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你老了,誰來顧

作者:施壽全  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
預防重於治療,是對抗疾病的最高準則。現今醫學十分發達,確實已可提前減輕或消彌疾病發展對身體的傷害,降低健康者成為病人的頻率。從這個觀點切入,面臨醫療重要專科「五大皆空」困境時,不失為可稍舒緩負擔的方法之一。
不過,健康促進、生命延長有其極限,人終將走向死亡。在此之前,會有因人而異長短不一的「失能」階段,生活需旁人照顧。照顧工作,在親人無餘力、養護機構條件未盡理想、國人普遍不願從事或酬勞超越薪水階級負擔得起的情況下,聘雇外籍監護工(下簡稱外護),就成了許多家庭不得不然的選擇。
聘雇外護,主要以長期疾病無法治癒,經巴氏量表評估失能程度為依據。失能達一定程度才需看護,似乎合理,但「失能」發生,特別在老人,有時非常突然,若還需經相當時間觀察確認「穩定」於某種狀態,才具申請外護資格,則此期間人丁稀少的家庭,可能就會不堪負荷而崩壞!
所謂「預防」是一全方位概念;在眾人感嘆無充分醫療人力診治病人時,實應換角度思考,有否足夠照護人力,預防病人增多?既然預防重於治療,為何不在已有潛在危險因子時,即提早準備人手待命?
人口老化已成國家沉重負擔,「長照」重要性,若說已達「國安」層級也不為過;但此議題喊了多年,始終未見具體進度。政府若暫難承擔,也不影響國人就業權益,那請行行好,別再用繁文縟節縛手綁腳,給眾多家庭多一點聘僱外國朋友幫助的自由吧!
當然,「少子化」問題與老化一樣嚴重。年輕人不生小孩理由很多,但擔心「照顧不來」,絕對是重要因素之一。把出生後幾年內「無行為能力」的幼兒暫時視同「失能」,也應是可認定為聘雇外護的條件。
據國發會統計,近年我國「扶養比」[每百名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所需扶養幼年及老年人口]為35人,但再過15年,將迅速飆升至50人,到2061年達98.6人。而15-64歲人口,2012年占總人口74.2%,到2061年將只剩50.4%。數字讀來令人心情沉重;所以,除彈性調整外護政策外,政府實應加快腳步,規劃因應「台灣老幼誰來顧?」這個嚴峻的課題!
你老了,誰來顧 | 即時新聞 | 20150113 | 蘋果日報 http://j.mp/1wbMM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