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衡量一個人成才的標準

新時代需要心靈的教育 (—華中師範大學演講 ----索達吉堪布)
五、大學生需要正確的引導
1、衡量一個人成才的標準
          2007年6月7日,畢業於哈佛的比爾·蓋茨,曾應邀前往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他去了之後,很堅定地告訴學生們:「我以前在哈佛讀書時,學了很多經濟學、政治學的新思想,也瞭解很多科學上的新進展。但後來才發現,人類最大的進步並不來自於這些。如今世界上的各個角落,有許多病人、讀不起書的兒童、特別困難的窮人……為瞭解決人類的這種不平等,我們一定要關心弱勢群體,真正為他們做些實事。希望你們30年後再回到哈佛,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希望,在那個時候,你們用來評價自己的標準,不僅僅是專業成就,而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作出的努力。」
當然,這種不平等,有些是你自認為的,有些是前世業力造成的,但不管是哪一種,大家在步入社會後都可能遇到,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在這方面,很多老師有非常豐富的社會經驗,知道人生是怎麼熬過來的,本來自己的能力、智慧很不錯,但因為種種原因,待遇一直不公平,以至於無法施展任何抱負……用自己的這些經驗來教導學生,他們應該非常受用。否則,有些學生十分幼稚,想得特別美,覺得到了社會上可以大展身手,可真正處於那種環境中時,才發現自己眼高手低、高分低能。
現在高校招收學生的標準,唯一隻看分數,但分數根本看不出一個人的能力。很多分數高的人,自以為是、目空一切,但他道德水準特別低的話,將來也不會有太大作為。
2009年,長沙市一中的學生馬天之,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美國9所名校同時錄取。原因是什麼呢?他16歲時,隻身赴汶川救災,是最年輕的湖南志願者。美國各大名校正是看上了這一點,覺得他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很強,所以都紛紛錄取他。但我們現在,卻與之相反。今年某城市有招收老師的考試,有個人曾到很多偏僻地方,當了5年的志願者,而且專業水平相當高。原本十幾所學校都想要她,但就是因為她去過偏遠地方當志願者,大家都擔心她心理有點問題,最後誰都不敢要。
現在不管是招老師、還是招學生,基本上都只盯著分數看,除此之外,對個人素質、道德修養並不關心。過去孔子強調的孝順、仁義,如今提都不提,這實在是當前教育最大的缺憾。假如不提倡道德的話,一個人分數再高,又有什麼用呢?現在好多人考上研究生、博士生,就好像已經成佛了一樣。其實,倘若自己人格不好,對父母不孝順、對社會不關心、對眾生沒有悲憫心,那到了最後,也會變成「廢品」的。
也許這些語言,個別人不一定愛聽,但我確實是把所看到的現象,直言不諱地說了出來。假如你覺得不對,可以在提問時,直截了當地反駁,我一般不會生氣的。我們藏傳佛教有個特點,那就是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什麼事情都可以說,但說了以後,對方進行駁斥時,自己要有一種承受能力。雖然我辯論不是很好,但還是想把現存的某些問題說出來,這樣一來,很多同學就知道今後要關心什麼了。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定義「教育」——「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可見,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累積,更需要心靈的教育、愛的教育。如果沒有這個,教育就喪失了它的靈魂。即使外面的高樓大廈修得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會讓人們感到滿足,反而內在的慾望、攀比、嫉妒、痛苦會越來越大,道德水準越來越下滑,最終離快樂越來越遠。
要知道,快樂並不是建立在物質上的。像我們藏地,因為保留著非常清淨的佛教文化,人們的生活雖然不是那麼富足,沒有特別高級的轎車或房屋,但大家卻有一顆知足少欲的心,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快樂。所以,內心的充實,有時候比擁有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