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ilates zip up" is a core engagement exercise that involves drawing your lower abdominals in and up, starting from the pelvic floor and moving toward the navel, as if zipping up a tight pair of pants. This technique strengthens the deep core muscles
Engage the core: Exhale as you gently "zip" up from your pelvic floor toward your belly button.
-Feel the muscle engagement: Think about pulling your lower abs inward and upward, creating tension without sucking in from the top.
-Keep breathing: Continue to breathe normally and do not hold your breath.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pilates zip up
橋本氏甲狀腺炎 ( Hashimoto’s thyroiditis ) (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功能異常)
症狀:
疲倦、怕冷、便秘、臉色蒼白貧血、聲音沙啞、體重增加、肌肉關節疼痛、膽固醇升高、頭髮乾燥纖細、月經失調、憂鬱。
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於40-60歲的女性,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10倍。發病初期常無特殊症狀,常見症狀為硬且有多發性結節的甲狀腺腫。此外,亦可能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症狀。病人可能一開始只有甲狀腺腫,後來慢慢出現甲狀腺低下的症狀 (怕冷、便祕、疲累、無力、浮腫、皮膚及頭髮變乾變粗等) 。少數則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例如: 緊張、心悸、手抖、體重減輕、大便次數稱加,甚至凸眼等。根據台大醫院內分泌科張天鈞教授所著的『甲狀腺疾病』書中統計作者從民國69年3月至76年2月期間,經過甲狀腺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佐以甲狀腺抗體測定證明是橋本氏甲狀腺炎的106例病例,其中甲狀腺機能正常的佔了大多數(72.6%),而甲狀腺機能不足者占約四分之一(22.7%),僅有4.7%的人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然而,此種功能狀態並非一成不變的,所以臨床上必需長期追蹤。
此外,橋本氏甲狀腺炎也須注意是否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白斑,紅斑性狼瘡,惡性貧血,第一型糖尿病...等),其中要特別注意是否合併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會影響醫師用藥順序。
『橋本氏甲狀腺炎』林安琪醫師
鑑別診斷:(TSH、T4...)
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功能異常
TSH(促甲狀腺分泌激素)是用來診斷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功能亢進時,TSH 下降;功能低下時,TSH 上升。
造成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原因大多是自體免疫疾病,其他常見的原因有多結節性甲狀腺腫。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原因大多是自體免疫疾病(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 ,其他常見的原因有甲狀腺手術,接受放射線治療,藥物誘發。
=亢進的表現為過度活躍,易怒,情緒改變,失眠,不耐高溫,出汗,心悸,疲勞,無力,呼吸困難,口渴,多尿,大便次數增加,月經量少或無月經,性慾減退,勃起功能障礙(有 50%的男性性功能障礙),皮膚癢,體重減輕,食慾增加(10%病人體重增加)。
=低下的表現為食慾減少,體重增加,皮膚乾,掉髮,聲音低沉,疲倦,便祕,怕冷,抽筋,腕隧道症候群,月經過多,之後進展成月經量少或無月經,智力和運動活動減慢,睡眠呼吸中止。
糖尿病神經病變:原因、症狀與護理建議
糖尿病神經病變:原因、症狀與護理建議
前言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病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發生率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而增加。此病變會影響周邊神經,導致痛覺、感覺異常,甚至可能引發肢體潰瘍和感染,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因此,了解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原因、症狀,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預防是非常重要。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原因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主要與長期高血糖對神經的損害有關。高血糖會導致血管損傷,使神經供血不足,從而損害神經纖維。此外,高血糖還會引發一系列氧化壓力和炎症反應,加重神經細胞的損傷,進而引發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因病變類型和影響的神經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周邊神經病變
- 最常見的類型,通常影響四肢,特別是腳部。症狀包括麻木、刺痛、灼燒感或疼痛。隨著病情進展,病人可能會失去感覺,增加受傷和感染的風險。
2. 自律神經病變
- 這類病變影響控制內臟器官的神經系統,可能導致胃腸問題(如便秘、腹瀉)、膀胱控制問題、心率、血壓變化,甚至性功能障礙。
3. 局部神經病變
- 此類病變影響特定部位的神經,如眼部、面部或軀幹。症狀可能包括肌肉無力或癱瘓,例如眼球運動困難或面部下垂。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護理建議
1. 血糖控制
- 穩定血糖是預防和減輕神經病變的關鍵。通過飲食管理、規律運動和藥物治療來維持血糖在合理範圍內,有助於減少神經損傷的進一步惡化。
2. 腳部護理
- 糖尿病病人應每日檢查腳部,尋找任何裂口、水泡、潰瘍或紅腫現象。避免穿不合腳的鞋子,並保持腳部乾燥,以降低感染風險。若發現傷口或感染跡象,應立即就醫。
3. 疼痛管理
- 對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醫師可能會開具止痛藥物,如抗抑鬱藥、抗癲癇藥或外用的止痛藥膏。此外,物理治療和針灸也可能有所幫助。
4. 生活方式調整
- 戒菸、限制飲酒,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可以幫助改善循環和神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減少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展有顯著的幫助。
5. 早期識別和定期檢查
- 糖尿病病人應定期接受神經病變檢查,包括感覺測試和反射測試,以便及早發現並及時處理神經病變。
結論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一種難以逆轉的併發症,但通過積極的血糖控制、日常護理以及健康的生活習慣,病人可以有效降低神經損傷的風險。病人應該定期進行檢查,並及早採取預防措施來減輕症狀、提高生活品質。
了解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相關知識,對糖尿病病人來說是有效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應該將蜂蜜視為糖的一種
蜂蜜主要成份是葡萄糖和果糖,吃下後人體可以很快地吸收它.血糖很快就會飆高,所以,應該將蜂蜜視為糖的一種。
醫師呼籲要將糖尿病控制好,要養成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按時服藥及不聽信謠言。如有控制糖尿病上的任何問題,最好都和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糖尿病足部自我照護
有糖尿病的人,如果腳部出現以下的狀況,建議儘快到醫院找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檢查和治療:
-間歇性跛行症狀:走一段路之後,下肢有無力,甚至疼痛的問題時,建議找心臟血管外科或是內科醫師評估有無血管阻塞問題。
-腳上的傷口超過一周沒有癒合。
-傷口周圍皮膚出現發紅,腫脹,發熱或疼痛,或是傷口有異味或有分泌物,建議至整形外科或是感染科醫師評估有無感染。
-腳趾有蒼白,發紺甚至缺血症狀。
-如果腳上有傷口,同時出現發燒,畏寒等全身感染症狀。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腦中風患側忽略臨床表現及復健照顧注意事項
腦中風患側忽略臨床表現及復健照顧注意事項 物理治療師 林蕙君
患側忽略(英文:Hemispatial neglect),又稱單側忽略(unilateral neglect)、半側空間忽略症,患者一側大腦受損導致對身體另一側的視覺,聽覺及感覺出現無意識或意識缺失,大腦沒辦法接收和處理另一側的感覺信號。患側忽略多因腦部後頂葉皮層或顳頂交界處受損造成。腦部損傷大部分是因中風造成,右側大腦半球受損導致身體左側忽略較多。
臨床症狀:
1.患側感覺忽略:病人無法察覺患側身體部分的視覺,聽覺或觸覺等刺激。對患側的事物常常視而不見。
2.患側動作忽略:患側肢體的動作執行上出現障礙,比如:左側手無法依指令作出動作。
3.肢體空間忽略:在判斷空間的左右、上 下、遠近關係上受損,常常左右不分。請患者舉患側手腳,會舉健側手腳。
復健治療技巧:
1.視覺搜尋(利用鏡子):因病人較少看向忽略側,可藉由聲音提醒或視覺提醒病人的視線看向忽略側。利用增加眼睛動作範圍來增加被忽略側的注意,讓病人慢慢意識到被患側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最後能自己主動注意患側。
2. 肢體刺激活化訓練:鼓勵患側肢體在患側邊空間參與活動可慢慢改善患側忽略的症狀。
3.病人衛教:
①增加病人注意患側肢體的活動, 比如可用健側手撫摸患側肢體、按摩或以毛巾擦拭患側肢體。
②躺臥時,多練習翻身側躺至患側,並以健側手觸摸患側手。強迫其注意患側邊肢體。
③可將物品放在患側,由患側與其對話,提醒患者用健側手越過身體中線到患側邊拿取物品,若患側患側手有動作,則要鼓勵使用患側手拿取。
④因初期對患側邊注意力仍不足,在家中行走或活動時需確認環境走道擺設之安全性。
⑤活動或復健須提醒注意患側手的位置,避免手臂下垂、或放在危險的姿勢下,造成肩脫位或損傷。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影像報告是致病的診斷嗎?普遍迷思
摘自下列網頁:
影像報告是致病的診斷嗎?普遍迷思
在骨骼肌肉超音波室裡,許多心急的民眾往往在結束檢查後,詢問超音波的結果;儘管在臺中醫院復健科排的檢查項目,都是醫師親自執行的,不是不會解釋,也不是吝於給予解釋的時間,還是只能請病患回門診,聽原來看診的醫師如何說明。
普遍台灣的民眾都相對依賴檢驗檢查,尤其是在健保制度下,檢驗檢查的排程相對其他先進醫療國家,都非常快速便捷,加上網路資訊發達,病患往往內心都有個自認的診斷,結果對醫生在門診時的問診和理學檢查不屑一顧,一心只希望醫生能安排他想做的檢查。
其實檢驗檢查都是客觀的觀察結果,每個醫師都可以開立,但真正醫術高明的醫生應該是在安排檢查之前,藉由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大體便可將診斷濃縮範疇,再輔以檢查來幫忙確認和治療。
這也是為什麼在超音波室裡,我們沒有綜觀的病史和理學檢查,便很難跟病患解釋結果.骨頭有沒有骨折相對單純,照了x光便可知曉,除了少數沒有位移又很小的骨裂,在x光上可能很難看得清楚,當然也可以使用超音波再做檢查.但其他軟組織的疾患,就不是這麼簡單了。人體的組織隨著年紀的增長和使用的頻次習慣不同,自然也會有相對應的退化,在超音波顯影上就不若年輕組織的樣貌,但這種退化的呈現和病態的組織樣貌又很相像,所以沒有問診和理學檢查,是無從分辨的。
一個部位的問題往往都有兩種或以上的鑑別診斷,例如肩膀疼痛,可以是頸椎的神經痛也可以是肩旋轉肌的問題,倘若沒有醫師在診間做出鑑別,便以報告上退化的影像作為診斷,就有可能產生治療無效的結果。
所以請尊重醫師為您安排的檢查,並請耐心的回診聽醫師的說明和後續的治療,才能最快的解決您的病痛。
結構異常 ≠ 有病 ≠ 一定要治,
越了解,越安心,
身體和心情也會跟著輕鬆很多。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女子連4天大吃麝香葡萄「差點爆肝」專科醫曝傷肝的意外陷阱
現代社會中,每三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脂肪肝。這種疾病通常沒有明顯自覺症狀,容易被忽視;但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擁有超過40年臨床經驗的日本肝臟專科醫師栗原毅在著作《肝臓専門医が教える脂肪肝が気になる人の魔法のスープ》中指出,透過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能消除肝臟內的脂肪,還能讓代謝、解毒、免疫力全面提升。這樣的變化不僅能預防肝臟疾病,還能遠離糖尿病、肥胖、腰痛、甚至失智症等多種健康隱憂。
「果糖」是肝臟一大殺手
栗原醫師指出,糖分攝取過量的原因,不僅是飯、麵、甜點吃太多,還潛藏在許多意想不到的日常飲食中。他提及一個病例,有位女患者連續4天每天吃下一串別人送的麝香葡萄,結果肝臟指數急劇惡化;停吃後僅約一周便恢復正常。這正是果糖造成的影響。
水果中主要的果糖與飯或麵包中的葡萄糖不同,雖然不易使血糖上升,也不引發胰島素分泌,但卻僅在肝臟中代謝,容易造成肝臟負擔。看似無害,實際上是對肝臟非常不利的糖。
水果偶爾當作嗜好品享用無妨,但若為了健康而大量攝取,應立即停止這種行為。
看似健康的傷肝陷阱:乳酸菌飲料、無油沙拉醬、蔬果汁
果糖不僅存在於水果中,也廣泛使用於甜點、汽水等各種加工食品中。許多人每天為了健康飲用的乳酸菌飲料、為了減肥選擇的無油沙拉醬,看似健康,實際上可能正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
運動飲料、能量飲料、100%果汁、蔬菜汁等飲品、甚至罐裝調酒也都要小心。尤其是飲料形式的果糖,吸收速度極快,會直接衝擊肝臟。因此盡量避免成份標示裡含有「果糖葡萄糖液糖」的產品。
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因為即使生病也往往沒有明顯自覺症狀,發現時常已屬重症。不過,一旦調整生活習慣,肝臟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活力。
若最近感覺容易疲勞、體重變重、情緒低落,不妨懷疑是脂肪肝在作祟。當脂肪肝改善後,這些不適也會隨之消失。根據栗原的臨床經驗,許多患者在調整飲食與習慣後,僅一周就能讓肝臟指數大幅改善。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4個訓練肩胛骨穩定的運動 (關節鏡旋轉肌修補術後聚焦在肩胛胸廓關節的物理治療)
也可以拿來作平日的肩部之運動
* 注意下巴內收也會幫助肩部的健康
下巴內收合併肩胛骨後縮
● 動作:
下巴內收(像雙下巴),頭 部中立不傾。
▶ 同時肩胛骨後縮並下壓。
▶ 全程維持5秒後放鬆。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半夜老是抽筋不只是缺鈣!醫師列 3 大原因「靜脈曲張」也在其中
摘自網頁 https://heho.com.tw/archives/80929
大家可能都有一種經驗,睡覺睡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被自己抽筋的腿「痛醒」。當下可能會覺得自己是著涼了,或是缺鈣造成,但其實如果常常抽筋的話,就要留意是否有其他問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造成夜間小腿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懷孕、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長時間過度勞累、神經肌肉疾病、內分泌紊亂、藥物作用等,然而上述常見原因中,常常被忽略的就是靜脈曲張,若出現症狀卻未及時治療,甚至可能會發生靜脈血栓甚至致命的肺栓塞,不可不慎。
一、電解質不平衡
這可以說是最常見、也最沒有健康隱憂的原因。一般來說,多數抽筋都發生在運動流汗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因此球場上隨時常見球員運動到一半、或是到了半夜才忽然抽筋。
劉殷佐建議,想要改善這個問題,每天至少喝 8 杯水、睡前伸展肌肉、不要用棉被床單緊勒腿部肌肉、鞋子要合腳、睡前泡足浴、補充礦物質與電解質。
三、慢性疾病上身
神經損傷,像是坐骨神經痛、糖尿病也會引起神經病變。像是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的病變,導致神經傳導會不正常的放電、收縮,引起抽筋跟疼痛。另外,如果是慢性慢性腎臟疾病需要洗腎的患者,因為體內的電解質劇烈變化,也容易抽筋。
關節炎也一樣是跟抽筋互相影響的,因為在抽筋的時候,腳會往上縮,可能會造成腳踝、膝蓋等關節的磨損。而關節的壞損,也可能傷害到神經,引起抽搐、疼痛。研究也發現,容易抽筋的人也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因為呼吸中止,身體自然抽搐來打斷睡眠。
三、心血管問題,
包括靜脈曲張也會造成下肢抽筋!
動脈栓塞有80%是來自心臟的冠狀動脈,當冠狀動脈有剝離或是堵塞的狀況,就可能會造成下肢的栓塞;所以包含高血壓、靜脈曲張、腳踝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可能導致腳頻繁抽筋。
劉殷佐介紹,造成靜脈曲張的原因在於,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造成靜脈因壓力過高而失去彈性,使得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如長時間需要站立工作的族群,如櫃姐、空姐、餐飲業者、醫療人員或在傳統市場工作者等,都是高危險族群。
此外,下肢靜脈曲張除了會引起下肢反覆的腫脹痠痛抽筋外,還會造成小腿皮膚脂肪硬化、傷口難癒合潰爛,嚴重時恐怕需截肢,但靜脈曲張一開始發生時,症狀往往不明顯,多數人只會感到腿部腫脹痠痛或夜間抽筋,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甚至自己想用力「把腳扳回來」,結果問題沒有解決,反倒疼痛肌肉拉傷,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
做到這些事還是抽筋?你該做檢查了!
劉殷佐提醒,常抽筋的中高齡族群,平時要保持運動習慣,做好體重控制以減輕下半身負荷,同時多補充青菜水果及喝牛奶,若是長時間久坐或久站,可以動一動雙腿,睡覺時做好蓋被或穿襪子等保暖動作,都有助於防止抽筋。
如果抽筋反覆發作,甚至像是小肌肉像手臂、手指都會抽筋,那就要考慮,有可能真的是慢性疾病或藥物導致的問題。這時候應該要就醫或者詢問醫師是不是藥物影響所致,可能需要進一步調整與調整。
--------------------------------------
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都可能發生所謂「肌肉痙攣」造成肌肉僵硬的抽筋現象,常見發生在剛運動完或是夜間睡覺時。洪育忠指出,如果發生抽筋的頻率太過頻繁,大多與以下四大原因有關:
1.曾有劇烈運動
2.電解質不平衡
3.血液循環不好
4.神經肌肉病變
洪育忠強調,尤其是過度運動的民眾、電解質容易不平衡的孕婦、年長者都是容易抽筋的族群,當夜間睡覺時體溫下降、血液循環變慢時,半夜就更容易抽筋。
抽筋指的是肌肉突然而猛力的收縮,而導致肌肉劇烈疼痛的現象。會導致常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神經肌肉病變,代謝異常﹝如尿毒症,甲狀腺機能低 下等﹞,或是體液的流失﹝如大量流汗、腹瀉、使用利尿劑、洗腎等﹞。一般的抽筋 是比較會在運動或走路時發生的,然而晚上發生的腿抽筋,除了少部分與以上的原因有關外,大部分找不到什麼特別原因的。
肩旋轉肌腱破裂,什麼時候需手術? RCT ROTATOR CUFF TEAR
摘自下列網頁
https://tinyurl.com/yrv9vupn
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建議,如果出現疼痛或是功能變差(例如無力),就需要治療。而大部分的人,可以先採取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1. 休息:限制高舉過肩的活動,這要長期的保護及限制。
2.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就是一般的止痛藥,可改善疼痛及消腫。
3. 物理治療及肌力強化運動:可改善疼痛及訓練肌肉避免再次受傷。
4. 類固醇注射:如果上述方法都沒效,可以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對於抗發炎有一定的效果。5. PRP注射:目前尚在研究當中,但效果可能比類股固醇注射好一些。
以下是建議手術的情形:
1. 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
2. 撕裂的範圍很大,而且肌腱與肌肉尚未萎縮。
3. 肩關節的功能變得很差,很沒有力氣。
4. 肌腱的撕裂是因為最近的創傷。
建議參考文章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前彎動作必須注意 Is it OK to Round Your Back in a Forward Fold?
Is it OK to Round Your Back in a Forward Fold?
If your goal is to stretch your hamstrings…
If you’re using a forward fold as a hamstring stretch, it’s often preferred to keep the back flat. Why? Because this ensures that all of the forward fold is appropriately coming from our hips and not our back.
Our hamstrings are actually a group of three different muscles that run from “sits bones” at the bottom of our pelvis to the back inside/outside of our shin bones under the knee:
A great modifi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tighter hips is to bend your knees, which can make the hamstring stretch more comfortable, which in turn makes it easier to keep the back flat.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VARICOSE VEINS 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其實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在站立時,大腿或小腿肚就會浮現出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像是許多纏繞爬行的蚯蚓。靜脈曲張在早期沒什麼症狀,長褲穿起來就遮住了,反正不說也沒有人會知道。但是拖個五年十年,腿部逐漸發熱腫脹、皮膚搔癢、色素沉澱,出現頻繁抽筋,
常見症狀:
疼痛、腫脹: 腳踝或小腿可能出現疼痛、腫脹、沉重感,尤其在站立或行走後。
皮膚變化: 靜脈周圍皮膚可能出現色素沉著、濕疹或潰瘍。
抽筋: 腿部或腳部可能出現抽筋。
形成原因:
長期站立或行走: 靜脈系統承受過大的壓力,導致血液回流受阻,靜脈壁和瓣膜受損。
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靜脈曲張病史的人更容易發病。
女性因素: 女性懷孕期間,靜脈壓力增加,容易出現靜脈曲張。
肥胖: 肥胖增加下肢壓力,導致血液回流困難。
靜脈瓣膜受損: 靜脈瓣膜的功能是控制血液流向,瓣膜受損會導致血液倒流,進而導致靜脈擴張。
靜脈曲張的預防措施包括避免久站久坐,保持良好的姿勢,定期運動,並控制體重。
靜脈曲張以女性居多。這主要是因為在懷孕期體重增加,還有全身也多了50%的血液總量,腿部靜脈在這期間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壓力,因此疼痛、腫脹、靜脈曲張等症狀往往伴隨而來。老師、專櫃小姐、餐飲業、美容美髮師,護理人員、技術作業員也都是高危險群,這和「久站」、「缺乏運動」有關。科學數據顯示,如果立正站立,像站衞兵般一動也不動,3分鐘後腿部的壓力就會達到最高值,靜脈血液逆流堆積在腳底。這時候要趕快踮踮腳、走動一下,活動筋骨,任何能讓小腿肌肉收縮的動作,壓縮腿部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促進腿部的血液循環,對雙腿的健康大有益處。
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掉的危險因子,就是過度肥胖。肥胖會造成腹壓上升,下盤負荷過重,影響腿部血液靜脈的回流,減弱肌肉幫浦的力量,靜脈血液因此堆積在下肢,靜脈曲張因而加重。所以說,每天固定的「運動」,健康適量的「飲食」,讓自己保持在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體態,將可以大大減少靜脈曲張的發生率。
搭飛機長途旅行,長時間坐在狹窄的位子,活動空間受限,腿部無法伸展,腿部血液流動會變得緩慢、加上機艙空氣乾燥,攝取水分不足,血液的黏稠度變高,血液便很容易凝固,當卡在腿部靜脈,影響血液回流,就會形成「深部靜脈血栓」,腿部會出現嚴重腫脹疼痛,也常被稱之為「經濟艙症候群」。如果凝固的血塊順着血液流過心臟,卡在肺動脈,造成「肺栓塞」,會出現呼吸困難、咳血、血壓下降、心悸暈厥。深部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是緊急醫療情況,特別是有靜脈曲張的患者容易發生,不可以等閒視之。
聰明的旅客搭飛機都會優先選擇靠走道的座位,比較能夠自在的起身,舒緩筋骨上廁所。千萬要記得打牌、打麻將或搭車長途旅行時,每隔30分鐘在座位做些簡單腳部運動,動動腳踝、踮腳跟反覆踏步、伸腿活絡膝蓋與小腿肚按摩等,讓腿部的肌肉收縮,就能有效預防血液瘀積,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如果能站起來活動活動、喝茶倒水,伸伸懶腰,放鬆肌肉,做簡易健身操、促進血液循環,更可大大減低血栓症的危險。
不要泡溫泉、泡熱水
另外也不建議泡三溫暖、泡溫泉,千萬不要以為泡溫泉或泡熱水澡可以幫助血液循環,鄭吉夫說,泡熱水會造成血管擴張,反而讓血液積在不正常的血管裡面打不上去,對病情更惡化!
規律、強度適宜的下肢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跳舞、自行車等活動,可加速下肢的靜脈回流,有助預防靜脈曲張。 但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如長跑、甚至馬拉松、長途自行車等大量且長時間的下肢靜脈負荷,確實會損害靜脈壁的品質,傷及自我修復及調整的功能。 長此以往,確實容易導致靜脈曲張,或使原本的靜脈曲張更加惡化
整理摘自下列網頁及網站
運動好習慣 靜脈曲張別來亂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預防駝背的運動訓練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瑜伽運動學解剖書 推薦閱讀 (book)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單腳站立 single leg stanc
練好你的腰大肌 psoas:活化能量系統,讓身心靈都放鬆 (Books) 腰肌會影響全身
推薦閱讀: https://reading.udn.com/udnlib/tpml/B/202979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登山傷膝蓋?聽登山控教授醫師怎麼說!
2011年陽明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探討〈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研究者將有五年以上登山習慣的中、高年人分為兩組 (1) 高山組、(2) 郊山組(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另外對照兩組:(3) 無規律運動中、高年者與(4) 年輕受試者。以問卷及理學檢查做為研究方式,探討登山對於人體可能之影響。此研究發現:高山組肌力最佳,而無規律運動組最差。長期規律進行費力的登山活動,可改善中高齡男性肌力下降的情形,也證實了強度較大的高山活動,有助於預防老化造成的初期肌力衰退,讓人有年輕的狀態。
在膝關節磨損方面,以股骨末端軟骨厚度而言(圖二),兩登山組與年輕受試者結果幾無差異,皆明顯優於無規律運動組,膝蓋的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而非運動造成,反而是登山過程中能夠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的肌力,如股四頭肌與膝關節屈肌,減緩軟骨磨損。這與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相同:復健門診來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多缺乏運動,常見體重過重但腳很細。真正登山者的膝關節退化反而不太顯著,登山者較常因膝蓋周邊軟組織,如韌帶或肌腱的受傷而產生疼痛。
膝關節的磨損與肌力呈一互補,肌力越差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就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登山者若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反而能保護膝蓋防止磨損。平常有登山習慣者,肌力慢慢鍛鍊,自然經得起使用;平常不運動的人,加上中廣身材,膝關節負擔重,一般走路就會造成磨損,反而退化明顯。突然作超過能力的運動,更傷。無怪乎研究顯示,最有證據力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竟然是肌力訓練。
常使用的訓練方式是反覆半蹲與站立,靠牆半蹲與站起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訓練方式,踩腳踏車、飛輪與阻力訓練,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從根本消除膝蓋疼痛 ( Books knee)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生活中手指、手腕不自覺的傷害
同樣的道理,任何工作、動作都必須注意的地方
讓孩子保持正確的姿勢及練琴習慣,鋼琴才能伴孩子長長久久。
因為練琴所導致的傷害, 通常來自於不正確的姿勢、過多重複性的動作以及過長時間的練習,此外也可能和手距較小有關。手部及手腕是最常發生傷害的地方,但手肘、肩膀、頸部及下背部其實也可能產生傷害。病症包括了各種上肢的肌腱炎、手指或手腕的關節受傷、肌肉痛、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會導致手麻手痛)、神經壓迫,甚至還有局部肌張力障礙的發生。
肩膀不當拱起伴隨著頭部位置前傾,會造成上背或是後頸部肌肉緊縮,常見的症狀包含肩頸痠痛或是頭痛;坐椅的高度太高會造成腳踏不到地板,增加腰椎前凸;座椅太低會造成腰椎後凹,皆會造成腰椎間盤不當受力。
本書的訊息能增進音樂家對身體的覺察力,建立較佳的動作品質,達到更進步自由的彈奏。
本書同時能夠幫助讀者避免彈奏傷害,或在不需要傳統醫療的情況下,讓受傷獲得痊癒。管風琴家Roberta Gary和Thom Miles並針對管風琴家的特別需要,在腳、腿、臀部、手臂和手掌的使用上貢獻了他們的見解。所以,本書對對管風琴家和鋼琴家一樣重要。
書中的基本重點具有讓音樂家蛻變的力量,幫助音樂家做到沒有酸痛且有效率彈奏動作,讓他們的技巧和才華發光發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腰痛難民 (書摘)
摘自書籍:
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 その痛みは、本当にただの腰痛なのか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Muscle Activity During the Gait Cycle 步態
Muscle Activity During the Gait Cycle
可以打開字幕 值得慢慢學習體會
尤其是eccentric contracture
calf 不要太早提腳
pronated foot --> the supinated foot makes for a rigid lever to help with propulsion 腳底變化豊富
while on the ground, during terminal stance and preswing,the muscles concentrically contract,the drive the foot back into a supinated poition.The supinated foot makes for a rigid level to help with propulsioin.
gluteaus maximus contracts eccenctrically (臀大肌) 有腰椎問題的人, 要注意之後的步態 (臀大, 中肌)
有足底筋膜炎的病人,更要注意下動作
只要改變重心的位置,雙腳就會出乎意料地輕盈起來
還能消除肩膀痠痛、腰痛!正確的姿勢從「腳」開始
2025年3月5日 星期三
尿酸偏高不等於有痛風 還要看是否曾痛風關節炎發作
「高尿酸血症」。一般來說,當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值在7.0毫克以上、女性在6.3毫克以上,便稱為高尿酸。
有些人在健檢報告看到自己的尿酸值顯示紅字,擔心是不是就是有痛風。尿酸和痛風不能劃上等號,不過要做出正確診斷,對醫師來說,需要仔細詢問病史,或許病人可能幾年前曾經有某一部位關節炎發作過,或是只是偶爾感覺到關節怪怪的、緊緊的;但只要曾經有一次單一關節炎急性發作,加上有高尿酸,就可認定為「痛風」。
痛風關節炎跟一般關節炎比較不同的是,常在半夜發作,有超過50%的病人首次發作部位在單側腳大腳指的第一關節處,也有人會發作在腳踝處,甚至有些很嚴重的人會發作在膝蓋、手肘,甚至耳朵,通常都是單側、不對稱性的發生。
假如病人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痛風發作,但是尿酸值仍偏高,在臨床上,尿酸高的病人常常合併有代謝症候群,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些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係,因此當尿酸值大於9.0 mg/dL(台灣標準)時,會建議使用降尿酸的藥物。因為高尿酸還可能會影響病人心血管健康,也比較容易尿路結石。
降尿酸藥物有3種
Allopurinol具保護心血管效果為首選
目前國際上最常使用、第一線的降尿酸藥物是抑制尿酸產生的Allopurinol(痛酸立克);其次是促進尿酸排泄的Euricon(優力康),主要作用在腎臟與輸尿管,因此腎功能不佳者建議謹慎使用;第三是目前常處方的藥物之一、降低血液中尿酸的Febuxostat(福避痛)。
2018年國際上有一個痛風關節炎用藥的研究,比較兩組病人使用Allopurinol和Febuxostat對心血管的影響,綜合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為指標,發現在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死亡率,Febuxostat比Allopurinol高出千分之四,引起醫界的廣泛注意。
就降尿酸藥物而言,Allopurinol降尿酸的效果雖然不是最好,但對心血管的保護力最值得肯定,因此美國FDA建議優先使用Allopurinol,將Febuxostat列為二線用藥。不過Allopurinol可能引起「史蒂文生症候群」這種過敏反應,嚴重會致死,所以有些人不適合用。由於每種藥物的特性不一樣,在用藥上應與醫師仔細討論,遵守醫囑。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Stretch 的重要性
膝痛 跑步 Knee valgus

Image 2. Every day activities such as walking, running and squatting require IR (Internal Rotation). Why is Hip Internal rotation important? Hip range of motion is vital in daily activities such as walking and running to more arduous/demanding activities like squatting and for the more adventurous of us out there, the golf swing.
跑步或是走路(運動),要特別注意一瞬間可能造成之傷害。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肩部重要的運動 外旋、內旋、屈曲(肩胛前突)和伸展(肩胛後縮)(圖 22.4 和 22.5)
這些練習包括外旋、內旋、屈曲(肩胛前突)和伸展(肩胛後縮)(圖 22.4 和 22.5)
• 要求患者以起始姿勢開始,阻力帶不得鬆弛。要求患者“設置(set)”他們的肩胛骨以整合肩胛肌。然後要求他們執行第一個練習的 10 次重複。一旦他們可以輕鬆輕鬆地完成三組練習,他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阻力帶或增加 1 磅的阻力。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核心訓練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慢」和「轉」。首先,所有核心動作都一定要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是在練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第二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都是斜向的,並不是直向的,如果動作缺乏轉,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點點,只有透過慢轉的動作,才能動員核心肌群、澈底鍛鍊。
尾閭中正:
將一顆硬式網球或軟式棒球夾緊於會陰處,過程中球會稍微往前跑,並沒入於兩邊臀部之間,此時會感受兩邊臀部向內轉及大腿向外轉,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怎樣都查不出病因 可能頸椎病在作祟
怎樣都查不出病因 可能頸椎病在作祟 -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7637
即使是一般人,任何不好的坐姿、站姿、工作或運動時動作不正確,都很容易加速頸椎的退化,產生麻痺、無力、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它絕對不只是單純的「頸椎骨刺」而已,而它所影響的範圍也是涵蓋全身,不會只有侷限在脖子附近。在復健科的門診中,可以看到各種千奇百怪的症狀,都和「頸椎症候群」有關。
您或許會很訝異,原來這麼多的症狀,都可能和頸椎病有關。臨床上有許多的患者,有一些因為吞嚥困難,或是喉嚨有異物感去看了耳鼻喉科;有一些可能發現自己視力模糊、或者是眼睛畏光去看眼科;還有一些則是為長期的偏頭痛和眩暈所苦去看神經內科;甚至有一些是因為好好壞壞、反覆發作的胃食道逆流,長期在腸胃科門診打轉。
這些患者有著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看了好多醫生、做了許多檢查,卻總是檢查不出個所以然。即使乖乖地接受醫生的處方吃藥,卻總是好好壞壞,而且症狀還會在身體到處亂跑,愈看愈嚴重。這些患者長期都在醫院進進出出,總是有看不完的醫生、吃不完的藥,最後搞到自己心力交瘁、身心俱疲。











