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追求快樂? 或是寂靜 ? 快樂不是目標

摘自"近乎佛教徒"一書 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著
 
原來這才是佛教的意義:
 

佛教四法印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 (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 (寂靜涅槃)

 

悉達多的目標並不是快樂。他的道路並非終究引導到快樂。相反的,它是一條直接的道路,通達痛苦的解脫、妄念和迷惑的解脫。因此涅磐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磐是寂靜。

雖然快樂被認為只是一個概念,佛教典籍仍然使用諸如"大樂"等字眼來描述證悟。涅磐確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喜樂的境界,因為沒有迷惑、沒有無明、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就是大樂。

 

在佛教中,任何建立或強化這四種見地的行為,就是正確的道路。即使狀似儀式性的修行,例如焚香或修持神秘禪定及咒語,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專注於這四種真諦而設計的。而任何與這四種見地矛盾,包括有些看似慈悲的行為,都不是佛教道路的一部分。甚至空性的禪定如果不符合這四種真諦,都會變為純然否定,中是斷見之道而已。

 

 

悉達多發現這些死後世界的版本都是幻想。仔細檢視的話,典型的天堂景象並不是那麼吸引人,證悟也好不到那兒去

 

有人以為嚴格的規範和善行是佛教的精要,但這只是佛陀善巧而眾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他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一開始就瞭解究竟的實相。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想瞭解地獄只是你自己嗔恨的覺受這種概念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概念。

 

追尋真理可能像個壞事

 

在完全證悟的那一刻,你必須拋棄佛教。精神之路是一個暫時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劑。

 

如果某一成分(例如一雙桌腳)有一點點的轉變,整體的完整性就會改變而不穩定。儘管我們以為可以控制變化,但事實上大多是不可能的,因為無法察覺的影響因素太多了。也因為這種相互依存性,一切事物不可避免地會從目前或原始狀態中解體。每個變化都蘊藏著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