痛的可能問題

ACL, MCL, medial meniscus, lateral meniscus and other parts of the tibiofemoral joint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使用枕頭的觀念

老師沒教的事 正確使用枕頭方法大公開 3/5 - YouTube http://j.mp/1xGYcLd
老師沒教的事 正確使用枕頭方法大公開 4/5 - YouTube http://j.mp/1xGYxxq

非常好的教學指導影片。

思考睡眠和頸椎的關係,尤其是早上起床後手麻或是較不適的人(容易打呼者也可以嘗試,因為舌頭位置和頸椎也有相關),自行檢視調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細節(除了枕頭以外的生活型態,尤其是工作時電腦的使用)。

也記得要加強頸部深層肌肉的訓練。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女兒數學考26分 這老爸的反應讓網友喊讚

如果你的小孩告訴你,她數學只考了26分,這時的你會生氣罵人?還是笑笑的鼓勵小朋友再接再厲呢?
網友梁嘉銘昨在臉書分享自己的養兒心得,他提到自己的女兒數學只考了26分,但他沒有生氣,還跟女兒說不會為了她考26分而「生氣懲罰自己」,他列出3點沒有生氣的理由,像是不會「為了孩子的分數而懲罰自己的情緒」、「26分比她爸爸的小學紀錄還多20分」、「沒有人會因小時候數學不好,長大後容易找錯錢等等。」
梁嘉銘提到有人認為「小時候基礎沒打好,後面要就難上加難」,但在台灣的這種教育制度下,這基礎通常是被定義在分數這個狹隘的範圍內,對他來說,基礎的定義應該是「想像力」,讓人在長大以後,有機會去理解及看見表像背後所蘊藏的意義,而不是只會單向接收所有的資訊。如此,有想像力才有魔力,生活也才不會失去情趣。
文章短短1天多就吸引逾2萬1千人按讚,更有6千名網友轉載分享,上千網友討論,有網友表示這家長好棒,認同文章說「孩子的價值不是建立在成績上」,認為分數不代表一切,有網友理性地分析「每個人都有擅長跟不擅長的事情,我們不該在小朋友在不擅長的領域做不好時責怪他們,是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多誇獎他們」,也有人自虧「如果我兒子拿這分數給我看,我還會很欣慰,至少比我當初多了26分」。但也有網友表示,雖然說的有道理,但真的要面對時很難不生氣,另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身為一個家長沒去了解26分的原因和試卷難易度,這樣「不及格」,「美其言是不給壓力、但常期下來恐還是潛移默化中傳遞無須負責的心態。」 (胡治言/綜合報導)
女兒數學考26分 這老爸的反應讓網友喊讚 | 即時新聞 | 20141029 | 蘋果日報 - http://bit.ly/10yk0P6

肩部的伸展

image
image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全球拍賣:我們要接受怎樣的教育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本書探討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對工作和收入的“破碎承諾”(broken promise)問題。
接受更多更好教育就能帶來好工作和高收入,這是教育曾經給人的“承諾”,但在大學生越來越多的今天,這樣的“承諾”已沒有了往日的價值,也可能無法兌現。按照作者的觀察,勞動市場正在上演兩極化的“拍賣”。在頂尖大學受教育的精英繼續留在市場頂端,企業為爭取他們,願意支付高價薪水,就猶如增價拍賣。相反的,一般大學的畢業生沒那麼受市場青睞,在勞動市場上不得不壓低薪水來換取就業機會,這就像是一場價格越標越低的荷蘭式拍賣(Dutch Auction)。
當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他們期待畢業後從事專業、管理階層的工作,但一個國家不可能讓每個人都當白領。這也是中國目前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它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如何迎戰這個挑戰值得關注。
由於公司考慮到需要雇用下一代有才能的員工,因此它們將招募重心投向全球的精英大學,因為它們相信這些大學裡的學生都是最好的,也是最聰明的。這種關注於吸引、保留和發展最頂級人才的做法導致了更大的待遇上的不平等,因為公司是想設法在全球找到一支能力很強的核心業務骨幹。
由贏者和敗者所構成的複雜的網路已經穿越了國界,由於這種全球拍賣是與人們既定的那種思考中產階級和國家經濟的方式相反,因此出現了一些由贏者和敗者所結成的複雜的網,這些網所覆蓋的範圍已經超越了國界。諸如會計、教授、律師以及電腦分析員之類的職業稱謂,已經不能夠再像從前那樣反映出他們在收入、就業穩定或者工作機遇方面的情況,因為這些職業是越來越以“贏者通吃”的競爭為特徵。
這種全球拍賣所創造出的財運是分各種不同情況的,有少數人將會繼續享受到豐厚的回報,但是其他許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將會為實現中產階級的外在標誌而艱難地努力,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工人階級的人們,他們似乎越來越被隔離在財運之外,因為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比較低,職業上的流動性在下降,而且競爭工資的能力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所產生的結果是,人們為了能夠進入最好的大學,找到最好的工作,以及擁有最好的事業發展機會而展開激烈的競爭。
全球拍賣:我們要接受怎樣的教育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http://j.mp/1w71Nnt

運動中腰的穩定性


台灣羽球男單周天成 法羽公開賽奪冠 | 即時新聞 | 20141026 | 蘋果日報  http://bit.ly/1wzCXL8

轉頭的動作


这位非洲最美的小姑娘终于长大了.... -  http://bit.ly/1trmL0z

擴胸運動


image
擴胸的運動,都要注意,同時腹部要往後(背),不要向前突。胸椎的節段要有感覺。

摘自網頁:
博客來-一天一伸展更年期自癒輕運動:30種體幹訓練,緩解更年期煩人的症狀,放鬆肌肉更年輕! - http://bit.ly/1wyEX6u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缺乏運動 女性心臟殺手

澳洲研究發現,造成女性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中,缺乏運動的風險高於肥胖,醫師呼籲更年期婦女更要建立運動習慣。
《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發表一項研究,比較造成心臟疾病的四大危險因子,包含BMI過高、吸菸、高血壓及缺乏運動,並分析3萬多位澳洲女性的資料,發現婦女在不同生命階段罹患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同。
其中,3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原因跟吸菸較為相關,約有59%的年輕女性罹患心臟疾病與吸菸高度相關,但這個趨勢隨年紀增加而遞減,70到75歲的女性因抽菸造成心臟疾病的比率降至5%;30到80歲之間的女性患心臟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則是缺乏運動,尤其30到45歲之間中年女性因缺乏運動造成心臟疾病約占48%,另外,30歲以上的女性吸菸人數大量下降可能是因為懷孕而戒菸。
研究指出,對於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研究,以往比較重視肥胖的因素,卻忽略「缺乏運動」這個關鍵,建議中年女性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1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為心臟疾病,僅次於癌症,尤其女性在停經後每增加5歲,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就翻倍。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侯嘉殷表示,一般認為心臟病好發在男性身上,其實更年期後女性罹患心臟疾病比率超越男性,有些研究認為跟女性荷爾蒙相關,有些則認為是女性平均壽命長,所以在高齡族群觀察到心臟疾病的比率高。
侯嘉殷指出,造成心臟疾病原因很多,吸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肥胖等都是常見的危險因子。
缺乏運動 女性心臟殺手 - 心血管疾病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caf.ee/cxk92

躺著洗頭會暈 留意頸椎症

許多人上髮廊洗頭,躺在躺椅上的時候會覺得頭暈,起來之後又覺得正常,誤以為是貧血。台南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明興表示,這是頸椎受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肌肉緊張,導致暈眩,建議容易頭暈、頭痛的民眾應少躺在躺椅上洗頭。

林明興說,頸椎症時常併發耳鳴、頭痛、暈眩症狀,因此多數民眾都找不出病因,誤以為是偏頭痛或貧血,胡亂吃藥或長期食用補血藥材。

根據研究顯示,患有神經衰弱的病患中,有8成罹患頸椎病;林明興說,頸椎牽連上至頭頂、下至腳,淺至皮膚,深至內臟,幾乎可以說多半疑難雜症都與頸椎出問題有關。林明興指出,每個人幾乎都有過肩膀僵硬的情形,遇此狀況應求助醫師,不要輕易嘗試拉筋產品;因頸椎若已硬化、纖維化,將會越拉越嚴重。

躺著洗頭會暈 留意頸椎症 - 筋骨毛病多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j.mp/1wyF7KY
頸椎病危害知多少 http://j.mp/1wyFgOH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Injury-reduction effectiveness of prescribing running shoes on the basis of foot arch height: summary of military investigations

Study Design Secondary analysis of 3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bjective Analysis of studies that examined whether prescribing running shoes on the basis of foot arch height influenced injury risk during military basic training. Background Prior to 2007, running magazines and running-shoe companies suggested that imprints of the bottom of the feet (plantar shape) could be used as an indication of foot arch height and that this could be used to select individually appropriate types of running shoes. Methods Similar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US Army (2168 men, 951 women), Air Force (1955 men, 718 women), and Marine Corps (840 men, 571 women) basic training. After foot examinations, recruits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an experimental or a control group. Recrui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elected or were assigned motion-control, stability, or cushioned shoes to match their plantar shape, which represented a low, medium, or high foot arch,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 stability shoe regardless of plantar shape. Injuries during basic training were assessed from outpatient medical records. Results Meta-analyses that pooled results of the 3 investigations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in the injury rate (injuries per 1000 person-days) for either men (summary rate ratio = 0.9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8, 1.06) or women (summary rate ratio = 0.97; 95% CI: 0.85, 1.08). When injury rates for specific types of running shoes were compare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Conclusion Selecting running shoes based on arch height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injury risk in military basic training. Level of Evidence Prevention, level 1b.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4;44(10):805-812. Epub 25 August 2014. doi:10.2519/jospt.2014.5342.
New Articles -- EvidenceUpdates http://mcaf.ee/y30p6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拳照

1116060630.jpg
薛顛拳照
神凝、勢蓄、手輕靈、腳沈穩。

古語 (擷取自網路):
養心又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勞攘懮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
《易外別傳》曰:“內煉之道,貴乎心虛,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
《聽心齋客問》中也說:“心歸虛靜身入無為,動靜兩忘,到這地步,三宮自然升降,百脈自然流通,精自化氣,氣自化神,神自還虛”。
無為自然心虛,心虛自然神凝,神凝自然氣聚。神凝氣聚,自然精氣自調,百骸自理,九竅通暢,六腑調泰,五臟清涼,內無憂傷,外無邪侵,身康體壯,精足神旺。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跪著、蹲著、坐著——最好的運動

什麼是最好的運動,就是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方法,最少的消耗,來換回最大的體能。

學武功都希望找到武功秘笈,什麼是武功秘笈呢?就是找到身體的潛能,然後發揮到極致。

一般人的體質都相差不多,你鍛煉別人也鍛煉,怎麼就能比別人強呢?況且有些人天生就是泰森,就是史瓦辛格,強壯無比,你怎麼鍛煉,好像也無法超過他。

我們很多人並不想當大力士,不想與人較量,不想當武林豪傑,只想成為健康的人,但是方法是一樣的,都是要找到身體真正的能量庫。

人體真正的能量來源於意念,意,心底的聲音。念,專注的精神。意從心而發,念靠腎來定。心為火燭,腎為火藥,二者合一,叫做水火既濟(心為火,腎為水)。就是人從內心發出的一道激光。它能有多大的力量呢,說不清楚,因為它的潛力無限。

但這道強光需要激發,需要撥雲見日,水落石出。方法從身體上找,從精神上找。撥雲見日,就是要把閒雜念慮撥開,露出本來的想法。此為護心鏡。佛家雙手合十於胸前即為此意。水落石出,就是把身體上的三濁排出,引氣血入關元。此為固元丹。道家的意守丹田,就是此法。但此二法都是博士的證書,不是入學的測驗。一上來,就用這兩法修煉,恐怕連校門都進不去。

但是用跪著——蹲著——坐著,同樣可以達到目的。且誰都能做,只需每天念二字真言:「堅持」 。跪著可以直身而跪,也可下壓臀部。可以原地,也可行進。蹲著,就是小時候拿樹枝在地上寫字時那種姿式就妥。如果能腳後跟不離地,向前蹭著走幾分鐘當然最好。

坐著,盤腿坐很好,盤不上也沒關系。今天可以換一種坐法。在床上,坐在枕頭或坐墊上,然後不用手撐往起站。不用站起來,只要臀部離開坐墊就行,每天做三分鐘,用不了幾天,你會感覺體力大增,然後漸漸將坐墊去掉。

這三種鍛煉方法的好處。留著您自己總結吧。因為好處太多,太明顯,您一做便知。

跪著,用力點在腿,腰,腹三部分。蹲著,用力點在腰、腹。坐著往起站,用力點全集中在腹。鍛煉各有側重,但效果是,不使力卻自然發力。發的是丹田之力。這是動力之源。

別人可以給你提供方法,但必須你自己來去實踐。把別人家的貓抱到自己家裡來拿耗子,會怎樣呢?你抱著它,它就想掙脫,你一放下它,它馬上就跑回自己家去了,根本不會管你家的老鼠。這就是說,一切都得靠你自己來完成。貓是能拿老鼠,但是要你家的貓才會拿你家的老鼠。

有人說,我跪不了,膝蓋疼。我說,那您就蹲著。她說:我蹲不下,腰腿疼,我說,那您就坐著,她說,我坐著站不起來,怎麼辦。然後問我:你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我說,那就推腹吧,她說:我手上沒勁,推不動。

我不知道,她到底想說什麼。但我對她說:總要開始做才行。推腹手沒勁,推著推著,手就有勁了。蹲著蹲不下,那就找個小板凳先練坐著。跪著跪不了,您就靠在床邊,一腳站在地板上,一腳跪在床上不就行了嗎?

有了方法,您還等待觀望,不起而行之,一以貫之,那這輩子,您還在等誰來救您呢?
跪著、蹲著、坐著——最好的運動_求醫不如求己 真心就是大智慧_中裡巴人的和訊博客 http://mcaf.ee/gsihx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培育來不及

陳嫦芬在北京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開設「職場素養與領導力」課程,卓越成績在中國快速傳播,「北京清大的陳老師」名聲愈來愈響亮;然而,她其實比較想當「台大的陳老師」,於是向台大財金系毛遂自薦,返母校台大教書。
面對台大的學生,我滿心著急;面對北京清大的學生,我則有一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滿足。兩樣情,有點悲哀。我要很坦白地說,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的培育來不及了。
在清華,我曾在課堂上發問,「沒有當過狀元的人請站起來。」結果,只有不到20%的學生起立,村的也好、鄉的也罷!幾乎人人都當過狀元,說是萬中選一不為過,當然拔尖優秀。而他們的優秀不僅表現在課業上,好學、進取的態度更讓人折服。
有一次,我和同學分享在國際投資銀行工作的實況,提到我們習慣使用的筆記本規格,以及怎麼做筆記。沒想到,第二堂課再見到這群學生,他們所使用的筆記本,幾乎全部已更換成國際投行會使用的標準規格。
所有的事情講一次、糾正一次,他們極少錯第二次。一再的驗證下,我發現陸生有個特色,那就是只要他們認同你講的原理,那麼明天大家都會「自發」去做對的事情。
至於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更是沒話說,愛問、會問,重點是他們能精準地問,各個口條清晰,能言善道。我也觀察到,他們在課堂上的提問,課前就記錄在筆記本上,並不是臨時起意。當然,上課沒人缺席、沒人遲到,就連下了課都精采萬分,每次四小時的課堂結束後,我都還要被同學團團圍住,黏著問問題,根本沒人想放過老師。
經常上演的還有,我與這群年輕人不過是吃吃飯、閒聊天,但回去後我馬上收到email,信上同學告訴我,從今天的談話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再清楚列示數個重點,還缺什麼,打算看完幾本書且列出書單,再與我相約一個月後碰面報告。
所以我才說,在清華教書,是當老師最高的喜悅。只是,面對他們的渴望、積極、進取,回過頭來看台灣年輕人的「不貪心」、浸淫在「小確幸」的狀態中,我的焦慮感因此愈來愈深。
【今周刊報導】一位北京任教的老師憂慮: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培育來不及 | 即時新聞 | 20141009 | 蘋果日報 - http://bit.ly/110PHR7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研習十三勢應從基礎著手

研習十三勢應從基礎著手                            鞠鴻賓

太極拳是體用兼賅的一項運動,盤架子是練體,推手,大捋是練用,這是眾所週知的,但無論是練體或是練用,兩者都離不開十三勢,離開它那就不是太極拳了!

  十三勢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謂之八門五步,也稱八卦五行,總稱就是十三勢,這是我們祖師爺所創的一套傳統架勢,並經歷代先賢先哲以其心血,智慧,鑽研精進,流傳不息而延續下來的文化寶藏,可是當今很多練太極的人,明知這個寶藏却不肯用心追求發掘,研究其動靜開合,虛實變化,寧願跟著人依樣畫葫蘆,糊塗一生,毫無所得;更有些人期求速成,索性捨本逐末,不從基礎上下工夫,妄想一步登天;而椿步未練,就練拳架,架勢尚未成熟,就習推手了!到頭來連基本要領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真是空入寶山,遺憾終身。

  那麼研習太極拳究竟應從何處著手呢?依「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應該先由根基練起才對,因為十三勢的本體就是「根」,「根」就是「中定」,沒有「中定」就沒有十三勢,也就沒有太極拳了!就體用本質而言,沒有「根」就如同水上浮萍,沙洲建塔,在體得不到體,在用得不到用,以致大而無當,一切落空,這是肯定而不易之理。

  先師曼髯公在其所著體用歌訣中有謂:「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之句,拳經上也謂:「其根在腳」,從而得知「根」與腰對於太極拳的重要性了,但是要練腰腿,必須先要在椿步上下功夫,質言之,十三勢的基礎在椿步,因椿步對於鬆腰坐胯,落地生根,是非常重要而具有實際幫助的。也許有人說:不練椿步而練拳架不是一樣會鬆腰坐胯,落地生根嗎?當然我不能排斥這種說法,因為拳架練到高境界的時候,必然也會達此目的,但是,初習拳架或是功夫欠深的人,如果奢言落地生根,那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站椿與此就截然不同了!因為站椿姑不論是渾元椿(預備勢),提手勢,琵琶勢(川字椿),或是單鞭勢(開展椿),都是靜態的,祇要守住心神寧靜,尾閭中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鬆腰坐胯,全身鬆淨,腳心貼地,呼吸自然以及氣沉丹田諸般要領,使之下盤生根,定可獲致立竿見影之效;而練功架是動態的,尤其在初習期間,由於架勢繁雜,動作生疏,勢必顧此失彼,以致心不能靜,神不能凝,意亂而不能專一,如此情況下,豈能達到落地生根的境界呢?如有人說可以做到這一點,那就是自欺欺人之談了!其實,椿步並非太極拳所專有,譬如說少林,形意等門無不重視站椿,少林站的是馬步椿,形意是三才式椿,雖然名稱不同,虛實有別,而練「根」的目的則一,據我所知:楊家老一輩的人無不重視椿步,尤其初學者必先勤練椿步,俟有基礎之後,始可學習拳架,如果遇到天候不良之時,寧肯拳架不練而椿步非練不可。因為這是十三勢的基礎工夫,決不可稍有疏懈。

  曼師在其「自修新法」一書上,曾特別強調椿步對於體用的重要性,闡述甚為詳盡,三無畏篇中有謂:「站椿要無畏喫苦,怕吃苦則腳之落地不得生根,則無進程之望,是以腳部之喫苦有益於心臟及腦部則無疑」。由此可證椿步對於體用之功能與其價值了!

  步法本是十三勢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架勢中最基本的動作,曼師以畢生心血精研所得(見自修新法凡例)無論是中、前、左、右、後,都有其獨到的機杼之處,倘將這幾種步法練習嫻熟之後,不但有助於鬆腰鬆胯,坐實下盤之基礎,且對初學者具有事半功倍之效,茲分述如后:

  前進步法:即向前之步法(要領與站椿完全相同,從略),由立正姿勢起,先開左腳,必先使右腿坐實,向前邁步時,腳跟先行著地,然後由後腳(湧泉)之勁向前送出(步履之大小,依各人體型高低而定,兩腳間隔與肩同寬)左腳漸漸踏實,力要歸根成為左弓箭步,同時鬆腰坐胯,腳尖與膝蓋對正,但後撐之腿不可挺直,以免影響尾閭中正;續上右步時,先坐回右腿,在將重心向前移付左腳,復上右步,要領與左式同。

右轉步法:如欲先走右轉步,仍由立正姿勢起,坐實右腳,提起左腳向前邁出一步,腳跟先著地,以後腳(湧泉)之勁前送,左腳漸漸落實,力要歸根成為左弓箭步(要領與前進步同)再以腰胯為主向右轉九十度,右腳向前踏出一步,腳跟著地(着點即原腳尖之位置),先以腰勁磨轉至四十五度時,復以後腳(湧泉)之勁協同腰胯向前經由尾閭送出,同時左腳內扣四十五度成為右弓箭步。

  左轉步法:左轉時之方法,要領與右轉步法相同,不再重述,但應特別注意者,即左右輪番轉換前進,必須按照方法要領確實做去,行功日久,腰胯自然鬆沉,轉換必然自如。

  後退步法:由立正姿勢起,右腳先行坐實,左腳以腰勁帶動後移,腳尖先著地,重心後移,漸漸落實左腳,力要歸根,繼提右腳隨腰勁後移,方法與左腳後移相同,如此,左右交互後退,反覆行之,練習時務須注意平正,兩腳與肩同寬,腳尖與腳跟成一直線後退(切忌走八字形,而影響尾閭關節不能鬆開)使鬆腰坐胯,落地生根,此種步法為倒攆猴之步,勤練嫻熟之後,如再以倒攆猴勢或五禽中之矯猿却步式配合練習,不但對於體用裨益甚大,尤對行氣具有奇效。

  椿步是十三勢之基礎,也為前輩先進練功必修之課程,惜被現代一般習拳者所忽略誠屬一大憾事。

  先師曼髯公積數十年之心智,以精研所得,對此步法非常重視,而諄諄教導後學,因為椿步確有助於功架之精進與對體用方面之實效,早為有識者所肯定。希我同學在研習十三勢之時,應從基礎上着手,也就是由椿步功夫上勤加苦練,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俾使太極拳運動得以開展,中華文化得以發揚,欣逢時中學社太極拳研究班第二期結業,並編簒通訊錄幸會,承函索稿付梓,特以拙文充數,願與諸同學共勉。


*歡迎蒞臨*鄭子太極拳基金會. - http://bit.ly/1vTsATO

痛風盛行率逐年升 好發中年男、停經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16歲林姓高中生,一日夜晚突然右腳大拇趾掌趾關節,因疼痛難耐遂至醫院就診,經檢查後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抽血檢查,發現尿酸值高達8.4 mg/dl,所幸藥物治療2~3天即恢復正常。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胡宗慶醫師表示,痛風一般好發於40至60歲男性及停經後女性,因女性荷爾蒙可促進尿酸排泄,但停經後荷爾蒙改變使得尿酸值上升而容易得到痛風,但近年來物質生活提高,臺灣的痛風與高尿血症盛行率有逐年上升,且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

痛風是因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引起尿酸鈉鹽結晶沉積,而急性痛風發作的誘發因子包括近期大量飲酒、紅肉、海產的攝取或與體重增加有關,當痛風發作時可見關節處有紅、腫、熱、痛等現象,且容易好發於下肢關節處。而高尿酸血症是導致痛風的最重要因素,當血中尿酸值大於7.0 mg/dL,且血中尿酸濃度越高,持續的時間越久,發生痛風的機會越大。

控制飲食+藥物治療 痛風不發作

胡宗慶指出,痛風患者的臨床表現可以分為4個階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不發作間歇期、慢性痛風石關節炎。無症狀高尿酸血症通常是不需要藥物治療,只需注意飲食及生活形態的改正,但大多數痛風病患,需要長期的服藥控制血中尿酸。

胡宗慶醫師也叮嚀,從未有過痛風關節炎發作但血中尿酸值高於7 mg/dL者,即應注意調整飲食,減少啤酒、烈酒、內臟、海產的攝取,若已經罹患痛風關節炎之患者,建議接受長期藥物治療,尤其現在正值秋末冬初之際,國人喜歡進補、吃火鍋、啃秋蟹,應避免逞一時口腹之慾,以免造成身體健康的損害。
痛風盛行率逐年升 好發中年男、停經女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bit.ly/1yOUlkf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頸椎病危害知多少

image 
image
博客來-健康生活完全指南︰頸椎病 - http://bit.ly/1pQwUgO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黃達夫/醫院經營 也是社會企業

半世紀以前,從世界各地前來台灣的宣教士所設立的慈善(charity)醫院在台灣現代醫學的發展史上,占了極重要的地位。這些醫院的財源主要來自所屬教會募來的捐款。除了雇用本地的醫護行政人員外,宣教士醫師們則完全以犧牲奉獻的精神照護台灣醫療匱乏地區的病人,其中不少宣教士還選擇在台灣終老,成為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他們的事蹟受到台灣社會的尊敬與愛戴。

但是,時代變遷,經濟起飛,如今靠著宣教士募款經營的慈善醫院已不復存在。自從公、勞保、全民健保陸續開辦以後,台灣所有公私立醫院的財源主要來自國家的健康保險。台灣的病人也不期待醫師犧牲奉獻,醫師只要謹守專業責任,滿足病人的需求,就能得到病人的敬重。

公益事業 不在追求利潤

做為一位醫院的經營者,我一向認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醫療、教育、社福等工作是公益事業,而公益事業的經營目標是改變生命,而不是追求利潤,但必須藉著企業經營的方法來做好財務管理。

那麼,我的任務就是要為病人營造確保病人安全、維護醫療品質的就醫環境,同時,也要為醫護人員營造能夠充分發揮專業的執業環境。在這個前提下,我還須兼顧財務的健全,以確保醫院的永續經營。

前些年,跟隨世界潮流,台灣企業界紛紛響應「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治理理念。開始從專注企業自身擴展到企業與環境、社區及群眾的互動關係,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由股東擴大到對員工、客戶、供應商、當地社區及整個社會群體,形成企業與社會的共存共榮。

近年,更進一步的,「社會企業」的理念,也引起不少的共鳴。而社會企業的定義是以滿足某個層次的社會需求為使命,雖然它是一種有金錢交易的商業行為,但是它的利潤須回饋到本業來延續它的使命,而不回饋給股東。

社企初衷 熱情與使命感

因此,其所累積的資產是公共財,其經營模式要民主化、透明化,它必須是一個對其主要利害關係人及相關社群負責(accountable)的獨立單位。

顯見,經營社會企業的初衷是熱情與使命感,這一切跟我25年來每天努力的目標不謀而合。心想,醫療事業不就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企業嗎?

然而,台灣多數醫療機構經過30年誤將企業化管理解讀為商業化經營的結果,逐漸失去了理想性

在一味降低成本、擴大巿場規模的經營策略與不當的支薪制度的影響下,造成六大皆空與血汗醫院,導致醫護人員士氣低落。

當醫護人員失去熱情與使命感,每天帶著負面情緒面對病人時,他們的工作表現就打了折扣,最終的受害者就是病人。如此,數十年的惡性循環,只見問題愈陷愈深,怎不令人焦慮。

因此,在此呼籲醫療機構的董事會及管理者能夠以經營台灣最重要的社會企業為己任,重新調整醫療機構的經營策略,以照護台灣人民身心健康,肯定醫療專業人員的生命價值為經營目標,讓台灣的醫療體系成為真正的台灣之光。

(本文作者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藍守正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藍守正

我國的拳術,自古至今,代代相傳,雖門派繁多,皆以健身養生為主。而太極拳係內家拳,尤稱上乘。其術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圓轉應合,隱寓有太極之義,其技誠近乎道矣。練此拳者,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由內形於外,是神態和內氣的動態表現,由腳而腿而腰,行乎手指,由下而上,節節貫串,則氣可通。氣通不獨有裨於體用,而發勁提放,尤賴節節貫串,方能發揮力學槓桿之作用。欲知其精髓奧義,不能僅在外形拳架上追求之,必須徹悟哲學深奧之原理,合乎現代科學之應用,潛心研幾,庶可融會貫通,循行不輟,日積月累,則受益無窮。
筆者服務臺灣省政府,任專門委員、參議、圖書館館長等職,並兼台灣電力公司董事,因工作繁重,身心過勞,曾患病經年,由於學習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而癒。故對其特別嗜愛,數十年來樂此不疲,於理論亦稍有心得,習之愈久,興趣益濃。現年愈八旬,神旺體健,行動敏捷,受益匪淺。為弘揚斯道,不揣淺薄,介述習拳要領。雖部份已散見於拳論拳經、或諸家著作中,並無玄異,但有重點性、一貫性,尚可供學者研究參攷。
(一)、演練功架,要平正均勻,頭部不宜偏側與俯仰,或左右擺動,如有擺動,秘傳所謂學習三十年不得成功也。身體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開合變化,要涵胸垂肘,方能轉腰活用。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要鬆腰落胯,分清虛實,下盤穩實,則周身輕靈,運用自如。其勁似鬆非鬆 將展未展,勁斷意未斷,似停而實未停,一線串成,綿綿不絕,有若行雲流水,邁步如虎行,落步如貓姿,運勁如抽,雖輕而不浮,雖緩而不滯,一開一合皆是意。至斯境者,才能顯其理,明斯理者,始悟太極拳之奧妙也。
(二)、練拳全在用意,以意行氣,氣動拳動,氣靜拳靜。以意氣鼓盪丹田,導引肢體伸縮,為運而後動,手足不可自動,必須湧泉腰胯連成一氣,順勢帶動腰胯旋轉,則手腳方可隨腰而動,腳停手停,手不自動,是謂不動手。如按式為﹁不動手﹂擠式是﹁不動手,手隨腰而動﹂,且足亦不能自動,故其動作牽一髮而動全身,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凡有舉動,兩手必分陰陽,陰陽便是虛實,兩腳亦然。如左手必與右腳相配合,右手必與左腳相配合,均為一貫之勁,分清虛實。其換形移位之時,要尾閭夾脊對直得中,則不失中定。多加領悟,自有所得。
(三)、太極拳功夫,其根在腳。一般習拳者,多未分清虛實,力困於大腿上,成為局部拙力,無法往下生根,與拳理相違。所謂﹁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如練得正確,步步有根,式式有主。是利用人體重量,藉周身的放鬆,不著毫拙力,由內氣鬆沉於實腳上,尚須以意念鑽入地下深處,令湧泉逐漸貼地,而氣有根。有如乘電梯將停之時,腳底有壓力的感覺,根力入地愈深,感覺更為明顯。故練拳要一足著地支撐全身,使其足心與地心相吸,發生磁鐵作用,是謂落地生根(相接之力)。腳如能生根,全身之力歸於腳,則肢體輕靈,而後勁由腳生,此為其根在腳,即使遇大力的敵人,亦不易撥倒。誠如鄭曼青先生所云﹁風吹荷葉不倒翁﹂,皆由此而得之。
(四)、太極拳陰陽相對變化,既以中和為歸趨,而太極拳法十三勢中,含有中定一式,合乎中和的原理。中定難求,又無定式,要使重心穩實,不失平衡,為習拳之要件。蓋拳勢是圓象、是立體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走弧形,運轉自如。對人體而言,從頂心至足心,是一個圓球的軸心,身體是這條軸心,做定點的旋轉,若離開這根軸心,其漩渦就渙散消失。所以這條垂直線,要保持上頂天、下立地,人體軸心可以如圓規般左右旋轉,其圓球也可以前後左右移動,但不可任意滾轉;故行架要保持正直,不可俯、仰、偏、倚,其主要在使重心穩固,支撐八面,方不失有傾倒之虞。尤須注意丹田外圍上下、左右、正反不停的旋轉,始能達到內外動盪的效果。按人體重心在於丹田,如有鬆沉及氣沈功夫、其重心更會降低穩固,則屹然不動,不易撼倒。筆者屢試不爽,已獲得顯著的功效。
(五)、呼吸與運動,宛如唇齒相依,關係密切。尤其是太極拳動作,更與之息息相關。惟初學者配合呼吸不易,除拳架中﹁起式﹂一式,手腕六變,在乎鬆腕開關達節功夫,要注意呼吸,開合收放,曲中求直,直中求曲外,其餘各式,呼吸可任其自然,毫不加做作,只求動作和緩、姿勢正確、去除拙力、全身放鬆,待動作熟練後,達到中正安舒之境界,呼吸自然深長,則動作會與呼吸不謀而合,成為一體;切勿牽強,以免發生反效果。
(六)、太極拳與其他運動不同,就是要做到氣沉丹田,若不學會這一點,則其拳勢動作,只等於健身體操,而不算是太極拳。惟初學者沉氣亦屬不易,首先要收尾閭,臀部向內微收,鬆肩垂肘,則氣可引至胸腹之間。其次涵胸,則氣可緩緩沉入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不可太驟,太驟則氣易浮起。其訣為細、長、靜、慢,日久漸成習慣,可隨時隨地與心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勿忘者,呼吸之時,以意念引導氣沉入丹田,不用意則無氣存在,勿助者,不可用力助氣沉,若用力則氣上浮而消失。氣乃無形之物。由無生有,久練便有感覺,不可毫勉強,待熟練後,丹田之氣,自然越過尾閭,經夾脊,上玉枕,達泥丸,是謂河車倒運,氣通三關,從此可逐漸進入堂奧,卻病延年猶末事耳,正如鄭子所云:其效益勝於食補針藥也。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 http://bit.ly/1pP5RS8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費曼手札

image

image
摘自 費曼手札 一書

站樁時要「慢慢以神意運動,舒展肢體」

薛顛傳的樁功,一個練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極拳一般,很慢很沉著地張出,再很慢很沉著地縮回,帶動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氣息在丹田中來去。這個方法,可以壯陽,腎虛,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另外打拳也要這樣,出拳時肚子也微微頂一下,收拳時肚子微微斂一下,好像是第三個拳頭,多出了一個肚子,不侷限在兩隻手上,三點成面,勁就容易整了。

還有一個方法,站樁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時,按摩一下尾椎,就會緩解。從尾椎一節一節脊椎骨頂上去,直到後腦,脊椎自然會反弓,腦袋自然會後仰,兩手自然會高抬,然後下巴向前一鉤,手按下,脊椎骨一節一節退下來。如此反覆練習,會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條大龍,它有了勁力,比武時方能有「神變」。

注意,這三個樁功都是動的,不過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來。薛顛說的好,樁功是「慢練」。這些都是入門的巧計,一練就會有效果,但畢竟屬於形意的基本功,練功夫的「功夫」,指的還不是這個。至於如何再向上練,薛顛和唐維祿都各有路數。

李存義有樁法,但他自己不站樁,他的樁法都溶在拳法裡了。站樁要力丹田,一力丹田就顧不上累了,樁法能溶在拳法裡,拳法也能溶在樁法裡。

站樁也要練腦子,至於說站樁站得像有大山壓著,也許是長功夫的好現象,但更可能是站塌了腰,沒有作到三頂中的頭頂(發頂),頭部肩部委頓著,就算有再美好的意念,也出不了功夫。拳勁起自腰勁,只有頭虛頂了,腰裡才生力,站樁首先是為了生腰力,脊椎彆扭什麼都生不了。

站樁時也要揣摩提腰坐腰,微微活動著。這是拳法融在樁法中。

站樁時肌肉與精神都要"軟中硬",眼神要能放於虛空,就合適了。

這一小節便將形意拳樁法的秘密公佈出來,樁法是活動的,不是靜功而是"慢練"。薛顛原話為"此樁法之慢練,增力之妙法也,慢慢以神意運動,舒展四肢--"樁法是動的,只不過動得極慢,外人看不出來,這"慢慢以神意運動"七字真可價值萬金,而且說明樁法的功效為"臟腑清虛、經絡舒暢、骨健髓滿、精氣充足",特別標示"而且神經敏銳",不如此,便是練錯了。

渾圓樁是以眼神站樁,兩眼要望上高瞟。練武先練眼,眼能生神,所以是練武先練神。人爬上山頂,累得疲憊不堪,但目光一遠眺,身上就輕鬆──渾圓樁是這個原理。

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眼神就是這個靈犀。久站磨煉筋骨,但衹堅實了筋骨,等於沒有站樁。眼神和肉體的關係,是渾圓樁要體味的東西。有了靈犀,才能有生機

形意拳站樁時,目光要遠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時,目光盯著指尖或拳根,隨著拳勢而盼顧,但餘光仍要照著遠方--這都是將意發之於外的訓練法。

站樁不要較力不要找勁,站著站著,身體容易不知不覺較上力,就要懂得鬆下來。形意拳不怕松就怕緊,形意以敏感為先,一重拙,就不長進了。其實站得輕盈,才是真較上了勁。站空了自己,才是全身都振奮上了。

李仲軒老人形意站樁整理(轉載)_正昔_新浪博客 - http://bit.ly/YSdOQK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hallucinations or delusions in parkinsonian patients 巴金森氏症

門診中有一位巴金森氏症併幻覺之病患。這個症狀,有可能是部分是由於巴金森氏症,也有可能有藥物引起。這時候不要自行停藥,而該去尋找專業人士幫忙。
如何成功地面臨老化問題,真是不簡單!
--------------------------------------------------------

Conclusions: Early onset drug-related hallucinations are not typical of PD. Their presence should signal an investigation of two alternative diagnoses, either a comorbid psychotic illness (often unrevealed by the patient initially) or an evolving parkinsonism-plus syndrome.

----------------------------------------------------------------
These symptoms may be caused partly by Parkinson's and partly by some Parkinson's medication.

If you are experiencing hallucinations or delusions, see your GP, specialist or Parkinson's nurse. Don't stop taking Parkinson's medication without their guidance.

How can hallucinations and delusions affect people?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hallucinations. These include:

  • seeing things (visual hallucinations)
  • hearing things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 sensing things that aren't there (tactile hallucinations)
  • seeing illusions (seeing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they are in real life)

Delusions can include:

  • paranoia (believing someone is planning to harm you)
  • jealousy (thinking people you love are betraying you)
  • extravagance (believing you have special powers)

------------------------------------------------------------------
Any underlying illness, such as a chest or bladder infection, should be treated first as this may resolve hallucinations or delusions.

路易氏體失智症是退化性失智症中第二常見的失智症
Ref:
路易氏體失智症 Dmentia with Lewy-Bodies @ JimmyJong的醫學小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JprJM0
Parkinson's UK - Hallucinations and delusions in Parkinson's - http://goo.gl/HTWiK2
Early dopaminergic drug-induced hallucinations in parkinsonian patients - http://goo.gl/tXIlVy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hallucinations - http://goo.gl/SfHCKZ

學習觀察

kfk fig 3, kendo strike

Kinesiology of Fencing and Kendo - http://bit.ly/1xwFGbY
Response to a Kinesiology of Fencing and Kendo - http://bit.ly/1xwFKZ7
http://bit.ly/1xwFSHY

Relieve Muscle Tension – With a Tennis Ball?


A tennis ball can be an easy, DIY option that’s surprisingly, incredibly effective. The idea is to address tightness in the body early on, before it manifests as injury or chronic discomfort. Whatever massage or tension relief method you choose – stretching, tennis or golf ball, rolfing, spa massage, some or all of the above - take care of yourself! And continue to take note of the new freedom it can allow you to feel in your muscles, and in your body overall.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Relieve Muscle Tension – With a Tennis Ball? | e.K. Clothing - http://bit.ly/1xwEeWW
My Top 3 Household Items For Self-Mobilization | The Physical Therapy Advisor - http://bit.ly/1xwF4D5
-------------------------------------------------
很多酸痛,若能自己作一些適當的按摩,效果是很好的。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類固醇的副作用及其使用的一些問題

今天門診有一位因cortisol level低下而服用prednisolone的病人,吃藥後明顯味口增加許多,是為藥物之副作用,下為參考資料。
----------------------------------------------
何謂類固醇?所謂類固醇,它是一群結構與類固醇類似的物質, 執行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膽固醇、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等)。 如果運用人為方法,可以製造出許多和這些分子結構類似的物質。當大量使用時則具備一些藥理作用, 可用來治療或控制多種疾病(肌無力症即為其中之一)。

Prednisolone(俗稱美國仙丹)即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類固醇,它是肌無力症最常用的藥物之一。 固然它的藥理作用可用來控制疾病,但因它作用太廣泛了,也常常帶來許多的副作用。 由於體質因素、劑量高低、服用期間長短……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副作用的表現與程度常因人而異。 有些人很輕微或不明顯,有些人則較顯著。一般說來,劑量愈高,使用愈久的病人副作用常愈明顯, 有些人則較顯著。一般說來,劑量愈高,使用愈久的病人副作用常愈明顯。然而為了疾病治療上的需要, 醫師常會在副作用可忍受的範圍內使用最低的有效劑量。 本篇希望能帶給肌無力俱樂部的病友及家屬們對此藥物更多的認識。

  • 臨床表徵
  1. 外觀方面:
    常見到的是食慾變好體重增加,臉變得較圓(俗稱月亮臉),看起來變胖了。 頸背部突起(俗稱水牛背),身軀變胖(尤其是腹部),四肢則變得較細瘦, 主要是脂肪移積到腹部所致。
  2. 皮膚方面:
    皮膚變得較薄,下面的血管因皮膚透明度增加而使臉色看起來較紅。胸部、腹部、大腿有時可見紫色條紋,容易有瘀青現象,傷口癒合較差。青春痘有時也會很明顯。
  3. 骨骼方面:
    因骨質流失較易產生骨質疏鬆現象,不慎跌倒時比較容易發生骨折,所以應增加鈣質的攝取。 另外有些人在長期服用後,大腿骨頂端的股骨頭較易發生壞死現象,必要時要開刀置換人工關節。
  4. 肌肉方面:
    劑量太高或時間太久,有些人會有臀部、甚至肩部肌肉無力現象。較厲害時可見到肌肉萎縮,停藥後常可慢慢恢復。
  5. 高血壓:
    少數人在長期服用後,會有血壓升高的現象。因此定期量血壓可早期發現這種情形。
  6. 糖尿病:
    服用類固醇有時會使血糖增高。當有明顯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時,則要小心糖尿病的可能性。有時定期查驗血糖也可早期發現。
  7. 精神狀態:
    有些人服藥後會有情緒愉悅的感覺,這也許沒有甚麼不好。但如果情緒變得憂鬱、沮喪、失眠、躁動不安,甚至嚴重到妄想等精神異常狀態,那就不好了。若有此問題可找精神科醫師幫忙處理。
  8. 免疫抑制:
    類固醇會壓抑免疫系統,使身體對病菌的抵抗力降低,較易引起感染。感染後恢復也會拖得較久。
  9. 眼睛方面:
    少數病人會有白內障或青光眼的現象,但此並非很常見。有此疑慮時考慮由眼科醫師追蹤檢查。
  10. 消化道潰瘍:
    服用類固醇時有些人較易引起消化道潰瘍,加服胃藥可改善胃部不適的症狀。 另外,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友,因身體產生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的機能已因長久抑制而降低, 本身產量極為不夠,此時最忌突然停藥,會有許多不舒服的症狀產生,如全身倦怠、 關節酸痛….等等,嚴重時甚至會有意識不清等現象。

    所以在病情改善或其他問題需要減量或停藥時,醫師們都會很小心, 耐心地慢慢減量下來,使身體能夠適應,才不致有不舒服的病狀發生。 以上這些都是使用類固醇治療肌無力症時較易發生的副作用。但大家可別被嚇壞了, 因為這些通常在高劑量、長期使用下比較容易發生。類固醇本身是一種療效非常好的藥物, 只要跟醫師們耐心合作,小心調整劑量並注意副作用的輕重程度,一般並不礙事。

    只有極少數病人因體質與別人不同而副作用極為明顯,不得不停藥而改服其他免疫抑制藥物。 所以適量地使用類固醇,對肌無力症病情的控制,有極大的幫助。

轉載自 86 年新光醫院肌無力症俱樂部五週年專刊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藥太大顆 可不可以剝半磨粉服用?

▇是非題

1.( )藥物太大吞不下,都可剝半或磨粉服用。

2.( )把藥放在冰箱裡,可以保鮮並延長保存期限。

3.( )藥罐裡的棉花和乾燥劑,開罐後應立刻丟棄。

4.( )開封後的藥物保存期限,以藥罐上的標示為準。

5.( )吃藥前先服用胃藥,才不會傷胃。

6.( )藥物應避免日光直射,包括日光燈及檯燈。

1.(×)

正解:長效劑型,千萬別磨碎、剝半服用。一般這類藥品都會在仿單上標示不可磨粉或剝半吃,一個簡易辨別的方法是看藥物的英文標示,像是藥名上有標注ER、SR、XL、XR等英文名稱,這類藥品屬於長效劑型,嚴禁磨粉或剝半吃。

有些民眾認為藥物太大顆,怕吞了會噎到,想用磨粉或咀嚼的方式,讓藥物顆粒變小後方便吞服,卻不知這小小的舉動,可能讓疾病無法有效控制,甚至產生藥物過量的風險。

有些藥物為了延長作用時間,兼顧民眾服藥的方便性,設計出所謂「持續釋放」的劑型,讓民眾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服藥時一旦破壞這層結構設計,就會使藥物有效成分在短時間內大量釋出,不僅影響藥效,甚至會傷害人體健康。

2.(×)

正解:有特別標示的藥物,才要放冰箱。

一般藥品不建議放在冰箱冷藏,因為冰箱內外溫差所造成的溼氣,會影響藥物的品質,也容易遭食物汙染。除非是有特別註明必須冷藏的藥品,如胰島素、青光眼等部分眼藥水。且將一般藥物放在冰箱裡,也不會延長其保存期限。

3.(○)

正解:棉花或乾燥劑應立刻丟棄,以免變成汙染、潮濕源頭。

很多民眾打開藥罐取藥後,習慣把棉花或乾燥劑再塞回去,以為這樣可以繼續保持藥物的乾燥。但醫師建議一旦開罐,應直接丟棄,因棉花留在罐子裡,有形成汙染源的風險。藥罐內擺放棉花或海綿,是怕藥物在運送過程中會因為碰撞而碎裂。

而乾燥劑是為了預防未開封的藥罐還留有水氣,而影響藥物品質,使用乾燥劑可以幫忙吸收水分。但一旦打開藥罐,乾燥劑吸收了空氣中的水分,反而形成一個潮濕的物體,如果又放回藥罐裡,會讓藥物處於一個相對潮濕的環境中,反而影響藥物品質。

4.(×)

正解:藥物一旦開封,保存期限就縮短了。

所謂「保存期限」是指藥物未開封,且在保存條件良好情況下,保有規定含量或效價的最後期限。一旦藥物開封,就會縮短使用期限。

一般來說,口服藥品如果屬於散裝(如整瓶的藥物或維他命),在開封後可以保存3到6個月;而使用鋁箔包裝的口服藥,如未開封,通常可以保存到外包裝所標示的日期。一般口服藥水或眼藥水,建議存放以一個月為限;而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可儲存4到6星期。藥物種類繁多,應遵照醫師指示存放。

5.(×)

正解:搭配胃藥服用,可能影響某些藥物的療效。

一般胃藥都含有鎂、鋁等金屬離子來中和胃酸,除非是有胃痛毛病、胃潰瘍的病史,且必須服用消炎止痛藥等較傷胃的藥品,才建議搭配胃藥,否則長期自己亂服用胃藥,可能造成反彈性胃酸過多的情形。

另外,服用某些藥品盡可能不要搭配胃藥,像是腸溶錠的藥物,這類藥物顧名思義在小腸裡才會溶解吸收 ,因為有些藥物怕胃酸的破壞,所以要在外層覆蓋一層糖衣錠,讓藥物可以順利通過胃部酸性的環境,順利抵達小腸吸收。而吃了胃藥,反而因胃部酸鹼值改變,讓藥物提早崩解,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此外,用來殺菌的四環黴類抗生素、補血的鐵劑,也會跟胃藥中的金屬離子產生結合作用,降低整體藥物吸收效果,反而達不到該有的療效。

6.(○)

正解:任和光線長時間照射、濕熱環境,都會促使藥品變質。

保存藥物要掌握三個原則:

避光:切勿將藥物直接曝曬在陽光下,連家裡的日光燈及檯燈,也最好避免直接照射,以免藥物變質。

避濕:盡量遠離家中太潮濕的地方,像是浴室、洗手檯及廚房旁邊。

避熱:溫度太高的區域,不可擺放任何藥物。應放在陰涼乾燥處,擺放在櫥櫃或抽屜內,陰涼且不易變質。
藥太大顆 可不可以剝半磨粉服用? - http://goo.gl/7rbd3i

亂吃胃藥 當心後遺症



亂吃胃藥 當心後遺症 - http://goo.gl/VgOy5o
食藥署調查:胃藥去年吃掉22億顆 - 醫界話題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 http://goo.gl/0WKQQ9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醫學博士告訴你:這些病不用去醫院

 6X医学博士告诉你:这些病不用去医院 柴小姝

對一般非醫療專業人士所寫,主要針對一些常見的症狀,很實用的一本書。

太極拳與靜坐 南懷瑾講 述

image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環境毒 國人淋巴癌罹病數增加2倍

生活環境毒素越來越多,被認為跟暴露於外在環境毒素有關的淋巴癌,國內罹病人數快速增加,92年一年罹病人數約千例,100年增加到近3000例,不到十年內增加近兩倍。醫師提醒,若發現身上有不明腫塊,或是莫名的發燒、咳嗽等,不要輕忽身體的異常警訊。

今年70歲的林老先生,17年前發現自己左耳下方有一塊突起物,之後漸漸長成10元硬幣大小,加上腹瀉不止,檢查後發現大腸裡都是淋巴癌細胞,確診為晚期淋巴癌。

林先生治療6年後,曾因為一個月內瘦了三、四公斤,且回醫院檢查發現復發;當時有人勸他使用偏方,但他秉持「要樂觀、運動、不要煩惱」,繼續接受正規治療,不但病情控制良好,前陣子還到海南島旅行,還能一口氣爬上4層樓高的廟宇也不喘。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癌日,癌症希望基金會邀請包括林先生在內,四名抗癌超過10年的資深淋巴癌病友,鼓勵其他病友不要放棄。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淋巴癌被認為跟暴露於外在環境中毒素有關,根據國內癌症登記報告,一年新診斷人數已近3000人;還好淋巴癌是少數可以治癒的癌症,即使晚期才發現,只要積極以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五年以上存活率仍有五成。

王正旭說,淋巴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跟感冒混淆,他提醒要注意「燒、腫、癢、汗、咳、瘦」六大症狀,也就是莫名發燒、身體在腹股溝、腋下等部位出現腫塊、全身發癢、不明原因咳嗽、盜汗、或體重莫名在半年內減輕10%等,只要有疑似症狀,就要及早檢查治療。
環境毒 國人淋巴癌罹病數增加2倍 - 淋巴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 http://goo.gl/J29wm7

聯合國研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升至三十年新高!

警告, 警告!聯合國在提醒我們即將要面對的是更大的環境災難。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已經找到證據證明這場災害的發生,因為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 2012-2013 年的上升速度比起 1984 年起計的每個年度都要快速。如果情況持續,兩年後二氧化碳濃度將達至 400ppm,超過大部份科學家所認定的 350ppm 安全線。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第一次同時提出海水酸化的問題,因為這亦會阻礙空氣中的碳被吸收海水的能力。千百萬年來,海洋一直為我們調節二氧化碳濃度,但海水酸化就會令這能力減退,換句話說空氣中的碳大多都會跑到大氣層中,變成更多二氧化碳。在報告的結尾有提到:除非我們減少排放二氧化碳並且著手減低其濃度,否則我們都會有大麻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Wendy Watson-Wright 在亦斬釘截鐵地說道「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聯合國研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升至三十年新高! - http://goo.gl/OahLQW

李遠哲在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競賽場合上演講指出,台灣人一直都相信可以「買得到食物」,但到二○五○年,全球人口會增為九十六億,比現在增加三十%,以現在的農產量估算,屆時人們要節省三成消耗才夠食用。
李遠哲指出,科學進步帶給某些地區極端財富,但很多地方卻仍飢餓,十年內不改善,人類會沒希望。這些問題政治家不會說,例如台灣開發航空城是不對的,一直開發、一直炒地皮是不對的,應該走入低碳社會,走回太陽的懷抱,大量運用太陽能板,以更少的物質過更好的生活。


李︰中國三年水泥用量 比美百年多

李遠哲表示,過去三年中國使用的水泥比美國一百年來所用的還多,產生可怕的現象,如果不努力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溫度會再上升。但如果很努力控制,到二一○○年溫度上升會趨緩被控制,人類生存才會比較安全。年輕人不能信賴「現在檯面上的人」,這些人那時已經「不在了」。
李遠哲也呼籲年輕人挑戰老師:「你錯了,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不一樣!」科學才會進步。如同外國家長問小孩「你今天有沒有問很好的問題?」而不是「你今天考幾分?」這種訓練對科學創造力的培養才有幫助。
李遠哲︰開發航空城是不對的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bit.ly/1qWKaTQ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低科技老爸…賈伯斯 不讓孩子用iPad

低科技老爸…賈伯斯 不讓孩子用iPad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bit.ly/1AGY52X

蘋果已故創辦人賈伯斯在掌理公司期間,出了名愛打電話「指點」記者哪裡寫錯。紐約時報記者比爾頓10日回憶,他2010年底接到賈伯斯痛罵他關於iPad缺點文章的電話時,發現賈伯斯是個不讓孩子用iPad的「低科技老爸」。

比爾頓當時問賈伯斯「你的孩子應該很愛iPad吧?」試圖轉換話題。賈伯斯卻回答:「他們沒用iPad。我們限制孩子在家使用科技的程度。」他原本想像賈伯斯的家裡充滿高科技:牆壁是巨型觸控螢幕、餐桌是用iPad瓷磚做的。

但賈伯斯說,情況完全不是這樣。若賈伯斯的孩子不用老爸打造的電子裝置,如何打發時間?《賈伯斯傳》作者艾薩克森指出:「賈伯斯堅持每晚在廚房長桌吃晚餐,和孩子討論書籍、歷史與各種話題。沒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

比爾頓發現,不少科技業執行長與創投家都嚴格限制孩子盯著螢幕的時間,平日晚上完全禁用電子裝置,假日則限時開放。比爾頓說,這些父母多不允許10 歲以下孩子平日使用電子裝置,假日限用iPad與智慧手機半小時至兩小時,10歲至14歲孩子平日用電腦只限家庭作業用途,14 歲以上才會給智慧手機。

嬰幼兒大腦脆弱 最好別用3C產品 - 關心寶貝健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 http://bit.ly/1AGYhz3

康乃爾大學醫學院教授德瑞莎·艾蘿拉表示,孩童睡前盯著螢幕、電子產品影響睡眠,一旦睡不好,容易讓他們白天沒精神,影響學習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提醒,3歲以內兒童大腦最脆弱,不建議使用任何螢幕媒體,3至7歲每天使用螢幕時間最好控制在1小時以內。醫師建議,別將電視放在孩童房間,任何家庭成員都儘量不要邊吃邊使用電腦或看電視,大人也別長時間使隨著3C產品的日漸普及,給現代人帶來很多便利,許多現代化國家,數位行動載具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是孩子們打發時間的重要方式。

醫師指出,孩童長期使用3C產品打發時間,導致視力變差,影響腦部及認知發展,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與影響社交溝通能力。

除了長期已注意到對視力的影響,醫師提醒,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每天在螢幕前的時間是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同時也對腦部及認知發展、注意力問題以及心理社會健康有顯著影響。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身體前彎及髖關節伸展瑜伽

身體前彎及髖關節伸展瑜伽:矯正骨盆、強化肌群、遠離疼痛的身體解剖書
博客來-身體前彎及髖關節伸展瑜伽:矯正骨盆、強化肌群、遠離疼痛的身體解剖書 - http://bit.ly/1lZlGuA

作者是專業西方骨科醫生,師事東方瑜伽大師艾揚格,以科學眼光來解讀這一門古老藝術。除了增強肌肉的強度與彈性,更提升其施力的精準性和身體受力的平衡度,使最細微、最簡單的日常動作也能輕鬆又有效率。
---------------------------------------------------
台灣練瑜伽的人口不少,這本書很值得練習者多加體會參照,即便是一般運動員從事拉筋,也是很好的參考書籍。
要減少運動傷害,一定要有良好的身體自覺及基本解剖知識。盲目地運動,是很容易受傷而不自覺的。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健身運動也是要小心的

 image
image
image 日常生活走路也是同樣道理
image 
狂做仰臥起坐 壯男癱瘓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37vWP0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林欣榮說,仰臥起坐做過頭( * 註: 作錯?),就可能傷害脊椎,尤其是腰椎,已收治多起因做仰臥起坐,導致腰椎椎間盤凸出、下肢無力病例,會做到差點癱瘓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

image
有小孩的父母們,值得一讀的書。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長期不運動 罹癌風險增

宅男宅女越來越多,整天窩在沙發幾乎不運動,專家指出,不運動的風險相當高,經過能量轉換,如同血壓數值增加40mmHg;高血壓患者養成規律運動,每天至少健走15分鐘,就可少吃幾顆降血壓藥物。

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上午在推廣全民運動記者會,除了公布新版運動指引,還發表多篇本土學術論文,提醒國人務必多運動,否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多種癌症容易上身。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國人喜歡看病吃藥,平均每天約有100萬人使用健保資源,如果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利用生活空檔健走運動,相信能有效降低健保支出。

邱淑媞表示,運動與乳癌、大腸癌、子宮體癌息息相關;如果不運動,乳癌及大腸癌風險將增加21%至25%,罹癌之後仍不運動,死亡風險明顯增加,存活期也會顯著縮短。

溫啟邦指出,不運動與吸菸是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的兩大風險因子,嚴重危及健康,造成死亡人口增加,全球平均每年約500萬人死於吸菸、不運動。

研究發現,每天不運動,將增加癌症、心臟病、中風等風險,糖尿病罹病機率提高二至三成,縮短三至五年的壽命。不運動的人高血壓比率明顯較高,與正常人相較,死亡風險高出三成七。如果長期不運動,血壓數值相當於增加40mmHg,必須多吃幾顆降血壓藥物,才能有效控制血壓。

長期不運動 罹癌風險增 - 運動天地 - 養生百科 - udn健康醫藥 - http://goo.gl/5bJxyp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吃藥知識

【蔡孟修、蔡明樺╱台北報導】錯誤用藥恐致命。連鎖藥妝店最新統整藥師接獲的用藥諮詢,發現逾半民眾沒有正確用藥知識,又以年輕族群參考網路錯誤訊息居多;其中吃助眠藥或止痛藥配酒、喝果汁配藥、誤用眼藥水及搗碎藥物服用,是四大常見錯誤習慣。除可能加劇藥物副作用、導致食道灼傷或肝衰竭,嚴重更可能喪命。

止痛藥配酒恐致命

屈臣氏統整全台門市藥師開會紀錄,發現過半諮詢用藥者無正確用藥知識。藥師黃士豪舉例,年輕人常飲酒狂歡,半夜頭痛睡不著,到藥妝店買無須處方箋的助眠藥或止痛藥,配酒吞下肚,卻不知助眠藥含抗組織胺,和酒精併用會增加中樞抑制作用,造成頭痛、嘔吐;止痛藥的乙醯氨酚混合酒精,更會導致肝中毒並增加肝衰竭機率,嚴重恐致命。
此外,有些人吃藥配果汁,若搭配葡萄柚汁將抑制代謝,造成血中藥物濃度增加,加劇副作用、延緩藥物排出體外時間。

未摘鏡片勿點藥水

藥師黃崇博另指出,不少年輕人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眼睛乾燥就點眼藥水,但藥水含血管收縮劑、抗組織胺、防腐劑等,易使鏡片黏在眼球上拔不下來。老人常見問題則是吞食不便,把糖衣錠搗碎成藥粉吃,使原該在腸胃中作用的藥物,提早在食道作用而導致灼傷。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說,就醫或持處方箋領藥時,應告知醫師用藥史,預防藥物交替作用;有用藥疑問應回醫院或藥局詢問,另可上網下載「簡易安全用藥手冊」參考:http://goo.gl/LCQyMA
吃藥配果汁 恐肝衰竭 | 蘋果日報 - http://bit.ly/1uismWM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推薦書籍

高術莫用
博客來-高術莫用 - http://bit.ly/1pihGED
象形術是民國武術頂尖高手薛顛的傳世之作,已經湮滅半個世紀之久。李仲軒生前的最后歲月便是講解象形術。《高術莫用》根據薛顛《象形拳真詮》和李仲軒口傳,對象形術進行了完整的闡釋和解析。
-----------------------------------------------------------------------
近日讀此書,非常驚艷,釐清不少個人學習上的一些困惑。若是對拳術(太極拳)有興趣者,不妨看看這位一代武術大師的觀點。

什麼叫工作到位?

1.匯報工作說結果

  不要告訴老板工作過程多艱辛,你多麼不容易!老板不傻,否則做不到今天。舉重若輕的人老板最喜歡,一定要把結果給老板,結果思維是第一思維。        

2.請示工作說方案

  不要讓老板做問答題,而是要讓老板做選擇題。請示工作至少保證給老板兩個方案,並表達自己的看法。

3.總結工作說流程

  做工作總結要描述流程,不只是先後順序邏輯清楚,還要找出流程中的關鍵點、失誤點、反思點。       

4.布置工作說標准

  工作有布置就有考核,考核就要建立工作標准,否則下屬不知道如何做,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最合適的。標准既確立了規范,又劃定了工作的邊界。       

5.關心下級問過程

  關心下屬要注意聆聽他們的問題,讓其闡述越詳細做好。關心下級就是關心細節,明確讓下級感動的點和面。

6.交接工作講道德

  把工作中形成的經驗教訓毫不保留的交接給繼任者,把完成的與未竟的工作分類逐一交接,不要設置障礙,使其迅速進入工作角色。 

7.回憶工作說感受

  交流多說自己工作中的感悟,哪些是學到的,哪些是悟到的,哪些是反思的,哪些是努力的。

       一個國家,皇帝忙,就代表國家即將滅亡。  

  一個軍隊,將軍忙,就代表軍隊即將滅亡。  

  一個家庭,支柱忙,就代表家庭即將破裂。  

  一個公司,老板忙,就代表公司即將倒閉。

  歷史上所有偉大的人物,政黨以及如今偉大的商業領袖,有哪位整天忙著做事的?這些領袖每天干的最多的事就是學習成長,把握方向,分析市場,戰略布局,制定方法。      

  一個領袖如果整天忙著做事,就失去了領袖的價值和意義...    比爾蓋茨說過:"一個領袖如果整天很忙,就證明一件事,能力不足。一個領袖如果整天很忙,就一個結果毀滅。"因此,當你此刻很忙的時候就問問自己:

1,我在忙什麼?          

  2,我忙的事有多大價值?         

  3,我做的事別人會不會做?          

  4,我為什麼會這麼忙?

  不管什麼原因,如果此刻你很忙,請你真實的面對你自己,該停一停,給自己充充電,學習學習!  

  歷史至今所有偉大的領袖雖然有不識字的,但沒有一個不學習的

  思路決定出路,抉擇改變命運,專注成就未來!

什麼叫工作到位?很深刻 - http://goo.gl/q773hJ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診斷疾病時最重要的一句話


博客來-身教:黃富源.黃瑽寧這對醫生父子 - http://bit.ly/1upPBLQ

我想起父親曾經告訴我,診斷疾病時最重要的一句話:「醫生的眼、口、耳、手勝過檢查儀器。」他的意思是,人是活的,儀器是死的;再怎麼先進的儀器,都有可能出錯。用你的眼睛仔細觀察,用你的口詳細問診,用你的耳專心聆聽,用你的雙手認真檢查,唯有這樣,才能做最好的診斷。
  我將這句話謹記在心,並且將之放在我部落格的副標題。後來部落格獲選為二○○九第五屆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活情報推薦優格,也因此吸引了寶瓶文化的青睞。很驚訝的是,寶瓶文化並不是被我那些衛教的文章吸引,而是鍾情於父親與我之間那份少見又微妙的關係。於是乎,就是這本書的由來。
-------------------------
發燒與腹痛的確是感染性腸胃炎的症狀;但是腸胃炎的疼痛一般是陣發性的,也就是一陣一陣的疼痛。這個孩子表現給我看的是持續性的痛,並沒有舒緩的片刻。仔細詢問發燒的時間,也不正常;根據爸爸說,發燒已經三、四天了,腹痛卻是今天晚上最嚴重。如果是腸胃炎,那麼發燒與腹痛應該同時發生,或相隔一天左右,不會是這麼相隔甚遠。
  我請孩子躺下,好讓我摸他的肚子。摸肚子可以讓我排除很多可能的診斷:胃不脹,不像是腸胃阻塞的問題;沒有摸到腫瘤,排除囊腫,膿瘍,腸套疊,腎盂狹窄(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沒有肌肉僵硬(muscle guarding),排除腹膜炎;沒有右下腹痛,相對排除盲腸炎。整個腹部檢察除了孩子面露疼痛的難過表情之外,沒有甚麼特別的發現。我苦惱了。
  心肌炎與肺炎常常也以腹痛做表現。心跳,正常;呼吸,乾淨。我按照老師曾經教我的全套檢察,看看喉嚨,摸摸淋巴結,翻翻眼皮...他好蒼白!我忽然覺得。會不會是因為疼痛時,交感神經的作用讓他血色全無?還是,有其他的原因?我忽然有一個不好的想法:白血病?白血病(又稱為血癌)是個最好的偽裝者,常常以令醫生摸不著頭緒的方式表現。我曾經見過我父親單單以關節疼痛診斷出一名白血病的患者,那真是一個令人傻眼的結局。我知道典型白血病身上會有出血點,臉色蒼白,盜汗,虛弱,肝臟脾臟會腫大。肝脾腫大?我再次叫孩子躺下,確認摸起來肝臟只有一點點腫大,的確,是有那麼一點。
疑難雜症的故事---馬偕兒科黃瑽寧醫師的診斷旅程:腹痛與輕微發燒 - 樂多日誌 - http://bit.ly/1r07sXt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令人心痛

高雄氣爆是人禍不是天災,這齣慘劇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台灣的迫切問題不是甚麼中國政策的問題,而是產業升級、貧富差距、國土規劃、河川整治、防災應變、人權保障、教育活化、人口老化等,以人的生活尊嚴為主軸的長治久安。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絕對不是一句抽象的口號,這句話的實在性在於共享國家建設的成果,各個區域、所有公民必須都能享有基本的資源分配與生活水準,沒有任何的階級鴻溝阻隔公民追求自己的願景,從而大家願意互助互利、共存共榮,讓我們家園的每個角落充滿幸福。民主,無非這樣,來自人性,回到人性。
〈社論〉令人心驚 令人心痛 令人心酸 - 言論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bit.ly/1rV5HMa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台灣已走向醫療崩壞之路(錢建文)

台灣醫療體系百孔千瘡,偏遠地區醫療搖搖欲墜,其根本原因是甚麼?政府正積極推動的解決方案,包括國際醫療專區和DRG給付制度,究竟是毒藥還是解藥?醫療崩壞真正的解藥到底是甚麼?要回答這些問題,都要先從回顧台灣醫療制度的歷史來看起。

台灣健保制度由許多公衛學者設計之初,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我們的全民健保為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健保局必須自負盈虧,入不敷出時就增加保費。然另一方面,包括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的政治人物,卻時常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把健保當成社會福利看待,不斷灌輸人民健保可以吃到飽的錯誤觀念。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醫療支出中由政府公支出的比率愈來愈低,偏遠地區的公立醫院也不斷撤守,公衛預算也逐漸輕忽。政府面對人民說健保是社會福利所以理應吃到飽,面對醫療體系時卻說健保是社會保險要自負盈虧,因此要有總額預算制度。政府一方面享受分配資源的權力,在另一方面卻不盡在「公醫制度」中政府所應負的義務。不斷放任「供給面很市場化」的結果,就是市場中只剩下有能力可以降低成本的財團大型醫院才能生存下去,地區醫療瓦解之後,無論輕重疾病都湧進大型醫院,造成急診體系瀕臨崩解。
第二個歷史根源,就是十多年前為了選舉的政治考量,在還沒準備好時,全民健保就倉促上路。因此健保給付標準,就沿用了過去問題百出的公勞保標準,十多年來改變有限;造成許多同工不同酬,或不同工卻同酬的亂象。給付標準到底有多不合理?我們來看統治者常喜歡拿來比較的南韓,他們給付早產兒的醫療照顧是多少?而我們是多少?台灣人去國外,才發現台灣的醫療有多便宜,但自己曾盡了應有的義務嗎?

拼裝制度如毒藥

第三個歷史根源,就是台灣政治人物的一貫執政準則: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做事,而不是為了國家社會的永續與大多數人民的幸福去做事。例如在健保規劃之初,本想建立轉診制度,卻遇到已經習慣於耗用醫學中心醫療資源的民眾反對而作罷,造成到現在都還沒有依法實施《健保法》規定的轉診制度。
再以喧騰一時的DRG給付制度來看,為什麼這個制度在國外很好,在台灣卻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在先進國家權利義務關係分明,沒有健保拼裝車的問題;也有合理的給付與配套措施,保險不給付時就由私人保險或自費支出。
國際醫療自由經濟區到底是台灣醫療崩壞的解藥還是毒藥?醫療到底應不應該商品化?自經區是否違背醫者初衷,因此是不符合「醫德」的;還是自由化是醫療勞動者的解放希望?我認為在沒有解決歷史根源的問題之前,醫療自經區就是台灣的毒藥。只要健保拼裝車制度還在,政府繼續規避自己的責任,一方面以不當總額與DRG制度剝奪醫療機構依照健保合約替人民進行醫療時所應得的勞動收入,另一方面放任醫療機構供給市場化的同時,卻又阻礙自由經濟體系下最重要的勞動條件保障,醫療自經區就是毒藥。
所以醫療崩壞的解方不是自經區,而應該是:第一、加強政府責任,增加公支出佔國民健康支出比重,並停止以總額預算等不當方式剝削醫療血汗勞工;第二、合理人民責任,實施轉診制度,保費入不敷出時若不合理反映成本,就要減少給付範圍,保大不保小;第三、保障勞動條件,合法將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並且立法規範護病比下限;違反的醫院,就嚴格禁止經營者另外經營國際醫療業務。如此來解決台灣醫療問題的歷史根源之後,自經區不自經區,就不再是那麼重要的問題了。
彰化兒科醫師、醫勞盟常務理事
焦點評論:台灣已走向醫療崩壞之路(錢建文)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5ZH4Uy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走路功 (何靜寒)

我年逾半百,學習兩種中國最難的武術~「八卦拳」和「太極拳」近四十年,教學近二十年,出版過兩本中文版、兩本英譯版武術專書,將近十支教學錄影帶、、、,現在,卻花很多時間教人們「走路」、「蹲坐」、「站立」這些平常事,如果老人家在,恐怕會笑我愈玩愈回去了,我也只好拉出孟子說:「予豈願意哉?予不得已也!」

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凡是學習一項技藝,無論是靜的、動的、文的、武的,都喜歡往高深處追求,眼睛總是仰望著那些大成就者,希望「有為者亦若是」。

我們習武之人更是如此,那個門派出過「天下無敵」的高手,就學那個門派,那種功法成就過高人,就練那種功法,成天想著飛天遁地、隔山打牛,心裡老是記掛著前輩中的奇人異士以及他們的非凡境界。

「高山仰止」當然是對的,「Think Big」也很值得鼓勵,有一段時期我也這麼帶領學生,但是後來發現,成天要練「輕功」的人卻連「走路」都不會,而「輕功」的很多竅門,就隱藏在正確的「走路」方法裡。

當我開始注意「走路」這件小事之後,居然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成年人的走路方式是正確的,或者說是不傷害身體的,然後又注意到他們日常的站姿、坐姿,以及使用肢體的方法,是如何日積月累的在傷害他們自己的健康。

比方許多人因為長期姿式錯誤而日積月累的損害了膝關節,又因膝關節疼痛而減少運動,又因運動不足而戕害了整體健康,這種例子比比皆是,而且有快速增加的趨勢。

於是我開始教這些最基本的「小事」,很多學生在獲益之後不禁欷歔~「這麼簡單卻重要的事,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教呢?

懷恩師傳「鬆」追記 鞠鴻賓

台灣真是一個美麗的寶島,由於位居亞熱帶,一年四季的氣候溫差不大,對人體的滋養生息有得天獨厚之利。鄭子太極拳能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播種,萌芽成長,而開花結果,誠乃澤被吾儕無量的福祇。
    為了發展和光大,俾使人人享受健康長壽之益,於是每日清晨傍晚,帶領著一群愛好鄭子太極拳的學子,於極盡可能鬆的狀態下,以肢體舒展,迎風翻掌,予以系統地演練著拳架,猶如陸地游泳徜徉於大氣中,尤在拳勢中捕捉靈感之際,腦海中泛起恩師曼髯公耳提面命的理法要訣,以及未來發展的宏觀大計,心中更像影視書面般一幕幕地播映出恩師諄諄教誨情景,恍如日昨。然而白雲蒼狗,歲月無情,世事變幻莫測。於今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再也無法回到從前了。
    先師教學雖有教無類,但擇徒甚為嚴格,尤其施教非常嚴謹。不論是拳架,抑或是推手,都要從基礎著手,按照進程之階,循序漸進。而以經論歌訣及老子學說作為教材依據。復將其一生經驗和心得:「平正均勻,鬆靜沈柔,輕靈圓活整」諸訣列為體用主要訴求。尤將鬆沉列為要領之首。務求姿勢正確,拳理技法尤須落實。並重視人格品德修養及生活規範等人文教育,期能養成「謙恭禮讓」美德,以達術德雙修之目的。隨師習拳親聆教誨,幾近二十年之久。今恩師雖已道山歸隱二十五年了,而我依然末離太極拳領域。數十年來,從學到教之過程,深深體悟到太極拳可貴,太極拳之鬆更可貴,如果說「鬆」是太極拳的靈魂或稱之為太極拳要領之鑰,一點也不為過。因體用功能要訣,都必須通過鬆的這一關卡。拳藝技法境界才能突破而昇華。否則,一切都落虛空。所以楊家數代,從健侯大師爺以至澄甫師爺都特別提示:要鬆要鬆要鬆,不鬆是挨打的架子。尤其到了先師曼青公對鬆的要求更嚴。不僅練拳架要鬆,而練推手更要放鬆而且要鬆透鬆得乾乾淨淨,無一絲一毫僵硬之處存在,纔是真鬆,以我之體驗,說鬆容易而練到真鬆的境界,實在太難了。
      記得初進師門時,老師見我練拳,即說:不鬆,要我放鬆練,切不可以用力,當時聽了,我直覺的想法,以我以往習練的拳種,也都是在講「鬆」,且與人印證也沒輸人,這可能是老師的境界太高,對「鬆」的要求太嚴,評語也自然有差異了,但這種想法,我始終未敢在老師面前說出,後來與老師推手,未料一經接觸,而我的兩手臂就被卡著,既不能前進亦不能後退,全身猶如為磁電所吸,動彈不得,有時本能地稍微一動,即被震出兩足騰空飛起撞到背後之牆壁,使我從後心痛到前心,幾乎落淚,最納悶的是每被發出的時候竟然無感覺,猶不知被何種手法所擊。由於經過實際體驗,嚐到了不鬆的滋味,也吃盡了苦頭,自然對要求放鬆和用意不用力之說,使我茅塞頓開,不再存疑了。
    於是下定決心,放棄其它拳種專攻三十七式簡架系列。從基礎著手,由樁步開始,進而拳架、推手,按照進程,循序漸進。並自我規劃三年為一梯次,加強練習,以每天早晚各練兩小時為基準。風雨無阻,從不間斷,自覺鬆沉之功夫日有進展,但在這期間所流的汗水和消耗的體力亦復不少,尤其每次由老師處返回時,兩腿酸痛不能攀登樓梯,需要三天才能復元。然而練拳每日早晚照常練習。決不馬虎。雖承各地同道好友嘉許連連,云我已得鬆訣了,可是到了台北恩師處一經接手,全身動彈不得之慘景依然如故,而老師的訓示還是那麼一句「不鬆呀」,使我滿懷的信心突然消失了。由於天資愚笨,恨鐵不成鋼。致使我信心喪失殆盡,幾乎到了放棄的邊緣。
    後經冷靜思考回想起推手之慘景,除老師以外,有此能耐者尚未遇第二人也。因而重拾起繼練信心和勇氣,故又不得不重新自我規劃,實踐第二個三年計畫了。可是儘管規劃和實踐,也記不清延續了幾個三年計畫,其結果都歸於失敗,依然是不鬆。使恩師不能滿意,直到恩師逝世的前三天,老人家還說:「鴻賓,你還是不鬆呀」,當時聽了感到萬分的傷心,淚水盈眶欲滴,忍不住向恩師直言瀆陳:我已從習十幾近二十年了。並且每天早晚專心練習從未停歇,至今仍然不鬆,其中一定有秘訣老師不肯教出來,以致不能突破鬆之一關,先師微微笑著說:「你的功夫確實有進步了,可是你老師的功夫亦在進步,因為我沒有停歇不練呀,而鬆是無止境的」。至於秘訣,如果太極拳真有秘訣的話,楊師爺澄甫練功只要看看密訣就可以了。何必要關起門來足不出戶苦練五年呢?再說:你師弟妹們,倘我有密訣,難道會不傳給他(她)們嗎?你常和他(她)們推手,這不是最好的證明嗎?倘若太極拳真有密訣的話,其理論歌訣技藝用法就是。不過要繼績不斷的研究與實踐,還要痛下工夫苦練,這樣才有所得。
            經老師分析後使我恍然大悟,不再迷思密訣之說了。所以數十年來我對鬆的追求,無時或忘。雖對鬆之境界並不滿意,但它對我的拳藝體健,尤其是生命之維護,效益非常之大。現今我已八十出頭了,健康情況並未因年齡增長而衰退,尤其腰腿靈活。曾於去年五月間,率團至上海參觀世界武術博覽會,並去嵩山少林寺訪問,順遊華山攀登高峰,並不遜於青壯年人。此外值得一提的,鬆,不只是提升太極拳體用健身自衛之功能,尤能於突發事件中可化險為夷,我於民國五十年七月八日由老師處返回高雄經嘉義轉往北港停留一天,九日我由北港乘嘉義客運車回嘉義,車經民雄平交道時,適由南下之柴油特快車,因受兩側甘蔗田之影響,視線不清,以致兩車撞個正著,客運車被撞得稀爛,當場死亡五十一人,重傷者二十一人,在我的坐位前後左右之乘客被撞得血肉橫飛,無一倖存。而我亦被撞及飛出車外三丈多遠,幸免於難,我能逃過這一劫數,主要是得之於鬆沉,及正襟危坐,養氣守中的太極拳之道,此皆拜恩師曼髯公所賜也,今欣逢會史發展五十週年暨曼公紀
念館啟用專集出刊之際,特撰拙文,以誌慶賀。
*歡迎蒞臨*鄭子太極拳基金會. - http://bit.ly/1pB85Vr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培養意的紀律

修佛法的精義在於培養意的紀律,使意念擺脫嗔恨、貪慾、害人的企圖,因此可以說,佛法的要義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幫助人」,「如果幫助不了別人,起碼不可害人」諸位若以為這種身心官能的修持之外還有某種叫作「佛法修行」的東西可學,那就大錯特錯了。佛陀在經典中教導的就是達成這種內在修持的各種不同的方法,有些看來彼此分歧,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達賴喇嘛說幸福之道 - http://bit.ly/1AoMbxi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活動頸部深層肌肉

image
縮下顎,肩頸腰都不痛,頭痛失眠自然好! - PChome 24h書店 - http://bit.ly/1qGgc9H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水中運動,姿勢也是要注意的

image
博客來-膝蓋 髖關節疼痛伸展運動療法 - http://bit.ly/1o1Vaur

動或不動?

image
博客來-膝蓋 髖關節疼痛伸展運動療法 - http://bit.ly/1o1Vaur

下肢疼痛患者要有的觀念

image
博客來-膝蓋 髖關節疼痛伸展運動療法 - http://bit.ly/1o1Vaur
現今患者,大多較老一輩病人怕疼痛,若沒有正確的指導,怕痛且避免行動反而會成為病情惡化之因。

痛來自何處?

image 
有疼痛,一定要好好鑑別診斷

雙手如托千斤物,提肛收閭壯筋骨

image
歌訣真的很巧妙,托手的動作之中,也注意到了要收尾閭。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想運動 請先拿「運動處方」

李文吉醫師 骨科專欄: 想運動 請先拿「運動處方」 - http://goo.gl/ibsbAB

台灣民間運動風氣鼎盛,問起動機,無非是「休閒」或「養生」。這樣的動機,明講了 並非追求運動的真諦 *(註1.),事實上無可厚非。但重要的是,民眾大都是看廣告,然後三兩好友「相揪」報名買課程;對運動的性質,與可能會造成傷害,甚至意外猝死,渾然不知,    這是值得省思的。         那運動 要怎樣才安全、健康呢?   要運動,首先要有個概念,那就是:運動 要看年齡!這就像 穿衣服要看場合一樣。 儘管你年輕曾叱吒風雲,但上了年紀,體能不再,你就不應自恃「老馬」,馳騁球場,逞強鬥勇;若知體型走樣,已有某些慢性疾病,要從事運動,更應量力而為,不可過度。  事實上,從事運動之前,最好先讓專業醫師* (註2.),瞭解你運動的動機是甚麼?作整體的健康評估,然後告訴你,你可作那些運動?做到怎樣的程度及頻率? 這種量身訂作的健康咨詢或檢查,就是所謂「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先進國家行之有年,視為理所當然,可惜在台灣,還少了這樣的觀念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Neck Posture and its Problems

▶ Neck Posture and its Problems - www.thesepiatechnique.com - YouTube - http://bit.ly/1qzVKra

拳練人與人練拳

尹派宮寶田八卦拳 何靜寒老師

拳練人與人練拳

以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講,中國武術是從身到心的一種鍛鍊程序,他的目標在「人」,不在「藝」。宮寶齋老師說過:「習武是以拳來練人,不是人去練拳。」在以往中國武術的發展,還不是很完備的時代,就已經是如此。

周朝以前,就把「武」當做是訓練人的一種方式;在當時,只有貴族才能習武。從前的典籍中,祇記載某人允文允武,卻鮮有說明,這期間的過程,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來顯示周朝有良好的文武訓練方式,但社會上要能出現一個人才,必需經過長時期的教育與發展,從周朝末年到春秋戰國期間,出了不少人才看來.足可證明當時這種文武合一的訓練,已是非常完備的了。

何靜寒老師習武的過程中,他們不稱「練拳」,而稱「習武」:練拳習武的是一個方法,一個最初級的階段。大約在漢朝以前。文武是沒分途的個人的能力,原本就包括了文武兩方面,要具備這些能力,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前的貴族,平時要治理國家,戰時要作戰,這種例子中外皆然,祇是後來由於職務上把文武分開,才使得教育制度也隨著它們分開。

中國武術的特色

武術的起源可歸納到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人爭這三個階段,中外皆然。這三階段所產生的防身自衛授能,各民族問的差異性也不曾太遠。中國武術比較特別的原因,癥結於中國文化的一個觀念,天人合一。從天人合一,陰陽的觀念所衍生出的文化。(不侷限於武術︶)同屬一個根源,所以中國武術在歷經這三階段後,會回歸到這個主體之中。事實上,不是中國武術融入,而是練武的人融入:習武的人,不是單純的練武,同時也具備了其他文化的素養。

所以「武」在此人身上,就自然會和其他文化和這種觀念結合,這也是我們稱它博大精深的原因。同時也是中國武術不易被其他武術取代而其他武術地無法體會的地方。

以太極拳為例,拳經上明明白白的闡明太極拳是不與人抗的,是捨己從人、無我的。在思想上,太極拳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展現,當現代人、西方人,不具備也不相信此種文化背景時,他們學太極拳便將他視一種武技,研究如何用太極拳來打人。其實以太極拳的精神來看,它不是要用來打人的,因為打人是不須要發展出太極拳的

武術的教育

武術教育是隨著人的生理而走的。從前人,很多是從小就練,甚至出生就練;出生時先給予全身的按摩增進其筋骨的發展,到五、六歲時,再按照他的情況施予不同的訓練方法,這就是回到「以拳練人」的主體上。

這個階段的訓練不是要他練會一套拳或練出什麼功力,而是用武的訓練方式促進他的生長。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的身體是在一種鍛練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他體內的器官也是如此。二十歲以前,做這樣的鍛練,身體會產生一種自發性的習慣,所以如不從小練,身體動作的協調性不能配合。

有許多帶藝投師者難以練到精純,即是年齡太大,身體上無法再承受細緻的改變「所以其正的授徒,就在於你如何去教、如何去掌握這個人」。這是中國武術一個重要的觀念和方法,也是貫徹「拳練人,不是人練拳」﹂的觀念。在這種基礎上,拳可變,拳也應該要變但所變的是教的程序和方法,根基是不能變的這也是中國武術和其他武術很大的差異。外國的武術是「人練拳」,所以不管年齡、性別、條件一律授以固定的課程。

失去了什麼

現階段的武術和從前比較起來失去了什麼?「事實上,武術並沒有失去什麼,若真要追究,只能說失去了環境。所以習武人必須認清處境,我們己經沒有從前的那種環境。在明、清、民國初年時局不靖的時代,當然是擷取武術中能保護身家性命的內容來練,換句話說,在戰亂時代,一定是發揮武術中打鬥的功能,而其他方面的功能如養生、求道等,就容易被忽略」。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問來練,但中國武術本身仍是具備有這些功能的,在承平時,自然就會有一些武術宗師朝那個方面發展。

中國武術要適應下一個世紀,就要去瞭解下個世紀的人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下個世紀裡人們所需妻的東西,中國武術裡沒有,那中國武術仍會被淘汰。可惜的是,中國武術裡面有,但是現在習武的人,還迷信在清未民初我們的師父、師爺所處的打鬥環境之下,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梁我們還在追求他們那個時候所留下來的東西,就會忽略了中國武術能帶給下個世紀人們的東西。

八卦拳的起源

武術界一般多認為八卦拳是董海川所創,但何靜寒老師不這麼認為。他說:「我所學的八卦拳一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如此的系統,不可能是一、二代的人所創的。我個人的研判,八卦拳可能是道家中的柬西,只因董海川學了,並在他這一代出名。另外,從董海川成名時的年齡上來看一他不可能創出一套如此精密複雜的東西來。」

有人會以為「尹派八卦拳」是把羅漢拳加入八卦拳,「程派八卦掌」是把摔角加入八卦掌:但以八卦拳的系統來看,這個體系沒有辦法把其他的東西加進來,加在前面,後囿就格格不入。因為八卦拳的系統一是像網絡一樣的,每一套拳,每一個練功法不是單獨存在的:

當然,在應用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的發揮,但「應用」不屬於「系統」內的東西,這是個重要的區別,必須分清楚的。中國武術的各門各派之所以能發展的這麼久一都會形成它自己漱@個系統一這個杗統是非常嚴密,通常只有少數的門徒才能進入。應用的東西,是根據「系統」作發揮來的。

從前,很多人學拳、教拳,只針對應用,這是時代的因素。一個村莊裡,請了師父來教功夫,在這種情況之下,師父一定直接教他們用一不可能教系統,因為系統的東西是不能直接拿來用的。

八卦拳的形態

何靜寒老師認為他所繼承的八卦拳系統,其失真度比較低,為什麼有這麼一個把握呢?因為從董海川、尹福到宮寶田這三代,都是清宮里的傳承,以前宮裡除了職務之外,就是技藝上的傳遞。董海川傳尹福一尹福後來入宮裡,在這個傅承系統下,尹福一定是董海川所認可的,相信他能維持自己在宮中的聲望、地位。同樣地宮寶田也是這樣的情況。宮寶田還鄉之後一宮寶齋隨他練拳。由於宮寶齋先生一生只學八卦拳,所以不致於失真太大。這是以系統上來講,但是從應用上來看,尹福、宮寶田就各有其變化了。

中國武樹的系統上一有二派是先有理後有術的:一是太極拳一另一是八卦拳。以八卦拳來說,他所用的都是當時的名拳,如羅漢拳。所以八卦拳裡的訐多招式是擷取羅漢拳來的,祗是根據八卦拳的觀念改變了他的練法和應用。

就好比太極拳擷取了當時太祖長拳的動作來練,但不變的是他的觀念。同一招勢在長拳和太極拳裡的打法就不同一所以他的質改變了,因為質的改變,所以形也變了。八卦拳的觀念裡,把人區分得很細。他訓練一個人,把身體可區分的部位全都區分開,他的原則是,你的身體要先能分,而後才能合。所以他分成八個大的部位,分屬八卦,在鍛鍊的時分成八個大的部位,分屬八卦,在鍛鍊的時候,每一個部位還要再細分,這就是八卦拳繁複的原因,也是他的精神所在。

何老師練的八卦拳是從八卦往太極練,所以先學外,他幫你歸納好八個不一樣的體系,然後往回找四象(四象拳)、兩儀(兩儀之術)。八卦就是形,然像往回找從形和質上來思考,當初這個動作是怎麼來的,陰陽之間的變化關係如何。所以八卦拳從八卦往太極走,練通了之後一就可以自行發揮自已的八卦拳。這是完整的八卦拳訓練的程序。

八卦拳系統的差異性就在於是以「應用」還是以「系統」為出發點。從程廷華後來的表現以及跟隨董海川的時間來看,何老師認為程派八卦掌應該是以承習應用為主。雖然如此,但從「程派高式」八卦掌劉鳳彩先生的動作上來看,八卦拳的要領在他身上都還看得到,可是後來練的人,慢慢的就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八卦拳對身體的要求和習慣和其他的拳種有很大的差異,如果用太極、形意的身體來練八卦,所學到的,只是八卦的身法、步法和招式的變化,身體並沒有改變,如此就練不出八卦所要求的勁。」不同門派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此,他們都發現了一種獨特運用肢體的方法,這才是一派傳承最重要的意義。

何靜寒老師原是學楊式太極拳的,後來習八卦拳,現在又回過頭來習楊式太極拳。根據他的心得:「八卦拳和太極拳是一個八卦系統的兩面。簡言之一太極拳是太極拳是太極往八卦走,八卦拳是八卦往太極走,所以對身體的運用,在某些地方是極端相反的,但當中也有相輔相成之處」。八卦的特色,是極端的擰轉,要把中心縮的越小越好。八卦是求變的,要產生變,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縮小,中心越小,變動就越快,可變的範圍就越大。

八卦拳的擰轉,最起碼有三種活動,比方以手而言,一個招勢出來,有它的動線,他會左右轉、前後轉,每一個動作都要包含這些,所以它不是單一方向的擰轉,而是3D的。而且身體各個關節之間,彼此還都有相應。氣勢一擺開,就好像一張網。

八卦拳走圈的目的

轉圈是八卦拳中一項較為特殊的訓練方法,「當你深入八卦拳的高層之後,會發覺不得不轉」前面所提八卦拳的訓練,是在於全身各部位的擰轉,所以當八卦拳的架勢出來之後,會帶動出一個行動力來。在走單換掌時(以推掌而言),要掌握那個勢,身體要隨勢而走。也因為如此,身體須訓練成非常細膩,在勢形成的時候,身體才跟得上去,而不會成為一種累贅。

八卦拳的架勢中形成了前進的勢和擰轉的勢。所以在走圈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勁」在走,而這個勁,也是貫穿整個八卦拳的系統。必須掌握這些要點八卦拳走圈才能走快,才值得一走多年。這才是真正的「走八卦」。換句話說在這種架構之下,他自然會走圈。在公轉的圓上,自己產生一個自轉的力量,有了這種力量,才促成八卦拳「走偏門」的條件。

當你掌握了「勢」才算掌握了一門武術,而變招賈際上也是勢在變;最初是身體產生勢,到後來,是整個勢在帶動身體。

套路的價值

一個完整的門派,定有其基本套路,即母拳之後,才有一些小拳。我們可發現一每個門派的母拳,都是大而無當,不能拿來直接應用的。因為母拳之中,包含了所有要訓練的能力,而後面的小拳,則是針對不同的能力而設計的。好的套路,就像是一篇絕佳的文章,裡面的起、承、轉、合,以及它所要表達的東西,套路裡都有。

為什麼會發展出套路,是根據什麼能力發展出來的?是從單勢中,從功裡具備了這些能力以後,發展出套路。所以沒有「花俏」的套路。一個好的傳統套路,當中的起承轉合,除了動作的流暢度之外,還包括了呼吸、氣血的開闔、起落、升降都得配和好。

中國武術的很多秘密都藏在套路裡,當我們認為套路是無意義的組合時,就看不到當中的意義。所以套蹈是寶,尤其是傳統套路.;而新編的套路,往往無法做得周延,企圖太明顯,妥協性太強,而未能經歷時間的考驗。所以要把每一套傳統套路當作寶來看待。

老一輩的師父怎麼練拳

以宮寶齋老師來講,他們的練拳就是生活,在他的家鄉青山村,整村都是練八卦拳的。宮寶田之前一有一個兄長叫宮寶山,也是尹福的弟子,出師之後便回鄉。並沒有到外面去闖。所以青山村原本就有五六個拳坊,都是宮寶山在教授的。因為青山村環境險惡,有其必要性。當時的拳坊,就是在祠堂前或打穀場上,老人在閒聊,小孩子晚販後,就上拳坊。那時練拳對他們來說,不是練而是一種遊戲。後來正式拜在宮寶田門下,才稱得上是練,而且多半是在午夜,拳坊收了之後。許多的技巧,在遊戲的過程中,就已經學會了,後來練的時候在加強。

後來練宮寶齋從八歲練到卅歲才離開,為什麼練武需要如此長的時間?因為從前的習武,不是一堂堂的課,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一件特別的事。很多能力是點點滴滴在生活中培簣出來的,什麼時候獲得,自己也說不出個具體。所以老師父在教拳時,腦中沒有一個程序,是觸機式的。真正的練武,不能把它當做是一件特殊的事情,否則無法練得久,必須提昇成為生活中的一件事。

何靜寒老師跟隨宮寶齋老師二十二年,才體會到中國武術的傳承會如此混亂的原因在於,「老師父有許多功夫練上身,自己也不清楚是怎麼練來的,所以沒法有系統的教,而且他們學成之後就在用,沒有時問去思索整理。」

何老師形容,老一輩的師父教拳,好橡在拼圖,今天給你一塊一明天給你另外一塊,跟的時問夠久、夠仔細了,他把圖都給你了,這時你可能會了很多套拳、刀槍劍棍也都會了,可是你還是拼不成那幅圖。等到有一天,他跟你講了一些觀念之後,你突然就通了,然後把些東西連貫起來。

廿一世紀,如何看待中國武術之用

以人類文化發展的走向來講,下個世紀的人,是往追求自我心靈價值的方向走。未來的社會,講究的是團體價值,個人隨時有可能被取代。所以在過程中,個人隨時都在思索:「我」的價值在哪裡?

西方有許多人透過靜坐、冥想、宗教去追求心靈層次的東西,都拋掉了「身」的部份,事實上人不可跳過「身」直接走到「心」上去,但如何過渡,在中國武術裡有非常完整的一套系統。所以從前習武有成的老師父們,不入佛就入道。

學習中國武術,所觀照是你本身,雖然有許多東洋、西洋武術,也強調心靈、意念上的運用,但由於其在「技」的發展上太過於粗淺了,所以很難確實地走到心靈修煉的層次上。但傳統的中國武術,不論派別,一定都會強調:你的「心」一定要在

身為這一代的習武人,應將中國武術中的這個部份找出來,而不要一直沈迷在打鬥。會喪失追求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讓我們成為整個社會中的特殊團體,和大環境的人產生很大的距離。

應用的東西是隨本身的能力一直在變的,可能前五年是對的,但第六年,你的能力提升了,它又變成錯的了。所以應用的東西(變的東西)無法教,你一定要規範它這麼用,也不對。但只要具備了能力,遇到了狀況,自然就能發揮出來。

八卦拳宮寶齋老師的教學方法

力與美月刊第55期

原文/Dan Miller(馬德安)

翻譯/林元平

示範/何靜寒

一、宮寶齋的教學方式

宮氏教導學生時,針對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案。這些方案往往是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性別、或其他生理特徵,甚而考慮學生們自己所訂的目的而決定的。有些學生的目的在於強身,而有些則有志於武術的精隨。隨著學生各自的目標不同,宮氏也因而施與不同的教法。他告訴學生如何強健身心,進而了解更深入的步驟。

以一位初學的男性為例,他若有志於整個八卦拳的系統,剛開始先學習基本的手部訓練、手指力量的強化、基本腰部訓練、及基本姿勢。有三個基本的樁步,分別是馬步、弓箭步(又稱登山步)及含機步。在訓練的步驟上,學生第一須先練習站樁(即是保持這姿勢)。再來是以樁法為基礎的步法之練習,並且練習[活步樁] (jumping stance),以訓練平衡性及協調性。而在這樣完整的訓練之後,學生要在樁上練習,即是要在地上所立五根柱子的頂端做練習。擺置的方式,乃是這四根柱子放在四方形的四角,而第五根柱子則置於中心。學生在這五根柱子上,-從一個姿勢變換成另一個姿勢。這個訓練,會更改善腳力及平衡的能力。

在基礎訓練完了之後,年輕男學生被教的第一套拳,往往是離宮拳。然後會依據他在武術上的潛能而依序的教以其他拳種。宮氏是依個人的[處方].來教導,並且教遵學生的內容,是依他或她自己的進展而定。雖然沒有既定的訓練步驟,接下來仍將呈現宮寶齋系統的成份,惟需了解訓練的步驟是依每個學生有所不同的。

附表一宮氏八卦拳

內部

外部

1. 八掌拳

2. 八母掌

3. 四象

4. 兩儀

5. 八卦劍

6. 八卦槍

1.八卦炮捶

2.八宮拳

坎宮拳 離宮拳

艮宮拳 坤宮拳

震宮拳 兌宮拳

巽宮拳 乾宮拳

3.八卦棍

4.八卦刀

宮寶齋八卦系統中所包含的套路及練習可以分成兩個範圍(見附表1),即[內] (internal)和[外](external)。然而這裡所用的[外]並不意謂著堅固的或是硬的。在八卦的觀點中,[外]與[內]是息息相關而不可分的。就好像身體的[內]、[外]是無法分開的,八卦拳中[內]與[外]同樣是無法分開的,他們是整體中相互融合的部份。

在八卦拳中,[內]輿[外]的套路其訓練的方法及重點,會依每一個套路而有所不同,然其中[內]與[外]不同在於所欲訓練的.[氣]種類的不同。

據何靜寒先生解釋,身體中的氣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與肌肉纖維平行流動的,另一種流動,則是由皮膚經由筋絡直接到器官。第一種氣,主要是在外練的課程中練習到的,另一種氣,則是在內修的套路上可練習到

二、八卦拳的練習套路.

如上所說,宮氏沒有既定的訓練步驟,底下只是簡單的列出套路的名稱,給予一個概略的描述,說明每一不同套路的基本訓練哲學。

1. 八母掌:

八母掌又稱八掌。這些是練習者走圈時所持的姿勢,並且每個姿勢能呈現出每個卦靜態的特徵。當練習者走圈時,上半身要保持靜止,當練習者保持一種姿勢走圈走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將會做[換掌的動作]以改變方向,並且以同樣的姿勢繼續走圈。而下一次改變方向,練習者的勢就會變成另一掌,直到練習者已經經過八個母掌,不然他將一直維持這狀態。這是用來訓練走圈時的腳步,與每一個姿勢關連的內與外的結合,並且學習宮所謂的[動中之靜]。  

雖然這些所持的[定勢] (holding postures)很明顯的是八母掌練習中重要的部份,然而這套路中改變姿勢的部份亦同樣重要。有三種換掌的方式是宮派的學生所要學習的。第一種是學生練習[推掌]的時候、欲改變方向所使用的。這個掌,乃是八卦標準的掌式 (ready stance position),並非八母掌之一,但卻是學生在練習走圈的基本步法。何解釋說:[因為在推掌中,重點不在移動氣讓它盡量充滿整身體。推掌變掌的設計在改變身體的方向時仍能保持氣的穩定。]

當練習八母掌時,有二個變化被用到。何說:[在掌間的變換應慢及平順,劇烈的改變不自然且會傷到身體。因而,我們應該避免急劇的改變,如陰與陽之間的變換、左和右、高和低等等。]第一個變化的方式,稱為下穿掌,乃是當改變方向時,運轉氣的簡單換掌。這動作是從高到低再到高。

當學生在換掌時,已能使用下穿掌,正統的換掌方式則顯得較複雜。這變換方向的方式稱為[換掌四式],就好像這名字所提示的,包含四個動作。這些動作是:[青龍返首]、與[大蟒翻身]、[黑熊探爪]、[白蛇纏身]。何說,這四個動作構成完整的過渡(transition),並讓身體安全、流暢的從任何位置轉到另一位置。

這八母掌中的每一個,都跟八卦中的一卦有關,並且就像我們先前所提到的,跟身體的某一部份有直接的相關。獲得這八掌的能量所帶來的感覺及它與身體的關係,是了解八母掌重要的部份。

當走圈的時候,宮氏的學生走步是在低樁時,將腳提至膝蓋的高度。這樣的方式及讓學生維持低樁,則練習者能發展強壯的腿、行動中的穩定性,及良好的平衡。稍後,學生在走步時,將不需要抬至如此之高,但將繼續用heel-toe-step。這種步法,又稱[獅子步],是尹福八卦系統的特色。

2.八掌拳:

在八母掌中,這八個姿勢不是移動的,而是保持靜止的,當練習者開始練習這直趟套路的八掌拳(又稱八卦掌),他將開始在這些姿勢中實行改變動作,並且開始瞭解姿勢,及從一個姿勢到下一個姿勢的移動,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在八母掌中所學得的姿勢,在八掌拳的練習,變得連貫起來。這教導學生在這八掌形成連接。在這直趟的套路中,這八掌改變他們靜止的外表,因八掌拳是八掌動的特徵,重點是在練習這些動作時氣的流動。宮寶齋說[重點在於練習者在做這些掌的改變時,不曾困惑於氣與力。]

這個型式,及其他宮寶田八卦系統中的直趟套路,有偏向少林羅漢的味道。這樣的味道在尹福八卦的支派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當何靜寒被問起,是否在尹幅八卦中,有受到少林羅漢拳的影響.他說:[羅漢少林在八卦中。]

雖然在宮寶齋系統中的直趟套路有很強的少林羅漢的味道,然當同樣的套路被結合在八母掌中,並在圈上練習時,少林羅漢的味道幾乎部消失了。圓形的走步,扣步和擺步,轉及扭曲身體的動作及在圓上所做方向上的改變,是另外一個少林式的動作,亦是八卦的特色。觀看何靜寒在圓上練習其中一種[結合八掌]直線的套路,可以對八卦拳的發展有一瞭解,很容易了解到為何董海川結合他的少林武術及道家哲學及圓形走步的練習而形成八卦拳的技藝。何說:[八卦拳的創始人是選擇用羅漢拳的動作及其他派別的武術,以適當的表現八卦的哲學,而形成八卦拳的系統。]

3.兩儀:

兩儀是另外一種直趟的套路。這個套路的動作及重點提供了八卦的哲學與肉體練習之間連接的一個很好的了解。

在哲學中,兩儀是從太極分化而成兩儀(陰儀及陽儀);在拳術中,這兩方面,被表現為左右、上下,及內外。因此,這套路的動作,教導學生如方去將焦點置於左右、上下、前後的動作,並運動之。

4.四象:

四象也是另外一種直趟的套路在哲學裡,四象是由兩儀演變過來的。兩儀象徵上(symbology)是由兩個明顯的對立所代表-----陰及陽;四象乃是兩儀最簡單的組合。而在武術中,所謂的四,乃是由兩隻手臂及兩隻腿所代表。因此,四象中的動作及關聯,被設計來訓練學生在八卦中,有效的使用腿及手。何靜寒說:大部份的人,認為手臂開始於肩膀,然而這長、柔順的動作及這套拳本身的意圖在教導學生去思考手臂是起源於肩胛骨

5.卦砲錘:

八卦砲錘的拳套包含八部份(全部是六十四式),並且是從少林羅漢拳演變過來的。何說:[砲捶在整個系統中,是最重要的直趟套路。因為在它之內,.可以發現兩儀與四象及八圈掌的原理及動作,並且包含了八掌的變化。這個拳套,以八卦的圖形來練習(八個方向),在整個系統中,是重要的一種套路,因為他幫忙發展身體及戰鬥技能。] 

6.八宮拳:

八宮拳的練習中,包含八個套路。這八個套路中的每一種都來自於相對應的母掌及與之相同的卦相關聯。在這練習中,這八掌中的每一種,有其自己的直趟套路。所以練習者能發展對這八掌中每一掌的感覺及能量。因此,在八個拳套中的每一組,都強調這八掌的重要性。

7.武器:

在宮寶齋八卦的系統中,有四個主要的武器。劍及槍,是練習中與[內部]有關的:棍及刀,是練習中跟[外部]有關的。學生只有在證明他們能利用他們身體的時候,才開始學武器。這代表無論他們空手的套路多快、多慢、多大或多小,他們的身體均能跟隨。學生通常先從槍及棍先開始,因他們較劍及刀容易,劍是最後練習,因其最複雜。

同靜寒說:[在八卦系統中的每一套路,是要告訴練習者某些東西。練習者的工作在於練習這個套路,並且仔細的讀它(read it),以找出這拳套所確實要教導的。]這些拳套是有組織過的,所以他們傳達了八卦的原理,這套拳的原理試著耍教導人體應該在其最適宜條件下運作。

他說:[傳統套路的價偵,在於他們在打鬥的動作之外,尚有其他的東西。每一個套路都有其所要教導的,這也就是為何傳統武術的系統有如此多套路,他們都傳達了一個不同的原理或想法,而在練習這些套路時,練習者應該試著去瞭解身體內在的部份是如何與每一個外部動作相連接。]

當教導學生時,宮寶齋對於學生是否切實執行這些姿勢及動作就非常挑剔。假使招式套路與中間的轉換不正確,學生將不能了解套路的原則及意義。

三、武術的原則.

宮寶齋相信,武術中的重要部份,是蘊含在武術背後的觀念,而不是外在力量的發展。他說:[假使練習者有清楚的觀念,他們肉體上多強壯就不重要了。此稱之武力 (武術的力量),而與武理相對(武術的原理)。當運用武術的正確原則而非力氣(strength),就會產生力量(force),假使一個練習者有攻擊要害的完整知識,則他並不需很大的力量。若再加上完善的策略,知道如何應用這策略,並知道攻擊何處,則能有力量(power)去制服對手,而非只靠肌肉力量。]宮堅定的相信,精確的技巧及優良的知識是較肌肉力量更重要的。

在發展技術和知識方面,宮教他的學生了解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了解因果,另一個則是隨著這些未知的原素數理,了解如何適應及改變。因果的學習,包含了在戰鬥中預估模式的知識;換句話說,練習者學習對手在面臨攻擊及防守的作時,他最可能的反應。數理包含了能對對手呈現的無法預期的策略及改變的反應。宮氏說明,在學習八卦中,練習者開始培眷對不可知變數的直觀或直覺的反應

宮說,在八卦的應用中,套路中練習的姿勢不必然曾往打鬥中使用到,在八卦套路中所學到的模式利於改變,套路訓練身體正確的、有效的、及自然的移動。一旦身構已被訓練能在這樣的狀態運動,宮氏說,你應忘記你以前所學的每一樣東西,並且只學習如何因應對手。

尹派宮寶田八卦拳 何靜寒老師_知乐斋_百度空间 - http://bit.ly/1tyUmCz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哪來這麼多的孩子需要吃藥?

最近看到新北市從小二開始實施免費過動兒篩檢的消息,心中不免震驚,現在有很多小朋友被貼上了過動兒的標籤,進而選擇看病吃藥。但是這真的解決了問題,還是造成更多的問題呢?
我教過許許多多的小孩,每位小朋友的個性及行為表現都不同,大部份是活潑好動,當然有些調皮,也有少數幾個會把大人搞得很火大。但在我深入瞭解後,總發現太過調皮搗蛋的學生,背後都有一些可以解釋的原因。
曾經有幸聽過一位醫師的演講,提到甜食會讓小朋友好動,蛋或牛奶等食物也可能是許多孩子的過敏原。我真的觀察到,侄子吃了糖果一會兒後,就開始顯得很好動,跑來跑去。後來又觀察其他小朋友,果然也是這樣。這讓我知道,孩子的過動與食物及過敏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但是在過動篩檢表格裡,都沒有問這些問題。是預設家長都不會給小朋友吃糖、喝牛奶嗎?還是製作篩檢表的醫生不知道食物會影響小朋友的過動表現呢?
另外,現代小孩子的活動空間較小、功課太忙碌,比上一代更難得有機會發洩滿滿的精力,難怪會坐不住。想想我們小時候一放學,就和一大票朋友在三合院、在田野間,玩過一個又一個東奔西跑、爬上跳下的遊戲,滿身大汗,不亦樂乎!現在的小孩放學後,不是跑安親班就是跑補習班。回家後,寫完學校和安親班的功課後,就差不多要睡覺了。他們連睡覺時間都不夠,更何況是玩耍?
我更觀察到,很多小孩在學校時,可能已經累積了很多不懂的東西,還來不及問清楚或自己搞清楚,到了補習班又繼續被填鴨。大人如果能設身處地去想像一下這樣的學習負荷,應該可以明白孩子的難處了!就算是大人,翻開一本陌生領域的書,也會有想要趕快合上,轉身走掉的衝動,不是嗎?小孩子在大人權威的要求下,如果不能開溜,只好在坐位上不安分的扭來扭去。
可能導致小孩毛毛躁躁,不好管教的原因還真多!我不禁要問,如果我觀察到的根源有以上這些,那麼吃藥能解決什麼問題呢?為了「醫治」過動症吃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不能代替田野所提供的空間吧?有一次我很好奇地上網去查,才發現它的副作用非常的多而且可怕,還可能導致暴力。我很納悶,副作用這麼多的藥,能吃嗎?
有一次,我跟一個媽媽聊到這個問題。她說在兒子幼稚園時,曾經帶他去看醫生,拿了藥回來吃,吃了一次,就不敢給孩子吃了。因為小孩子吃了之後,坐在椅子上不動,她看得出來,孩子不是不想動,而是動不了了。她後來沒再給孩子吃藥了,藥物的影響,明顯可見!
幾年前,我曾教到一個好動的小孩,有時上課會站起來走動,媽媽曾懷疑他過動。我讓媽媽看了一些資料,並建議她謹慎評估該怎麼協助孩子。她當時決定不讓孩子吃藥。那孩子在我班上,除了上課比較活潑好動,坐不住外,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事隔幾年,又教到他時,他卻已經在吃藥了。我看到他在上課中,忍不住的拔自己頭髮,直到頭頂上已有個小圓禿。這孩子也不時有呆滯渙散的眼神,這些都不是一個小學生該有的樣子。他們應該是天真、快樂,精力充沛的和同學打打鬧鬧。到後來,這孩子甚至需要一個外聘老師,專門陪在他旁邊才能上課,但是幾年前他曾經可以自己在課堂上活活潑潑的學習啊!再過幾個月,他轉學了。
我看他離開,覺得非常難過。我不知道藥對他有什麼幫助?根本的問題沒解決,再多的藥物也無用,只增加了藥物依賴及副作用的問題。這個孩子的未來怎麼辦呢?
再回頭看新北市的過動兒免費篩檢的方案,我想精神科醫生提出的研究數據說百分之八的孩子過動,讓新北市政府覺得實施篩檢是德政。但是我也有十幾年的親身教學經驗,到底哪來這麼多的孩子需要吃藥?我真的找也找不到。他們是孩子啊!教育領域裡的用藥「趨勢」讓我覺得沉重,我們孩子天真快樂的本性,會不會因為這些篩檢,而蒙上一層厚厚陰影?我真心希望大家能給予孩子耐心和愛心,吸收更多元的資訊,對這個議題有更多瞭解,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摯愛的孩子!成長中的身體需要的是營養素,成長中的心靈需要的是耐心指導和關愛,化學藥物從來不是必需品。

哪來這麼多的孩子需要吃藥? | 即時新聞 | 20140624 | 蘋果日報 - http://bit.ly/1sEZ1oS
過動症激增 學者憂過度診斷 | MSN 新聞頻道 - http://bit.ly/1lzUjkK
過動兒狀況多 服藥不一定有用 | MSN 新聞頻道 - http://bit.ly/1ujb9h1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維他命B3過量 死亡率增7%

【邱俊吉╱台北報導】最新國際研究指出,又稱維他命B3的菸鹼酸,無法降低高血脂患者心肌梗塞、腦中風風險,還可能提高死亡率,多數人都不應吃菸鹼酸補充劑。國內醫師說,已知大量菸鹼酸會造成血糖上升,使高血脂病患血壓升高,不宜大量攝取。營養師建議,肉、奶、蛋都含菸鹼酸,多吃天然食物補充營養即可,不用額外吃維他命。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最新研究顯示,追蹤約兩萬五千名五十至八十歲,來自中國、英國與北歐國家的高血脂病人資料四年,證實這群已在服用史他汀類藥物以控制血脂的患者,若額外補充大量菸鹼酸及另一種抗菸鹼酸副作用的藥物,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並未顯著下降,還會產生嚴重副作用。

恐使肝功能下降

嚴重副作用包括血糖異常、痛風增加、肝功能下降等,且有些在研究開始時並無糖尿病的患者,後來卻出現糖尿病;推算菸鹼酸會使服用者的死亡風險提高百分之七。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解釋,血脂若偏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機率也較高,醫界常用史他汀類藥物降低血脂中的壞膽固醇,菸鹼酸可提高好膽固醇,多年前即有醫師用高劑量菸鹼酸輔助治療降血脂;但已有研究顯示,大量菸鹼酸會造成血糖上升,使高血脂病患血壓升高,現又有這篇最新研究,更證明菸鹼酸不宜大量攝取。

每日上限35毫克

市售維他命多含菸鹼酸,維他命B群產品含量更高。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國健署建議菸鹼酸每日參考攝取量為男性十六毫克、女性十四毫克,每日最高三十五毫克,與醫界用上千毫克輔助治療降血脂差距很大,民眾不用緊張;呼籲多從天然食物補充營養,肉、奶、蛋都含菸鹼酸,不用額外吃維他命。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則認為,國健署建議每日最高攝取菸鹼酸三十五毫克,食藥署又規定維他命每顆最高可含菸鹼酸一百毫克,可能吃一顆便超標,對血糖控制不佳者有風險,應重新檢討。食藥署回應,含量參考國外規定,且菸鹼酸可迅速排出體外,應無健康疑慮。

維他命B3(菸鹼酸)小檔案

●功能:可維護皮膚、消化道、神經的健康
●食物來源:肉、蛋、奶類皆有豐富含量,從豆類、堅果類中也可攝取得到
●缺乏後果:恐引發噁心、疲倦、煩躁、健忘、食欲不振等問題;嚴重缺乏恐產生皮膚發炎、腹瀉、癡呆等症狀,最終死亡
●最新研究:服用大量菸鹼酸,可能帶給高血脂病人嚴重副作用,死亡風險提高7%
●注意事項:市售綜合及B群維他命產品,每錠B3含量介於10∼100毫克;專家建議,每日總攝取量最好不超過35毫克
資料來源:許惠玉主任、趙強營養師、法新社

維他命B3過量 死亡率增7% | 蘋果日報 - http://bit.ly/WlGp02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功夫的原理--李小龍

我的老師葉問先生—廣東詠春門第一高手—就會過來告訴我:「小龍,放鬆一點兒,定下神來。忘掉自己,注意對手的招式,讓你的腦子不受任何意志的干擾,完全出於本能地指揮你去反擊。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超然。」這就是了,我必須放鬆自己。不過就這樣,我又已經是在運用意志力了。也就是說,在我講「我必須放鬆」的時候,這種要達成「必須放鬆」所需的力氣,已經與「放鬆」的定義相違背。

等我這種「自我修煉」達到相當程度時,我的師傅又會過來告訴我:「小龍,讓自己順乎自然而不加干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抗難題,而要學會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這個星期不要再練了,回去好好想一想。」那一個星期我留在家裡,沉靜下來,用心思考了很久。練了幾回之後,我決定放棄了,改乘一條小船出海。

功夫的原理--李小龍 - 讀者雜誌 - 健康樂活 - udn聯合書報攤 - http://goo.gl/huUMJa

在宅養老才是長照主流

衛福部於今年公佈《長期照顧保險法》草案,但從草案擺出來琳瑯滿目的給付項目上,看不出來我國長照政策的目標與重點。且從台灣目前「機構式服務」供過於求,但其他「居家式服務」均嚴重不足的情況,亦不知長保打算如何讓「居家式服務」長出來,支持民眾在宅養老?
在宅養老不僅是我國老人的偏好,更是世界主要長壽國如日本與北歐的長照給付主流項目。因為這種相對便宜的長照服務能預防與延緩老人失能或失智症惡化,也就能延後或縮短人生的臥床期,達到「失能壓縮」效果,也替長照省錢!
但台灣的長照發展方向卻與此相反。2013年台灣269萬老年人口中失能者約45萬人(依照衛福部公佈老年失能率16.5%計算)。供給量第一名的「長照機構式服務」超過10萬床,可覆蓋老年失能人口的22%;第二名的「居家服務」(4萬餘人使用)覆蓋老年失能人口的9%;而「日間照顧服務」(不到2千人使用),僅覆蓋老年失能人口之0.4%。這樣的配置反應出我國長照政策只注重「末端」而沒有「前端預防」概念。
全世界最早遭遇高齡少子化問題的北歐與日本,其長照制度都是以「預防」為重點。日本於2000年實施長照保險,近十年來的制度改革重點均在發展以「國中學區」為範圍之社區整體長照服務,不僅照護機構走向社區化/小型化/似家化,且長照保險與地方政府也加強提供普及平價之公共預防服務,以減輕長照保險之財務負擔。
丹麥自1987年起即不再興建長照機構,但發展出更多社會住宅與老年服務住宅。其長照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幫助老人幫助她/他自己」(help to self-help),因此長照政策重點在發展一套公共社區照顧服務系統,以對應自立程度不一的各種老人需要。根據2007年統計,丹麥85萬老年人口中僅3.8萬人(佔老年人口4.5%)住在長照機構,14.2萬人(佔16.7%)住在自宅使用居家服務。且總計16.6萬居家服務使用者中,超過半數是80歲以上。
有意思的是,使用居家服務的丹麥人並不是都「重癱」在自己家裡。2011年的統計顯示,63%的人每週只使用不到兩小時的居家服務,12%每週使用2小時以上但不到4小時的服務,僅3%的人每週使用20小時以上。可見當老人早早用、少少用(例如家事打理等支持性服務),就可以發揮自立養老、預防失能的效果,也替全國省下長照支出。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且工作年齡人口與薪資水準已在急遽減少,如果長照政策不重視預防,如何撐得起國人平均餘命近80歲,且十年後老年人口比例將翻一倍(達到20%)的人口結構?長照的世代正義如何可能?

在宅養老才是長照主流 | 即時新聞 | 20140715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GIkecx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乳癌激增、年輕化 塑化劑是禍首

民國100年席捲台灣的塑化劑風暴,讓大家發現,曾經從茶飲果汁到運動飲料、膠囊或錠狀保健食品,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中研院研究證實,國內乳癌患者年輕化且雌激素受體陽性比率高,與塑化劑有關。

癌症連續32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聯合報系與中研院首度合辦「健康高峰論壇」,以「個人化防癌新未來」為主題,分享癌症研究最新資訊,第一場於7月19日上午,由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公開與國衛院共同研究成果,揭開乳癌最新發現。

陳建仁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國內女性乳癌發病年齡有「早發性」的特徵,約半數年輕乳癌病例沒有已知危險因子的暴露,透過重疊病例對照研究,證實塑化劑中的「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會刺激雌激素分泌,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好發的癌症,每年約167萬名婦女罹患乳癌。相較於歐美,台灣雖屬於乳癌低發生率地區,但乳癌發生率在過去30年激增5.4倍,半數發生在停經前,發病年齡有「早發性」特徵。

相較於西方年輕乳癌患者,國內年輕乳癌病例明顯有較高的雌激素受體(ER)陽性表現,似乎與雌激素過多暴露有關。雌激素除體內合成,環境中也有許多物質具荷爾蒙作用,稱為環境荷爾蒙,塑化劑即是環境荷爾蒙主要來源。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已被國際癌症總署列為2B級的可能致癌因子,研究團隊比較乳癌病患尿液中所含DEHP代謝物「乙基己基鄰苯二甲酸酯(MEHP)」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塑化劑可能有進一步催化乳癌的效果。

2014健康高峰論壇訂於7月19日、20日在台大霖澤館國際會議廳召開,邀請九位學、醫界講者針對肺癌、乳癌、肝癌及胃癌等四大癌症,提供癌症研究的最新資訊。
乳癌激增、年輕化 塑化劑是禍首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bit.ly/1qXIkTx

台灣是石化產業大國,民眾常接觸大量塑膠製品,極易接觸到塑化劑。環保署昨指,目前針對主要且常見的26種塑化劑全都已自源頭管理,下游產品也分別由衛福部、標檢局、農委會制訂標準管理,且會不定期抽檢;過去不少塑膠製品被驗出塑化劑超標,如黃色小鴨玩具、滑鼠墊,都曾被驗出超標逾百倍。
申報列管訂限值
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我國由環保署擔任管理召集機關。該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袁紹英說,目前全部26種塑化劑皆列入毒性化學物質管理,進口和流向都要申報,之後由各主管機關訂出限值。食品、塑膠杯、保鮮膜等食品容器及化妝品等,由衛福部負責;服裝、玩具、雨鞋及兒童用品等由標檢局負責;農產品由農委會負責。
僅幼兒食器禁含
環保署指,各機關會不定期抽驗,如標檢局去年抽驗黃色小鴨玩具,曾驗出有些塑化劑含量達15.2%,比國家標準0.1%高出151倍;去年也驗出有滑鼠墊塑化劑達11.8%,比國家標準0.1%超過逾百倍;兒童雨衣也曾被驗出超標。
衛福部說,3歲以下嬰幼兒食品容器,如奶瓶、奶嘴,不得檢出塑化劑;保鮮膜、塑膠杯、塑膠袋等,塑化劑含量不得超過產品重量百分之0.1,溶出量規定則從0.3ppm(百萬分之一濃度)到30ppm。去年衛福部抽檢100件嬰兒塑膠奶瓶,僅1件含塑化劑2ppm;另前年抽檢市售保鮮膜、吸管、塑膠袋,合格率100%。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目前整個環境都有塑化劑存在,管制也沒用,只能建議民眾盡量避免接觸,例如勿使用塑膠杯碗等餐具。
記者唐鎮宇、張博亭
無所不在 玩具滑鼠墊超標百倍 | 蘋果日報 - http://bit.ly/1zUv3iP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口腔健康-愛吃醋喝檸檬水 牙齒琺瑯質被侵蝕

台北市28歲的李小姐平時喜喝醋養生,日前因牙齒酸痛就醫,結果醫師發現她牙齒有酸蝕現象,詢問後知道她有喝醋、飲用檸檬水的習慣,推測因此牙齒受損。牙醫師表示,口腔內若長期處於過酸環境,牙齒表面琺瑯質會被侵蝕,進而造成牙齒脫鈣、甚至蛀牙。

李小姐的牙齒原本潔白整齊,一口「貝齒」相當吸睛,但她聽說喝醋可以養生、檸檬水可減肥,因此這3個月來天天飲用,結果近日覺得牙齒酸痛,經檢查後發現她的琺瑯質變薄,有蛀牙的跡象,醫師詢問下,才知道她一天至少喝1000cc稀釋的健康醋,推估因此琺瑯質被侵蝕。

琺瑯質是牙齒最外層的組織,除了咬碎食物之外,也可保護下層的牙本質,但琺瑯質不會再生,因此當有蛀洞產生後,不像其他組織會自行修復。

醫師顏明良表示,近年來不少人流行喝醋養生,即便是稀釋過後,也是酸性飲料,會讓口腔環境從中性變酸性,長期下來琺瑯質流失過多,無法彌補。

顏明良表示,因飲食造成的牙齒酸蝕,初期看不出明顯的損傷,但牙齒會開始出現白斑,琺瑯質變薄,整顆牙齒看起來「黃黃的」,之後有可能牙根部位露出牙本質,若繼續酸蝕,民眾只要用力咬牙就有可能牙齒斷裂。

顏明良建議,民眾若喜歡攝取這類飲品,還是要量力而為,若屬敏感性牙齒的人盡量少喝,避免養生不成,牙齒先掉光。

口腔健康-愛吃醋喝檸檬水 牙齒琺瑯質被侵蝕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bit.ly/1ngOPiQ

喝醋養生反傷牙!5招顧齒防酸蝕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bit.ly/1jEKRRP

喝醋養生,但要小心傷害牙齒!許多民眾喝醋養生,喝檸檬汁、吃梅子抗癌,吃維他命C、泡菜提高免疫力,卻不知直接咀嚼這些酸性物質,會讓牙齒受損。牙醫師建議民眾,稀釋並用吸管飲用酸性果汁或醋,同時要多漱口稀釋,才能減少牙齒直接接觸酸性物質,造成牙齒受到傷害。

成大醫院牙體復形科莊淑芬主任醫師指出,許多人喜歡喝醋養身,小心身體還沒顧到反先傷到牙齒,因為所有的醋即使稀釋過後還是酸性,喝入體內也不會變成鹼性,根本無法調節體質,而且長期喝醋下來,牙齒牙釉質流失過多,一般外用牙膏也無法彌補。

小心化學性牙齒酸蝕

一般而言,牙齒敏感原因可分成細菌性、物理性、以及化學性。蛀牙和慢性牙周病造成的牙根暴露屬於細菌性;物理性包括刷牙過度用力造成的牙齦萎縮,或是喜歡咀嚼核果、軟骨等堅韌食物造成牙齒磨損等。但有一類原因是不易預防的,也就是酸所造成的化學性牙齒酸蝕,元凶主要是酸性食物或飲料。

牙醫師發現,以前酸蝕原因常是喝可樂、檸檬汁,現在經常聽到喝醋引起,應該是和近來喝醋養身風氣有關。成大醫院研究團隊特別收集了市面上幾樣調味用醋、醋飲、與酸性飲料,測試其pH值。

市售飲稀釋酸性仍偏高

莊淑芬牙醫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的醋都是酸性,pH值是2.3至3.2間。即使如廠商建議加1.5至5倍開水稀釋,其酸度差別並不大。而牙釉質的礦物質會在pH值5.5以下開始溶解,因此牙齒接觸醋酸飲料,就會逐漸產生酸蝕。

化學性的牙齒酸蝕現象,與細菌性或物理性不同,初期看不出有明顯的受損,但牙釉質有白斑,慢慢地整顆牙齒牙釉質變薄,以致牙齒顯得較黃,但多半還是以牙根部位的受損較嚴重,甚至明顯凹陷露出牙本質。

喝酸性飲料勿立刻刷牙

此外,有些民眾以為喝醋之後立刻刷牙就可以避免牙齒酸蝕,但牙醫師提醒,牙齒遇到酸表面會軟化,立即刷牙更可能造成牙釉質缺損。因此要呼籲民眾,喝醋如喝酒,都是淺嘗即可,不要還沒達到養生的效果,就先傷了牙齒。如果已經發生牙齒酸蝕缺損,也要盡早填補,避免牙釉質進一步的缺損。否則,傷及內層的牙本質與牙髓,可就得不償失了。

5招避免酸味食品傷牙

1.健康醋:適量添加調味,飲用時應稀釋並以吸管飲用。

2.醋泡菜:降低醋酸濃度,食用前以清水濾過表面酸味再食用。

3.維他命C:直接以開水吞食,不直接咬碎或含在口中避免傷牙。

4.醋漬梅:先將梅子浸在開水中30分鐘稀釋梅酸,先喝梅汁再吃梅子。

5.檸檬汁:檸檬搾汁稀釋後再以吸管飲用,勿切片直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